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的实践进展与优化对策

来源 :农业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h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是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基于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生态补偿的要求,以辽宁省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工作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通过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创新生态补偿方式、科学提高补偿标准、推进生态补偿立法、强化生态补偿理论研究等路径,不断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机制,为辽宁省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其他文献
乡村人才是保障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然而,新时代乡村人才短缺、老龄化、学历层次偏低,已成为制约乡村振兴发展的障碍.通过分析新时代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困境及其原因,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引、用、育、留方面提出乡村人才振兴困境的破解对策.
乡村产业融合是未来乡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也是振兴乡村经济的路径选择.文章从社会发展模型出发,分别从文化、制度、资源、技术四方面分析促进乡村产业发展的运行机理和实践逻辑,总结得出在资源禀赋、技术革新、制度供给、文化交融四位一体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下,乡村产业势必紧密依托市场需求、产业公地、管制放松、主体例疑似方面发挥优势、整合资源、提档升级,通过产业融合确保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市场竞争力,实现更高的附加值.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提出,举国上下对乡村产业发展的关注进入了一个新维度.新时代加强思想引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迫切需要,是发展农村特色产业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实现内生式可持续成长的重要举措,更为乡村产业向多维度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基本形成高标准市场体系是“十四五”时期的主要目标之一.文章基于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解决好“三农”问题这一立足点,认为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是高标准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认为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具有农村要素配置优先满足、农村市场主体活力进一步激发、农村数据市场进一步发展、农产品交易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等特征.文章从激励农村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智慧技术;转变思路,拓展关注点,充分激发农村市场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促进文化与农业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探讨高标准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机制.
5G时代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发展创造了更广阔的空间,数字技术发展将会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乃至社会治理都会产生深刻影响.数字技术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应用,需要转变治理理念,需要多元主体的协同推进,需要数字技术的创新和专业人才的支持.
随着“互联网+”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电商进入迅猛发展期,为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物流作为助力农村电商发展的重要工具,为农村资源及服务的市场转化工作提供了智慧支持.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进程中,要加快智慧、绿色物流建设,通过构建高效率、高效能、高协同的农村物流体系,全面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着成本“高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因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农产品贸易关系成为重要选项.但是,我国在与沿线国家开展农产品贸易中一直处于逆差状态,进口额一直约为出口额的两倍左右,究其原因在于出口产品结构和出口区域分布均处于失衡状态.因此,如何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以解决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结构失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利用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实证研究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政府公共住房保障等公共政策对农民工留城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缴存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以及提供公共住房保障对农民工的留城意愿均具有显著地提升作用.此外,这三类公共服务对于留城意愿的影响在代际间和不同收入水平间存在显著的异质性.总体来说,新生代农民工的留城意愿更强,公共服务服务对于其留城意愿的影响也更显著.
新媒体时代为农业跨境电商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但仍然无法消除市场主体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当前农业跨境电商的信息不对称具体表现在商家信息展示、物流运输、跨境销售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上,并由此产生了信息不对称下的产品逆向选择、主体道德行为以及市场交易风险等诸多问题.对此,提出新媒体时代的农业跨境电商要保证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与通畅性,谨慎选择产品、推进诚信建设和规范跨境交易等策略.
本文就当前供应链的典型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当前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问题包括:价格波动大导致供应端无法取得较好的经济收益、特色农产品因为规模小而无法产生良好的效益、农产品供应链中中间环节过多、农产品供应链散而乱导致效率和效益不理想.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从供应链的角度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