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寒处的隐遁和蛰居

来源 :诗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e_LG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周梦蝶诗,非正心诚意跏趺而坐頷首下心才成,非摒弃世间俗虑通达万物之理究极天人之际方可,这是大时代里一角孤冷的青光,荧荧烛火,滴滴泪痕,窃窃私语,但又那么妩媚隽永,傲岸峭拔,至情至性地缠绵,字里行间流动着罕有的生之痛切、死之悲凉,幻美深处的吟诵者,方寸之地里,竟然也带来秋天的果味,夏天的蓬勃,冬天的落寞,还有春天的微薄希冀。
  是的,梦蝶先生是远去岁月的吊客,生命路途上的苦行人,寂寥天地间的隐士和歌者。
  我读先生诗,很晚,在余光中洛夫纪弦覃子豪……之后。也许,温习过家国情怀、故园之念、历史鉴戒乃至个人化的美丽而悠远的抒情,晚一点来看梦蝶的诗,就有了闲将双眼阅沧桑的某种历练、洗礼、醒悟与苏生。
  《鸟道:周梦蝶世纪诗选》(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年1月第1版)浓缩了作者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诗之大成,盛放了他“枯、瘦、冷、寂”生涯背后的心灵呢喃与歌哭,寄寓着一位在精神旅途上苦味行吟抵达大化之境的写作者的命运辙迹。
  按照创作的时间、线索、流程和落点来看,我们会发现,早期的周梦蝶,完全将自己沉入到对存在本身的描摹、勾勒、质疑、寻求和探讨之中,在那里生发形而上的洞察、究极和追溯。这以《孤独国》集子里(卷一)的作品为代表与确证。
  像《冬天里的春天》写了困苦的挣扎,由落雪想到冻结的泪,蛰睡的笑,铁树般植立于石壁深处的人的形影,连带着引申到海明威的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完成时空的转换和跳跃。诗的结尾处有醉意,那是漫天而醉的李太白式的砥砺和感召,“梦里铁树开花了,开在瞑目含笑锦豹的额头上”,这劈面而来的充满原始野性魅力的意象叠合,是在西方现代派的表象里注入了中国古典主义的因子,从而形成合流互溶。应该承认,最初梦蝶的诗,多以异域典故人物事件作为象征隐喻的种子,或作为陪衬或作为归结而引发诗意诗情。《菱角》本来如以本土和传统视角切入,会有乡土气息,但它丝毫没有,反倒是印证了做白日梦的天使一类西方精神意象的主导性的确凿存在和背景熏染,末句“上帝啊,你曾否赋予达尔文以眼泪”,则更是明晃晃的“拿来”和借鉴,并且稍微显得生硬一点,这是台湾上世纪50年代后期盲目学习西方文学思潮流派而难免生吞活剥的变味的果实。再如《晚安!刹那》里居然出现了酒神狄奥尼索斯腰系酒葫芦从瞎眼的黑驴儿背上滑坠下来的滑稽意象,并且有蝙蝠“穿织着十字”的带有典型基督文化符号的象征指涉和折射。至于《行者日记》,开篇就写到昨日“曾给罗亭、哈姆雷特的幽灵浸透了的”一类凝结着十足的向西方寻找灵感和慰藉的表征,都显露了周梦蝶诗艺路途上最早的迷惘、困惑和茫然所在。当然那也是时代文明的症结在一个个体脆弱心弦上的投影和确证。
  直到著名的题为《孤独国》的诗出现,梦蝶才多少找到了属于自己灵魂的锚地和归属。全诗从梦境写起,写主人公赤裸裸地趺坐在负雪的山峰上,面对无边而荒凉的夜色,产生了人生的混沌之力的感触与激发,那是“寒冷如酒,封藏着诗和美”的境界,“甚至虚空也懂手谈,邀来满天忘言的繁星”,而他贴靠着心灵脉搏跃动的时节和际遇,促成了灵性的昭示和开掘,“过去伫足不去,未来不来,我是‘现在的臣仆’,也是帝皇”。也许,生命的诗意存在,不是寻找的,而是遇到的。原动力当然是寻找,但撞见遇到才最后成就了当初的寻找。
  《孤独国》里抒情主人公的趺坐形象,其实也是后来周梦蝶作品的意象之眼,精神之源。趺坐,是修行的姿态,是进入忘我之境的开端。可以说,有了“趺坐”,有了“忘言”,周梦蝶的艺术生命之门才真正地开启了。以后,再读他新生之后的作品,我们就会如闻法喜,如入禅境,在此可发菩提之心,可引清凉飘逸之气,可触冷暖悲欢交错杂糅之人生况味。荒寒处的遗世独立和会心发觉,是诗人历经苦楚磨难淬炼而成颖悟解脱超拔的结果。沿着这个脉络和线索,走进《还魂草》及其后的诗,感受其中氤氲的底色、气韵和声息,便是枯木逢春水到渠成的事。
  《还魂草》是梦蝶创作的过渡和转折,里面收录的作品基本摆脱了过于拘泥西化哲理物象的弊端,尽管某些诗还有着向异域文明传统参照和借鉴的痕迹,但大体吃透了它的内涵与本质,从而变得充分主体化、个性化和心灵化。譬如《朝阳下》引发灵感的方式依旧是西方式的,但语言的运用却跳跃着作者心弦的自在舒卷与开合,“给永夜封埋着的天门开了/ 新奇簇拥着我/ 我有亚当第一次惊喜的瞠目// 如果每一朵山花都是天国的投影/ 多少怡悦,多少慈柔/ 正自我心中秘密地飞升/ 果每一寸草叶/都有一尊基督醒着———/ 第几次还魂?那曾燃亮过惠特曼、桑德堡底眼睛的眼睛……”可以看出,在这里周梦蝶对精神时空的切入、跨越和体味,已然具备了宗教感和超验的价值情怀,那是“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天国”的布莱克一般美丽而懵懂的对形而上境界的无限追求与超升。而到了《濠上》,作者则将思绪转向东方的神秘主义,玩味着庄子《秋水》里的意境,不过,那种跨时空大幅度自由的驰骋被搁置隐匿起来,而代之以寂寞、等待和蛰伏的诗意心理架构,“我想飞。我不知道该怎样飞”,这是梦蝶的老实话,也是由衷的苦味的咀嚼。至于《菩提树下》,就有了灵性本然的开凿和接引,从佛意禅心中寻觅到个我的融会与解脱。在这首诗中,作者俨然以修行者的面目出现,他“抬眼向天,以叹息回答”,为此“坐断几个春天?又坐熟多少夏日?”直到循着季节的轮转,应对了心里的彻悟,从“雪既非雪,你亦非你”抵达“雪还是雪,你还是你”,蝉蜕的生命一如草色凝碧,都是归真返璞后的自在涌现和趋于自性的圆满呈示。而另一首诗《行到水穷处》则有着情感迷失和空性之间的婉转衔接与圆融的处理,它正好显露了作者这一时期创作的在情和禅之际摇摆甚或互补的内在趋向及其特点。“行到水穷处 / 不见穷,不见水———/ 却有一片幽香 /冷冷在目,在耳,在衣。”梦蝶的情诗,恰如宝黛还魂,是三生石上的盟约,连接着缘,连接着网,看破了,又看不破,这是性灵生命的两难,亦是人生永恒的轮回悲苦所在。
  正如周诗最好的诠释者曾进丰所言:“周梦蝶既怀抱儒家入世之志、基督救赎之苦,亦向往佛家的解脱、庄子之超越;虽汲汲梦求佛陀‘澈悟的怡悦,解脱的欢快’,却时时禁不住炽热情感的牵引,有着永远‘解脱不得的紫色的镣铐’。”(《周梦蝶诗导论》)   读《囚》,会让人悉心领受这“紫色的镣铐”的沉重、执迷、惘然和顿挫,在此生之痛别,恋之苦楚,命运的轮转交替,辐射出情与欲的矛盾纠结,连接着人性深处悲欣交集的况味与底色。这里有李义山式“一寸相思一寸灰”的眷念不舍,亦有苏曼殊那般“纵有欢肠已似冰”的怅惘幻灭,更有但丁在《神曲》中体味到的奔逐、跋涉和淬炼,那情的炼狱,非经过万千砥砺和磨折不能修成正果。
  周梦蝶诗里的意象和言辞,在《还魂草》一卷中开始有意识地在现代主义和古典风神之间搭建一座精神沟通的桥梁。像“那时我将寻访你/ 断翅而怯生的一羽蝴蝶/ 在红白掩映的泪香里/ 以熟悉的抚触将隔世诉说”,这是中国古典精神的聚焦、延伸和重组;“而泥泞在左,坎坷在右/ 我,正朝着一口嘶喊的黑井走去”,却也有着现代诗的格调和声息,其切入体验物象的方式近于卡夫卡的尖厉孤俏和蒙克的惶惑不安。
  而到了第二阶段后期的写作,他的笔下更多涌现与大自然对话的场景,或是走向佛意的内在印迹和疏导,朝着空灵澄明之境靠拢超拔。即以《落樱后,游阳明山》来说,全诗从悬瀑飞雪想到石亭下的人面與千树争色,进而在风影蝶影檀香味中,锁定了“我”的振衣持钵、消瘦而萧飒的人生风骨和气象。诗里还有“萧萧散落归根”的安然意象,以及“扎一对草翅膀我欲凌空飞去”的执拗心结,但最后仍然落笔于“当心愈近而路愈长愈黑,这苦结除却虚空粉碎更无人解得”的凄凉感悟,离世间远了,竟然又无法超越世间的牵绊,这就是极限处的无奈,哀莫大于心死,如果不是,那会是更大的悲哀和苦楚!这样梦蝶就与庄生拉开了距离,而与佛意禅音近了。
  《孤峰顶上》是周梦蝶诗艺第二阶段写下的最有生命感召力的一首绝唱,可谓苦心孤诣发奋而为之作。它像总结,一如启示,诗人如蝶,破茧而出,踏入了宇宙永恒怀抱之中,“掷八万四千恒河沙劫于一弹指”,遂有了人和自然同生同构的心灵大写意。全诗意象缤纷、色彩斑斓、出神入化的想象力,让诗人的内在充盈和飞翔带上了灵性的翅膀,他于浩瀚的江河里吟风弄月,他又在吞吐日夜的神往哲思中栽植了“每盏灯里有你”的意守平常的信念种子。诗里有大悲大喜的情,亦有万法归真的禅意,有感觉的飞腾,也不乏理智的入定,有万丈喧嚣,也有须臾清寂……它的绝妙正在于它的完满圆觉的展现,入骨的喜悦深处其实才是入骨的悲凉。一首大师之作由此奠定基础。
  从《孤独国》再到《还魂草》,周梦蝶完成了一次生命维度上的挑战和跨越,也是它从膜拜异域精神到归向本土文化的重生,从基督的救赎和儒家的入世情怀裂变为朝着佛的解脱意识和道家宗法自然思路的转换。当然这些内涵精髓有时候在一首诗中也会有杂交叠合互融的趋势,但其主导风格和价值取向还是判然有别的。于是让我们看到了周梦蝶诗歌别开生面的荟萃和撷取众家之长的创造力所在。
  卷三《约会》收录的作品多是诗人的晚近创作,是沧桑历尽归于旷达内敛舒朗风格的生命创意和写真。诚如诗人自己所言,“冷,早已成为我的盾/ 我的韵脚。我的不知肉味的韶”,其实冷是底色,骨子里还有恋的余温。当年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见其沉醉入迷之深。梦蝶亦是在诗里浸润了自己灵魂的法喜,沐浴着天性中的幽眇而透入骨髓的精神的音乐。
  他那么多情痴迷地爱着这个世界的美,又为美的幻影般的消失而悲悼落寞,好在他的笔留住了梦的轻痕,挽住了流年走丢的光影。于是在《九宫鸟的早晨》的写意里,作者着意捕捉了鸽子们“你贴贴我/ 我推推你”相濡以沫的亲近,还有小蝴蝶绕着紫丁香飞动的天然姿态,以及那位妙龄少女“把一泓秋水式的不识愁的秀发/ 梳了又洗/ 洗了又梳”的憨然神情,在春的掩映里,九宫鸟的啼鸣中,获得的美丽观感纤毫毕现。
  而在《约会》中,梦蝶与桥墩俨然成了莫逆之交,于灵性交接的不远处,找到了心与物齐的通幽曲径。如果说《约会》是人打通了物质的障壁,从而实现了心物两契,那么《断魂记》就显露了由于人与人的错过疏离,作者只得把心扔给了大自然去收拾安顿的补偿效应。人之相亲,靠缘,而缘往往不再;人跟万物投契,就在于将心打开,于是那桃花、木瓜树、风雨、石桥、鸭子、萤火虫……就都天然地成了你的近邻。人生苦短,际遇飘萍,魂为之断。可自然生生不息不已,让人可以诗意地栖居,哪怕在荒寒处,天涯海角的尽头。本来,“隐遁”“蛰居”从一开始就是梦蝶诗情的主旋律,而到了后期,他有意识地重返人间烟火,又给它们的存在濡染上了一层朦胧的梦一样的光彩。
  或许,禅境禅味禅机,实则离不开生命的当下,在日常起落动静中,就有醒悟、开启和获得。像《集句六帖》里的洞察与捕捉,就有着一种禅意的于平常处发现不平常的自然微妙之美。“一尊狗尾草/ 优雅地伸手给另一尊狗尾草”,这句子多么鲜活可喜,而“洞庭湖的层冰/六百里外的昨夜/ 已被小鱼儿咬破”,又是何等让人晤面本真,而与儿童天性般的灵动近在咫尺!
  禅里有生命真正的根器与智慧。应机而发,随缘迁化,体现出铃木大拙所说的,“一念”是“永远”被契入“时间”的状态,这一瞬间现象发生之时,即为“悟”。
  读周梦蝶晚近的诗歌,我们会有不知不觉进入悟性之门的心动和惊喜。以写于2004年甲申端午后十日的《我选择》为例,那是受到波兰诗人辛波斯卡(199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种种可能》影响而成就的仿写作品。但平心而论,仿作大大超过了原作。原作写得太实太拘泥,如“我偏爱尾巴没被截短的狗。我偏爱淡色的眼睛,因为我是黑眼珠”一类的排比句,味同嚼蜡,了无意趣。再看梦蝶先生的,却像是他生命的自画像,多人生反省的警句和隽语,更不乏细腻的勾勒和深切的悟性。譬如,“我选择冷粥,破砚,晴窗;忙人之所闲,闲人之所忙”,这是个性的写照;“我选择以水为师———高处高平,低处低平。// 我选择以草为性命,如卷施,根拔而心不死。/ 我选择高枕;地牛动时,亦欣然与之俱动”,这是切入文化心理深层次的命运归属感的铺设;而“我选择好风如水,有不速之客一人来。// 我选择轴心,而不漠视旋转。/ 我选择春江水暖,竹外桃花三两枝。/ 我选择渐行渐远,渐与夕阳山外山外山为一”,从此中亦会觉察到梦蝶先生的诗意根源所在———化古典为现代、化西方为东方、化历史为人文、化庸常为神奇的灵感。
  诗人生前曾以“剑上取暖,雪中取火,铸火为雪”自况创作的甘苦和境界,一本《鸟道》让我们得以领略他在荒寒处的隐遁蛰居从而淬炼出的人性之火、心灵之炭的持久的美。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是“微澜之所在,相比也是沧海之所在吧!”一物之微,能参造化。梦蝶先生的诗,在悲欣交集之处,会让人倾心见证和摄取一个精神孤独国的落霞、云霓与锦帆。人去矣,诗还在。心香一缕,袅袅不散。
其他文献
引语:抒情和浪漫主义写作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在先锋诗人眼里浪漫主义诗歌就是虚假空洞伪抒情,应弃之如敝屣。在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的当下,凌空高蹈的浪漫主义确实不合时宜。但浪漫主义作为经典的写作方法和审美品格,自有它存在和运转的定律和规则,它不受待见或令人生厌不是它本身有了病毒,患了绝症,而是驾驭它、使用它的人偏离了它的真核。如何让抒情和浪漫主义的诗歌迈过这个坎,笔者认为,一是浪漫主义自身要做出调整;二
期刊
在马亭华散文诗集《乡土辞典》中,作者反复传达两个词:神性和禅意。不仅他的观念是这样,其作品弥漫出来的意蕴、气场、语言风格也是这样。这是一种既有原始性又有现代性、融合中国古典诗学与现代西方诗学的散文诗创作观,而他的作品以飘逸自如的文字抵达神性和禅意,具有穿透性、幻象性、隐喻性的审美效果。这在当下散文诗创作中是一种难得的景观。  神性有时在自然中,“一条河流,跑着跑着就累了。/在村庄的边上坐下来,青铜
期刊
从《宏村秀理》《千户苗寨》《屏山晨雾》到《晚霞》,西安文理学院王葆安教授的水彩画系列作品,多以表现山光云影、村落、民居、古巷等风景为主。在其笔下,水彩画中虽少了西洋油画色彩堆积的厚重感,却有着东方绘画水墨洇晕下的缥缈与空灵,以及中国诗词和绘画中所要表现出来的含蓄、淡泊、幽远的意境。  透过王葆安教授的水彩画系列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自然与人文的知性相遇,更是作为艺术学院教授的全面学养与自然元素的
期刊
王葆安
期刊
泥人的诗  泥人   泥人,1982年生,作品发于《青年文学》《诗选刊》《诗歌月刊》《诗潮》《诗  林》等刊,出版诗合集《一个坡度》,获温州市第九届文艺创作奖新秀奖,入选  浙江省第六批新荷計划人才库。送葬者  我亲吻最后一颗石头  以亲吻你的灵魂  这垒起的坟墓多突兀  像你在尘世坚硬孤独光秃秃  但别怕阳光依然照耀你  野草会拥抱你  浩瀚星空将你隐藏  你会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成为神灵的一部
期刊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郑愁予(1933- ),原名郑文韬,生于山东  济南。1949年随父到台湾。《错误》发生在两个  人之间,即“我”和“你”。诗歌第一节和第三节  写“
期刊
第一次到新泰市,就见到了陈师超先生的书法作品,后来又几次读到,渐渐有了深刻印象。从直观上感觉是挺自然的,也挺质朴的。现在希望把字写到这样状态的毕竟还是不多。行草书家所展示的作品品相还是趋于华美流丽的,许多学习王羲之书法者都行走在美观的轨迹上,就我对魏晋书风的理解,不至于如此新、如此俏,写着写着就浮薄了,应该是有一些章草遗韵的,譬如多一些拙朴、厚实的成分,而不至于如此风花。是时尚使然,把行草书写得华
期刊
王猛仁作品
期刊
至少有十年时间,我把育邦归类在小说家里面。我记得有一年他自余姚北返,经嘉兴,难得地来我东升路的书房闲谈,那时他赠给我的正是出版不久的小说集《再见,甲壳虫》。他的小说家身份由此定格在我顽固的记忆中。  我认识的上世纪70年代出生的这批作家,论文学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育邦都是一个很好也很专业的榜样。这一点,无疑也加重了他的评论家的身份。我这样说,是有大量文学评论可以做证的。  然而,这几年,诗是育邦最专
期刊
此刻,我属于一片暗影[外一首] 卜丽爽  你离开的时候  我感觉到你的背影是冰冷的  就像此刻的时间  和烟花过后的天空  就像那些落地的誓言再淋上  不识时务的雨水  就像一场戏散场  我还在情节里发呆  一个背影又一个背影  组成的墙,没有门  我只能像一条埋进土里的蚯蚓  把自己陷在一片暗影里  越埋越深侧脸的萤火虫  从门缝里,偷偷看你  低垂的额,一缕黑发微微弯曲  挡住半边耳郭,小小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