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瑞猴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fgwff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十二生肖来源于远古先民的图腾崇拜,由原始社会末期众多的图腾崇拜对象,渐渐演化为以十二种动物为代表。早在先秦时期便出现了十二生肖的说法,这十二种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动物在东汉时定型并流行于朝野间,到了唐代在全国普遍推广并应用起来。十二生肖也由初期捍卫天子的本意逐渐扩展为民间趋吉避凶、祈福求官的引申意,其图样也广泛出现在众多的祭祀、装饰、穿戴、起居、生产等艺术作品当中,赋予了更新、更广的含义。十二生肖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它历史悠久,影响广泛,具备独特的艺术魅力。
  猴在十二生肖中排行第九,羊后鸡前,与十二地支相配属“申”。一天十二时辰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到五点,又称“猴时”。
  猴,虽然很早就有它,但在古代文字中却没有“猴”字,只有“狨”“玃”“猶”等字。到了晚周战国时期才有“猴”和“狙”字出现。由于“猴”被普遍使用,于是后来成了猴类的总称。
  我国古代将猿猴看成是一类的。[1]在我国最古老的分类词典《尔雅》中,对当时所知的猴子的种类曾作过最全面的描述:“猶,如麂,善登木;狒狒,如人,被发,迅走,食人;蒙颂,猱状;猱蝯,善援;貜父,善顾;威夷,长脊而泥;蜼,卬鼻而长尾;猩猩,小而好啼。”透过这些文字,猿猴的形象跃然纸上:它们是前后肢都较发达的四肢动物,四肢中至少有两肢能握东西;有的有尾,有的无尾;脸面有些像人,但还保持着兽类的某些特征;食物为杂食物性。所有这些描述,基本上是比较正确的,与现代动物形态学的知识也是十分吻合。可见,古人对大自然及其生命世界的观察是认真而有见地的。
  “猴”作为原始部落的崇拜图腾之一,上承古代的神话精华,有着奋斗拼搏、顽强生存的精神。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与猴有关的文物屡有发现,数量多,在造型寓意方面更令观者惊叹。
  一、不同时期猴的表现形式
  江苏泗洪顺山集遗址出土了8000年前的猴面泥塑,造型逼真,反映出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的创造力,古拙有趣(见图1)。
  出土于辽宁东沟县后洼新石器时代遗址的6000年前的猴人双面陶塑,材质为夹砂红陶,顶至底有一贯穿孔洞,可作佩饰之用。两面雕的正面为猴面,背面为人头像,技法简练稚拙,反映了先民审美意识(见图2)。
  甘肃省武威市磨嘴子汉墓出土的彩绘木猴,猴作跪坐状,头微低,左前肢垂直撑地,右前肢上屈至口,似在品尝食物。整个雕塑以白色为底,用黑、红两色彩绘,形体小巧,刀法简练(见图3)。
  泰安旧县出土的隋代青瓷龙柄蹲猴壶,从肩部至口沿堆塑龙形柄,肩部另一面堆塑一只生动活泼的蹲猴。猴高5厘米,屈腿而坐,侧着脑袋,一手挠头,一手扶膝,将一只调皮的猴子微感惶惑的瞬间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此蹲猴壶是孤品(见图4)。
  用绘画表现猴也是古人了解猿猴习性的反映。唐代开元间的画家梁令瓒有《五星二十八宿神形图》,今藏日本大阪市美术馆,其中有岁星(古人指木星)神形,即为猴端坐于奔兽上之像,笔法细腻传神(见图5)。
  元代猴形器物较为少见,无锡市博物馆藏猴形玛瑙佩,呈青白色,间有红色,是元代猴形器的代表。圆雕出一只手举于脑后、另一手置于腹侧、蹲踞状的猴子(见图6)。
  故宫博物院藏一件乾隆年间制作的金星玻璃猴,通体用金星玻璃雕刻而成。猴子呈立体造型,双眼俯视,双手反举,一膝跪地,身穿披风,下着短裤(见图7)。栩栩如生,动态十足。[2]
  圆明园海晏堂大水法铜铸猴首,为十二时生肖像中代表申时的猴首铜像,每天15时至17时喷水。铜兽首采用宫廷中专用的铜铸制,色泽深沉,制作极为精细。猴首上的绒毛等细部皆雕錾而成,清晰逼真,特别是表现皮毛的细线雕与为表现皮肤磨出的光面产生出既有明暗对比又富质感的效果。眼部的处理亦甚得法,目光炯炯,精气逼人(见图8)。
  二、猴的文化寓意
  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在我国民间,普遍认为猴为吉祥物。它机智活泼、灵巧敏捷,又通人性,这一聪明顽皮的形象一直是装饰素材中最常见的内容之一。以猴为造型和图案的工艺品质地多种多样,表现出猴丰富的文化寓意。
  1.猴与长寿
  古人常将白猿描绘成具有神性的动物,认为其有千年以上的寿命,是长寿的代表。据说,猴活了800年之后变成猿,猿初生是黑色雄性,年纪大了毛色转黄,雄性变雌性。再经过几百年,毛色又转为白。这就是所谓的白猿了。
  相传汉武帝时,东方朔得白猿相助,入天宫巧闯王母蟠桃盛会,得寿一万八千岁,被后世奉为寿星。千百年来,“白猿献寿”一直是祝福幸福长寿的题材。
  清乾隆转花亭式卷帘白猿献寿钟(见图9)。钟通体以广东特有的绿色透明珐琅为装饰,图案华美,色彩丰富,给人以舒适明快之感。钟分三层,底层为三针钟,下方布景箱有自动卷帘,帘内是一组活动景观,三只白猿分捧珊瑚和仙桃,身后林间有可活动的小鸟。中层正面是三朵可旋转的料石花。顶部是六角亭,亭中心有转瓶、转花及跑人。启动弦钮后,乐曲声响起,人、瓶、花转动,白猿进献捧物。以白猿献寿为题材是广州钟表的特色之一,此类钟表多是逢帝后寿辰之时进献的。
  猿猴献寿倒流锡壶(见图10),猴作蹲式,双手抱桃伸过头顶。桃顶端的针孔般小口为出酒口,近尾部有直径1厘米的圆孔用于注酒,故谓之倒流壶。清代民间曾出现数名制作锡器的名家,他们尤善制作锡壶,而做这种构思巧妙的倒流壶更是其绝技。该器以活泼的猿猴为造型,不仅生动可爱,且寓意长寿多福。
  清乾隆粉彩百猴瓶(见图11),瓶外口沿绘蟠桃纹,器身通景粉彩绘百猴图,足墙绘回纹。苍翠秀润、峰峦叠起的高巅之间,古松参天,傲然挺拔,潺溪萦绕,平湖溪岸,山谷中野菊丛生,上百只猴子正玩耍嬉戏。图中猴子的种种神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有的三五成群聚坐崖边,有的游荡攀援于松树垂藤间,有的奔跑跳跃在小溪旁,或相偎,或觅食采桃,悠然自得,自然生动,姿态各异。如此之多的猴子,辅以桃子、松树,寓意长寿。   2.封(蜂)侯(猴)祈求功名
  在许多艺术作品和民俗说法中,猴子的吉祥寓意与“侯”有关。在《诗经》中,有“海直且侯”一句,《韩诗》解释说:“侯,美也。”[3]《礼记·王制》中记载:“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其中侯为五等爵位之第二等。因“猴”与“侯”谐音,故猴成了封官进爵的象征。于是封侯使“猴”增添了一种吉祥寓意。比如常有画猴子骑在马背上,取言“马上封侯”的寓意;桂花树上,大猴背小猴,蜜蜂飞来,寓意“花开富贵,辈辈封侯”;再如一猴摘取挂印为图,为“封侯挂印”,以象征身居高位,隐喻高升之意。
  西夏白地黑花猴鹿纹瓶(见图12),故宫博物院藏。器身饰白地黑彩猴鹿纹,小猴似在张口呼唤,小鹿驻足,寓意“爵禄封侯”。瓶身的黑彩绘画将猴子的顽皮、小鹿的警觉刻画得细腻传神。此器造型优美,纹饰题材新颖,划画纹饰简练生动,反映出西夏制瓷水平。
  清马上封侯玉带扣(见图13),河北省博物馆藏,玉料呈淡青色。马为回首卧伏状,马尾较长,从身后弯向右臀部。背上伏卧一猴,回首与马相望,脊部琢细阴线纹。背面有圆形两钮。“猴”与“侯”同音,寓“马上封侯”之意,表达出立即想升腾的愿望。
  《蜂猴图》堂幅(见图14),清代,太仓博物馆藏。图绘一群猴在树上玩耍,五只猴在山石上玩耍,其中一母猴怀抱小猴并背着一只小猴。图中还有马蜂几只,小猴正专注于观察马蜂,情节紧张而有趣。蜂、猴的谐音为“封侯”,寓意吉祥。整幅画工笔与写意结合,色彩与水墨搭配,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清象牙雕封侯挂印桃盒(见图15),旅顺博物馆藏。采用圆雕、镂雕等技法,在一块牙料上雕刻三只大小不等的桃子组成桃盒,小桃伏于大桃表面,大桃为盒,中桃为盖,以枝叶相连。盒内底一条活环长链与盖口相连,长链上分出几条短链,链端分别坠挂果核、猴子、印章、花篮等饰物,寓意封侯封印。饰物可置于桃盒内,另有六只蝙蝠翔跃于桃面。造型玲珑剔透,匠心独运。
  清玛瑙多彩巧作太师少师图、辈辈封侯图鼻烟壶(见图16),故宫博物院藏。大猴背上骑一小猴,空中有一蜜蜂,谐音寓辈辈封侯之意;大狮子与小狮子嬉戏,谐音令人想到太师和少师。太师少师为古官名,周代时官位极高。此壶两图皆表达古人做官显贵的思想。
  3.“三不猴”寓“不看、不听、不说”
  三不猴的三只猴子呈半蹲姿势,模样憨态可掬:第一只用手捂着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用手蒙着眼睛,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谨慎善为、与世无争的处世性格。三只猴子代表的是不看、不听、不说。来历缘自论语:“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
  南京博物院藏剔红三猿纹大圆盘(见图17),盘心浅浮雕三只猿猴,分别捂着耳朵、嘴巴和眼睛,形象生动、逼真。同时,这三只猿猴都是坐在地上,由此可以引申出“三元及第”的含义。古代男子参加科举考试时,如果乡试、会试、殿试都获得第一,则称为三元及第。实际上,从唐代科举考试开始,历史上获此殊荣的只有15人。清朝李渔在《笠翁对韵》中写到:“三元及第才千顷,一品当朝禄万钟。”也就是说,一旦独中三元,荣华富贵随之而来,金银财宝享之不尽。因此不难理解清代文人志士对科举的趋之若鹜了,由此可以推断这件雕漆盘可能是放置于书房之中的装饰品。
  4.建筑上的辟邪猴
  故宫太和殿檐角上排列着10个小动物,昂首蹲踞,称为“走兽”。位于最前面的是仙人骑凤,后面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押鱼、狻猊、獬豸、斗牛、行什。位于最后的“行什”造型像只猴子,背生双翼,手持金刚宝杵(见图18)。又因行什的形状颇似传说中的雷公,将其置于屋顶是希望它能够起到防雷的作用,使建筑物免遭雷电的袭击。太和殿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等级最高的一座,其走兽的数量达到10个,这种行什也只能在太和殿的建筑中见到,是走兽中的孤例。
  除上述外,中国古代赋予“猴”的寓意和功能远不止于此。猴子,在中国民俗文化中是一个极其特殊的动物精灵。它既有人的灵性,又有“神”的威力,可以说是无处不有,无处不在。其机敏似人又骁勇善战,其实都是百姓对生活美好的愿景。“猴”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人们极尽智慧,将这种愿景再创作于纸、石头、木料、瓷土之上,呈现了纷繁的文化艺术作品,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民俗文化资源。
  注释:
  [1]马一新,张立范,曲彦斌.猴文化与人生[M].沈阳:辽宁古籍出版社,1996.19.
  [2]申仁.故宫旧藏珍宝欣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304.
  [3]《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参考文献:
  [1]宋娜.西汉官僚阶层伦理观念与社会研究[A].福建师范大学论文集.
  [2]邢义田.弼马温—背后的图像与历史.东方早报讲座整理.2012,5.
  [3]广中智之.古代中国猴与马故事的源流—中外文化交流之一例[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3(3).
  [4]潘燕.中西猴文化趣谈[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5(1).
  [5]王铁英,李燕,李舜华.猴文化溯源[J].文明,2004(1).
  [6]刘育涛.中日猴文化意象对比研究—以成语、谚语为分析对象[J].西北大学,2014(6).
  [7]秦榕.图腾崇拜到文学审美—孙悟空形象的猴文化追寻[J].福建师范大学,2003(4).
  [8]秦榕.猴祖崇拜之正面的猴神—中国猴文化研究之二[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7(7).
  [9]倪宝诚.中国民间文化中的猴—猴年追踪“猴文化”[J].寻根,2004(2).
  [10]缪士毅.猴年赏析猴文化[M].中国林业,2004(1).
  [11]安晓东.陕西拴马桩石雕中的猴形象[J].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3).
  [12]黄涛.谐音象征与吉祥民俗[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作者单位:南京博物院)
其他文献
香港苏富比“无界:当代艺术”拍卖会圆满结束,总成交额达3200万港元/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721.9万元)。苏富比无界艺术主管杜依舜表示:“香港苏富比2016年拍卖季度1月20日晚揭开序幕,亚洲藏家积极参与,对绘画、雕塑、设计家具以至珠宝均展示广泛兴趣。出自艺术名家之手的“蓝筹”作品表现理想,除了村上隆、赵无极、朱德群及马克·奎因的作品外,费南度·波特罗的大型雕塑《马》更以548万港元/70
期刊
2016年2月2日,马克斯·恩斯特博物馆级作品《失窃的镜子》将亮相伦敦佳士得“超现实艺术拍卖会”。此画创作于1941年,正值恩斯特事业的巅峰之际,故作品极富个人色彩,亦是其最优秀的作品之一。马克斯·恩斯特是德国画家、雕塑家,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之一。其作品以多变的风格与技巧著称,画面中充满奇异的形象与隐喻的色彩。此外,他还发展了擦印画法,创造了复杂的拼贴画。
期刊
1月15日上午9时30分许,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迎来“升棺”时刻,现场考古工作者花费近一个半小时完成棺柩套箱的升棺、吊运、装车工作。随着棺柩套箱被安全送至文保用房,海昏侯墓考古发掘工作正式进入实验室考古阶段。目前,海昏侯的棺柩套箱已被运输至文(物)保(护)用房的6号库房内。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王季华介绍,开棺和后期清理工作均在这里进行。
期刊
回首2015年,20件最贵艺术品的总成交额达14.84亿美元。2015年5月,在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举行的佳士得“展望过去”特别夜场拍卖中,毕加索上世纪50年代的标志性巨作《阿尔及尔的女人(“O”版本)》以1.79亿美元成交,创下2015年的艺术品最高成交纪录。此外,在2015年度TOP10的榜单上,毕加索还有两件作品上榜,分别为《浮夸的女人》和《女人半身像(戴发网的女人)》。
期刊
两岸唐三彩交流展1月19日在河南博物院开幕,展览汇聚了两岸多家文博考古机构提供的代表性唐三彩文物45件(组),其中包括台北历史博物馆的10件(组)。一批“分离”66年的唐三彩文物跨越海峡重逢。
期刊
20世纪50年代初,在北京西郊的金代中都遗址内发现了一处窖藏,所藏均为北宋耀州窑的青釉瓷器,制作极为精美,可惜发现时已经破碎。据冯先铭先生推测,这处窖藏的耀州窑青瓷实际上是“靖康之变”时金朝军队从北宋都城东京汴梁(今开封)掠夺的战利品[1]。  耀州窑位于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因在宋代属耀州,故得名。铜川古称“同官”,夏代隶雍州,汉代属左冯翊,魏晋归北地郡,隋唐为京兆郡,宋代隶属于耀州管辖[2]。耀
期刊
【摘 要】虎门炮台遗址雄踞珠江口岸,依山傍水,布局严密,气势宏伟。在鸦片战争中虎门炮台为抵御英军侵略、保卫国家海防曾发挥过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虽然该遗址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但保护力度和开发程度与其本身价值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制约了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与利用。如何加强对虎门炮台旧址的保护和利用,使其历史文化价值得以充分的体现和永续的保存,是目前我们要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重视,需要我
期刊
经过两代人的持续努力,考古学家在秦汉栎阳城遗址内不仅首次出土了清晰的“栎阳”陶文,而且首次确认发现了“商鞅变法”发生地的著名“秦都”栎阳,为研究秦都发展史和秦汉时期的社会历史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秦汉栎阳城遗址位于西安市东北方的阎良区,因其在秦汉史上的重要地位,在2001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在前期工作基础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考古文化保护所等组成的阿房宫与上林苑考古队
期刊
宜兴紫砂集造型、诗词、书画、篆刻于一体,汇观赏、把玩、实用、收藏于一身,是我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在紫砂陶苑中,有一对光彩耀眼的壶艺双星,他们就是南京艺术学院的潘春芳教授及其夫人省工艺美术大师许成权(见图1)。两人师出名门,博览群贤,广集精妙,开拓创新。从艺60年来,驰骋于方圆天地,躬耕于紫艺教坛,硕果累累,桃李天下。  一、紫砂生涯  潘春芳,字陶丁,南京艺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江苏省
期刊
1月12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杂志社承办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论坛·2015年中国考古新发现”在京举行。论坛上公布了2015年“六大考古新发现”:海南东南部沿海地区新石器时代遗址,江苏兴化、东台市蒋庄良渚文化遗址,陕西宝鸡市周原遗址,江西南昌市西汉海昏侯墓,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遗址和辽宁“丹东一号”清代沉船遗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