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合并巨细胞病毒性霜样树枝状视网膜血管炎一例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rsb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微切口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牵拉性视网膜脱离(T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检查确诊并接受微切口玻璃体切割手术的PDR合并TRD患者42例5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2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4.5±11.2)岁。TRD累及黄斑者16只眼;未累及黄斑者34只眼。患眼最佳矫正视力(BCVA)数指及以下者18只眼;<0.1者15只眼;0.1~0.3
目的观察巩膜外加压手术及玻璃体切割手术(PPV)治疗晚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分析。临床确诊为4、5期ROP的134例患儿181只眼纳入研究。患眼中,4a期40只眼,4b期51只眼,5期90只眼。根据造成牵拉视网膜脱离的纤维膜部位及范围制定不同的手术方法。181只眼中,行巩膜外加压手术37只眼,包括4a期23只眼、4b期14只眼;行PPV 50只眼,包括4a期14只眼
目的对比观察大直径特发性黄斑裂孔(MH)患眼玻璃体切割(PPV)联合内界膜(ILM)移植或ILM剥除手术后的黄斑微结构改变。方法MH最小直径大于500 μm的大直径特发性MH患者40例40只眼纳入研究。其中,常规PPV联合ILM剥除手术20只眼(ILM剥除组),PPV联合ILM移植手术20只眼(ILM移植组)。两组患者年龄、病程、发病眼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小分辨角对数(l
内界膜(ILM)是视网膜Müller细胞的基底膜,由胶原纤维、粘多糖、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组成。由于ILM剥除(ILMP)手术可解除残留玻璃体皮质对黄斑区的牵拉,预防手术后黄斑区视网膜前膜形成,已被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但常规ILMP手术效果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且有可能改变黄斑区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故衍生出保留黄斑中心凹的ILMP以及各种形式的ILM填塞手术等一些改良的IL
玻璃体切割手术联合内界膜(ILM)剥除及玻璃体填充物眼内填充是治疗黄斑裂孔(MH)的常规方法,但手术后视力和MH闭合率等手术效果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切除玻璃体后皮质后,逆时针环形剥除约1个视盘直径大小的ILM,其末端留一小蒂并将其反折填塞到MH中,然后剥除MH周围至上下血管弓范围内的ILM。ILM翻瓣手术是MH玻璃体切割手术的重要改进方法之一,对于直径较大、ILM剥除手术后MH仍未闭合等复杂特殊的M
高度近视黄斑裂孔(MH)视网膜脱离的主要治疗手段包括巩膜外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割(PPV)、PPV联合内界膜(ILM)剥除等手术。单纯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操作简单、创伤小,对于部分MH小且视网膜脱离范围小的患者可以尝试。视网膜脱离范围大同时MH较小的患者,PPV联合ILM剥除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对于MH较大的患者,联合ILM移植或翻瓣有助于提高MH闭合率。对于较大MH伴视网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