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北京市2010年8月龄~14岁儿童含麻疹成分疫苗(MCV)补充免疫前后2007–2010和2011–2014年的麻疹流行特征及疫情情况。
方法麻疹病例资料来自北京市全部医疗机构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发病时间为2007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临床诊断和实验室确诊的麻疹病例。麻疹暴发疫情资料来自北京市下辖16个区(县)CDC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麻疹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发生时间为2009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的麻疹暴发疫情。采用MapInfo 8.5地理信息系统软件绘制麻疹发病率的区(县)分布专题地图,绘制时按照每组上下界值之间间隔相等的原则对当年发病率进行分组,分析不同区(县)发病率情况。
结果2007–2010和2011–2014年,全市分别报告麻疹病例7 722例和3 132例,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为11.59/10万和3.84/10万。与2007–2010年相比,2011–2014年的麻疹病例数和年平均发病率分别下降了59.4%和66.9%。2011–2014年≥15岁病例构成比逐年上升,分别为57.7%(56/97)、62.0%(49/79)、65.5%(370/565)和71.4%(1 707/2 391);2007-2010年成年人高发年龄为20~34岁,2011–2014年后移了5岁,为25~39岁。2009-2010、2011–2012和2013–2014年,8~ 17月龄麻疹病例中未接种MCV的比例依次为50.3%(447/889)、30.3%(10/33)和57.8%(201/348)。2013-2014年的0~ 7月龄、8月龄~14岁、15~ 39岁和≥40岁的病例在发病前7~ 21 d有就医史的比例分别为59.8%(238/398)、49.3%(237/481)、32.2%(529/1641)和37.6%(164/436)。2013-2014年,医院暴发疫情共11起,2009-2010年为2起;2014年,大学为学校暴发的主体,占3/4;2009–2012年集体用工单位发生暴发共11起,全部为工厂、餐饮服务或大型市场等外省户籍人员集中场所;2013–2014年,写字楼是疫情暴发的主要的集体用工单位场所,占6/16。
结论2010年的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有效降低了麻疹发病水平,但常规免疫仍需加强;成年人麻疹高发问题较突出;医院、写字楼、大学等特殊场所为北京市麻疹疫情多发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