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的角度看英汉语言与自然条件相关的隐喻

来源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cheny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中英两国自然条件的巨大差异,相应两种语言与之相关的隐喻往往被认为是语言任意性和民族性的典型体现.但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些隐喻,则可以发现:无论它们的具体取象是否相似,即便是截然相反,隐喻的建构仍然遵循着共同的认知原则,人类的认知共性在隐喻建构的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其他文献
《原本老乞大》是在《原刊老乞大研究》一书的基础上修订再版的,其中索引部分存在问题较多,主要有字形讹误、音注讹误、词语切分失误及其他编校疏漏等。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
采用联立方程的三阶段逐步回归法,根据不同时期的财政反应系数和持续系数大小,剖析中国公共财政可持续状况的动态变化。实证结果表明,中国公共财政出现明显的阶段特征。改革开放
我们在<二重命题逻辑系统BT4>基础上,继续研究单主体认知的主观全知性和主观真知性,并且讨论主观全知性、主观真知性、主观自觉性以及主观自信性的关系.
英国著名小说家哈德森的代表作<绿厦>中包含丰富而深刻的自然观.在小说中,哈德森通过展现阿贝尔和里玛的爱情悲剧,生动地表现了人类对自然的永恒依恋,深刻地揭示了人类文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