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毕业生就业及就业指导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2006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章论述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的竞争压力,分析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部运行和外部联动状况,探讨了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 就业 问题 对策
  [作者简介]邹红(1969- ),女,江西九江人,广东工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广东 广州 51009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0-0152-02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压力
  
  (一)高校毕业生面临数量上的竞争压力
  教育部数据显示,“至2007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实现就业人数351万人,但仍有大约144万应届高校毕业生未能如期就业”。据了解,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559万人,比上年增加64万人,是毕业生总量最大的一年。如果以近几年70%左右的大学生当期就业率计算,2008年不能如期就业的毕业生规模可能会达到160万。而根据麦可思—盖洛普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211工程”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9%,而全国其他本科院校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就业率为87%。
  (二)高校毕业生面临质量上的竞争压力
  1.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带来的压力。首先,“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带来不稳定的就业状态。目前,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已经接受了“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公布的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有44.21%的2006届毕业生表示会“先就业、后择业”,这一态度成了当前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这很有可能引发毕业生到岗后的频繁跳槽及毁约现象,进而影响到个人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频繁跳槽一方面引起用人单位的不满,为单位招聘应届毕业生增添了障碍;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自身职业生涯的长远发展。
  2.用人单位重视就业能力给毕业生带来压力。就业能力不仅包括职业能力(如专业知识、认知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还涉及软性技能(如个人弹性和适应性,合作意识、利益的妥协和平衡能力)。从目前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用人单位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就业率可以看出,专业的适用性越强,应用性越强,毕业生能力越强,就业率就越高。同时,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软性能力的要求有所提高,不仅要求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看重毕业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尤其强调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团队精神。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状况分析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内部运行状况分析
  1.机构设置层次不高,人员编制明显不足。目前,我国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属于行政编制,其职能以行政管理为主,而非以专业的职业指导为主。就业指导专职人员被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出具推荐表、签订就业协议书、提供成绩单、组织用人单位专场招聘会和大型校园供需见面会等耗费大部分的精力,无力顾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求职心理辅导等工作的开展。同时,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增长很快,而专职的就业工作人员增长有限,就业指导工作很难有效地开展。
  2.就业指导水平偏低。由于就业指导专职人员主要忙于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因而无力顾及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求职心理辅导等工作的开展。而兼职的就业指导人员又以辅导员为主,绝大多数辅导员自身已经承担了其他的学生工作,对就业工作也是以行政事务为主,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开展专业的职业指导工作。即便是学校组织职业辅导课,受众面也很小。从就业指导的内容和实施现状来看,就业指导开始较晚且内容狭窄、途径和方式不多,较难满足学生需求。调查显示,有超过60%的学生的择业意识是从大学三年级之后才开始形成的,30%多的学生直到大学四年级才考虑就业,只有4%的学生是在进大学以前就考虑就业问题。就业方向不明确和就业准备不足是导致他们求职失败的重要原因。
  3.就业指导观念偏重“就业安置”。目前,我国各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偏重于“就业安置”,缺乏职业指导的理念,基本上是以把大学毕业生“送出去”为中心,注重毕业生的就业率而忽视就业质量。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先就业、再择业”成为高校指导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也成为众多大学生的选择。但这一做法导致应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成活率很低,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很快流失了。这让用人单位“很受伤”,聘用应届毕业生在一些企业甚至成为一种“赌博”。对此,用人单位呼吁,高校不应该为提高自身就业率,就一味地把学生推向并不适合的企业,为学生做好就业定位才是解决就业难题的根本所在。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外部联动状况分析
  目前,就业单位与高校联系不紧密,很多单位是在职位空缺的时候才到高校招人,而不是根据人才需求状况,定期举行信息发布会或人才招聘会,介绍企业发展前景和人才需求状况。同时,用人单位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不能及时反馈给高校。由于用人单位与高校的脱节,与高校毕业就业指导中心未能建立长期联系,在保障人才信息畅通方面存在障碍。同时,很多企业一方面抱怨高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另一方面,为了防止学生跳槽,又不愿意向高校开放实习和就业岗位。政府虽然在促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鼓励和引导企业提供大学生实习和就业岗位方面,缺乏必要的支持和思考,这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与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因此,政府应该出台有效的政策,推动企业向高校积极开放,使企业成为高校学生实习和就业的载体,促进人才培养的社会化,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弥补教学内容陈旧和脱离实际、教学方式呆板和实践环节薄弱等缺陷。
  
  三、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一)政府加强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宏观政策调控
  1.支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设。全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一般都存在规模小、运行经费紧张、服务不完备的问题。对此,政府应加大支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建设的力度。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确保就业指导机构的人员编制到位。出台政策,对就业指导机构给予行政编制上的规定。增加非行政编制的数量,加大专业指导的力量,区分就业行政事务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并促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由就业指导转向职业生涯指导。其二,规定高校应配备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人数。教育部等有关政府部门可通过调研,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生师比例,并制定相关政策保证其落实到位。其三,加大财政经费支持。有关部门可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加大就业经费投入。严格执行教育部的文件规定,采取措施确保各高校的就业指导经费专款专用。
  2.在高校就业工作中,政府的人事和劳动保障部门应当扮演主要角色。高校可以在毕业生就业方面协助人事部门做好必要的配合工作,但应以政府劳动人事主管部门为主。同时,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正确对待和处理高校毕业生工作。政府部门应该与时俱进,指导人才市场规范运作,加大人才交流中心工作力度。或者在政府人事部门建立专职机构,专门处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减轻高校在学生就业方面的沉重压力。
  3.建立有效的政府—企业—高校的联动机制。政府应鼓励并要求企业吸收大学生实习并为其提供就业过渡工作。企业常抱怨高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企业需求,而为了防止学生跳槽,又不愿意向高校开放实习和就业岗位。由于高校无法凭借自身力量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因此,政府应该积极协调,通过组织高校与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等相关部门的共同参与,建立一个积极有效的政府—企业—高校的联动机制,政府职能部门可从机制、政策和经费上做相应的调整,把企业承诺与实施提供必要实习和就业岗位的举措作为申请政府经费支持的必要条件之一,以便促使企业吸纳大学生到企业中锻炼职业技能,从而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有助于降低随意跳槽对企业经营的冲击。
  (二)高校转变就业指导观念,调整就业指导工作重心
  高校通过调整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可以减少或避免高校毕业生的非劳动力资源过剩性失业。如通过调整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来避免毕业生的结构性失业,通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素质来避免毕业生的技术性失业,通过价值澄清和自我探索的活动使大学生了解自我、转变就业观念以适应市场的需求等。这些调整能使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从“出口环节”适当地将任务重心前进一步。
  1.各高校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目前,各高校更多地强调学科、科研的发展,而对如何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认识比较模糊。高校成立就业指导工作委员会,既表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视,又可以将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上升到高校办学的战略高度,将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列入学校发展的长远规划。教育部在2003年就明确提出,要以就业和社会需求为导向,推进新一轮高等教育改革,包括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就业评估和教学评估力度等。而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高校应该不断适应社会的需要,根据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新要求确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调整培养结构、培养层次,尽量减少需要和供给之间的矛盾。这就有必要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通过成立就业指导委员会来建立起高校与社会需求密切联系的机制,提升对就业市场的灵敏反应与适时调整。
  2.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在美国、瑞典等国家,职业规划与职业指导已经成为一项产业,得到政府的立法支持。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已被列入人事、劳动等相关部委的“十一五”工作之中。目前,高校就业服务机构人员的工作职责简单、素质要求不高、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较低,这些都会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高校就业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还停留在政策解说、信息发布、就业技巧指导与就业咨询等环节,能力要求仅限于沟通能力、承压能力与积累人脉关系,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指导等重要环节还很薄弱,专业化水平亟待提高。因此,高校可以通过设立就业指导教研室,使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相对分离,使现有的就业指导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设立专职就业指导员的岗位,开展专业的就业咨询,以此来加强大学生就业前的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工作。同时,提供更加系统深入的职业规划指导,鼓励学生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学科与职业。
  3.高校应当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了解社会。目前,有的企业不太欢迎应届高校毕业生,而愿意录用有工作经验的人员,究其原因,首先在于普通高校办学理念与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标准脱节,教学内容比较陈旧,培养人才与企业要求有一定差距;其次在于部分高校毕业生缺乏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职业能力有所欠缺。因此,高校应该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入手,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创造适合大学生就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季谭.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就业结构趋合理[EB/OL].http://www.
  edu.cn/gao_jiao_news_367/20080102/t20080102_273765.shtml,2008-01-02.
  [2]唐勇林.08高校毕业人数将创新高,CPI上涨警示就业问题[N].中国青年报,2007-12-14.
  [3]南方都市报社论.校园招聘再次启动,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不是问题[N].南方都市报,2007-11-24.
  [4]宁亮.再议“先就业、再择业”[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16).
  [5]肖云,杜毅,刘昕.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社会需求差异研究[J].高教探索,2007(6).
其他文献
西门子:兼顾生产力与效率在2012年的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西门子重点关注提高制造业的能源与资源效率。西门子股份公司工业业务领域首席执行官鲁思沃博士表示:“提高
该文利用能及利用方式,通过以热电厂冷却循环水为热源和以矿井水为热源两种末利用能的方式,说明水源热泵采暖空调系统的节能性、经济性。
某电厂1、2号机系日本东芝公司生产的TC-4F型350MW汽轮发电机组。两台机组分别于1987年4月、9月并网发电,运行10[*4*]小时后发现26英寸末级叶片拉筋大量断裂。对26英寸末级叶片断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
介绍秦岭发电厂2号机末级动叶断裂事故处理情况。通过对叶片断裂原因的调查分析,认为导致叶片断裂的主要原因是机组蒸汽品质不良与长期低真空运行造成的应力腐蚀疲劳。针对机组
该文根据末敏弹稳态扫描和红外、毫米波辐射计敏感识别目标的工作原理,分别建立末敏弹捕获、击中目标过程的数学模型,并在此基础上采用特卡罗法进行大量的数值模拟计算,导出了最
该文介绍了毫米波被动敏感顺末修子弹上应用情况,并通报了弹载被动敏感器空中投放试验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