话说“茶嘴”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umiu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多别称,尤以草木为最,如荼、茗、荈、蔎、横、瑞草、葭萌、英华、叶嘉、忘忧草、王孙草等;状物的有云英、云腴、绿尘、翠涛、甘露、玉英、玉雪、玉华等;拟人的也不少,如酪奴、清友、不夜侯、晚甘侯、涤烦子、余甘氏等。
  “鹰嘴”、“鸟嘴”、“雀舌”三个以鸟儿嘴舌为名的雅称,不仅生动形象,并由此引申出另一个别称——“茶嘴”。
  鹰嘴、雀舌,乃刘禹锡原创
  检索诗文,较早或最早将佳茗比喻为鹰嘴、雀舌的,是中唐文学家、大诗人、名臣刘禹锡(772-842年),其著名的《西山蘭若试茶歌》开头写到:“山僧后檐茶数丛,春来映竹抽新茸。宛然为客振衣起,自傍芳丛摘鹰嘴。…”另一首《尝茶》亦写到:“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从“湘江月”可看出,此诗写于湖南某地月亮之夜。其中两诗均将“芳丛”与“鹰嘴”并列。
  以“雀舌”喻茶可能亦始于刘禹锡,其诗作《病中一二禅客见问,因以谢之》前四句写到:“劳动诸贤者,同来问病夫。添炉烹雀舌,洒水净龙须。”顾名思义,其中“龙须”亦是写茶,又多出一个别名。
  较早以“雀舌”喻茶的,还有宋代大诗人、名臣梅尧臣(1002-1060年),其《答宣城张主簿遗鸦山茶次其韵》写到:“纤嫩如雀舌,煎烹比露芽。”
  从刘禹锡三吟鹰嘴、雀舌,说明他品饮的都是芽茶,包括宋代梅尧臣写到的雀舌,并非陆羽倡导的饼茶和宋代风行的龙团凤饼。
  乌嘴茶
  刘禹锡之后,晚唐著名诗人、大臣薛能(817-880年),在诗作《蜀州郑使君寄乌嘴茶因以赠答八韵》标题和开句,均写到鸟嘴茶:“鸟嘴撷浑牙,精灵胜镆铘。烹尝方带酒,滋味更无茶。……衔芦齐劲实,啄木聚菁华。……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千惭故人意,此惠敌丹砂。”全诗赞美鸟嘴茶清香甘美,胜过僧、道之灵丹妙药。
  另一位与薛能同时代的著名诗人、官吏郑谷(约851~910年),也在诗作《峡中尝茶》中写到乌嘴茶:
  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园里火煎尝。
  吴僧漫说鸦山好,蜀叟休夸鸟嘴香。
  入座半瓯轻泛绿,开缄数片浅含黄。
  鹿门病客不归去,酒渴更知春味长。
  全诗意境优美,其中“新英”亦为茶之别称。诗人赞美偶尔所尝未名之新茶,滋味胜过鸦山茶、鸟嘴茶等名茶,尤其适宜酒后饮之。
  与刘禹锡以形象思维原创鹰嘴、雀舌所不同的是,鸟嘴茶为茶之名称,具体含义未详。
  岁月变迁,今日似乎未见蜀州鸟嘴茶,检索到广东汕头出产凤凰单丛乌嘴茶,其名称由来,因茶叶尖端部略有弯曲,或左弯或右弯,状似乌嘴,故称之为“乌嘴茶”。江盈科两写“茶嘴”
  明代湖南桃源籍文学家、官吏江盈科(1553~1605-年),曾两次在茶诗中写到“茶嘴”,一是《从柴无锡乞惠泉》写到:
  虎丘茶嘴绿娟娟,怪得僧家号雨前。
  欲向北窗自煎吃,从君多乞惠山泉。
  另一首《将由君山阻风》亦写到“茶嘴兼收雨前绿”。两处均明确“茶嘴”为谷雨前茶。其中“茶嘴”大概由刘禹锡“鹰嘴”“雀舌”引申而来,极言茶芽之细嫩,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形如雏鸟张开之嘴舌。
  综上所述,刘禹锡、江盈科等诗人原创的“鹰嘴”、“雀舌”、“茶嘴”等茶之别称,包括相关提到的“龙须”、“新英”等别名,富形象思维,为中华茶文化平添了几分童趣,呈现出活泼泼的生气。
其他文献
“喫茶”是日本日常生活中的一道风景线,也是文艺爱好者到日本的必选的体验之一。街头巷尾,藏着许多精彩有趣的喝茶好去处。不仅可以寻访到历史遗迹一般古老的茶屋,还能在街头遇见比可能比网红咖啡店还要酷的轻便茶屋。  提到手冲咖啡,大家也许不陌生,但是手冲茶怕是知道的茶友就不多了。在日本东京,有一家“东京茶寮”,就用了这种“手冲”概念。  关于手冲茶  日本人爱喝茶的风气,是从中国流传过去的,但他们又把茶的
期刊
三月多雨的天气总让人有种不够敞亮之感,趁着微雨的天气,赴好友小美的一场白茶之约。  抵达时,茶已经开汤,两泡茶,一左一右摆在茶桌上,小美笑着说:“估摸着你也快到了,我们几个朋友就先入正题,让你踩着点喝上第一泡。先尝尝这两款老白茶,大家一起盲评完我再揭晓答案。”  于是话不多说,入座喝茶。  第一道出湯,居左侧的汤色浅橙黄,入口略有陈香,蜜香浓郁绵甜,滋味醇爽润滑;右侧色泽橙黄,入口陈香显,汤感绵绸
期刊
章朗  清晨,老人们都围在火塘边,山上风走云动,茶罐睡意惺忪。鸟,噙着成段的卦辞。有歌,一天生活才算真正开始。天空晃荡着,饱满的蓝深不见底。像30岁那年第一次看见大海,禁不住发出与年龄相违的惊叹。引燃的香火是一截古老的时间,适合泡一壶茶。  进茶山的小路,已经松弛,好在大多数茶叶已经下树。章朗的村民也学会了与一碗茶水聊天。闲不住的,有人取马蜂首级,有人剥橄榄树皮,还有人腌制鲜花。自酿的米酒,容易让
期刊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有《入梅》诗写道:  微雨轻云已入梅,石榴萱草一时开。  碑偿宿诺淮僧去,卷录新诗蜀使回。  墨试小螺看斗砚,茶分细乳玩毫杯。  客来莫诮儿嬉事,九陌红尘更可哀!  正值中华传统茶道文化复兴之时,宋代点茶道以及诸如烧香、插花、挂画、抚琴等雅事,更受到民众普遍关注。宋代点茶道以及审美趣味会呈现给我们怎样的心灵感受呢?  点茶法缘起  唐代盛行煎茶法,晚唐文士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记载
期刊
常有人问我,云南也有白茶吗?可以肯定的回答,有的,是云南现存最古老的白茶古树,并且曾经在清代成为贡茶,这就是无量山秧塔茶园的名品“白龙须”。但是要把这件事彻底说清楚,就不那么容易了。  我们现在所说的白茶,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个是指工艺方面,比如福鼎、政和等地的传统白茶工艺;云南也有月光白的工艺,与福鼎政和略有所差别,这些工艺的特点是以萎调为主,不经过锅炒,通过低温烘焙或阴干的方式干燥,这些可
期刊
我的俄罗斯啊,我爱你的白桦!  从童年起我就同它们一起生长。  尼古拉·米哈依洛维奇-鲁勃佐夫《白桦树》  如同中国人推崇松竹梅,日本人钟情樱花,俄罗斯人对白桦树的眷恋可谓是沦髓浃肌,渗入血脉。在俄国诗人的笔下,白桦几乎集合了关于美的多元形象,或苍劲挺拔,或婀娜多姿,既有阳刚之美,亦有阴柔之美,并且都饱蘸了浓烈的情感。抒情诗人鲁勃佐夫就曾满怀深情地吟哦: “我的俄罗斯啊,我爱你的白桦!”  不只是
期刊
我的行踪之于太姥山,大概是九牛一毛。然而以茶文化的角度感受太姥山,我想自己得到了精髓。这些年来旅行的经历,基本是“吾心安处是吾乡”,不在于走过多少名山胜水、名胜古迹,只在于留在心里的风景有多清晰,哪怕,只是看到了一眼,或者,只到了那一处,从此深藏心底,便觉得万水干山走过。  一次偶然的机缘,认识了来自太姥山的谦和亲切的郑姐。当日彼此印象最深的,一是白茶的功夫泡法,如何应用功夫茶的理念,表现出白茶茶
期刊
她素衣玄服,梳着整齐的发髻,鬓角已经斑白,清瘦的脸颊上镶嵌着一对黑曜石般深邃的眼睛,嘴角噙着淡淡的微笑一全身上下,除了手腕上绕着的一条佛珠串,别无装饰。  当音乐响起,她跪坐到蒲团上,手掌互抱于丹田,向众人欠身行礼。然后双手提起水壶,将热水倒入熟孟内;用茶匙从小小的茶叶罐中取了茶,投置到手把茶壶中;接着端起熟盂,以低斟高冲之法将水注入茶壶之中;当茶与水在壶中交融蕴育茶汤的时侯,她便依次洗杯;待杯子
期刊
每年,只要广、深两地的茶博会一开幕,全年的“余额”就快不足了。这两场展會颇有分量,且具“年终总结”意义的。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茶业年末大展和“春晚”很像:不仅“大咖”云集,而且当红“茗星”、 “话题王”茶企、“现象级”品牌也纷纷登场,或“放大招”赚流量,或玩新花样吸睛,各种搞事情,精彩纷呈。重要的是,透过这些纷繁错落,我们可以感知茶市的冷暖,感受茶界的“生态”。  于是,在逛展观展时,目之所
期刊
所谓“茶叶二重奏”就是同一茶席上,两种茶同时被冲泡与品饮,大家认为这两种茶是相互协调的,也就是品饮完第一种茶后再品饮第二种茶,口感与茶的性格是相互协调的,一道道品饮下去,构成了完美的茶叶、茶汤组合。  为什么说是茶叶二重奏而不说是茶汤二重奏呢?因为虽然是以茶汤为主要的品饮对象,但是在茶会进行时是茶叶欣赏、茶叶香气欣赏、茶汤欣赏、叶底欣赏等交互进行的,是以“茶叶”为完整的欣赏对象。  平时喝茶,通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