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与文学之我见

来源 :博览群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rtim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哈佛大学东亚系王德威教授在《现代中国小说十讲》自序中提出了“历史迷魅与文学记忆”的说法,认为历史发展一直以除魅为主轴,却除之不尽;而文学作品却在某种程度上承担起了历史的任务,展现出历史真实。本文即从此书出发,浅谈对文学与历史的一点看法。
  关键词:历史;除魅;文学
  我们今天所知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往往并没有很多权威的原始记录作为根据,有的只是出于后人的综合甚至推测。特别是早期的历史,这些历史尘封了千年,早已辨不清本来的面目,各种不同的观点此起彼伏,却找不到更多有力的证据。
  于是我们不得不惊叹古人记录历史的执着与认真:不怕得罪最高统治者,不避斧钺,甚至不惜赔上合族的性命。他们记录历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他们的记录是给谁看的呢?显然不是给当事人或统治者看的,而是给主宰历史者看的,正因如此,他们必须尽可能保持记录的真实性,至少在主观上是如此,同时也要使这些记录传之永久,所以要刻在石上,铸于“国之重宝”,收于“天府”,藏诸名山。
  随着文字的发展和简化、记录手段的改善以及记录对象和内容的增加,史官最终从巫师中分化出来,但其主要特点还是得到了继承和延续,坚持记录的真实性就是重要的原则。因为天、神灵、祖先是不可欺瞒的,否则就会受到天谴或报应。于是就产生了孔子的“春秋笔法”:通过用词的贬褒对同样的事实作出不同的评价,以达到扬善隐恶、维护礼仪秩序的目的。如明明是“天王”遭遇内乱而出逃至河阳,《春秋》却记为“天王狩于河阳”。按孔子的本意,最好将“天王”这段记录删去或隐讳,但兹事体大,是瞒不过天的,而称之为“狩”则两全其美,向上天汇报了天王离开首都的事实,后人看了也不至损害天王的尊严。
  皇权的确立和强化使史官有了新的效忠对象,也产生新的困惑。一方面,皇帝是天子,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天的意旨,所以史官的记录必须遵守皇帝的旨意,必须解释本朝的成立和兴盛合乎天意,顺应天命。特别是在编纂史书时,这成为最高的政治原则,也是对史料取舍删改的唯一标准。但另一方面,一旦史官发现或认为皇帝的言行与天意、天命不符,就会使他们左右为难,甚至怀疑自己的判断。出于对天的忠诚和职业道德的坚持,称职的史官会义无反顾地选择如实记录,或者有意无意留下矛盾的史实。但多数史官无法抗拒皇权的淫威,只能以曲笔顺从,甚至完全按照皇帝的意愿编造史实,而以“天意”自欺欺人,同时世俗的腐败也波及史官和历史的记录,更是让历史蒙上了一层面纱。
  时至今日,记录历史的技术手段和信息的保存已毫无困难,皇权不复存在,绝大多数人也不再信天命天意,但历史记录真实了吗?
  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其实包含了两种含义:历史真相和历史文本。历史真相是在某一过往时段内真实发生过的历史现实本身,包括具体的历史过程、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具有不容置疑的客观性。中国社科院副院长张江教授将之称为“原生态历史”。而历史文本是“被叙述的历史”,是历史真相的再现,是后世笔下的历史人物传记、文献资料、史书典籍。张江教授这样评价这两种历史:“‘原生态历史’虽然客观、真实,但是它是不可逆的,一旦被归入历史的范畴,就意味着已经消逝,永远不可再现。能够流传下来、被我们所获知的历史,无论它以怎样客观的面貌出现,事实上都是‘被叙述的历史’。”那么历史文本为何越来越失去了其真实性?
  历史现实是存在于某个历史时间的“现象”,而历史文本是对这种现象的反映,若要达到完全的客观和中立,记录者必须清除自己的偏见,移情地投入“作品”的世界,尽量准确和公正地复制出他在此中所发现的一切。这对于记录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脱离开人类活动和经验的“生活世界”,完全不受外在世界污染,遗忘自己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十分类似于罗尔斯提出的“无知之幕”——人惟有在无知之幕下才能够实现个人完全的客观和中立。但是这是完全不现实的。且不论记录者本身是否可以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今天所知的古代史和近代史,往往并没有很多权威的原始记录作为根据,有的只是出于后人的综合甚至推测。特别是早期的历史,这些历史尘封了千年,早已辨不清本来的面目,各种不同的观点此起彼伏,却找不到更多有力的证据。 因而,历史记录的客观、公正、还原性,成为难以达到的理想。
  相对于历史叙事,我认为文学虚构反而更能点出中国所经历的晦暗与不明。
  以20世纪为例。20世纪的中国历史动力,无论从实证或叙事层面来说都是以“除魅”为主轴,但是时过境迁,百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历史的迷雾非但除之不尽反而愈发浓重,而文学的存在,与其说是印证了历史独一无二的理性逻辑,不如说是提醒了我们暗藏在迷雾之下的记忆暗流,将我们原该忘记或不愿想起的东西拾回我们身边。晚晴的狭义公案小说、谴责小说,很好地演绎了这一点。
  以《老残游记》为例。刘鹗的小说《老残游记》是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作者在小说的自叙里说:“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小说是作者对“棋局已残”的封建末世及人民深重的苦难遭遇的哭泣。主人翁老残是作品中体现作者思想的正面人物。他“摇个串铃”浪迹江湖,以行医糊口,自甘淡泊,不入宦途。但是他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同情人民群众所遭受的痛苦,是非分明,而且侠胆义肠,尽其所能,解救一些人民疾苦。随着老残的足迹所至,可以清晰地看到清末山东一带社会生活的面貌。
  但是,也如哈佛大学教授王德威先生所说,很多谴责小说很容易流于对街头巷尾流言蜚语的记录,而不能成为有力度的社会批判,由于缺乏批评的高度,往往流于怪诞的记录,而不能真正产生批判的效果。
  我以为,历史的作用不仅是记录,更应起到“资治通鉴”的作用,但是真实地记录仍应是第一要义。可是,各种主观客观的原因导致我们无法客观地记录历史,甚至哪怕用影像记录了实景,对它的解释也会各有差别。文学就更不用说了,文学这种创造性的作品哪怕是《红楼梦》这样的不朽之作也只能说是用“满纸荒唐之言”说着些“真假有无之事”。
  关于历史与文学的纠葛,这里借王德威先生的一段话做结尾“惟有承认历史神圣性的解体,文学阐释权的播散,我们才能以更谦卑的态度,面对萦绕历史周遭的迷魅,挖掘文学表象之下的记忆。”
  参考文献:
  [1]【美】王德威:《现代中国小说十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2] 张江:《“虚无”历史就是“虚无”价值》,原载《求是》杂志,2014年14期.
  [3] 刘鹗:《老残游记》,陈翔鹤校,戴鸿森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作者简介:卢一凡(1994-7),女,籍贯:江苏镇江,学历:本科在读。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西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汉语不断吸纳、融合外来词以满足交际需要。笔者通过分析英语外来词在形式、意义和功能的特点,探究外来词汉化的方式和手段,并且分析汉民族文化心理,对汉化机制进行语用层面的分析,以期达到正确理解和使用外来词的社会目的。  关键词:外来词;汉化;文化心理  一、外来词的定义  外来词也称借词,是指来源于外国语言或本国其他民族语言的词语,它是丰富一种语言的重要手
期刊
摘 要:古龙的武侠作品在中国武侠小说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回顾古龙创作的武侠小说,分析作品的艺术魅力,揭示作品的精神内核、文化基因及文化价值。  关键词:认定;同构现象;精神内核;文化基因;文化价值  古龙简介:古龙(1938-6-7—1985-9-21),原名熊耀华。著名武侠小说家,新派武侠小说泰斗和宗师。  由于国共内战的缘故,熊耀华随家人移居香港,就读于德声教会小学。1950年漂
期刊
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性格是人生的主宰”。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也说:“性格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投资银行的一代宗师摩根也曾指出性格是比资本更为重要的成功因素,古今中外有无数的名人对于性格的重要性都推崇备至。性格决定命运,可敬之人必有可爱之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人生成败顺逆无不与性格息息相关,不同的性格,可以让人成就不世之功,也可以让人功败垂成。  历史上的三国是一个风云变幻
期刊
摘 要:本文从陈染一些极具代表性的小说入手,探究作品中的孤独精神,着重从孤独的自我体认、陌生化的审美距离、孤独中的成长三个方面进行阐述,考察陈染的孤独精神之旅,了解女性意识的递嬗和特征,窥探当代青年知识女性灵魂的真实跃动。  关键词:陈染;孤独精神;陌生化  陈染在中国的当代小说家里,大约算得颇特异的一个。的确,陈染的作品,是脱离了某些文学的框架的。陈染的作品是不容易划分的,就像她的一篇小说名字《
期刊
一、平面构成对当代版画创作的意义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不仅要有灵感和激情,还要在作品中融入美的形式。版画创作需要画家在作画前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对作品中的构成元素进行选择和布局,被画家归纳表现的图像已经不再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那个物体和图像,而是赋予了在画面上不同位置、空间产生的一种新的相互关系,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平面构成在当代版画创作中提供具有视觉张力的造型要素,提供明确的形式美法则,通过形式美去
期刊
摘 要:油画中的笔触不单单是为表现作品主题、内容服务的,油画中的笔触有其本身独立的审美价值。油画的笔触语言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着,艺术家正不断赋予油画中笔触新的魅力。我们分析、研究前人油画的笔触经验,是为了传承与发展,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自己的绘画语言,找到适合自己的笔触样式。  关键词:油画笔触;演变;审美分析  现代一些画家为了积极探索独特的油画肌理美感,还在油画颜料中掺杂沙子
期刊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宝贵经验,是今后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而所谓经验,是人们对实践活动认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人们的认识接近真理、把握真理的重要环节。它既具有实践的品格,又具有理性的品格。中国共产党要结合新的实践,不断深化对反腐倡廉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内涵,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推向前进。  关键词: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反腐倡
期刊
摘 要:从古典主义油画到现代表现油画,油画材质的运用乃是呈现绘画语言的关键因素。在当代多元化的审美文化语境中,要熟悉和掌握油画材质的特性,必须转变油画材质观念,发展个性,寻找油画材质表现语言的新路子。也正是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积极拓展多种表现风格并存的文化空间,从而引发关于油画材料充分发挥优势与表现力的深入思考。  关键词:油画;材质;审美;多元化  油画材料带来的是直接的视觉冲击,在我们表现符号
期刊
对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我早有耳闻,前几天,在网上观看一段了视频《心灵的教育》,它是由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录制的一期节目,看了视频以后,才让我真正地对这种“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了面对面的认识,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及自己的教育工作。  在节目中我感受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朱永新教授说的“孩子在学校应该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幸福”、“完整”、“生活”这三个词语我觉得是新教育的核心,也是苏州昆山实
期刊
摘 要:多样化的头衣是凉山彝族服饰的重要特征,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研究凉山彝族头衣的结构和工艺,对于传承、保护彝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具体的介绍了凉山彝族不同年龄、不同性别所佩戴头衣的特点,深入探究凉山彝族头衣的特征及结构原理、制作工艺,以及其实用价值、美学价值,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电脑纸样绘图。通过以上研究分析,得到一定的经验总结。  关键词:凉山彝族;头衣;特征;结构  一、导言  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