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草“复关”申请书

来源 :领导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ku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5年,我作为改革开放后毕业的第一届国际法硕士研究生,从中山大学分配到国家对外经济贸易部国际局,从事我国恢复关贸总协定(即日后的世界贸易组织)缔约国地位的工作。
  早在1982年12月,由外经贸部、外交部、国家经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就曾联合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参加关贸总协定的請示报告,很快中央批准了这一重大行动计划,并确认了我国“复关”的重要原则,各项筹备工作即开始启动。

两件大事促“复关”


  促使我国决定加快提出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申请的是当时国际上的两件大事。
  一件是,根据中英两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第三条,香港特别行政区可以成为关贸总协定缔约方,但应由中国和英国双方共同保荐。在当时,英国是关贸总协定缔约方,而中国仅有观察员地位。因此,当香港成为单独缔约方时,曾出现英国作为缔约方而中国作为观察员来保荐香港成为缔约方的局面,这对于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和香港的祖国地位是极不相称的。
  另一件大事是,关贸总协定新一轮(即第八回合)多边贸易谈判预定于1986年9月在乌拉圭的埃斯特角城举行的部长级大会上启动。新一轮谈判无论是参加方的数量还是谈判的议题范围,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它不仅包括了传统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而且纳入了服务贸易、知识产权、投资措施等新议题。
  如果我国及时提出“复关”申请,作为有意愿成为缔约方的国家,就有资格成为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的参加方,可以一边进行“复关”谈判,一边参加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把中方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体现在多边贸易谈判的成果中。
  1986年4月4日,我随同唐玉峰副局长先后到外交部、海关总署会商启动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问题。记得当时外交部方面参加会商的是国际司副司长李道豫和条法司法律顾问史久镛。我们讨论了“复关”的背景和面临形势,达成了共识,大家认为启动“复关”谈判的时机已经基本成熟。在海关总署,我们与陶济生主任进行了会商。陶济生与唐玉峰曾经一起在中国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共事,自然有着许多相同经历和共同见解,很容易达成了启动“复关”的共识。从“复关”谈判伊始,外经贸部、外交部、海关总署这三个部门就建立了相互协作的紧密关系。

反复修改数易其稿


  6月中旬的一天,国际局决定交给我起草中国“复关”申请书的任务,要求限期抓紧完成。
  所谓“申请书”是工作中的口头说法,准确地说,是中国政府致国际组织的外交照会,是中国启动“复关”进程的第一份法律文件。在形式上,我参照了外交文书中的照会格式,特别是国际组织机构通用的照会格式。从照会内容上,要体现出中央批复的“复关”原则精神,具体措辞则经过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既要体现出我国要求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原则立场,又要避免长篇大论而有失外交文书的简明扼要;既要避免锋芒毕露,先声夺人,又要柔中寓刚,法理充分,逻辑严密,不授人以柄。这份照会起草过程中曾经反复修改,数易其稿。
  6月19日,我完成了“复关”照会的草案,包括了两个版本,一简一详,分别写成中英两种文字,报送领导。两种版本经过研究,决定采用简短的版本。

340字照会涵义深


  这份简短的照会开宗明义写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以及中国是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创始缔约国之一,现决定要求恢复中国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
  照会接着阐述了中国恢复缔约国地位的政策基础和目的要求:“中国目前正在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基本国策,并将在未来坚持这项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坚信,正在进行的经济改革进程将有助于扩大同缔约各国的经济贸易关系,中国作为一个缔约国参加总协定的工作将有助于实现总协定的目标。”
  照会特别强调,“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政府期望得到与其他发展中缔约国同等的待遇。”
  这份照会草案随即向国内各有关部门和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关贸总协定秘书处发送,征询意见和建议。关贸总协定的法律顾问建议,在申请书中应加上“中国愿意同缔约方进行谈判”这一措辞,以便打消缔约方以为中国“复关”可以不经谈判不付“入门费”的疑虑,也会减少某些不必要的阻力。于是,根据驻日内瓦代表团的建议,在照会后面增加了这样一段措辞:“中国准备同缔约各方就恢复缔约国地位问题进行谈判。为此目的,将提供有关经济制度和对外贸易制度的情况。”
  外交文书的字里行间往往都包含了潜台词,这份言简意赅的“复关”照会闪烁着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东方大国融入世界经济的信心和责任感,柔中寓刚的外交措辞中又体现出中国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原则立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986年7月10日,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钱嘉东大使签署并向关贸总协定总干事邓克尔递交了中国政府要求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的照会。这份大约340个英文单词的照会被编为关贸总协定L/6017号文件,向全体缔约方发送。
  当时,我们分析“复关”谈判较复杂,史无前例,预计要有三到四年时间才能完成。而美国白宫国家事务局的《国际贸易报告》则认为,中国“入门条件的谈判预期要长达10年”。然而事实却打破了各方的预计,中国的“复关”和加入世贸组织谈判最后达到了创纪录的15年。
  (摘自《北京晚报》)
其他文献
自美国政府2011年秋推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以来,中国周边安全问题有所升温,中美亚太博弈也在加剧。中美舆论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新冷战”的声音。但自去年7月12日所謂“南海仲裁案”终结以来,外界看到的是,外交、军事等方面的中美互动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多了。在2016年9月4日举行的二十国集团(G20)峰会上,中美两国元首会晤,达成多项共识。综合来看,所谓中美陷入“新冷战”乃至“必战”的宿命论是迷思。
哲理的故事:  最近,在荷兰乌特勒支的火车站,一个奇特的现象绝对吸引人们的眼球:在一处“滑梯”上,滑下的不是三五岁孩童,而是一些身着职业装、夹着公文包的男女,甚至是到此地游玩的外来游客。  这种“滑梯”,其实是一种新型的交通设施,名叫移动加速器,它是由一位名叫拉玛娜的女工程师构思设计出来的。  一次,拉玛娜接到临时出差任务。早上8点多,她提着行李到火车站楼梯口时,到处挤满了人。拉玛娜担心自己带着行
我们绝不能低估人类的愚蠢。无论在个人层面,还是在集体层面,人类常常做出自我毁灭的举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令人意想不到的一件事,就是战败国竟然进入前所未有的兴盛期。不论是德国、意大利,还是日本,在军队投降、帝国彻底崩溃20年之后,富裕程度前所未见。它们一开始究竟为什么要开战?为什么要让数千万人承受不必要的伤亡和破坏?这一切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一个愚蠢的誤判。在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将领、经济学家和
金亡后,有一种流行说法,所谓“金以儒亡”,意思是金朝是因为汉化才灭亡的。理由是,女真族原来多么骁勇善战,但入主中原之后靠儒家方案治国,结果尚武精神被腐蚀了,于是这个马上得天下的民族在蒙古人的铁蹄面前不堪一击。  确实,女真人战斗力下降绝对是断崖式的,但金朝覆亡真的是因为汉化吗?  忽必烈也常拿“金以儒亡”来说事。有一次,他跟精通儒学的大臣张德辉聊天,问: “有人说,辽因为信佛而亡,金因为好儒而亡,
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帝国之间的战争是中国古代史的一大主题,也是对中原帝国的一大考验。处理不好这层关系的帝国,轻则带来重大的经济负担,重则直接被侵略灭亡。中国历史上的西晋、宋朝和明朝,都直接亡于北方民族的入侵。  为什么在几千年里,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一直都在征战不休呢?  一般人看打仗就跟看足球比赛一样,只看输赢,赢了就高兴,输了就叹气。这种对战争的看法忽视了一件重要的事:打仗是要花掉生命和金钱的,战
今天我们来解决一个问题:做了什么事儿,才能被印在钞票上?  每个国家发行的货币图案都蕴含这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能够登上国家货币的人物,体现的是这个国家的个性和价值观。美元:富兰克林  作为美国的“国父”之一,美国人对富兰克林极为推崇。美元的百元大钞上,印的就是他。不是总统,却获得如此殊荣,富兰克林受推崇程度可见一斑。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曾说:“在我一生中,佩服的人只有三位,第一位是富兰克林,第二位
《美国的崛起》  [美]约翰·卢卡斯著 梁健译 新世界出版社 2016年4月出版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角色复杂而多变,但美国的军事、经济的崛起带来了美国综合国力在全世界的崛起。  《国家现代化与农民工权利演进》  操家齐著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6年6月出版  通过研究国家与农民之间半个多世纪来的互动关系,跟踪中国逐步走向一个现代国家的进程。在这一伟大进程中,国家与农民互相依靠
魯迅是一位绰号颇多、也爱给别人起绰号的人物。从这些绰号中,颇能看出鲁迅的一些性格、风貌和他与别人的关系。鲁迅的绰号  鲁迅一生的名字很多,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他的笔名尤多,“鲁迅”是影响最广泛的笔名,此外鲁迅还有一些绰号。  鲁迅最早的绰号是“胡羊尾巴”。“胡羊”就是绵羊,绵羊的尾巴短而圆,晃起来很有趣。“胡羊尾巴”是绍兴方言,比喻小孩子聪明、调皮、活泼。有篇回忆文章说,
伯劳是一种食肉的小型雀鸟,又名百罗鸟、伯劳头,它生性凶猛,是重要的食虫鸟类。伯劳鸟的主要特点是嘴形大而强壮,上嘴略似鹰嘴。它翅短圆,通常呈凸尾状;脚强健,趾有利钩;嗜吃小型兽类、鸟类、蜥蜴、各种昆虫等动物。伯劳大都栖息在丘陵开阔林地,有棘的树木或灌丛间,巢呈杯阔状。北美洲、欧洲、亚洲和非洲有超过30种伯劳,北方伯劳体形小,体重大多在60到70克之间。  别低估了伯劳。它虽然很小,但凶残的捕猎策略十
中国该如何突围  首先是靠改革突围。中国的改革,总是在没办法的时候,被逼到了墙角才真正推动的,因为改革是要触动利益的。要不是饿到粮食供应不上,怎么会同意包产到户?要不是几亿人的就业没法解决,怎么会开放民营经济?   改革开放40年了,我们是否真的把改革开放这件事从制度、法律、文化、思想上想通?依照我的观察,还没有。  我们绝不能只要形势一好,就忘乎所以,甚至对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的位置作出脱离实际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