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

来源 :开放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dows2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关于创新或技术创新,大多数学者从范围、类型和特征等来界定其涵义,很少涉及到创新本质的研究。本文认为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是创新产生的主要动因和本质所在,并提出了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框架。
  [关键词]认知 知识学习 知识转化 创新
  [基金项目]教育部国家985创新工程基金项目“认知与创新经济学——一个创新视角的经济学新范式”。
  [中图分类号]F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4-0087-04
  [作者简介]1.周立军(1976—),湖南永州人,武警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创新经济学;2.何自力(1957—),河北怀来人,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创新经济学。
  
  一、关于创新研究的简要回顾
  
  熊彼特是最早把“创新”引入经济学的人,他开创了关于“创新”研究的先河。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把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潜在的利润[1]。“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曼斯菲尔德(M.Mansfield,1971)提出,创新就是“一项发明的首次应用”,认为与新产品直接相关的技术变动就是创新。英国经济学家佛里曼(C.Freeman,1997)认为:工业创新或技术创新是指“第一次引进一个新产品或新工艺中所包含的技术、设计、生产、财政、管理和市场步骤”。我国学者傅家骥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家抓住市场信息的潜在赢利机会,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标,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起效能更强、效率更高和费用更低的生产体系,从而推出新产品和新工艺、开辟新市场、获得新原料和建立新组织的过程[2]。徐庆瑞认为,技术创新是技术变革的一个阶段,包括技术发明、创新和扩散三阶段[3]。柳卸林认为,创新是与新产品的制造和新工艺或设备的首次商业应用有关的技术的、设计的、制造及商业的活动,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创新(工艺创新)和扩散[4]。
  除此之外,新制度经济学、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均对创新本源有过一定的探讨。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诺思提出了“制度创新/认知模式”,即制度创新的根源是主体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模式的改变,认为“制度变迁是人类知识积累和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人的认知信仰结构是面对不稳定性时对经济现实的理论化……,基于他们的信仰体系,人们有意识地修改制度结构”[5]。演化经济学家温特和认知心理学家纳尔逊合作探讨了认知科学与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从演化的角度和认知的角度对创新产生进行了研究,并形成了VSR范式的创新模式[6]。帕罗依(Parayil,1991)指出,应该在技术知识进化的认识论框架内,思考技术变迁的模式[7]。意大利学者保罗·色瑞(Paolo Seri,2001)在演化经济学的“有限认知”假说基础上,认为认知模式是创新产生和经济发展的基本驱动力,并构建了相应的模型[8]。
  以上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新的产生进行了研究,有其理论依据,特别是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对创新本质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但缺乏一个统一的综合性分析框架。本文试图从认知和知识的视角研究和理解创新本质,并提出一个综合性分析框架。
  
  二、一个可能的综合分析框架:
  认知、知识和创新本质
  
  (一)认知与创新
  认知和认知模式是人们行为产生的基础。人们的行为是由认知模式引导的。所谓“认知”是指人们通过推理、直觉或感知获取知识的行动或过程,或人们对外界事物进行知识和信息加工时形成想法的过程。认知模式是个人长期形成的有关事物的观点、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人的认知结构的形成和发展需要经历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四个基本的心理发展过程。
  认知经济学认为人类感知是解释个体知识和行为构建的基石。本文遵循演化经济学和认知经济学的经济理论,以有限信息和有限认知假说为前提,认为引起经济主体(包括个体和企业)创新的决定性因素是学习和认知或认知模式。当他们面对繁芜多变的经济世界,只能依靠某种认知模式来进行决策,通过预期和意识采取行动,环境的变化通过信息反馈影响经济主体的认知,经济主体通过认知模式对这些变化进行评价和判断,从而形成新的预期。一旦外部环境变化,人们的认知结构,进而行动将遭受预期结果和实际结果的不匹配。面对这样的差异,经济主体被迫进行创新,即形成新的认知模式,尝试新的办法,这就是认知模式内在的创造过程。这一学习过程不仅能够使得自身的认知模型适应环境变化,而且能够促进认知模式本身的演进,产生新的认知模式。
  不同的认知模式对创新有着不同的影响,有的认知模式是活跃的、具有创新动力的,有的认知模式坚守陈旧的思想、方式和惯例,毫无创新可言。所以研究创新主体的认知模式,特别是研究企业家的认知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如果企业家具有适当的认知模式,有助于他们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而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是企业家能否提出新见解、新办法的前提。想象力丰富的企业家一般能够利用自己原有的认知模式,使自己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样就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不断创新。企业家的认知模式特别有助于他们提出常人所不可能提出的一些新颖、奇特、大胆的思想观点。这对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创新性。
  
  在坚持共享认知模式上个体认知的抛锚或认知模式刚性会封闭创新的渠道。例如假定某个个体连续存在于两个相继的时期(T1、T2),在T2期,个体如何基于T1期的认知模式来解读T2期的“现实”呢?在T1期,社会上的个体通过制度、通过集体学习,形成共享认知模型。在T2期,个体学习一定以已经存在的T1期的集体学习为基础,换言之,T2期的认知模式是建立在T1期的认知模式基础上。在T2当个体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时,倾向于通过共享认知模式来稳定预期并形成相应的行动。个体认知模式就变得相对缺乏弹性,而创新是个体面对新事件时认知反应或认知模式的改变的结果,在坚持共享认知模式上个体认知的抛锚,扼杀了创新。
  (二)知识与创新
  纳尔逊和罗森伯格(Nelson &Rosenberg,1993)认为创新本质是“更新”(renewal),它包括新颖的产品设计和加工过程。而这一过程必须以知识和组织能力的获得为前提。斯密斯(Smith,1995)详细分析了企业技术能力概念,并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是由企业的技术知识基础决定的,他区分了三种知识基础:一般的科学知识基础、产业水平的知识基础和特定企业的知识基础。一般的科学知识基础是政策和资金项目驱动型,具有经济、产业或军事目的。产业水平的知识基础是某一产业内共享的特定科学和技术参数,在应用科学领域(像电子工程)里可以被编写成文。这类知识只能部分公开,并且体现在人体、组织形式和设备类型上。特定企业的知识基础是高度本地化的,只有企业自己才能很好理解和使用,是企业维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这类知识及其相关的社会知识是企业所专有的,与特定的工艺、生产惯例和设备的使用及管理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这类知识是非正式的和不能编写成文的、是隐性的,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个人和群组。这三类知识基础经常综合在一起决定着企业的创新能力。
  为了更好理解企业创新能力和知识基础的关系,英国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波兰尼(Polanyi1958,1966)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他认为隐性知识是个人的,由情景限定的,很难正式表达和交流[9]。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人化和难以规范化的各种内隐知识,它包括技能方面的那些非正式的难以表达的技能、技巧、经验和诀窍等,这些隐性知识主要深植于人们的行动与经验中,是人们长期积累和创造的结果;它还包括认知方面的个人的直觉、灵感、洞察力、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等,这些隐性知识深藏于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心智模式之中,会深深地影响到个人的认知及行为方式。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弘高(Nonaka&Takeuchi,1995)进一步发展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系,认为二者不是分离的,而是相互补充的,而且它们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并提出了SECT知识转化模型,该模型由四个不同的知识转化模式组成:社会化、显性化、综合化和内在化,经过知识之间的转化过程,个人和组织的知识得到提升。作为企业潜在的财富,隐性知识是影响企业创新的关键因素,我国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给企业带来最重要竞争力的知识和经验,有80%是深藏于员工内心的隐性知识”。所以实现隐性知识的动态转化和共享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10]。
  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是由知识的存量和质量决定的,企业创新过程就是寻找、捕捉隐藏在不同活动中的知识和资源,并将其转变成为可以使用的知识,进一步在企业内进行创新扩散并通过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表现出来的过程。因此要想实现技术创新,就必须将附着在内部人员、设备、信息和组织中所有内在知识存量的总和进行整合与激活,通过激活组织内部的知识可以突破原有的资源的限制,以及历史形成的组织惯性和惰性,有利于获取创新所需要的信息和技术,降低创新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实现技术创新。
  因此,从本质上看,知识是创新实现的基础,任何技术都是知识的表现形式,企业核心能力的积累也就是企业知识库的增加。作为知识载体的经济主体和企业,能否最大程度地激活其储备的知识,提高其创新能力,主要依赖于学习能力,因此学习是知识获得和提高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
  (三)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认知、知识和创新
  以上分别从认知的视角和知识的视角界定了创新的内涵和本质,本文认为认知和知识这二者并不是相互分离的,是互相影响的,共同影响着创新主体的创新能力。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就需要不断搜寻新技术和惯例。这一种搜寻方式就是创新,创新意味着改变原有的惯例。而惯例的本质与起源、学习机制及预期形成等等,都同认知模式密切相关。
  由此可见,认知即为掌握知识的过程,认知思想或认知模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别的知识形态,经济主体的认知差异会导致知识累积的差异,同时累积知识的存量和质量也会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所以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特别是通过学习和知识转化可将二者紧密综合在一起共同影响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创新就是不同经济主体通过有效学习和有效知识转化而实现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良性互动和突变的结果。这个过程如图2所示。
  
   在这个综合分析框架中,经济主体间学习行为和知识转化对于创新成功起着决定性作用。从经济主体的学习和知识转化可以看出,经济主体间的知识转化和交流是通过不同方式的学习来进行的,同时经济主体的学习过程也是通过主体间的知识转化和交流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学习过程和知识转化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它们共同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认知能力和累积知识,而经济主体的认知能力和累积知识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认识协调和共享知识是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它们又共同影响着经济主体学习能力和知识转化效率。所以从经济主体的学习和知识转化,到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的互为加强和突变,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认识协调和共享知识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共同决定着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
  
  三、结语及建议
  
  本文从认知视角和知识视角分别探讨了创新的本质及含义,并将二者综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在分析框架中,强调经济主体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经济主体的学习、知识转化、认知模式和累积知识以及经济主体之间的认识协调和共享知识形成一个良性互动机制,共同决定着经济主体的创新能力。所以创新的本质是经济主体的累积知识和认知以及二者的互动。这就为经济主体特别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了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基于该分析框架以及我国企业创新能力普遍不足的现状,本文拟提出以下建议:
  1. 强化经济主体的认知作用和经济主体之间行为中的认知协调。不同的认知模式对于创新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有的认知模式是学习性的和创造性的,有的是僵化的、保守的。创新思想、创新行为产生的根源是创新主体的认知思想或模式决定的。经济主体的认知模式影响着其学习能力和知识获取能力,而主体间认知协调决定了主体之间共享知识的形成,最终影响着其创新能力。
  2. 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学习机制。企业的创新能力是蕴含在企业内部的知识和能力的体现,创新能力的积累和提高是知识的积累和企业技术知识系统的更新。技术学习是企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内外部知识进行搜索、选择、获取,并通过使用、思索和提炼,达到消化吸收,最终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过程。
  3. 加强知识管理,整合知识资源,构建知识转化与交流及共享平台。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的核心就在于创造一个能够使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产生互动的机制和平台,使隐性知识能够表达出来并转化为企业所共享的知识,以便在最恰当的时间将最恰当的知识传递给最恰当的人,使他们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知识也有助于个体内化企业隐性知识,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也使得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得以持续进行。
  4. 构建经济主体的学习、认知及知识转化和共享的良性互动机制。良好的互动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创新主体的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而且能有效地促进企业员工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和转化,这是企业持续创新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需要构建经济主体的学习、认知及主体间的认识协调、知识转化和共享的良性互动机制,从而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3~74.
  [2]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3]徐庆瑞.研究、发展与技术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3.
  [4]柳卸林.技术创新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1~2.
  [5]诺思.经济变迁的过程[J].经济学季刊,2002,1(4).
  [6]Nelson R, Winter S.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M].Cambridge: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2-24.
  [7]Parayi G. Technological knowledge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J]. Technology in society, 1991,(13):289-304.
  [8]Paolo Seri. Losing areas and shared mental models: towards a definition of the cognitive obstacles to local development [Z]. Paper prepared for presentation at the DRUID Winter Conference,Copenhagen, 18-20 Jan. 2001.
   [9]Polanyi, M. Tacit knowing in the tacit dimension. New York: Doubleday and company inc, 1966,pp. 3-25.
  [10]刘宏君,邓羊格.掘金“隐性知识”[J].中外管理,2004,(1).
其他文献
[摘要]邓小平南巡讲话,为中国的发展拨正了航向,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是把由“以改革为主”转变为“以开放为主”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对当今中国仍然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引作用。重温邓小平南巡讲话,我们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不动摇,坚持敢闯敢干的精神,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民生问题放在最重要地位,坚决消除腐败现象,反对本本主义和教条主义。  [关键词]邓小平 南巡讲话
期刊
[摘 要]由美国庞大的财政赤字造成的美元信用危机,直接导致中国的美元资产大幅缩水。面对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以调整对外资产结构,优化外汇储备配置,增加货币互换协议为途径;以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培育人民币债券海外发行市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为方向;以拓展SDR职能,建设多元化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创建超主权货币为目标的系列对外货币金融政策,分散外汇储备风险,确保美元资产的安全,加速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进
期刊
[摘 要]在房价不断上涨的现象面前,房价上涨源于“贷币幻觉”的观点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对房价上涨是虚涨还是实涨的分析,从而说明“房价虚涨论”的片面性。实际情况是, “货币幻觉”对房价上涨的影响是短暂的;收入的增长幅度低于房价的上涨幅度等因素,决定了房价是实涨而非虚涨。“房价虚涨论”的危害在于,如果房价上涨被“房价虚涨论”所误导,将会影响政府抑制房价过快上涨政策措施的制定和实施,也将对居民的住房投资和
期刊
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比上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增幅较3月份回落1个百分点。发电量同比下降3.5%,较3月份降幅扩大2.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4.3%,降幅较3月份扩大0.4个百分点,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83%,同比提高0.05个百分点。  从主要行业看,纺织业增长718%,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9.5%,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期刊
[摘要]本文采用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分析框架全面探讨1 987年的城市初始条件与随后20年城市增长(1987~2006)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城市增长与城市人口增长率、城市收入水平、信息化水平等初始条件指标呈现显著的正向相关,但是与城市初始人口规模呈负向关联。同时,本文还证实了非国有部门的发展、对外开放和财政分权同样是过去20年里促进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增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城市初始条件 城市增长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从博彩产品及其价格、博彩参与者行为和博彩业国际金融属性等角度阐述了博彩业运行的虚拟经济特征。澳门是一个典型的以博彩业为核心的虚拟经济体,高度虚拟化的澳门经济体赖以生存和发展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要有货币利润产生,二是必须保持与外界的正常物质产品交换。结合澳门博彩业发展状况,本文提出基于虚拟经济视角的博彩业赌资流量分析方法,得出的结论是,澳门已经成为澳门特区、以美国资本为代表的外资博彩企
期刊
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比上年同期回落9.3个百分点,但比一季度上升了1.9个百分点,6月份同比增长达到10.7%。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长1.7%,集体企业增长5.9%,股份制企业增长9.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1.2%。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增长6.6%,轻工业增长8.2%。分地区看,东部地区增长5.9%,中部地区增长6.8%,西部地区增长13.2%
期刊
[摘要]文章利用周期分析方法与因果分析方法对2007年我国GDP增长趋势进行了预测。文章把周期分析方法分为一般性周期分析方法与体制性周期分析方法,把因果分析方法分为结构性因果分析方法与因素性因果分析方法。通过分析,作者认为2007年我国GDP增长率将有小幅回调。  [关键词]经济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 预测  [中图分类号]F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623(2007)01-0
期刊
[摘要]技术水平落后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而FDI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个技术缺口。目前很多民营企业都遇到技术发展瓶颈,本文选择民营经济发达的浙江省宁波地区作为研究对象,以扩展的Feder两部门模型为基础,量化了宁波地区的技术外溢效应,检验出基于基础设施建设、经济开放程度、人力资本水平和市场竞争程度等因素对外溢效应的影响,并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FD
期刊
[摘要]厂商间的联系效应是FDI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东道国金融发展水平越高,联系效应就越明显,经济增长就越快。通过经验检验,本文没有发现中国金融发展与FDI的结合显著地促进了联系效应的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源于中国金融发展的低水平。因此,推进中国金融制度变迁,实现金融市场化与自由化,提升金融发展水平,是强化联系效应、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选择。  [关键词]FDI 联系效应 金融发展 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