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的“五伦”看王国维的自溺

来源 :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nminaa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王国维的自杀一直是学术界纷争的话题,可谓众说纷纭,见解甚多。本文试利用孟子的“五伦”说,阐释一位历经“人生多变,世事沧桑”的苦难人,从而破解王国维思想深处犹如万丈深渊的悲苦,透视他内心的悲凉和无尽的孤独,进而揭示他的沉塘之谜。
  关键词:王国维;五伦;沉塘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王国维一生学术纵跨文、史、哲等领域,其卓绝的见解神游古今。陈寅恪赞其学术无论哪一方面“皆足以转移一时之风气,而示来者之轨则”[1]然而正当其学术如日中天时,这位学术集大成者却自沉于颐和园昆明湖里,留给世人无限的悲叹和对其死亡之因的困惑和猜测。学界一直有几种不同观点,有殉清死节说、罗氏逼债说、恐惧北伐说、悲观厌世说等等,或从客观方面作出种种臆测,或从主观方面作出种种推演,各执一词。如果把思维定格在王国维所处的清末民初的社会里,从当时人的心理心态和王国维人生的变幻来探寻,挖掘王氏思想深处的原因,阐释其在“五伦”的涡流中挣扎的苦悲和无助,或许能找到合理的答案。
  一、君臣有义难再义
  王国维身逢衰世,在满清残阳日落时踏上他的政治生涯,俗话说:“乱世出英豪,国变见忠臣”。高官显贵,卖身求荣,而前朝忠节恰恰是那些未沐皇恩的布衣白丁。王国维政治生涯零零总总加起来只不过六、七年时间。1906年罗振玉到北京任学部参事,经罗推荐,王国维任学部总务司行走,后又为京师馆编译。辛亥革命后,与罗振玉一起举家避难日本。归国后任上海仓圣明智大学教授,1923年被任命为“南书房行走”,对于朋友的力荐和溥仪的赏识,王国维欣然前往。然而这种欣然是短暂的,1924年9月直奉战争爆发,冯玉祥兵进北京,软禁曹锟,实行逼宫,取消溥仪的王者待遇,溥仪永远离开紫禁城,而当时王国维一直伴“君”左右,目睹和亲历了紫禁城里身为九五至尊的溥仪沦为末路逃徒的过程,真是西风残月。古语有言,君辱臣死。王国维内心悲凉非比一般。他曾激赏张勋复辟“如盖青山倚杵低,方流玉水旋成泥。五山峙海根无著,七圣同车路总迷……”[2]。可见其臣子的心态。其实,复辟之事,于当时当世之潮流,只不过是一次黄粱美梦。
  王国维是一个为学术而活的人,政治目光相当局限,随着潮流的奔涌,这个局限日益显著。他的奏折《论政学疏》:“……臣愚以为,皇上端居禁(紫禁城)中,则虽有乱人,决不敢称兵向阙者。何者?以下逼上,则为不顺;以众凌寡,则为不祥。列邦之耳目具在,万姓之是非未昧,虽病狂失心,岂敢为此……”[3]。可见他的政治迂腐,他相信列强,相信民心未变。如果深刻推敲一下王国维,就会发现其是从思想的角度分析社会,而非从政治的角度看世界。在王国维的内心里,溥仪代表着一种标签,在这个标签身上凝聚着王国维的信仰、价值、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溥仪这个皇帝的消失似乎意味着他心中的信仰、价值、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彻底大崩溃。是现实把君臣之义给活剥了。
  二、(社会)长幼有序变无序
  正常社会应该是一个上下同心、长幼有序的情况,这是每个知识分子所追求的天地交泰似的盛世理想,然而时势恰恰相反。王国维所处中国当时的社会状态。政治上混乱如麻,从王国维出生到投湖(1877—1927年)间。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戊戌变法、八国侵华、预备立宪、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五四运动、直奉战争、国共北伐等等,外辱的不断,内政百态粉墨登场,那些遗老遗少们在混乱的时局中风声鹤唳,两股战战。权力在不同集团之间频繁转移,意味着的往往不是民主,而是苦难。王国维用陈旧的历史眼光纵观政治,也许在他眼里看到的所谓的共和就是不和,民主就是无主。把国内所有的党派都认为是欺世骗人的东西。梁启超说:“他(王国维)平日对于时局的悲观,本极深刻。最近的刺激,则由两湖学者叶德辉、王葆心之被枪毙……静公深痛之,故效屈子沉渊,一瞑不复视。”[4]梁启超除了学术上是位风云人物外,政治上更是一位弄潮儿,对时事洞若观火。
  从文化上来说,各种主义在中国登台亮相,尤其是1915年后,新文化运动燃烧起来的民主和科学如火如荼,1919年的五四运动,使得新文化运动更是水涨船高。王国维在致罗振玉的信中说:“俄过激党之祸,德、匈及葡诸国均受其影响,恐英、德、美诸国人亦未必不泊渍其说,如此则欧洲文化富强不难于数千年中灭绝,东方诸国受其祸,亦未必后于西洋。”[5]他认为(马克思主义)恰恰要打破他构想的尽善尽美的“东方道德”。他曾在1918年欧战(一战)结束时说:“世界新潮澒洞澎湃,恐遂至天倾地折。然西方数百年功利之弊,非是不一足扫荡。东方道德政治,或将大行于天下,此不足为浅者道也”[6]梁启超在1918年一战结束后去欧游历回国后,在其著《欧洲心影录》中也宣告欧洲物质文明破产,鼓吹以中国的精神文化去拯救痛苦中的西方人。在王国维心目中,传统社会文化在急剧更迭的政治下游走在悬崖边,现实中又找不到文化道德的根。王国维对当时社会风气失范、人道纲常不济不时流露出伤感之情,他在送狩野诗里有“庙堂已见纲常驰,成阙还看十风变”及“百僚师师学奔走。大官诺诺竞圆转[6]。文化衰风日甚,他的心忧到了冰点。陈寅恪在《王观堂先生挽词序》中提到过,凡是一种文化衰落时,受这种文化熏染之人,必感痛苦,受这种文化影响程度愈大,则他所受的痛苦愈甚,如果痛苦极深,只能用一死来求得自己心安义尽了。
  三、夫妇有别成永“别”
  这个“别”不是古代所说的那种男女之别。王国维20岁“及冠”之年与莫姓姑娘结婚,婚后琴瑟和谐,感情笃深。王国维所填之词多悲凉之作,但也有风月情词,其中有些可视为追怀新婚的甜蜜,例如《人间词乙稿》内有一首《浣溪沙》:“爱棹扁舟傍岸行,红妆素萏斗轻盈。脸边舷外晚霞明,为惜花香停短棹,戏窥鬓影拔流萍,玉钗斜立小蜻蜓。”[7]那如画之境,销魂之情溢于言表。红袖添香的生活对于需要到处求生计的人来说总是短暂的,但是他们聚少离多仍然情坚义深。
  1907年莫氏死于产褥热,这让王国维情断肝肠,他有一首《蝶恋花》词,应为夫妇病榻永别的纪实描写:“冉冉蘅皋春又暮。千里生还,一诀成终古。自是精魂先魄去,凄凉病榻无多语。往事悠悠容细数。见说来生,只恐来生误。纵使兹盟终不负,那时能记今生否?”[8]面对气若游丝的爱妻,相约来生,再结同心,可谓字字令人心碎。他与莫氏结婚后,只身先后赴上海、日本、南通、苏州、北京等地,几乎无年不在外奔波,十年夫妻,伉俪情深,每每忆起便“孤檠侧,诉尽十年踪迹。残夜人意无气力,绿窗寒恻恻……旧欢无处觅”恻恻悲情,重梦十年恩爱,真是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四、父子有亲隔世“亲”
  古语有言,人生有三大悲:幼年丧父;中年丧偶;老年丧子。王国维四岁时(1881),其母凌氏去世,这给王国维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的创伤,成为他性格忧哀的重要原因。《幼学琼林》上有言“父死曰孤,母死曰哀”,他也曾自评“性复忧郁”。十一岁那年,其父续娶叶氏,虽对王国维疼爱有加,但“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他的性格早已形成。1906至1908年,不到三年的时间,先后他最尊敬的父亲、情深义坚的妻子莫氏、继母叶氏相继离开人间。而立之年,家人接连离世,留下的仅仅是活人的痛苦,这让王国维倍感悲凉。他曾在《蝶恋花》词中写到:“满地霜华浓似雪。人语西风,瘦马嘶残月。一曲《阳关》浑未彻,车声渐共歌声咽……自是浮生无可说,人生第一耽离别。”其长子王潜明1926年早逝于上海,这给将届“五十之年”的王国维带来的更是巨大悲痛。据罗守巽(罗振常之子)老人回忆说:“观堂则呆郁郁,逢相识即告以长子死矣。”张尔田在一年后所作挽诗中忆潜明丧后,王国维“惨然不乐”之状。诗云:“去年乐地庵中见,执手惊呼惨别颜;讵料重逢无好语,早拼九死不生还。”长子之丧纵然是塌天大事,最终还得由活人顶起来,他在稍后致罗振玉的信中所说:“维以不德,天降鞠凶,遂有上月之变。于维为家子,于公为爱婿。哀死宁生,父母之心彼此所同。”这时王国维虽极其悲痛,但仍没有到“欲绝”的地步。
  五、朋友有信变绝“信”
  罗振玉对王国维的学术、经济生活帮助很大,尤其在经济生活上,罗时时伸处温暖之手,这是王国维的幸遇,但王国维的不幸也是遇到罗振玉。在世态炎凉人情如纸的年代,被罗振玉识为“伟器”的王国维,自然把罗振玉视若知己。后来的事实表明罗振玉确实有伯乐般的眼光,不仅善于识才、用才,而且还尽力给予经济上的帮助。然而从一些事情细节上,可以看出罗氏在人格魅力上尚欠火候。周君适在《落日残照》书中提到,罗在邱(宪)家教书,“邱藏书甚富,病故后,罗向女东家大献殷勤,骗得大批古旧书籍”。再有一件是北大“三请四邀”王国维任教的事。时任北大校长的是提出“兼容并包”方针的蔡元培,蔡元培亲自提名决定向王发出邀请。在前后三派“使者”,四发函件的“聘请记”里,罗振玉充当了很不光彩的角色。北大第三次派当时赫赫有名的金石学家马衡充当使者,去天津罗宅请罗振玉出面说服王国维应大学之聘。罗振玉翌日致信给王国维,让王国维“设辞谢绝”,还讲了对马衡的印象,说“此人至愚”,并反问“岂有引鸾凤入鹅鸡群之理耶?”字里行间洋溢着高傲的神情。1922年北大第四次又派马衡奔赴天津罗宅,此次采取新战略“联袂”而聘,在聘王国维为国学门通讯导师的同时,又聘罗振玉为考古导师,没想到罗振玉一口答应,让人啼笑皆非。
  王国维在政治上追随罗振玉,后来又是儿女亲家。其在政治上是个门外汉,罗振玉的政治谋略也是一个“半桶水”,王国维又是一位极忠诚的人,所以在做“清朝遗老”这件事上,罗振玉硬硬的拉了一下王国维。如果说政治上罗振玉把王国维引领到无边的黑暗中,那么罗振玉的绝交信则让王国维站到了悬崖边。王潜明在沪早夭,王国维老年丧子,自然悲痛愈下。罗振玉居然携女大归,拒收潜明的抚恤金,说什么小女屡次声明不用一钱等等。王国维批评长媳无理,而罗则袒护女儿。王国维认为应受的东西而不受,则“是蔑视他人人格也。蔑视他人人格,于自己人格亦复有损”。1921年11月,罗振玉发来了“绝交信”,最终导致了两人“金石之交”的断裂。从王国维与罗振玉的最后几封信中,可以看到,王国维写的信抬头称呼,一如既往,“雪堂亲家”。而罗振玉最后四信则均为“静公”,去掉以前“亲家”二字。行文之间,王国维始终珍惜友谊,以情为重,而罗氏则咄咄逼人,不顾情面,给人富不爱贫,以强凌弱之感。晚年罗氏追忆旧时,曾说:“静安以一死报知己,我负静安,静安不负我”郭沫若在其文章《鲁迅与王国维》中指出罗振玉的为人品性极差,罗振玉向王国维索债,逼死王国维。但我觉得此文可信度不大,言词多用“大概”、“也许”。溥仪、沈曾植也持与郭沫若类似观点。毫无疑问,罗振玉划地绝交,割袍断义的“绝交信”是压死王国维这个忠诚善良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从他的遗书“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中,有几个字很值得推敲:“此”、“变”、“再辱”,悲苦的岁月,活的很累,想一死了之。“此”种社会、人生、世事的跌“变”,(家人的离去,朋友的义绝,社会的混乱,尤其是北伐军的高歌猛进)“再辱”惨状随时即将来临。王国维集封建儒学、老庄哲学、佛学、叔本华尼采唯意志主义哲学于一生,再加上人生、世事的剧变,本身肺病的折磨,这些东西集结在一起对王国维来说,生存的恐惧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以致超越了对死亡的恐惧,这样万念俱灰的人往往就会结束自己的肉体。
  参考文献:
  [1]王国维遗书·序:第一册[C].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2.
  [2]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注[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68.
  [3]王国维.论政学疏[J].转引陈鸿祥.王国维传[M].人民出版社,2004:544.
  [4]丁文江.梁启超年谱长编[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
  [5]王庆祥校注.罗振玉王国维往来书信[M].东方出版社,2000:437.
  [6]吴泽.王国维全集·书信[M].中华书局,1984:287,311.
  [7]萧艾.王国维诗词笺注[M].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114.
  [8]陈鸿祥.王国维传[M].人民出版社,2004:290.
其他文献
摘要:大班幼儿面临幼小衔接阶段,加强大班幼儿体育规则意识的培养能使他们上小学后更快适应小学体育课教学与体育活动的开展,为幼小衔接打好基础。基于以上认识,我选择本课题研究,从中探讨大班幼儿体育活动规则意识培养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幼儿体育活动;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活动对增强人的身体体质,
期刊
摘要:本文根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课程特点和农林业院校的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农林业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的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和讨论。  关键词: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建设;学科史;实验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是高等院校大学阶段必修的三门数学基础课之一,该课程主要研究
期刊
摘要: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特质与成人学生自身的特点和学习规律,充分达到利用各种教学要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培养其各种能力,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和谐互动的多元式互动教学模式。多元式互动教学模式的交融性、有效性、创新性、开放性、层次性等特点适用于成人教育与成人学生自身的特点及学习规律,将悟学理念贯穿于讲授与感悟环节,通过互动交流与分享体验,实现教为不教,学而创新的目的。  关键词:多元式互动;成
期刊
摘要: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不仅要有出色的教学能力,还要有管理、驾驭班级的能力。班主任是一个班级的主要领导者、组织者、实施者,肩负着培养祖国接班人的重任。一个班级的班风和学风是否端正、向上直接影响着本班学生的发展。因此要始终保持一颗关爱的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关键词:爱;班主任;管理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
期刊
摘要: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策略以及相关教学运行机制。经过课题组成员一年多的实践和探索研究,对课题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表明,在实践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能够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业精神;探究式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
期刊
摘要:高职学院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已成为高职学院进行就业指导的一项重要工作。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对高职学生职业生涯指导与创新就业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创新就业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1  一、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指导的重要性  (一)高等教育的终极使命
期刊
摘要: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大学生就业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出现的择业观念不正确、责任意识淡化、诚信意识缺乏、心理适应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高校应结合大学生就业思想特点,完善机制、加强队伍建设,创新工作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促进大学生理性就业、健康成长成才的目的。  关键词:高校;就业
期刊
摘要:有关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研究很多,本文抛开学术流派的论述,从研究教育入手,探讨了教育的缺失、负性生活事件等作为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教育策略——“生命教育”来防患和解决大学生自杀问题。  关键词:大学生自杀;成因分析;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0-00-02  导致大学生自杀的原因很复杂,与环境和个人等诸多因素有关。
期刊
摘要: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始终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目标,同时也是实现有效教学实践与模式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提倡主动学习,注重学生心理、塑造健康人格,丰富教学手段、鼓励积极参与,照顾个体差异,激发成就意识等多形式多步骤的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对中学生思想政治课学习兴趣的导引与养成,对于当前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拓展教革内涵有着不容忽视的参考价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习兴趣
期刊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的优良传统和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优势,不仅是团结人民、凝聚人心的重要手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然而,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陷入价值困境,与人们的期望落差太大,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理性上思考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的现状、原因,探索走出这一困境的路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困境;和谐社会;路径  中图分类号:G4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