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树之恋》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ofe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小说《山楂树之恋》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纠结曲折的爱情故事,还有那个令人压抑、迷茫而又残忍的社会现实。而电影《山楂树之恋》让观众感受到的是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里青年人萌动的爱情和严酷环境下爱情带给他们的丝丝温情。张艺谋拍的这部电影相对于小说原作而言,在主题内涵上并无偏颇,是对小说原作形异而实同的再创作。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 故事情节 表现手法 艺术效果
  
  读者从几十万字的小说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男女主人公纠结曲折的爱情故事,还有那个令人压抑、迷茫而又残忍的社会现实。爱情被压抑、前途也迷茫、阶级斗争无处不在,人们在无知与无奈中艰难地生存。而电影《山楂树之恋》让观众感受到的是在那个“上山下乡”的年代里青年人萌动的爱情和严酷环境下爱情带给他们的丝丝温情。张艺谋拍的这部电影相对于小说原作而言,在主题内涵上并无偏颇,换言之,这部电影是对小说原作形异而实同的再创作。
  
  一
  
  小说《山楂树之恋》的故事发生在“文化大革命”的大语境下,女主人公静秋和男主人公老三为我们演绎了一段纯洁无私的凄美爱情故事。刻骨铭心而又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的结局往往是悲剧性的,这部小说也不例外。男女主人公在“禁忌爱情”的社会环境下从相识到相知处处小心翼翼,事事防人耳且。尤其是“出身不好”的静秋,更是经历了拒绝爱情——害怕爱情——承认爱情——献身爱情的艰难心路历程。
  电影《山楂树之恋》采撷了小说原作的几个重要的故事情节而删去了其他多余的枝枝蔓蔓,最后以静秋和老三两个人的爱情为主线展开。比如,原作中有长林对静秋的暗恋、万驼子对静秋的揶揄、静秋与成医生的故事等情节,而电影则以朴实无华的基调把老三对静秋体贴入微、无私付出而又不求回报的感情故事娓娓道来。当然电影中也插入了几段男女主人公在一起的温馨场面:静秋把自己亲手编织的“金鱼”送给老三(这是静秋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送给老三礼物),老三心中乐开了花,却只是痴痴地看着静秋傻笑。第二个场面是:两人到照相馆拍合影,老三和靜秋居然跟摄影师扮起了鬼脸,而摄影师也趁机抓拍下了那一对纯真自然的笑脸。导演设置这样生活化的情节,既突出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爱情的甜蜜,也为结局的凄惨铺下了伏笔——老三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中望着天花板上两人的合影流泪而终。电影版的《山楂树之恋》呈现给观众的是一首温情、凄婉的爱情恋曲。它淡化了“文革”对人们身心的摧残和扭曲等激烈场面,而为我们讲述了一段那个时代青春萌动的爱情,进而引发了现代中国社会对当今爱情观的集体思考。
  
  二
  
  小说是以文字为载体的艺术文体,语言抽象、跳跃。每段文字都可以为读者提供不同的想象空间,所谓“一万个读者心中有一万个哈姆雷特”。小说总是企图让读者循着自己的思维对故事内容展开联想。而电影是视觉与听觉艺术的综合,用的是镜头语言——直观形象。它往往比小说更贴近生活的常态。小说善于用细腻的心理描写来刻画人物。比如,小说《山楂树之恋》中有这样一段描写:静秋在学校排练完节目,老三接她回西村坪,路上要渡过一条河,由于天色已晚当他们要过河时摆渡已经收工了。于是,老三就背着静秋过了河。哪知,这一幕让在河对岸等待静秋的长林看到了。尽管当时老三叮嘱长林不要把看到的告诉别人,但是静秋还是担惊受怕,生怕长林告诉别人然后一传十十传百,最后传到了学校,那样她不仅会因为“作风不好”受处分,还会连累家人。而那天晚上她思前想后睡不着党,万分后悔跟老三一起回来,还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如同此类的心理描写搬到银幕上,即使演技很高的演员也很难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除非在电影中加入旁白。而张艺谋导演则在影片中用细节或小道具来展开人物形象的塑造。比如,老三去城里接静秋回西村坪,由于天黑,老三怕静秋过石头桥时不小心掉进水里,就要拉着她的手过去,可是静秋硬是不让他拉自己的手(还是怕被人看见)。这时,老三就从地上捡了一根木棒递给静秋,两人一人攒着木棒的一头儿过了河。但是聪明的老三一边走一边把攥着木棒的手往静秋这头挪,慢慢地,慢慢地,木棒掉在了地上。老三终于拉住了静秋的手,牵着静秋心里美滋滋地向前走。这里的小道具“一根木棒”就足以把老三聪明、体贴的形象跃然银幕上。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以惯用夸张、绚丽的色彩而独树一帜。但是,我们观赏到《山楂树之恋》却洗尽铅华、返璞归真。没有了“浓墨重彩”,取而代之的是诗情画意的绿水青山,朦胧朴实的生活化图景。影片力图还原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原生态和真实的色调。张艺谋放弃以往的色彩风格,是有他的理由的:“我也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再回头看,那时候的人,脸上总是有很多干净,很多单纯。在这部电影中,我力求能还原那个时代,所以电影中没有太多的炫技,就感觉像是70年代的电影一样,没有太多的手法,实际上这也是我头一次这样拍,其实这样拍也要跟自己斗争,因为我通常都会强化视觉,这部片子我则是努力要让自己静下来,要让自己心平气和,拍这样一个朴素的片子,是自己需要做到一个很心定的程度才可以。比如很多观众提到的骑自行车的镜头,当时两个演员在街上骑自行车,我们拍了很多高速的镜头,很漂亮,那个时代自行车就像这个时代的宝马一样,我们摄影师拍得都很漂亮,但是在后期我全给剪掉了,一个都没要,为什么会这样,我说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只是说在我来想希望拍一个纯真的类型,希望拍一个娓娓道来的戏,希望传递出一种久违的纯真。”或许也是为了让影片有一种上个世纪70年代的味道,导演在影片中用黑白字幕来衔接叙述故事情节的发展。
  电影艺术与小说艺术最大的区别在于:影视艺术主要是通过电视影音等手段来表现的一种艺术,而小说艺术则是通过文字的表述,而展现出一种艺术之美。小说在描写老三和静秋“隔江相拥”时,只是简单地叙事,让读者体会不到生离死别的悲戚感。而在张艺谋的影片中,当老三目送静秋乘摆渡过江后,隔着翠绿幽深的江水,向对岸的静秋做出了拥抱的手势。这时,舒缓低沉的音乐声想起。静秋也做出了迎合老三拥抱的手势,两人在音乐声中隔江对望、相拥,老三眼中噙满泪水,而静秋更是泪如雨下。难舍难分的场景,在低沉悠长的音乐的烘托下,更让人为男女主人公的诀别感到肝肠寸断、伤感连绵不绝!这样的效果岂是小说简单的几句叙述能达到的?
  在影片中还有一处:静秋的母亲在跟老三训过话之后,允许老三给静秋包扎被石灰水烧坏的脚。而她坐在一旁继续做裁制信封的活儿,手中的木块敲打信封发出框框当当的响声。老三蹲在那里边垂泪边给静秋缠脚,静秋也忍不住泪流满面。一边是一对恋人暗自神伤,一边是器械发出巨大的声响。一边是浪漫的爱情,一边是无情的现实。在一动一静中,观众看到了在那个特殊时代,爱情与现实的矛盾冲突。爱情是沉默的,现实是激烈的。影片用此种方式为我们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现实,而这种表现方式的艺术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其他文献
[摘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敢于直面本国的缺陷,敢于真实的记录了印度贫民窟的生活,社会的动荡、人性的美丑、社会的现实,敢于用真实的国度现状背景去描述一个精彩的故事!  [关键词]影像艺术 贫富翁 人性    丹尼·保尔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的叙事。悬念丛生,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
摘要 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由日本的当红导演中岛哲也执导,改编自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松子悲惨的一生。从“童年记忆”和“女性成长”的关系来看,童年时父爱的缺失和家庭的抛弃是松子悲剧的内在源头。对爱和被爱的追求以及对家回归的渴望贯穿松子的一生。离家出走的松子,对孤独和寂寞有着深深的恐惧感,这使她在不顾一切地追求爱和被爱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自我。影片被称为是日本版的“长恨歌”。  关键词 
摘要 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令人费解的影片,许多观众在观看这部作品的时候都发出了迷茫的信号。的确,这部电影同姜文前几部电影相比,的确多了许多令人迷惑的元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又是一部关于人性欲望的景观化书写,是值得人们去深入欣赏的作品。  关键词 景观 影像奇观 欲望 狂欢 写意    一代人来了,一代人去了,太阳照常升起。  ——《圣经》  当电影作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摘要]电影《游园惊梦》荣获第2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国际影评人大奖。该作品将昆曲《牡丹亭》名段巧妙地融入其中,整部影片在静若止水中,潜伏着一种破裂和爆发的欲望,它来自同性之间的暧昧,来自被远离的孤苦、痛楚、压抑和憋闷,而它最终却没有爆发,只是悄然隐退。  [关键词]杨凡 《游园惊梦》 同性恋 昆曲    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  电影的开端。  因为不知从何说起,所以借此开始。  
个人网站:http://www.albertogarciaalix.com/  阿尔贝托·加西亚·阿历克斯(Alberto García-Alix)是西班牙摄影大师。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用相机拍摄自己身边的“摩托党”,而他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些介于社会纪实与纪念照之间的作品不仅是个人生活的注脚,也成为西班牙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记录。在近年的作品中,他开始以更抽象和讽喻的方式使用图像,现实世界不再
摘要 通过对以白血病叙事为主题的言情电视剧进行形象分析,继而探讨白血病所担负的隐喻意义:柔弱、美丽、感伤,并具有或引发真挚情感的效应。  关键词 白血病 隐喻    1984年,中国大陆播放了日本电视剧《血疑》,造成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女主角大岛幸子身患白血病,形象清丽脱俗、柔弱纯真,吸引了无数青少年的追捧爱慕。二十多年过去了,电视剧中的白血病却仍在持续流行中。“幸子”的魅力为什么如此持久?为何我
【摘要】 侯孝贤的影片《咖啡时光》在主题、内容、电影语言、叙事等多个方面均与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呼应,值得关注与探讨。  【关键词】小津 《咖啡时光》 侯孝贤    台湾导演侯孝贤于2003年拍摄的影片《咖啡时光》,是一部纪念日本著名导演小津安二郎诞生一百周年的作品。从内容到形式,《咖啡时光》与小津的作品都存在着不少共鸣,同时也显示出诸多差异。本文试图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
【摘要】电影的商品性使它在诸多艺术样式中饱受诟病,类型片即因商业化动机而形成但电影人在类型片的既定模式内,并非不可作为,在重复中打磨技艺,在市场的基本保证下拓展深度和广度,最后得以实现自我创作意图在目前投资居高不下的国产电影市场,丰富适合本土的类型片片种,改变大片加特技的单一模式,可以培育业内新人与稳固受众群,并改善产业链高危的现状。  【关键词】资本市场小成本类型片  本土化  全球化  【DO
[摘要]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影片《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被誉为一部“女性电影”,但是影片中的几个意象却表达了男性权力的不可解构性,以及女性对自我存在的追寻不过是一场华丽的梦。  [关键词] 歌唱 傀儡戏    《维罗尼卡的双重生活》是基耶斯洛夫斯基完成于1991年的作品,它讲述了一个充满宿命感的故事:两个女孩,一样的名字,一样的身体,一样的音乐天赋,一个生活在波兰,一个生活在法国,她们互不相识,有
摘要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一诗因其诗首句为“渭城朝雨渑轻尘”,入乐后称为《渭城曲》。其诗无具体事件所指,受到普遍欢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随被指代为远离故乡之语。原诗为七言绝句,难以直接入乐调,诗人遂以叠加的唱法,至使三叠而尽抒其声,《阳关曲》专指声,不为曲名,谓三叠之意。三叠之法流传有三十余种,另有苏东坡考证之七声叠。  关键词 阳关 《阳关三叠》 句叠 语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