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hos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D0
  近年来国际社会动荡、全球经济发展整体处于低迷期,而中国当前的发展势头比较稳定、比较乐观,然而也存在种种复杂的问题,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近年来出现的关系到中国主权的一些问题:如钓鱼岛问题、南海争端问题以及近日来出现的黄岩岛问题。透过这些问题,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很不友好,更有甚者他们唯恐中国不乱。现在又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叫做“中国军事威胁论”。美国国防部5月18日发布2012年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的军事与安全发展》报告,继续渲染所谓中国军事的不透明性,污蔑中国对美国进行网络“间谍”活动,对美国构成严重经济和安全威胁。他们还诬称中国为“经济间谍国家”。
  说到中国的国际地位,就不得不从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变化说起。冷战结束后,世界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变化之一就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显著提高。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世界性的课题,对中国国际地位和作用的评价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焦点问题。对于中国自身来说,正确认识自身的国际地位是今后制定本国发展规划和对外战略部署的重要前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正确的认识中国的国际地位:
  一、对中国国家实力的客观评估是正确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基础
  国家实力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存和发展的内部力量以及对外部世界发挥影响的能力的总和。从古到今,几乎所有的国际战略家和政治家都把国家实力看做是一国在国际社会中地位高低和作用强弱的主要标志,是制定和推行一国对外战略的基础。早在1984年,邓小平就曾经说过:“中国是个大国,又是个小国。”深刻理解这一论断,可以从人口数量、地理、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科技实力、政府效能、外交能力等各项要素来进行分析和考察。
  (一)从人口数量、地理环境来看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资源非常丰富;中国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三,海岸线总长居世界第二,地域广大,山川纵横,地理条件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大,在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上很小,例如,中国的人均国土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33%,人均耕地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水资源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人均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1%。
  (二)从经济实力方面看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目前,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崛起,传统农业、工业改造步伐加快,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国家税收连年大幅度增长。社会生产力跃上新台阶的能力明显增强。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国家的经济实力、抗风险能力和国际竞争,大大增强了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由于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中国综合国力的其他主要可变要素也有所增强。
  (三)从科技实力方面看
  中国的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生物技术等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方面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重视程度,提高全民的素质,另一方面增加研究与开发投入,组织重点攻关,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迎头赶上,重视运用最新的技术成果,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
  (四)从军事实力方面看
  中国已经建成了一支具有一定现代化水平,多兵种的防御型军队,在高技术条件下的作战能力不断增强,掌握了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人造卫星和核潜艇技术,虽然防务开支多年来保持很低的水平,但维持了基本的防御需要,实现了有效的威慑。
  (五)从政府效能、外交能力等综合国力的无形因素方面看
  中国国内政局稳定,社会安定繁荣,政治体制改革稳定推进,大国风范空前显著,体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作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中,按照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信任。以儒学思想为核心的东方文化开始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推动了西方国家了解中国文化的热潮,为中国在世界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奠定了文化基础。
  二、对中国所处国际环境的分析是正确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前提条件
  国际环境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面临的外部世界的结构和状况,作为一种外部条件,它对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当前的国际形势呈现出对抗与对话,冲突与合作,动乱与稳定,争霸与反霸等两种对立趋势的并存和较量。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国际战略环境机遇和挑战并存。对此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一)国际政治环境直接或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权的稳定。
  中国的国际政治环境保持了大局上的稳定,诸多机遇表现在:多极化趋势进一步明显,中国作为新格局构筑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独立自主的分量更为突出,不结盟、不依附任何大国的对外政策,使中国在国际力量的重新组合中具有较大的相对独立性;世界各种矛盾更加错综复杂,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穷于应付,西方矛盾总体上升,各大国对中国的需求在不同领域有所增加,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作用相应加强;然而,中国是现存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积累了一整套“和平演变”的战略战术,不可避免地将中国视为其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对手。它们对中国采取“接触促变化”和“制裁压变化”的软硬两手,通过各种现存的国际机制想把中国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的框架和轨道之中。尽管目前西方国家在世界范围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经济和解决地区性冲突,但在它们的国际战略中已经明确提出要以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政治制度为核心,必然引起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政治领域的长期斗争。
  (二)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在冷战结束后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这种观点主要是着眼于中国面临的直接军事威胁解除,中国的安全系数大为提高。一方面,由于苏联的解体,世界各主要大国之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首次出现不存在直接现实的军事对抗关系的局面,各国的军事战略思想、建军方针和军备发展都进行了很大的调整,由过去侧重准备打大规模战争转变为侧重准备应付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世界大战的危险性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国际安全环境中也存在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一些国家和地区间的领土争端、民族矛盾、宗教纠纷突出起来,引发了新的武装冲突和局部战争,主要大国在淘汰陈旧装备的同时,集中力量发展高技术武器装备,并向热点地区推销先进武器,对这些地区的力量平衡产生不利影响,并有可能使冲突扩大化。总体上,中国的国际安全环境是趋向于缓和的,但从长远来看还不可能高枕无忧,在周边地区潜存的不稳定因素有引发局部战争的可能性。台湾问题、朝鲜半岛走向问题、所谓的“中国威胁论”问题、周边国家的“逆裁军”倾向和领土纠纷问题等都构成对我国国际环境稳定性的挑战,对中国的国防现代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国必须拥有足够的军事力量,确保威慑敌方不敢发动军事进攻或能够将战火阻挡在国门之外。并且在提高自身国防力量的同时,支持建立地区安全合作机制,以增加亚太国家之间的相互信任。   (三)文化是一种“软”实力,在国际关系中起着社会整合和社会导向的作用。
  中国的国际文化环境在冷战后有了较大改善,国际社会广泛承认东亚文化的优势,逐步改变对中国文化和中国的偏见,在许多国家出现了“中国热”、“汉语热”,推动其他国家人民对中国的深入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化解某些国际舆论的不利影响,有利于中国营造一个宽松的国际环境,增强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但由于西方文化是世界上多种文化中的强势文化,对其他文化产生的影响最大,中国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相互冲突的一面,给中国的国际环境增添了新的不稳定因素。特别是部分西方战略学家在冷战结束后着眼于为西方寻找下一个对手,他们过分强调文化间的冲突,将文化的差异视为未来国际冲突的主要根源,中国的国际文化环境仍将是充满挑战的。
  三、对当前中国对外政策和对外关系状况的把握是正确认识中国国际地位的依据
  在国际关系中,一个国家的实力必须通过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交往体现出来。汉斯·摩根索说过:“决定国家权力的所有其他因素都好像是制造国家权力的原料。一个国家外交的质量将这些不同因素结合为一个整体,给予它们方向和重量,并通过给予它们一些实际权力而使它们沉睡的潜力苏醒。”正确的外交政策能发挥积极的、建设性的作用,反之,错误的外交政策会产生消极的、破坏性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日益成熟稳定、成绩斐然,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长期得到坚持和贯彻,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对外关系取得巨大发展。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关系,是非曲直观念取代了敌友观念,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国家的友好合作得到普遍发展。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初同西方国家关系的低潮之后,出现了中国同西方国家建立新型伙伴关系的趋势。
  综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冷战后中国的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总体国际环境相对稳定,主动加强了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于国内、国际因素的制约,当前中国只是一个地区性大国,还不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全球性大国。处在由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迈进的过程中。21世纪的头20年,对中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就要求我们及时抓住并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正确应对和化解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才能把机遇带来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其他文献
八月一日rn一、英格索与史底尔今日成行,惟华兹以苏联大使迟迟未予签证,未得同行,颇感悻悻.
期刊
1月17日至19日,由中国国家画院青年画院、河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河南省书画院、河南省美术家协会承办,河南美术出版社、《书法导报》社、郑州铁路局职工书画院协办的“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20世纪以来的中国画革新,是由徐悲鸿、蒋兆和所创立的写实主义绘画为开端,在全国一直以很大影响.随着东西文化的交流冲撞,中国画的造型观念和表现手法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期刊
复习课的教学策略主要有两种:一是罗列这一章的所有知识点,复述一遍;二是做习题,从习题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这两种方式都存在问题:罗列知识点式的复习,学生不能发现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不能建立起完整的知識网络;通过习题复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学生的个体化学习程度不够,由点及面、触类旁通的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因此,如何上好复习课,一直是困扰教师的难题。  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建立起知
期刊
笔者喜欢喝茶,并且把喝茶与教学结合起来,在喝茶中放松身心,与学生们交流沟通,以茶作为媒介,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考虑水资源对绿洲植被的影响,参考捕食模型,根据数学物理原理建立干旱区绿洲数学模型,并利用常微分方程稳定性理论对该模型进行定性分析,证明了模型在第一象限内无闭轨及平衡解的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