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民初继承传统的《史》《汉》接受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ym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晚清民初《史记》《汉书》接受研究与之前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白话写作和文言研究专著并存;传统研究方法如考据和评点仍然存在,如陈衍、李景星等人的研究;另外,也出现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如林纾、梁启超等人的开拓。本论文重点探讨晚清民初传统派的《史》《汉》比较和接受。
  【关键词】 晚清民初;史记;汉书;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7-0037-02
  本论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晚清《史记》接受研究”(14YBA070)研究成果。
  接受美学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联邦德国。该理论认为,文本的存在意义和价值依赖读者的阐释,文学作品内涵的体现和丰富取决于读者,因而将读者置于第一位,提出了以读者为中心的文学理论。尧斯、伊瑟尔、鲍列夫、伽达默尔等文论家都对接受美学进行过阐述和完善,虽然接受美学至今仍然存在各种矛盾,但兴起之后,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也引入了接受史理论,学者们对诸多经典从读者接受的角度作了精到的分析,扩展了研究视域。2002年俞樟华、虞黎明《走向<史记>接受史研究》一文,提出从效果史、阐释史、影响史三个方面来研究《史记》的接受。
  晚清民初《史记》《汉书》接受研究与之前的研究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白话写作和文言研究专著并存;传统研究方法如考据和评点仍然存在,如陈衍、李景星等人的研究;另外,也出现了新的研究视野和方法,如林纾、梁启超等人的开拓。传统研究与现代视野相互交融,互为纠偏,为《史》《汉》研究增加了新的风貌。总体上看来,这一時期研究者人数有限,专门的研究者不多,但与西学东渐下的其他学术研究一样,他们的观点体现了传统研究与现代研究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背离,因而值得关注,姚苧田、陈衍、李景星、刘咸炘、梁启超等都对《史记》或《汉书》发表过自己的看法。本论文重点探讨晚清民初传统派的《史》《汉》比较和接受研究。
  一、姚苧田的《史记菁华录》
  姚苧田的《史记菁华录》运用传统的评点式研究方法,作者并没有对《史记》进行全部评点,而是“抽挹菁华,批导窾却,使其天工人巧,刻削呈露”,有针对性的选取部分篇章和文字,作细致的研究和评价,他择取的列传共三十三篇,世家为九篇,本纪、表、书各为三篇,相当于原著的五分之一。对于这些选中的篇章,他做了大量的删改,却没有说明删改理由,有学者评曰:“经过删节后的文字,并无割裂支离之病,而依然脉络贯通、首尾圆融、神气完足。”姚氏的删节本及其评点因此具有可读性,他的评点方式跟传统评点并无什么不同,眉批、夹批和篇末评语共为一体,相互补充,对章法结构和字词句法都有涉猎。值得注意的是,姚氏对叙事时间颇为在意,如在评《平准书》“天子乃思卜式之言,召拜式为中郎,爵左庶长,赐田十顷,布告天下,使民知之。初,卜式者,河南人也,以田畜为事……”时,姚氏点出:“先提明而后倒叙其事,此史家绝顶妙法,自迁创之”,明确指出司马迁运用了倒叙手法,并认为是司马迁独创,给予高度评价。此外,姚氏对于插叙手法也密切关注,如他指出《项羽本纪》中7处使用插叙、夹叙,《封禅书》6处使用插叙、夹叙,对叙述手法诸如此类的评点在《史记菁华录》中多达20多处。
  二、刘咸炘的《太史公书知意》六卷和《汉书知意》
  刘咸炘作为近代四川史学巨擘,对《史记》《汉书》均有涉猎,他著有《太史公书知意》六卷和《汉书知意》一卷,他从史学角度出发,探究史著之体例,开启了两书的宏观研究。他认为读史不仅要知其字面意思,更要洞悉两书的文本和思想内涵,摒弃了死抠字眼的考据法,注意从文脉和历史沿革的角度作宏观观照,如他指出自从韩愈举汉代人的文章不涉及班固之后,后人盲目跟从,批评归有光以《史记》为宗、方苞诋毁班氏的行为。《太史公书知意》卷一为绪论,其他诸卷按《史记》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等五种体例顺序编排,分篇评论。“吾既撰《汉书知意》,复究《太史公书》,亦作《知意》六卷,体与《汉书知意》同,偶涉考证、论事、论文,必与义例有关”,可知其评论重心在于“义例”。刘氏评语惯用手法是汇集前人之语,再略加批评,如:与上“秦人大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文相对,此乃史文用意处,而归、方皆未指出。大抵归、方偏于论文气,往往于义无关,文顺说者,以顿挫密标之,而于此等,反不留意。梁曰:“虞卿尝再相赵,则其著书非穷愁之故”,按此说可怪,尝为相,即定不致穷愁邪?
  前者刘咸炘认为归有光和方苞偏重文气,对于史学要紧的地方却未加留意,后者批评梁玉绳的说法奇怪,认为虞卿的穷愁并非为相的缘故。由此可知刘氏注重史料的真实性,偏重史法研究,对于前人论点多所批判,少有附会,体现出其不拘泥于前人观点、独立思考的可贵品质。对于《史》《汉》优劣,刘氏也有简要评论,如清人赵翼认为《汉书》多录经世致用的文章,肯定班固为“辞赋之祖”,刘氏一方面肯定班固,但不认为这是《汉书》优胜《史记》的地方。因为《史记》是通史,不能尽详,《汉书》为断代史,应该详。
  三、陈衍的《史汉文学研究法》
  与其他专著相比,陈衍的《史汉文学研究法》最早打出“文学”研究角度的口号,书名明确了两书的文学性特征,陈氏评价:“《史记》长者,《汉书》短之,《史记》短者,《汉书》长之”,对于《史》《汉》详略的不同和用意评点到位,事实也是如此,班固在参考《史记》时有所选择,对于《史记》叙述详细的地方,《汉书》尽量简述,而对于《史记》语焉不详之处,《汉书》则予以扩充,陈衍以两书对鸿门宴的叙述为例,指出《汉书》将《史记》中所有描写神情言语的叙述都予以删除,沛公所言“孰与君少长”“项王项伯东向坐”,以及张良见樊哙、樊哙撞击的动作,项王赐彘肩等相关段落和情节,统统删除,在樊哙相关传记中也不涉及,并得出结论:“大略马欲恣肆,班欲谨严”。以此从文学角度评价两书的写作特色,点出司马迁站在私人写作的角度,叙述放肆,描摹色彩浓重,场面历历如见,班固作为官方史家,写作更为严谨,尽量避免主观叙述,务求客观写实。此外,陈衍惯以大量举例的方式证明自己的观点,如评价两书 “是时”“当是时”的用法时,大量举例,富有说服力,体现其学术研究的严谨。然而,陈衍的研究法除去“文学”研究的旗帜,与明代以来的评点路子并无大的不同。   四、李景星的《四史评议》
  李景星的《四史评议》包括《史记评议》《汉书评议》《后汉书评议》《三国志评议》,1932年济南精艺公司刊印发行了3000册,1986年韩兆琦和俞樟华共同校点《四史评议》,由岳麓书社出版,是研究前四史的重要专著。《史记评议》《汉书评议》对《史》《汉》做了比较多的综合对比。作者自述书名含义:“评者,谓持平之理;议者,谓定事之宜也”。与清人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和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不同的是,李氏抛弃了札记式的评论,他对前四史逐篇点评,大到篇章结构、命题主旨、历史材料的甄别、各个版本记录的异同,小到字词句法、人物地名的考证,他都有细致评论,其用心之勤,考证之精,令人叹服。《四史评议》对于初读前四史的人是一部很有用的书。此书行文时用的是文言,注重考订,对于《史记》《汉书》叙事异同的研究尤其具有参考价值,如《史记》《汉书》均有高帝本纪,李氏认为《史记》“以奇肆胜”,《汉书》“以庄严胜” ,虽然讲同一個人,但命题用意大不相同,因为风格迥异。
  李景星对于叙述结构的分析尤其精彩,如评《魏公子列传》:“通篇以客起,以客结,最有照应。中间所叙之客,如侯生,如朱亥,如毛公、薛公,固卓卓可称;余如探赵阴事者,万端说赵王者,与百乘赴秦军者,斩如姬仇头者,说公子忘德者,背魏之赵者,进兵法者,亦皆随事见奇,相映成姿。盖魏公子一生大节,在救赵却秦,成救赵却秦之功,全赖乎客,而所以得客之力,实本于公子之好客。故以好客为主,随路用客穿插,便成一排绝妙佳文。”将一篇列传的结构章法分析得淋漓尽致,切中肯綮。
  除以上四人外,崔适、李笠、郭嵩焘等人也是走传统研究的路子,此外还有以新的视角系统研究《史》《汉》的林纾、梁启超。古文家和翻译家的双重身份使得林纾在翻译时往往将外国小说与《史记》相比附,充分展示了他对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自信。同时,西学东渐为《史记》的研究输入新观念,如经济学思想渗透在梁启超的《货殖列传》等研究中。
  五、小结
  《史记》 《汉书》在晚清民初的接受与传统的《史》《汉》接受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不同,这取决于晚清民初这一特定时代背景的复杂性和独特性。《史记》《汉书》发展到晚清,人们的接受更多的属于自发自觉的行为,基本上剔除了统治者的因素以及科举制度等文化政策的因素。同时,晚清民初复杂多变的政治局面颠覆了传统的史学观,也颠覆了考证为主的史学研究法,传统的史学受到质疑,其中观点主要以梁启超为代表。而晚清民初文学对《史记》《汉书》的接受一样贯穿在诗歌、散文、戏剧、传记等多种文体中,闺阁之中也有熟读《史记》《汉书》者,咏史之作常有。这一时期有关《史》《汉》的研究既有传统的音译注释、考证评点,也有借用西方新观点进行研究者。要之,晚清民初的《史记》《汉书》接受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性和复杂性:即传统之中孕育新变。此时期的研究并无太多的创见,其主要意义在于继往开来,真正的突破尚有待于后来者。
  参考文献:
  [1]姚苎田.史记菁华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8.
  [2]刘咸炘.刘咸炘学术论集·史学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陈衍.史汉文学研究法[M].无锡民生印书馆.民国23年.
  作者简介:
  曾小霞,女,汉族,湖南衡阳人,湖南城市学院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升,人们在满足于物质文化需求的同时,对文化的要求随之不断提升。陶瓷艺术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存在着非常高的人文价值和美学价值,受到各个阶层民众的追捧和青睐。由此,本文以“中国陶瓷文化独有的艺术魅力分析”作为重要的研究视角,希望通过本文研究,为中国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关键词】 中国陶瓷;陶瓷文化
期刊
【摘要】 本文以西安培华学院经管类专业《VBSE营销综合实训》专业实训课程为例,探索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将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中,使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道德品质,真正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时代人才。本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从课程思政融入主题的选择、实施思路的设计到实施过程的管理再到实施效果的反馈,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以期为经管类专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供
期刊
【摘要】 在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文言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板块。但是由于文言文教学难度,其教学效率常处于一种较低层次,很多学生无法了解到文言文知识的学习技巧。对此,教师也必须对文言文课堂教学做出改变,了解到文言文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本文基于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展开论述,提出了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做好教学简约高效化、注重诵读模式、利用趣味化教学手段等方案加强文言文课堂改革,提高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质量。
期刊
【摘要】 美术不仅能够艺术地反映生活,也有助于我们释放压力舒缓情绪。美术技巧练是培养其内心感受力,提升艺术创造力的有效路径,也是时代发展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提出的更高要求。当许多成人重拾画笔时,他们的绘画水平仍停留在儿童阶段而止步不前。合适的大脑模式——右脑模式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学会更全面恰当地看待事物,从而进入更为全面的自主性发展。  【关键词】 绘画;视觉形象;右脑模式;自主性发展  【
期刊
【摘要】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普及,人们对文化的精神需求愈加强烈,对群众文化工作者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群众文化工作者需要转变思维,更好地开展群众文化普及工作,提升群众文化活动参与感、群众文化素养及群众文化的生活化能力。本文针对群众文化工作者工作内容及性质等特点,从工作对象本体、工作者自身以及群众三位一体的关系,结合时代背景的变化,提出群众文化工作者“一专多能”在提升群众文化素养中的基础作用
期刊
【摘要】 《半轮黄日》是尼日利亚作家阿迪契长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在当代非洲文学、族裔文学、后殖民主义及女性主义等领域都具备颇高的研究价值。在非洲部落文明与现代西方文明的交汇、冲撞中,二元哲学贯穿始终。这与西方二元论所研究的事物两极不同,伊博二元主义更强调一对概念的互补、共生,从而实现调和,化解冲突。笔者通过发掘传统部落体系与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个体与集体中的二元互补、分析多重文化、心理要素的内在相
期刊
【摘要】 《痴儿西木传》通过主人公西木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奇遇,对在17世纪三十年战争影响下的德国的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隐喻性的描写。书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情节结构的设置均带有“梅尼普讽刺”的特点,本文拟以“梅尼普讽刺体”为新的切入点,对《痴儿西木传》的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内容结构形式进行新的解读。  【关键词】 小丑形象;梅尼普讽刺体;文本分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 浅析钢琴专业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难以及盲目升学的社会现象,从钢琴专业学生到音乐类高校两个层面来分析钢琴专业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钢琴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社会活动能力、综合素质、面试技巧来做就业准备。  【关键词】 群众艺术文化工作者;基础性;引领性;核心性  【中图分类号】J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89-02  一、钢
期刊
【摘要】 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承载了远古先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居安思危的忧患精神、厚生爱民的奉献精神、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开拓进取的创造精神等是远古神话所赋予的主要文化精神,并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源头之一。这些民族文化精神不仅影响着远古先民的精神风貌和精神追求,而且对当今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积极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 中国古
期刊
【摘要】 在新形势下,高校教师顺利开展线上教学的重要前提就是做好教学设计。要做好线上教学设计,高校教师首先要认识到线上教学面临如师生所处教学空间从“同一”走向“分离”等新挑战,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等原则,从教学理念、教学模式等视角入手提升线上教学设计水平。  【关键词】 线上教学;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