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年前,我的《心灵之旅》一书要出版时,出版社设计扉页要嘱再题几个字。写什么呢?斟酌之后把“境由心造”留在上面。此后,还常常借“工作之便”拿“境由心造”说事,给人“指点人生”。不用说,很有点自以为心性修习不错的感觉。
哪知前不久参访普宁寺让我看清自己,“境由心造”的功夫差远了。
那是应邀参加在承德的一个会议。会后吃过早饭,我们登上了开往普宁寺的汽车。一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普宁寺位于承德市区东北部武烈河畔,寺内的大乘之阁供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木质雕像。因此,普宁寺俗称大佛寺。还特意告诉我们,普宁寺是个香火很旺的寺庙。这更激起了我的向往之心,我想象着那是怎样一个美妙的去处。
出乎意料的是,刚到普宁寺山门外,满眼的货摊铺陈开来,摊贩的叫卖声更是不绝于耳,好一番喧嚣和嘈杂。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心没有了沉静,就想赶紧走进山门,也好躲开这喧嚣和嘈杂。
哪知走进山门,依然没有宁静。可能正是周末,游客很多,香客也很多,整个寺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难怪导游强调这里香火很旺。
天王殿是走进山门第一殿,殿门内外围满了人,我未及礼拜布袋和尚,便径奔大雄宝殿。大殿上檐正中悬“大雄宝殿”陡匾,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据说汉文为乾隆御笔。大殿下的香炉旁围满了香客,香客们排队上香,大把大把的香来不及燃尽,工作人员就得将其与香灰一同清理了。即便如此,后面的香客也还在等待。殿门前礼佛的人一样地排队等待,甚至有些拥挤。眼见殿前涌动的人流,仰望空中弥漫的烟雾,我心中更加没有了清净,甚至忽然烦乱起来:佛门圣地,如此境况,哪里还有宁静?哪里还有清净?哪里还有亲近佛陀的美妙?想到此,我的心更加烦乱不安。
就是怀着这样一颗纷乱的心,我拾阶而上,走近佛陀。蓦地,大殿里喇嘛们静坐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原来每天8点到10点,正是喇嘛们上殿诵经的时间。悠扬绵长的诵经声中,只见喇嘛们一点不为外面的喧嚣所动,那样的安宁,那样的沉静。
那份安宁沉静感染了我,让我忽然想到了那个“风动幡动”的故事。当年广州的法性寺,就是现在的光孝寺,有位印宗禅师正在讲经。正在当地的六祖慧能大师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这天,寺前广场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看到飘扬的幡旗,有两位和尚便议论起来,一个说是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争论不休。慧能大师见此情形便开口说道:我看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二位心动罢了。
我刚才心中的纷乱,不也是自己心动的缘故吗?怪什么“风动幡动”?
一念至此,我的心方才慢慢沉静下来,肃立佛祖面前,默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嘈杂没有了,喧嚣没有了,纷乱没有了。我弯下腰,五体投地,心中默默发愿:父母平安,妻儿平安,亲友平安,终生平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还是身边的人,境还是身外的境,心中却有了一份宁静,一份清净,一份美妙。果然境由心造,真实不虚。
感恩此次机缘,让我再次切身体验到境由心造的心路历程。
很多时日里,我们常常把“境由心造”挂在嘴上。真遇到外境的变化,或成败得失,或毁誉荣辱,或悲欢离合,甚至哪怕一丁点鸡毛蒜皮,一丁点风吹草动,自己的心就会起伏动荡,安守不住了。不能否认,我们生活在尘世,面对繁杂的世事,人的心境会受到外境的影响。这便是所谓心随境转。但是,人不应甘当外境的奴隶,而应学做心境的主人。人生的智慧就在于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心性,逐步学会不让外境牵着鼻子走,逐步学会主宰自己的心,并且由此促成人生的积极转化,这便是所谓境随心转。看来,由心随境转到境随心转,不经一番修习的心路历程,甚至是艰难而漫长的心路历程,光是表面功夫是远远不行的。
经历艰难漫长的修习历程之后,或许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心做主了。这时候,就有了一颗宁静心,一颗清净心,一颗智慧心,一颗平常心。以这样的心面对世间的成败得失,毁誉荣辱,悲欢离合,面对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的心灵就会多一份安宁,多一份沉静,多一份淡定,我们的人生也就多一份幸福。 编辑:汐颜xiyanbianji@sina.com
哪知前不久参访普宁寺让我看清自己,“境由心造”的功夫差远了。
那是应邀参加在承德的一个会议。会后吃过早饭,我们登上了开往普宁寺的汽车。一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普宁寺位于承德市区东北部武烈河畔,寺内的大乘之阁供有千手千眼观音菩萨,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木质雕像。因此,普宁寺俗称大佛寺。还特意告诉我们,普宁寺是个香火很旺的寺庙。这更激起了我的向往之心,我想象着那是怎样一个美妙的去处。
出乎意料的是,刚到普宁寺山门外,满眼的货摊铺陈开来,摊贩的叫卖声更是不绝于耳,好一番喧嚣和嘈杂。面对此情此景,我的心没有了沉静,就想赶紧走进山门,也好躲开这喧嚣和嘈杂。
哪知走进山门,依然没有宁静。可能正是周末,游客很多,香客也很多,整个寺院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难怪导游强调这里香火很旺。
天王殿是走进山门第一殿,殿门内外围满了人,我未及礼拜布袋和尚,便径奔大雄宝殿。大殿上檐正中悬“大雄宝殿”陡匾,用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据说汉文为乾隆御笔。大殿下的香炉旁围满了香客,香客们排队上香,大把大把的香来不及燃尽,工作人员就得将其与香灰一同清理了。即便如此,后面的香客也还在等待。殿门前礼佛的人一样地排队等待,甚至有些拥挤。眼见殿前涌动的人流,仰望空中弥漫的烟雾,我心中更加没有了清净,甚至忽然烦乱起来:佛门圣地,如此境况,哪里还有宁静?哪里还有清净?哪里还有亲近佛陀的美妙?想到此,我的心更加烦乱不安。
就是怀着这样一颗纷乱的心,我拾阶而上,走近佛陀。蓦地,大殿里喇嘛们静坐的身影跃入我的眼帘。原来每天8点到10点,正是喇嘛们上殿诵经的时间。悠扬绵长的诵经声中,只见喇嘛们一点不为外面的喧嚣所动,那样的安宁,那样的沉静。

那份安宁沉静感染了我,让我忽然想到了那个“风动幡动”的故事。当年广州的法性寺,就是现在的光孝寺,有位印宗禅师正在讲经。正在当地的六祖慧能大师决定在法性寺停留数日,以便听闻法师讲经。这天,寺前广场因为法师讲经而竖起了幡旗。看到飘扬的幡旗,有两位和尚便议论起来,一个说是幡在动,一个说是风在动,争论不休。慧能大师见此情形便开口说道:我看既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二位心动罢了。
我刚才心中的纷乱,不也是自己心动的缘故吗?怪什么“风动幡动”?
一念至此,我的心方才慢慢沉静下来,肃立佛祖面前,默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嘈杂没有了,喧嚣没有了,纷乱没有了。我弯下腰,五体投地,心中默默发愿:父母平安,妻儿平安,亲友平安,终生平安!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人还是身边的人,境还是身外的境,心中却有了一份宁静,一份清净,一份美妙。果然境由心造,真实不虚。
感恩此次机缘,让我再次切身体验到境由心造的心路历程。
很多时日里,我们常常把“境由心造”挂在嘴上。真遇到外境的变化,或成败得失,或毁誉荣辱,或悲欢离合,甚至哪怕一丁点鸡毛蒜皮,一丁点风吹草动,自己的心就会起伏动荡,安守不住了。不能否认,我们生活在尘世,面对繁杂的世事,人的心境会受到外境的影响。这便是所谓心随境转。但是,人不应甘当外境的奴隶,而应学做心境的主人。人生的智慧就在于不断地修炼自己的心性,逐步学会不让外境牵着鼻子走,逐步学会主宰自己的心,并且由此促成人生的积极转化,这便是所谓境随心转。看来,由心随境转到境随心转,不经一番修习的心路历程,甚至是艰难而漫长的心路历程,光是表面功夫是远远不行的。
经历艰难漫长的修习历程之后,或许我们就可以为自己的心做主了。这时候,就有了一颗宁静心,一颗清净心,一颗智慧心,一颗平常心。以这样的心面对世间的成败得失,毁誉荣辱,悲欢离合,面对我们周围的一切,我们的心灵就会多一份安宁,多一份沉静,多一份淡定,我们的人生也就多一份幸福。 编辑:汐颜xiyanbianji@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