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总结法等对武术和书法气韵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得出两者在艺术气韵上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互通性。通过对武术和书法气韵互通性进行系统分析,以便于提高人们,对武术与书法艺术在气韵互通性的层面上的认识认知能力、欣赏能力及实践能力,同时也加深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武术书法气韵互通性
前言
对传统武术与书法气韵互通性的分析和探究,有利于更加清晰直观的从传统武术与书法艺术的气韵互通性的角度来提高自身的武术技术水平和书法艺术水平,使其两者融会贯通于一,不断的深化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武术与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同源性
1.武术与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
武术最早起源于“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人无时不刻的受到野兽伤害和威胁,当凶兽猛禽袭击时,人逃到安全的地方,而一旦摆脱不及,就只好本能地进行防身自卫,或手抓、或脚踢、或拳打、或牙咬、或躲闪,或拣起石头砸、或用木棒击打等等以求生存,这就是武术早期的萌芽。有了古代狩猎和战争中总结的技击之术,才正式形成了真正的武术。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现存文献尚无明确记载),应该从书法创作的原型一汉字的研究上入手,从现今能看到的实物判断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距今约有3700多年的历史。自殷商时期开始走向成熟后,由于受人们使用需要的不断驱动,并在此后的3000多年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发展,同时也产生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著名的书法大家。
2.武术与书法艺术的同源性
说起武术与书法艺术都根源于现实的生产劳动,在共同经历了历史的变革后,源源不断的融入了哲学、美学、中医、宗教、文艺、社会、经济、民俗等等的多种文化成分,虽在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文化的根基是一脉相承的。如两者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均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皆注重和追求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皆受到传统文化中阴阳思想的深刻影响等。书法家在习字过程中为达到艺术上的对立统一,和谐高雅,以使其艺术造诣臻于完美。关于武术上的阴阳变化主要表现在攻防技击的变化上面,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变化,主要有刚与柔、虚与实、进与退、轻与重、动与静、快与慢、奇与正、起与落等等。以突出其传统武术阴阳对立思想的高度统一。
3.“气韵”在武术中的体现
武术的气韵就是武术套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一种内在的联系,任何缺乏气韵的武术套路只能使人看到一个躯壳在别别扭扭的扭动,而看不到演练者的内在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当演练者把套路中的姿态、节奏与意蕴经过细心的思考和领会,使之揉合成为一个气韵流畅协调完整的有机生命体后,演练出来的武术套路才具有其真正的观赏价值。武术运动中的气韵主要表现在武术套路动作的形态和神态上,神态又依附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形态之中。动态就是说在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运动员的肢体在空间完成各种武术动作时所构成的瞬间形态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空中造型。静态则是指套路演练过程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相对静止和短暂过渡时的定势和造型。
二、书法中“气韵”的应用
书法艺术的气韵主要表现在书法作品中的意态和形态上,存在于书法的笔画、结构、章法之中。气韵生动能自然能使书法的一点一画、一字一行,以及通篇作品富有生机,给人一种音乐版的节奏感、韵律感,能够唤醒欣赏者对自然生命的惬意联想。气韵在传统书法艺术意态的表现上,可以使作品产生种种不同的情调。气韵婉转,如“涓涓清泉,悠悠缓流”;气韵洒脱,如“鸿鹄冲天,飘逸俊朗”;气韵平和,如“松波老者,从容淡定”在形态的表现上,则可以使作品的形式产生巨大的变化,如形体的大小变化、疏密变化。欹正变化;笔画的收放变化、粗细变化、轻重变化等等。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在书法艺术中气韵具有生动的表现形式的功能。故创作者往往将自己内心世界的精神力量寄托于气韵的节奏与韵律中予以体现。
三、武术与书法气韵互通性的相互体现
武术与书法虽然是传统文化两个不同的艺术载体,但两者在气韵的互通性上是一致的,以武术中的醉拳和书法中的草书为例,醉拳的起势就如同草书的起笔,行拳的过程就如同草书行笔的过程,醉拳的收势如同草书的最后一笔收笔。醉拳看似拳没拳路,脚没步伐,铺展乱腾。一如草书行笔中看似无章法、无笔法、无墨法,无论是在醉拳的行拳中还是在草书的行笔中两者的气韵是一脉相连的,醉拳将其套路中的闪展腾挪,劈刺点拨等锐利攻击的动作技法暗藏于气韵中,以气贯之使其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手捷眼快,步法身变,刚柔相济,形神合一。武术与书法的气韵互通性不仅仅只存在与醉拳和草书方面,小到一个武术套路组合、一个武术造型联系到书法艺术中皆有与之相对应的书法词组或单字的书法作品,在气韵上都是互通的。
四、结语
武术与书法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共性,武术与书法的气韵互通性只是两者共性中的一个方面。通过对武术与书法气韵互通性的研究分析,得出两者在艺术气韵上存在着必然的互通性。通过对气韵互通性的研究分析,可以有效的提高武术与书法的认识认知能力和彼此的技术实践能力,使其两者在认识与实践的层面上相互提高,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责任编辑:张晓辉)
关键词:武术书法气韵互通性
前言
对传统武术与书法气韵互通性的分析和探究,有利于更加清晰直观的从传统武术与书法艺术的气韵互通性的角度来提高自身的武术技术水平和书法艺术水平,使其两者融会贯通于一,不断的深化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一、武术与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及同源性
1.武术与书法艺术的历史渊源
武术最早起源于“人民少而禽兽众”《韩非子五蠹》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人无时不刻的受到野兽伤害和威胁,当凶兽猛禽袭击时,人逃到安全的地方,而一旦摆脱不及,就只好本能地进行防身自卫,或手抓、或脚踢、或拳打、或牙咬、或躲闪,或拣起石头砸、或用木棒击打等等以求生存,这就是武术早期的萌芽。有了古代狩猎和战争中总结的技击之术,才正式形成了真正的武术。关于中国书法艺术的起源(现存文献尚无明确记载),应该从书法创作的原型一汉字的研究上入手,从现今能看到的实物判断最早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距今约有3700多年的历史。自殷商时期开始走向成熟后,由于受人们使用需要的不断驱动,并在此后的3000多年历史进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发展,同时也产生一批又一批杰出的著名的书法大家。
2.武术与书法艺术的同源性
说起武术与书法艺术都根源于现实的生产劳动,在共同经历了历史的变革后,源源不断的融入了哲学、美学、中医、宗教、文艺、社会、经济、民俗等等的多种文化成分,虽在表现形式上略有不同,但文化的根基是一脉相承的。如两者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均受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影响,皆注重和追求自然和谐的价值观,皆受到传统文化中阴阳思想的深刻影响等。书法家在习字过程中为达到艺术上的对立统一,和谐高雅,以使其艺术造诣臻于完美。关于武术上的阴阳变化主要表现在攻防技击的变化上面,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变化,主要有刚与柔、虚与实、进与退、轻与重、动与静、快与慢、奇与正、起与落等等。以突出其传统武术阴阳对立思想的高度统一。
3.“气韵”在武术中的体现
武术的气韵就是武术套路动作与动作之间的一种内在的联系,任何缺乏气韵的武术套路只能使人看到一个躯壳在别别扭扭的扭动,而看不到演练者的内在思想和感情的表达。当演练者把套路中的姿态、节奏与意蕴经过细心的思考和领会,使之揉合成为一个气韵流畅协调完整的有机生命体后,演练出来的武术套路才具有其真正的观赏价值。武术运动中的气韵主要表现在武术套路动作的形态和神态上,神态又依附于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形态之中。动态就是说在武术套路演练过程中,运动员的肢体在空间完成各种武术动作时所构成的瞬间形态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空中造型。静态则是指套路演练过程中动作与动作之间相对静止和短暂过渡时的定势和造型。
二、书法中“气韵”的应用
书法艺术的气韵主要表现在书法作品中的意态和形态上,存在于书法的笔画、结构、章法之中。气韵生动能自然能使书法的一点一画、一字一行,以及通篇作品富有生机,给人一种音乐版的节奏感、韵律感,能够唤醒欣赏者对自然生命的惬意联想。气韵在传统书法艺术意态的表现上,可以使作品产生种种不同的情调。气韵婉转,如“涓涓清泉,悠悠缓流”;气韵洒脱,如“鸿鹄冲天,飘逸俊朗”;气韵平和,如“松波老者,从容淡定”在形态的表现上,则可以使作品的形式产生巨大的变化,如形体的大小变化、疏密变化。欹正变化;笔画的收放变化、粗细变化、轻重变化等等。凡此种种,充分体现了在书法艺术中气韵具有生动的表现形式的功能。故创作者往往将自己内心世界的精神力量寄托于气韵的节奏与韵律中予以体现。
三、武术与书法气韵互通性的相互体现
武术与书法虽然是传统文化两个不同的艺术载体,但两者在气韵的互通性上是一致的,以武术中的醉拳和书法中的草书为例,醉拳的起势就如同草书的起笔,行拳的过程就如同草书行笔的过程,醉拳的收势如同草书的最后一笔收笔。醉拳看似拳没拳路,脚没步伐,铺展乱腾。一如草书行笔中看似无章法、无笔法、无墨法,无论是在醉拳的行拳中还是在草书的行笔中两者的气韵是一脉相连的,醉拳将其套路中的闪展腾挪,劈刺点拨等锐利攻击的动作技法暗藏于气韵中,以气贯之使其形醉意不醉,步醉心不醉,手捷眼快,步法身变,刚柔相济,形神合一。武术与书法的气韵互通性不仅仅只存在与醉拳和草书方面,小到一个武术套路组合、一个武术造型联系到书法艺术中皆有与之相对应的书法词组或单字的书法作品,在气韵上都是互通的。
四、结语
武术与书法之间存在着诸多的共性,武术与书法的气韵互通性只是两者共性中的一个方面。通过对武术与书法气韵互通性的研究分析,得出两者在艺术气韵上存在着必然的互通性。通过对气韵互通性的研究分析,可以有效的提高武术与书法的认识认知能力和彼此的技术实践能力,使其两者在认识与实践的层面上相互提高,相得益彰,齐头并进。
(责任编辑:张晓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