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思方可为良师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aiai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者,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的地位跟社会崇尚的风气息息相关,但良师总是人们崇敬的对象,除非是在那不把人当作人看的年代。最近,有两位老师语出惊人,引发众议。
  6月份,武汉市武昌实验小学校长张基广说,今天的教育就是让学生“今天睡好觉,明天不跳楼”。7月份,上海海事大学英语教师梁震宇对学生提出雷人的要求:没有iPad,就别上我的课!
  我想,因为两位老师的话关涉教育的本质和底线,故才引起广泛关注。
  据报道,张老师的话是“从学校层面来讲什么是教育”的一种通俗说法。“教育应该尊重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同时应该注重人的个性化发展”,要减轻负担,给学生留下自主、自然、个性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不跳楼”涉及德育,学生只要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就不会出现心理问题,从而顶住未来社会的压力和挑战。梁老师因为“iPad代表最先进的思想”,决定金融课所有的讲义、考试、资料只提供iPad兼容的格式,“每位学生购置一台iPad,如果你没钱去赚钱买。如果你暑假两个月赚不到区区四千元,你不适合学金融,也没必要做我的学生。”贫富不反映你的家境,却反映你的能力。面对网友的质疑,梁老师表示只是“建议”,并非强求。
  教育的内涵肯定不止睡觉、跳楼,张老师的话看似简单、极端,却折射出教育的现实。最基本的东西,往往容易被忽视。面对考试和考核的压力,一些老师是否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和对个体个性的关注呢?张老师的话是一个有良心的教师对现实发出的思考:改进考试和教学!而梁老师则干脆挑战“有教无类”的教育底线。
  万世师表的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也!”只要有人自行送来十条干肉(腊肉),孔子就没有不教他的。尽管对束脩的解释不一,但我更愿意相信是“腊肉”不是“束发”,因为这并不贵重的拜师礼表达了尊师重教的深意。如今,梁老师把它换成了贵重的1 Pad,与孔子的普及化教育思想相去甚远,还有了拜金主义的嫌疑,有失师德。所以说,网络给了我们表达的自由,但决不能交成不良思想和言论的下水道!老师言行,不可不慎!
  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有良思,方可称良师。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既要让学生心智健康成长,还要充分发挥个性特长,教之妙,尽存乎师之心!
  所以,第九期我们关注教师,向辛勤的良师致敬!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的文人多半有一官半职,他们的倒霉往往并非官做得不行,而是在作品或言论上出了问题,前者即所谓“文字狱”,后者一般叫作“祸从口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的:专制主义的元首和权贵最怕出现不利于他们的思想和意见,他们看上去气势非凡,其实心虚得很。  建安时代文坛上出过一件怪事:诗人刘桢(字公斡,?-217)忽然被曹操捉将官里去,既不因作品犯忌,也不是言论出格,却只为看了美人甄氏(曹丕夫人)一眼——这种
编者按2008年5月15日,美国加利福尼亚洲高等法院宣判同性结婚合法。这是美国第二个认可同性婚姻合法的州。而在此之前,同性婚姻合法化的国家已有荷兰、比利时、加拿大和南非。对此,我们约请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博士、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林红就这一问题撰稿,发表看法。她认为,尽管同性恋、双性人等在社会中占的比重并不大,但对待性别少数人群的态度,反映出社会的性别文化以及对自由、生命的尊重与关爱。维护性少
1983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王文显剧作选》。张骏祥作的序中写道:“王文显先生是用英文写剧本的老一代的中国剧作家,我看中国话剧史上也不该漏掉这位在北方默默无闻的戏剧开拓者。”李健吾在《后记》中也说:“王先生生前是应该享盛名的,而今记得他的人却寥寥可数。人世无常而有常,行笔写来,不禁系之。”两位剧作家的感慨是有道理的,如今又有多少人知道王文显其人其剧呢? 王文显(1886-1968),江苏
在众多关于古村落价值的认定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将其比喻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形象生动而又寓意深刻。按照这种思路,古村落的价值起码有这样几个特点:据有明显的文物的属性,却与博物馆里的展品大相径庭,可以直接供人使用,平易得近乎于日常生活场所;不管是建筑还是环境上都拥有浓厚的艺术气息,却与艺术馆里的作品截然不同,是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构成部分,完全可以和普通建材混而为一;景致十分丰富,但与经典意义上的园林
关于古代印度的书中常有这样的感慨:印度没有真正的历史。古代印度人尤其善于编织各种神话,他们的宗教意识强于历史意识,往往把神话传说和事实真相等同起来。  释迦牟尼的生平及其创立佛教时期的真实情况,同样被神话传说所掩盖,如说释迦牟尼从母体的右胁降生,降生后有六条天龙出现,为他灌顶冲洗,他刚刚出生就前后左右各走七步,然后面向南方,一手指地、一手指天说:“天上天下、惟我独尊。”我翻阅的几本谈原始佛教的书,
2010年7月3日羊城晚报B8版整版刊登了何砚话、沈平采写的文章《学生眼里——个真实的陈寅恪》(以下简称《一个真实的陈寅恪》),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120周年。文中引出了许多令人费解的说法,如:陈寅恪“文革”中没有被斗过;没有依据证明刘节代替陈寅恪挨斗;陈寅恪活得尊严,死得也尊严,等等。 纪念文章是为纪念而作,上述这些说法却怎么也不像是为纪念而书。    “文革”中陈寅恪未被批斗?   “文革”
对于启功,人们有着五花八门的猜测和印象。  说猜测,是指一般没有和先生接触过的人,会认为他是个了不得的大人物,因为他头上顶着一大串“吓人”的光圈儿,自然也就难免具有与此相配的“架势”;也有不少人觉得,先生是个富得不能再富的大阔佬,因为他有点石成金的“神手”,因此他一定过着令人艳羡的“尊享”生活。  而与先生有过或多或少接触的人,则各有观感。有人觉得他是个高深渊博的人,有人认为他是个简单幽默的人;有
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学校课程的改革,社会人才需求的变化,要求家庭教育也要做出不断的调整,以适应孩子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成长需要,最终达到使孩子既成人、更成才的培养目标。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认识家庭教育的作用,有两个重要的思想需要反复强调:一是孩子的主体作用是成长的基础条件,二是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是学业的保证。在这两个重要的思想指导下,可以引出若干条十分需要家庭遵守的教育原则。    成长主体的爱护    
对于中国古典文学,今天大多数人只知道“四大名著”,说起“十大才子书”,知道的人恐怕就不多了。但在二三百年前,“十大才子书”不但读书人几乎都知道,就是粗通文墨者也要寻来一睹为快。清代咸丰年间,有人曾说:“读书人案头无《西厢》《花笺》二书,便非会读书人。”可见名列“十大才子书”中的《西厢》《花笺》在当时的影响不亚于今日的“四大名著”。  “十大才子书”的排序是:第一《三国演义》,元末罗贯中著,清初毛宗
应邀到广东省梅州市丰顺中学执教高中语文思维教学示范课,教学内容《游褒禅山记》由丰顺中学语文组科老师指定。代表广州市到400余公里外的县城一中上一堂课文被指定、学情全不知、老师很期待的文言文阅读思维教学展示课是有着一定挑战性的。慎思之后,我确立了四个教学目标:1.读懂内容,积累语言;2.理清结构,赏析写法;3.参透哲理,不易远志;4.深思慎取,明理笃行。   科学明确的目标可以保证教学“有谱”,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