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诗人诗选续篇

来源 :诗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82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 思


  ◆◇ 冰 心
  躲开相思,
  披上裘儿
  走出灯明人静的屋子
  小径里明月相窥,
  枯枝——
  在雪地上
  又纵横地写遍了相思。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作为翻译家,冰心主要译了泰戈尔的《飞鸟集》(1929)、《吉檀迦利》(1955)等。她模仿泰戈尔写的“小诗”曾风靡一时,现在来看不免肤浅简单,只是遗神取貌之作,至多具有诗歌史价值。
  相比而言,这首《相思》更值得注意。相思是中国古诗的一个基本母题,换句话说,书写相思的中国古诗很多,构成了一个强大的传统。但这首诗仍能自出机杼,呈现出一个同中有异的思妇形象。从结构上来看,这首短诗只有两节:从室内写到室外,从对相思的躲避寫到与相思的遭遇,前者的“灯”与后者的“月”均表明这是寂静的夜晚,即相思生成的氛围。显然,与相思的遭遇写得更精彩。所谓“遭遇”其实是暂时被强行抑制的激情突然被外物唤醒。在诗中,明月的相窥与枯枝的书写活化了一个内心与外物通灵的世界:低处的小径积雪与高处的明月枯枝奇妙地融为一体,构成了一个软硬兼具、动静相宜的情感空间,而明月透过枯枝向雪地的投影被幻化成书写的动作,其实质正是内心相思的无尽释放。总之,此诗以躲与遇的结构表现了“此情无计可消除”的强烈心境。
  事实上,我第一次看到这首诗是在乔治.西尔泰什的一篇英文中,其题目是《爱》(love),大意是:
  从爱的思想中逃脱
  我穿上毛皮大衣
  从灯光明亮的安静房间跑出来
  在一条小路上
  半轮明月露出;
  枯萎的细枝投在白雪覆盖的大地上
  晃啊晃,每个地方都写满了“爱”。
  经刘福春老师比对,才确定是《相思》的英译。整体来看,英译显得更优美,更有现代感。乔治. 西尔泰什对此诗的评论也很深刻,引用如下:“这首诗携带着真实、深刻、个人的感情,把它寄寓在自然的原型细节里,对存在的状态揭示出某种新东西。实质上它只是告诉我们古老的真理,当我们试图逃脱某种事物时,我们往往会直接进入它,但它使那种真理新鲜、令人震惊,并使人深受感动。它从陈词中救援思想。它似乎是从纯净的空气中割下的。”

诗 一 首


  ◆◇ 方令孺
  爱,只把我当一块石头,
  不要再献给我,
  百合花的温柔,
  香火的热,
  长河一道的泪流。
  看,那山冈上一匹小犊
  临着白的世界;
  不要说它愚碌,
  它只默然
  严守着它的静穆。
  方令孺(1897-1976),安徽桐城人。她堪称现代女诗人的老大姐,与林徽因同为新月派女诗人,但诗名不显。她勇于探索却备受压抑,长期生活在退守自保的状态中。就此而言,《诗一首》是她贴切的精神自传:她决心做一块拒绝爱的石头,一匹默然严守自身静穆的小犊。在我看来,理解对爱的这种反常态度必须从她所处的新旧交替时代出发。方令孺是清代散文家方苞的后人,早年在族人的安排下接受了旧式婚姻,后留学美国,与丈夫分居,独自抚养三个女儿。1930 年,方令孺任教于青岛大学,与闻一多等号称“酒中八仙”,关系亲密。但他们都是已婚之人,并未像徐志摩那样勇于冲破旧式婚姻的藩篱。在此期间,她还写了一首《灵奇》,与闻一多长期辍笔后突然涌出的《奇迹》彼此呼应。方令孺诉说她对此的体验是“神怪的寒风冷透了我的胸膛”;闻一多的策略则是“我等,我不抱怨,只静候着一个奇迹的来临”。由此可见,诗人对爱的拒绝实出于无奈。表面上看拒绝得很坚决,没有什么犹豫,其实包含着巨大的痛苦,所谓“长河一道的泪流”。第一节是诗人与爱对话,向爱倾诉或对爱表态;第二节则包含着与世人的对话。诗人预感到她的选择可能不被理解,甚至不免“愚碌”之讥,因而以不无辩护的语气表明了严守自我的立场。这首诗每节五行,句型大体对应,每节一韵,节奏和谐,体现了新月派的诗风。

珠和觅珠人


  ◆◇ 陈敬容
  珠在蚌里,它有一个等待
  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
  给予,不是苦苦的沉埋
  许多天的阳光,许多夜的月光
  还有不时的风雨掀起白浪
  这一切它早已收受
  在它的成长中,变做了它的
  所有。在密合的蚌壳里
  它倾听四方的脚步
  有的急促,有的踌躇
  纷纷沓沓的那些脚步
  走过了,它紧敛住自己的
  光,不在不适当的时候闪露
  然而它有一个等待
  它知道觅珠人正从哪一方向
  带着怎样的真挚和热望
  向它走来;那时它便要揭起
  隐蔽的纱网,庄严地向生命
  展开,投进一个全新的世界。
  1948 年春作于上海
  陈敬容(1917-1989),四川乐山人。在现代女诗人中,陈敬容的沉思气质非常突出,或许这与她翻译的里尔克有关。基于这种背景,我认为这并非一首哲理诗,而是咏物诗,所咏之物是“珠”。其题目《珠和觅珠人》是物与人的并置,它们之间存在着神秘的呼应关系,在对遥远间隔的克服中走向会合。值得注意的是,在“珠与觅珠人”之间,诗人赋予了“珠”强烈的主体性。换句话说,诗人实写为自己寻找归属的“珠”,“觅珠人”却被虚拟处理,整首诗呈现的是“觅人珠”,一颗寻觅人的珍珠。它包含的意思是“最高的幸福”体现在彼此珍爱的人与物的相互寻找里。
  全诗包括两部分:前十三行是第一部分,写蚌中之珠的孕育,强调其密合内敛;后六行是第二部分,写珠从蚌中展开,暗示与觅珠人的相遇。每一部分皆以“它有一个等待”引起,两个“等待”和紧随其后的两个“知道”都暗示了觅珠人的存在和意义,并在珠和觅珠人之间形成了内在的默契:“它知道最高的幸福是给予”,“它知道觅珠人正……向它走来”。咏物性在第一部分中很突出,咏物之妙在于所咏之物与所寓之意的适当关联。在诗中,吸纳阳光、月光、风雨巨浪成长起来的蚌中之“珠”可以视为某种梦想的隐喻。鉴于此诗写于1948年春,如果说“珠”是新中国的隐喻似无不妥。相应地,“觅珠人”则是新中国的寻梦人或探索者。从这个角度来说,此诗是《力的前奏》(1947)的姊妹篇,“全人类的热情汇合交融/在痛苦的挣扎里守候/ 一个共同的黎明”。这个全人类的“共同的黎明”和此诗中的“全新的世界”其实指的是同一个事物,至少有部分的重叠。

爱情为什么这样奇特


  ◆◇ 林 子
  爱情为什么这样奇特,
  像一阵大雾弥漫了心的山谷;
  脉脉含情的眼睛却分外明亮,
  像阳光射进了森林深处。
  爱情是水,掺和着两种元素,
  心儿遭到它的冲击时,
  永远尝受着两种相反的滋味。
  要不然,为什么在离别的日子里,
  会有微笑伴随着思念的忧愁;
  而爱人的怀抱里,
  却偏有泪水沾湿了甜蜜的嘴唇。
  在爱情的动脉下面,你的心
  常常不知道是在向着太阳飞翔,
  还是在往无底的深渊里下降。
  林子(1935-),本名赵秉筠,生于昆明。1980 年1 月,《给他》(十一首)发表于《诗刊》,引起较大反响。其意义在于打破了那个时代的禁忌,大胆表白内心热烈的爱:“只要你要,我爱,我全就给,/ 给你——我的灵魂,我的身体。”(《给他》第十首)如今看来,诗的语言已有些陈旧,其时代意义应大于艺术价值。本诗是组诗《给他》的第六首,是其中写得比较复杂的一首,还能体现出爱带给相爱者的多重体验。全诗围绕爱情带给人的“两种相反的滋味”展开,并赋予恋爱中的心灵以向太阳飞翔与往深渊下降的方向感,形象地表达地了爱的强大驱动力:无论是否承认,在爱中,相爱的人就是爱的奴隶。这一点还能引起不同时代读者的共鸣。

致 橡 树


  ◆◇ 舒 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1952-),原名龚佩瑜,生于福建厦门。在很长时间里,这首《致橡树》充当了女性追求平等爱情的宣言书。在新诗中产生如此广泛影响的作品非常少见。诗歌用直截了当的语言表达了一种对那个时代来说新型的爱情观念,甚至是两性平等的观念。这应该是它影响巨大的主要原因。当然,此诗也运用了诗歌语言,以木棉与橡树为中心营造了一个具有象征性的整体空间。木棉阴柔,橡树阳刚,诗中写出了它们的差异,也写出了它们的分担与共享。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诗人笔下的伟大爱情是理想化的,但它不失为美好的吸引与召唤。诗人遣词造句始终注重彼此呼应,而且节奏明快、铿锵有力,是一首非常适合朗诵的诗歌。

致蹲下去看鱼的人


  ◆◇ 王小妮
  我的学生在看鱼
  看肚子朝上的几个还有没有呼吸。
  药片大的不蠕动的红嘴唇
  铅坠,小刀,指甲钳。
  流水很惊悚
  它们死后都会跳起来的
  看那光
  六月的太阳像针刺。
  王小妮(1955-),满族,吉林长春人。《致蹲下去看鱼的人》是一首典型时刻的诗,它把教育者置于一个尴尬的位置。这个位置之所以尴尬,是因为学生在看被杀的鱼,教师也在看被杀的鱼,而且看到她的学生在看这幕杀戮剧。问题是,在教室之外,教师能否放弃教育者的职能?如果不放弃的话该如何行使?或许从这首诗的叙事中可以看出诗人对此事的处理方式。题目中“蹲下去看鱼的人”其实就是诗第一行中“我的学生”,但诗人并未以“致我的学生”为题,也就是说,诗人并未把他们作为直接教育的对象;从艺术性的层面来说,“蹲下去看鱼的人”更具体,有陌生化效果。而且,诗题也不是“致看鱼的人”,这不免漫不经心,“蹲下去看”是一种近距离地看,贴近地看。换个词说就是细察。这种细察显然强化了现实的残酷性。值得注意的是,本文只出现了一次“我”,而且是“从属”于学生的,是处于人际关系当中的。那么,当学生们“蹲下去看鱼”时,“我”是如何看的呢?显然不能说“我”是个旁观者,这与教师的身份不符。同样可以肯定的是,“我”也不会像学生那样“蹲下去看”。所以,“我”只能是站着看,从而使自己成为一个双重观察者:一个看鱼的人,一个看着学生看鱼的人。
  诗的第一句“我的学生在看鱼”,本来给人的感觉很温馨,以为学生在看湖中游鱼,以为学生看鱼是出于好奇或爱心。但接下来是令人惊悚的一句,“看肚子朝上的几个还有没有呼吸”。看第一句时,恐怕没有人会想到这些鱼是死的,或将要死的,第二句突然把读者的预想扭转了。这是惊人的一笔。“肚子朝上”表明鱼已经死了,辨认它们“还有没有呼吸”,显然出自观者的善意。把这两句诗放在一起看,第一句中显然省略了个“杀”字,它的完整表述应是“我的学生在看杀鱼”,这才是与当时的现实准确对应的。值得思考的是,诗人为什么省略那个血腥的词,除了对现实的艺术处理之外,是否别有缘由?在我看来,这体现了身为教师的诗人对现实的净化意识。一般来说,教师在课堂上面对学生讲课时会对各种现实进行或淡化或强化的不同处理,强化的大体上是事物的美好面,对其阴暗面大多持淡化立场,这已经成为教师的无意识。这首诗一开始写“看鱼”,而不写“看杀鱼”正是如此。当然,也可以从时间中来理解这两句诗。在第一句中,鱼活着,到第二句中,鱼被杀死了,鱼从生到死的过程均被“我的学生”看到,这显然更残酷,也应了诗人此前的一句诗“这时候,观察就是残忍”(《背煤的人》),何况是和自己的学生一起观察!从这个方面来说,此诗隐含的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教师是否应该对学生回避或淡化现实的残酷?在该诗第二节,诗人事实上仍在暗暗地发挥教育者的职能,并试图向拯救者转变:“药片大的不蠕动的红嘴唇”,这是一个细察式的特写镜头,对准鱼的红嘴唇。“不蠕动”表明鱼已经死了,“药片大”体现了诗人的怜悯心理与疗救倾向。但这里的“药片”是虚拟的,它只是在形体上约等于鱼的红嘴唇而已,实在的是“铅坠、小刀、指甲钳”这些捕杀工具。不过,“流水”和“阳光”也是实在的,它们似乎也像诗人一样成为受害者的见证者。这些无疑得益于并印证了诗人的教师身份。可以说,这是一首贯穿教育精神的诗。

致 乳 房


  ◆◇ 刘 虹
  此时我突然想到必须用一首诗,记录这种痛苦的生命高峰体验,也许它就是我给这个世界最后的生命留痕……
  1
  我替你签了字。一场杀戮开始前的优雅程序。
  你恣肆得一直令我骄傲,可里面充塞着
  到底几处是阴谋,几处是爱情
  你为阴谋殉葬仍然可怜人类:从现在起
  生还是死,对于你已不再成为问题
  也许爱情已虚幻得尘埃落定,你才绝尘而去
  要么全部,要么全不,你和我一样信奉理想主义
  你旖旎而来的路上有太多风光但谁又敢夸口
  景色?人人一睁眼就摄入心底并使英雄
  雄起又跪倒,口中喃喃婴语的——是谁?
  这个女人的夜晚,我送行女人的美丽。
  2
  都说你是美在夜晚的修辞,你白天的修辞是乳罩
  你是史诗是大咏叹,与这小家子气的浮夸关系紧张
  你有你的硬道理: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也善于退居一隅安贫乐道,谢绝调情小令叩访
  不经意间,你撞瘸了多少慌乱的目光
  你只为悦己容,对白璧无瑕的事物保持自恋和景仰
  明天,手术刀将为你作最后一次修辭——
  先是删繁就简,索璧留瑕,且拒绝夸张
  让激情卧成伏笔,痛感打通通感
  伤痕从暗喻走向白描,让尖叫的思想俯身于
  跌宕
  然后,让女人与骄傲反讽—— 挺起谦虚的胸膛
  3
  都恭维你像月亮,不逢十五也能集合
  温馨、柔润、圆满……等等粉饰太平的意象
  谁知道漫漫长夜你自给自足,也是自焚自戕
  何况走过今夜,你将永远定格在残缺上
  让我用倒计时,丈量你最后的丰足
  和爱情肤浅的泪里,你脱水的形象
  不要告诉我,月亮从来是情感天空的一块伤疤
  不要告诉我,我是疤痕体质,像这个国家
  而你是历史,终要把心底的创伤移民到皮肤上
  且保留双重国籍,以便在哪儿都有疼的义务
  从此,面对贪婪的世界敞开你硌手的安详
  4
  都把你当醉人的一杯,注满阳光月光和泪水
  即使摔碎,也躲不开自己的光辉
  盈满或是空亏,永远在提示生活的渴意
  五千年政策倾斜,以极尽悬赏
  或垂怜的姿态,一次次慨然倾尽自己
  在索取与给予之间,有过什么样的落差
  怂恿杯中水位,等待一声心跳从悬崖启程
  为赶在情欲到达之前,作一次真正的倾倒
  等待梦中那双虔诚的手,把盏你的盈溢……
  有奶就是娘的年代你仍决定等下去,并以空得
  心满意足的样子,等待命运的一次失手
  5
  都说黄河自你而来 长江自你而来
  有关高度被低处的挥霍 歌里没说明白
  在语言竞相虚胖的时候 只有你把塌瘪当归宿
  对于许多人包括男人 你是图腾是宗教
  是世世代代的审美叙事 也是功用是家常
  是一生的外向型事业 和不绝如缕的下流之歌
  是被榨取被亵渎也奈何不了的 慷慨
  一个词因而借你还魂 今夜之后哪个词还能
  挺身而出 在你交出的位置号称——母亲?
  在小路趔趄扑往家园的方向 虚位以待?
  你在刀刃上谢幕 又将在我的诗中被重新打开……
  2003 年3 月8 日手术前夜
  刘虹(1955-),北京人。《致乳房》是一首乳房的挽歌,在乳房被切除的前夜,作者试图以词语的形式把它保留下来。从写成的作品来看,这对即将被切除的乳房及其主人当时的心态被保留得相当完整,而且丰富。无疑,是即将被切除这种特定处境激发了这种丰富性。此次术前对乳房的词语保留对作者以及现代汉诗来说都格外珍贵:对作者来说,这是她在妇女节最后美丽的记录;对现代汉诗来说,估计这是此类题材中的唯一作品,而且写得相当开阔,由自己到两性到母子,直至容纳了整个尘世:乳房本身外在的美丽与内在的情欲,与它相关的妻子和母亲的身份,由此生成的诱惑与养育主题,以及残缺疼痛疤痕体质之类相关联想,甚至还不失时机地展开了对时代的讽喻。所有这些都来自万流之源的乳房,女性美最具代表性的器官之一。
其他文献
在崇礼,终于见到让自己豁出一切的蓝  崇礼翠云山,蓝呼啸而来  正面,背面,斜面,反斜面  氧气从口腔运行到肺腑  好似一个人在耳聪目明的年华,笔走龙蛇  通透,沁凉,五十万亩新林抖动翡翠羽毛  用针叶间的气息,写一封寄给烽火台的信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雪季,无法直视的银装素裹  崇礼白堆积的水晶高塔,雪场弧线  一片雪花赶在无数雪花之前  净化成生命的速滑新能源之城  刚刚仰起头,大
期刊
1  她是温润的,侧卧在渤海湾的避风处  青龙河、戴河、洋河、汤河,在这里入海  长城从老龙头出发昂起湿漉漉的身子  向西向西,千载悠悠  在燕山与渤海之间,村落连着村落  大米河头、凉水泉、东塔村、八道河、九门口  群山围拢绿水蜿蜒的秦皇岛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2  历史回溯,渔船仍在汪洋仍在  春风浩荡,换了人间  秦皇岛散发着熠熠光华  鲍子沟的葡萄,祖山的天女木兰  七十年时光忽而,小小
期刊
这就是我的渤海,祖国  我今天带来满海的蓝  和蓝上的洁白  每一朵浪花都是我的笑容  开给你,我的祖国  八万平方公里的海面  纷纷站起来的浪  是沿海奋斗忙碌的四千万渤海人  我是其中的一个  昨天已经浮出水面  感恩的渔船站在浪的最高处  和鱼相比,船是水的翅膀  海是船起飞的跑道  凡是有风浪的水里一定有船  海至尽头,天就是岸  出海的那天,船把自己给了风浪  船是海放在浪上的天平  这
期刊
1  公元2017 年。当银杏树叶悄然冶金镀金之际,  一桩宏大叙事打断我对庸常琐事的沉迷。  平素安谧的北京人民大会堂突然通体霞光熠熠——  人类哲学、社会科学思维的一轮新日冉冉升起——  划时代的伟大思想从此诞生——  我们是人类命运共同体,  让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饱和着潜无穷的正能量,  饱和着潜无穷的伦理感召力,  饱和着鲜明的中国智慧,  饱和着汉语言的葱茏诗意,  饱和着中华
期刊
畅饮一杯茅台。子夜,行走在书房。把最亮的灯打开,铺一幅中国地图,啊,我们的土地,我们的海洋!  发一下少年狂,今夜,我要到四周走一走,算是为祖国放哨站岗!  阳光最先照耀东邊,飓风常在那里逛着,我想扯起整个海面,抖一抖,像扯平一张深蓝色的床单,海平如镜,应该映照蓝蓝的天空和悠悠白云。许多人常讲起的那些岛屿,是我的祖先早已写下的海洋笔记……  早春的北方,仍泊着桃花绽放前的丝丝寒意。向南,向南,那里
期刊
世 纪  一个世纪像一盒火柴即将燃尽。  点起的火焰多已熄灭。  人需要温暖越来越甚于光明。  远远的星星可以忽略,身边的火堆  必不可少。下个世纪的火柴盒里,  肯定有更多更琐碎的火柴头。  会不会有一枚擦燃在盒里?  1984 年火车上的李斯特   火车像一列节肢动物,从一个城市蠕动到  另一个城市,从一个国家蠕动到另一个国家。  手捧灯盏的李斯特,从一个梦想蠕动到另一个  梦想,从一个回忆
期刊
我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你  看着大海的咆哮是如何环绕着堤岸和堤岸两厢的灯光  看着跳动的寒星在你的注目中升起  看着黑鸟纷纷迁徙后留下的大片大片孤寂  看着黎明前被抛弃的码头在你的招手间突然停顿  看着颤抖的阴影在你的手心里反复揉搓  我就这么静静地看着你  看着潜水的惬意与沙滩隐藏的风光  看着海鲸在海水中畅游直到它不敢触及的高度  看着眺望的碧空和它下面的黑珊瑚  看着耽溺于透明海水里漂浮的挣扎的
期刊
帕斯捷尔纳克二首  模 仿 者  一条船划进来,悬崖被烘固;  船链哐当地落在  沙上—— 坚硬如铁的响尾蛇,  浮物里活跃的锈菌。  出来两个人,而我在悬崖上  好像要喊出:请原谅,  但你们可不可以走开些  或干脆跳进河里去?  你们的摹拟表演无可挑剔——  当然,追求者得到他所想象的——  但请别再拿这条船来娱乐!  你们的原型在悬崖上讨厌这个。  风  我死了你仍然活着,  而风,呜咽着,
期刊
核雕者记  1  他的心,无限放大了  一枚核桃上的万古界、无忧境。  漫漫毫厘中,田埂蛰伏,  渠畔和路旁留出了许多空隙,  待一节柳枝插地发芽,  待小南风挂在树上,轻轻摇晃。  2  针尖似的蜜蜂,旁若无人亦无己。  一边翕翅,一边把清贫的小菩提  想象成宇宙的权利。  3  刻刀游弋,不急于寻找河岸、  固定人心。船桨、炉子静安于船中,  已经受戒。痴迷者沉淀纤毫,  以念珠、手卷的逼真,
期刊
蚂蚁奔向太行山  一只蚂蚁奔向太行山,  路过井陉关的时候,  它的脚趾都肿了,浑身在冒汗。  它的头上顶着天线,一路在狂奔。  我跟踪它一个下午,有一个人,  跟踪了我一生。  他不住地打电话,  向我打听夕阳的住处,  我明明知道,就是不告诉他。  就像这只蚂蚁,去意已决,  却闭口不谈那充满艰辛的  伟大的旅程。  2019 年1 月18 日.那 时 候  西高东低,地势开始倾斜。  太行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