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伟:从《故宫》到《卢浮宫》

来源 :DV@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243173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紫禁城遇见卢浮宫
  
  2008年1月,中央电视台《故宫》摄制组抵达法国巴黎,正式启动大型纪录片《卢浮宫》的拍摄。这一次,马志伟和同行的摄影师共带了两台高清摄像机,一台是他们非常熟悉的Sony HDCAM格式高清摄录一体机HDW-750,另外一台是Sony刚刚推出的XDCAM EX格式便携高清摄录一体机PMW-EX1。
  在这次拍摄中使用EX1是马志伟力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出国拍摄人手紧张,而选用这种便携高清摄像机,摄影师一个人不需要摄影助理就可以工作。
  “在故宫和卢浮宫项目的拍摄中,我们一直坚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用最高画质的设备拍摄,包括这次卢浮宫的拍摄,第二次还使用了顶级的F23数字摄影机和电影镜头。选择EX1看中的也是它的高画质。在目前推出的所有手持高清摄像机中,采用3片1/2感光器件的EX1是画质最高的机型。”经过卢浮宫的实地拍摄,马志伟对自己的选择更加充满自信。
  在以往的拍摄中,为了拍摄到稳定的高清画面,坚固稳定的脚架必不可少,但是这样的脚架不但价格昂贵,搬运起来也成了负担。马志伟为EX1选了一支价格不到4000元的国产伟峰脚架——相对于手持式摄像机,这支脚架已经是“大哥大”级别,足以稳定地支撑EX1并具备不错的阻尼。
  “EX1整机只有两公斤多,摄影师一手拿机器、一手拿脚架,在拍摄转场时非常轻松。另外这次卢浮宫的拍摄,除了每周的非开放日,没有游人时我们可以放开手脚拍摄外,在其他的开放日也必须抓紧拍摄。EX1机身小、隐蔽性好,加上出色的低照度性能,在卢浮宫的展厅内拍摄观众镜头和展品,完全不用打灯光,抓拍很方便。”说到EX1的方便,马志伟回想起自己拍摄中遇到的一件糗事,“有一次我用F23拍摄香榭丽舍大街,那天赶巧只能我一个人去,F23是一台非常棒的电影摄影机,但非常重,加上一支更重的脚架,回想起那天拍摄经历真是太恐怖了。”
  在巴黎人工很贵,一名中国留学生来做一天助理,几乎和摄制组摄影师的报酬一样多,选择EX1也为摄制组节省了一笔不小的人工费用支出。
  EX1便携的外形也为一些特殊的拍摄提供了方便。比如到艾菲尔铁塔上拍摄,是不允许携带三脚架的,马志伟用一个带夹子的特制摄像机固定装置就解决了这个问题先把夹子夹在栏杆上,再装上EX1就能实现稳定的拍摄。
  2008年6月22日,“卢浮宫”系列的第部纪录片《当紫禁城遇见卢浮宫》在央视一套播出。《当紫禁城遇见卢浮宫》以“卢浮宫拿破仑时期展品”在故宫展览为切入点,EX1、750、F23三款Sony高清机型共同见证了世界历史上两大皇宫、今日全球两大博物馆的历史性会面。
  
  让凝固的交响乐激情飞扬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故宫和卢浮宫这两座饱经沧桑的建筑群,应该就是凝固的气势恢宏的交响乐了。当年《故宫》摄制组在筹备拍摄故宫时,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如何让这“凝固的交响乐”动起来。
  《故宫》和《卢浮宫》的总编导周兵回忆说,当年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实践,为《故宫》定下了摄影风格的几个重点:延时摄影,定点摄影及历史再现中的Motion Control(可用电脑控制的轨道)。
  马志伟在故宫项目中主要负责“空镜头”部分,他曾经拍摄了大量的延时画面,那些云彩快速流动、日出日落、故宫多个建筑上的光影快速变化镜头都是采用Sony HDCAM系列磁带摄像机加上专用的缓存板拍摄的。采用这种方法拍摄,有两个问题很难解决,一是占用大量机时,一个镜头往往需要半天时间,摄像机加缓存板的机时成本极高;二是电池的问题,HDCAM摄像机耗电量大,在镜头拍摄过程中换电池时难免造成机位错动,这样一个镜头前后接不上就会前功尽弃。
  卢浮宫的拍摄同样使用了大量延时拍摄。由于FX1的加入,使延时拍摄一下子容易了许多。这是因为EX1采用SxS存储卡,不需任何附件,本机就具备延时拍摄功能,而且由于没有类似磁带、硬盘这样的机械结构,耗电量也特别低,一块大容量电池足以支撑半天时间的拍摄。当然,最重要的是拍摄成本,一台EX1只是一台HDCAM摄像机(加缓存板)价格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已经播出的《当紫禁城遇见卢浮宫》中,卢浮宫窗玻璃上映出的流云,建筑物的影子从凯旋门巨大的身躯上爬过、夕阳晚霞中玻璃金字塔上神秘的光影与色彩……EX1拍摄的这些延时画面,让卢浮宫建筑群这凝固的交响乐在中国观众面前激情飞扬、流光溢彩。
  
  影像追梦人or HD DIYer
  
  马志伟,从U-matici时代进入电视节目制作业,当年一人摄像、一人背录像机的情景至今记忆犹新。在使用过Betacam SP、数字Betacam、HDCAM、HDCAMSR这些主流广播电视格式设备后,马志伟对高性价比摄录设备,比如DV/DVCAM、HDV、XDCAM EX甚至如何用DC拍摄动态视频这些“小玩意儿”情有独钟。
  “1996年,我就开始接触DV摄录一体机,当时对这种小机器的效果非常惊讶。在国内拍摄纪录片,一般投入都很低,如何能够以最少的投入拍摄最漂亮的画面?这成了我多年来一直在关注的问题。”马志伟不是空想家,而是实践者——在西单附近的一栋居民楼的半地下室建筑内,就堆满了他作为一个超级视频DIYer的大大小小的古怪兵器:用于航拍的模型飞机、自制“静音”灯光设备、用MP4播放器改装的现场监视器、操作斯坦尼康稳定器时佩戴的液晶眼镜……
  在EX1诞生之前,马志伟就在研究如何能够实现低成本的延时拍摄。他选择了Sony在2005年发布的一款DSC-R1数码相机,自己动手制作了一个延时拍摄控制单元,配合大容量电池为相机供电,就可以让R1每隔一段设定的时间拍摄一张照片,将这些照片导入非编后,就能得到一组延时快动作镜头。马志伟至今已经改装了将近十套R1延时拍摄系统,提供给一些熟悉的摄影师使用。
  马志伟向笔者演示了他正在研制的电动遥控云台,他希望未来能够使用这种电动云台拍摄高难度运动镜头。为了加工更高精度的遥控云台零部件,他刚刚购买了一台高精度车床。
  “如果只是改装的话,难度并不是很大,在国内可以购买到很多成型件,通过重新组合就能够实现一些特殊的拍摄目的,但是关键是要勤于思考,勇于实践,而不是坐等。”马志伟告诉笔者,国内很多摄影师可能是因为文科知识背景,对电子电路天生就有惧怕心理,但在国外有很多摄影师同时也是拍摄设备的DIYer,“用自己改装制作的设备拍摄自己想要的画面,这种成就感是其他人体会不到的。”
其他文献
在拍摄长焦或微距画面时,使用专门的摄像支撑设备成本难以控制,而使用特殊的摄影支撑器材,能用低廉的价格获得出色的效果。  可换镜头的摄像机的一大好处是能够通过转接环使用光学素质更高,种类更丰富的照相机镜头,比如佳能的XLH1S以及xL H1A摄像机能够通过EF转接环安装EF卡口镜头,获得1000毫米以上等效焦距的长焦或使用真正的摄影微距镜头拍摄惊人的微观世界,但是一般为专业级摄像机设计的三脚架云台在
期刊
千呼万唤,Sony终于推出可更换镜头的新一代HDV摄录一体机HVR—S270C和HVR—Z7C,其中HVR—S270C采用了肩扛设计,专业感十足。Sony从第一台专业级HDV摄录一体机HVR—ZIC的问世到现在经历了三年多的时间,其间HDV专业产品线不断得到壮大,先后推出了HVR—A1C、HVR—V1C以及HVR—HD1000C等机型,HDV格式成为了Sony入门级专业高清摄像机的“标准”格式。无
期刊
由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中国青少年广播网、汇众教育北京数字影视校区联合举办的“2009青春与梦想论坛”校园行系列活动于2009年3月28日在江苏省爱迪生中等专业学校成功举行。本次活动旨在向广大青少年介绍国内外影视行业的发展现状、前景及相关知识,帮助青少年认识数字影视产业,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以创业带动就业,成就影视人生,实现青春梦想。  影视业是大学生追求时尚新潮、展示艺术才华、抒发个人情感的重要
期刊
2008年5月12日地震的那个下午,我正在北京东四环附近的一家影视公司上班,老板发现天花板上灯在晃,就尖叫着让我们离开十楼。于是我们走到大楼外面的广场上站了一会儿,仰着脖子望着办公室。地震的感觉,总的来说,还是太超现实。    两个月之后我在成都,成都的朋友对我说,当时他正在教师宿舍洗头,突然架了啊脸盆啊都扣下来砸他,他本能地从六楼往下跑,一边跑一边想,我要死了,我不该跟主任闹情绪,我还没有孝敬好
期刊
成都草根剧组这个名字,很多DV人应该都不陌生。剧组领军人物KOKO曾经是《DV时代》2008年5月号的封面人物。成都剧组成立于2007年3月25日。从最初的3人已经发展到了现在1000多人,成为了中国最大的DV团体之一。剧组拍摄的电影《别摸我》进入院线放映,并在深圳电视台全片播出。2008年5月,成都剧组通过《DV时代》的“江湖”特别报道,在全国掀起了一般DV原创浪潮。但是,是的,也就是这个月,四
期刊
2008年,好像有人发号召似的,突然在DV纪实类节目中产生了一大批“电影纪录片”(提法不一定准确,暂时这样叫)。这些作品主要出现在“专业”拍DV的人群中。比如电影学院的《膜》、《梦》、《某小店》,中央戏剧学院的《吻》、《洛渍》,中国传媒大学的《就一次》、《零度逃亡》、《在上在下》等等。这些作品往往是短片,它们既像纪录片又像“小电影”。如果按照纪录片的标准衡量,这些节目“表演和导拍痕迹太重”:如果从
期刊
数码相机有影片摄像功能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现在已经是般消费性数码相机的标准功能。不过在高端的DSLRR单反数码相机上,过去却一直不见有任何厂家把这个功能给吸纳进去,或许单反数码相机能不能有影片摄像功能,对于玩平面摄影的人来说根本不是那么重要因为他们压根对于动态摄像一点兴趣也没有,但是对于玩动态摄像的人却是非常期待的一件大事,因为运用单反数码相机大片幅及镜头的优势,拍摄出一般摄像机无法表现出来的
期刊
在初春,接下了《刺陵》这部电影的纪录片,自觉缘分不浅。  我和助手出发辗转来到宁夏中卫,是2009年3月23日,听说这一天是个好日子。在等待酒店安排时,我在楼梯口遇到来制片组看看的朱延平导演。我从未见过他本人,接这部电影时在网上迅速查了查,原来他拍了很多我们上学那会儿爱看的喜剧电影,在枯燥又倍感压力的中学时期,那些电影成了我们课后谈论得最多的开心话题。  我叫了声导演,我说了我的名字,因为来剧组前
期刊
本月聚焦  NAB2008新品  2008“全美广播电视展”(NAB Show)于2008年4月14~17日在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NAB已经具有180年历史,主题是促进世界电子通信传播媒体业的发展,展示与传播媒体相关的通信产品、设备、技术、服务及未来趋势。从商业资讯界到娱乐界到新闻界,NAB覆盖各类媒体形式,并将深度挖掘和展望各类媒体形式,包含音频、视频等内容产品的管理分配等各方面的商业前景和技术
期刊
在南下赴长沙湖南卫视商事前夕,我走访了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资深电影导演白羽,就有关业界关心的话题进行了恳谈。  陈帆 白羽导演的父亲白景晟教授,是中国大陆著名的电影理论家、评论家,著名译制电影导演、演员。白景晟教授,1949年9月开始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工作,曾任艺术处副处长和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曾为前苏联影片《列宁在十月》等十几部电影中的列宁和海外各国的上百部电影中的主要演员配音。1957年起在北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