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软待遇成为吸引人才的硬招

来源 :企业文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ror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中国青年报》通过中国网和新浪网,对2 948人进行了一项调查,据显示,80.3%的人认为单位的“软待遇”对自己重要,其中,24.4%的人表示“必不可少”,55.9%的人表示“比较重要”。这表明现在企业“软待遇”的好坏,已直接决定企业在人才争夺战中的胜负。
  
  软待遇成为应聘者择业导向
  企业要吸引和挽留人才除了出高薪还有什么妙招?求职者在找工作的时候,除了看企业的薪资还注重什么?全球知名的人力资源咨询服务公司翰威特针对2010年全面薪酬福利研究结果表明,企业“软待遇”已成为留住员工的重要因素以及择业者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准。
  那么,什么是“软待遇”呢?“软待遇”即福利、环境、发展前景等。也可以理解为企业文化和人文关怀。据有关人力资源方面专家介绍,目前多数求职者并没有单纯以薪资为标准,而是把衡量重心转到了职业发展、工作环境等“软待遇”上。一家公司的招聘代表也表示,在近期的招聘过程中,他们也发现,现在的求职者越发注重企业给予职工的软性待遇。很多求职者来咨询时,开口就问的并不只是月薪多少,还有给不给住房公积金、有没有员工宿舍、吃饭有没有补贴等。
  带薪病假、生日享受鲜花和蛋糕、公司定期组织出游活动、广阔的晋升机制……近日,在南京人力资源市场举办的一场大型招聘会上,一些用人单位给出的这些具有人文关怀的招聘条件,吸引了众多应聘者的关注。某商贸有限公司的招聘展台前人头攒动。在薪资待遇中,他们除了写明每个岗位的年薪外,在福利一栏中还写着:五险一金+节日礼物+休假旅游。企业带到现场的30份招聘表,不到1个小时就被抢填一空。
  南京一家科技贸易公司给出的“安排完善的岗位培训计划,员工有机会参加国际展览会”的待遇非常吸引刚刚走出校门的小吴。小吴说自己赚钱的机会在以后,刚走出校门正是不断完善自己、增长本领的时候,公司提供的完善培训和参加国际展会的机会正是自己需求的,在这样的公司里历练几年,对自己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都是难得的。
  
  七成员工对软待遇不满意
  与以上企业相映衬的是,有的公司招聘时虽然也大力度宣传,却少有人关注。一家钢材销售公司的招聘员杜女士坦言,由于公司招聘广告大版面宣传薪酬制度,忽略了其他“软待遇”,所以报名应聘的人很少。“为了吸引报名人员,我们连续调高了两次工资,已经达到甚至稍微超过行业标准了,但效果仍然不大。”展台边一位犹豫不决的应聘者说:“我已经第三次走到这边来了,这家公司除了薪资外,福利、工作环境等条件都不具备优势。”
  有一项网络调查表明,70%的被调查者表示“软待遇”是企业的成本,其中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软待遇”给企业增加了负担,所以,不少企业尽量压缩“软待遇”。在《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中,34.3%的人对目前供职单位的“软待遇”表示不满,36.3%的人认为“一般”,51.7%的受访者今年有跳槽的打算,其中7.7%的人“肯定要跳”,44.0%的人“有好机会就跳”。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务工人群的主体,招工市场供需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由过去的“企业选择工人”逐渐转变为现在的“工人选择企业”。新生代求职者的求职观念与其父辈相比较而言,除了更多地关注工资、保险等相关待遇外,更注重的是休息、健康、培训等“软待遇”,而且,带薪休假、节日聚餐、出国学习,跟那些硬邦邦的、定下了就很难突破的“硬工资”相比,“軟待遇”看似只是公司为了“拉拢”员工而给出的“小恩小惠”,但是这些零零碎碎的“软待遇”加起来,折合成现金的话,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了;同时,在这种人文关怀的大环境里,工作起来也让人更有活力和动力。因此,在企业出现“招工难”的背后,更需要企业对用工环境做进一步改善。
  
  让软待遇成为吸引人才硬招
  人力资源专家指出,“软待遇”是企业激励员工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一个优秀企业的制度根本。作为自愿行为和激励手段,“软待遇”应该是一种投资。企业重视“软待遇”的结果是双赢的,因为这种投资不仅表达了企业对人才的重视、对员工价值的认可,同时这种激励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员工积极性,让员工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增强了公司的凝聚力和创造力,将使员工为企业创造的价值会更多。如果一个企业只重视“硬待遇”,也许会招到人但很难留住人才。
  “软待遇”的内容多种多样,可根据企业自身的情况,制定出合适的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如:饮食有补贴,宿舍暖气、空调、淋浴齐全,安排完善的培训计划,缴纳各种保险,组织节日聚餐,带薪培训,带薪休假,广阔的个人发展空间,为优秀员工提供每年出国学习的机会,等等。求职者比较看重哪些“软待遇”?在《中国青年报》调查中,83.9%的人首选“带薪休假、过节费等福利”,其次是“职业发展前景”(70.9%),“学习、培训机会”排名第三(58.8%),接下来依次是:上下级关系(47.0%)、同事关系(46.5%)、企业文化(45.0%)等。
  时代在进步,求职者的思想也在进步,“软待遇”也将逐渐成为求职者择业标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传统企业需要跟上步伐,注意推动企业“软待遇”,不要让薪资决定人才的传统思维模式成为发展路上的绊脚石。同时,有关人士也提醒求职者,企业方提供丰富的“软待遇”,肯定是希望员工能带来相应的价值。“软待遇”应该是靠努力争取来的,员工在要求企业提供“软待遇”的同时,也要衡量自己能为公司创造什么价值。“如果不够优秀,做的业绩不够好,还有什么资格要求‘软待遇’啊?没有多少工作是既赚钱又轻松的。”(责任编辑:李万全)
其他文献
在全国两会期间的2010年3月11日中午,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书记陆启洲在分组讨论结束后接受媒体集体采访。他多次强调电力市场化改革和健全市场体制机制问题。“这将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从现在起就应大力发展水电和核电,否则到2020年将很难完成15%的目标。”  陆启洲表示,截止到2009年底, 中电投低碳清洁能源比重已超过30%,列五大发电集团之首,同时也是拥有核电控股开发
期刊
2010年5月,举世瞩目的上海世博会正式拉开帷幕。为迎接这次全球盛会的到来,中铁五局六公司建设者与数十万建设者一道,将筑路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激情和梦想融入到世博会的畅通工程之中,再次彰显了“铺架王牌军”的形象和实力,为这座“东方明珠”增添了别样的风采。    新绩绽放上海滩  铺架,是中铁五局六公司的拳头品牌。21世初,为进入地铁轨道铺装领域,中铁五局六公司上下付出了不懈努力。2002年,该公
期刊
静观低碳经济兴起审慎思考发展方向  200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正式制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巴厘岛路线图”,要求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减排25%~40%。 200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确定,“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主题为“转变传统观念,推行低碳经济”,对进一步促进世界各国向低碳经济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后,低碳问题旋即异常尖锐凸显。借助世界低碳经济兴起的浪潮,各
期刊
学习力、实践力和创新力的提高,  使广东电网逐步破解了科学发展难题,激发出了科学发展活力。    2009  年3月以来,广东电网公司紧密结合企业改革发展实际,以科学发展上水平为核心,以全面创建国际先进省级电网公司(简称“创先”)为载体,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着力提高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力、实践力和创新力,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实现企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可靠保证。    提高学习力形
期刊
中国移动前不久召开2010年党群工作会议,进一步统一认识、明确目标,为促进公司科学发展、推动和谐企业建设、将中国移动打造成为国际领先的创新型企业贡献力量。     学习贯彻中央会议精神  全面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  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国企党建工作会议精神,夯实基层党建工作基础,做好两个“覆盖”。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定位
期刊
1959年2月,画家韦选毅出生于陕西省兰田地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父母亲及家族中的人们都是依靠种地劳动来养家糊口的庄稼人,他从小就一直在西北农村黄土高坡艰苦生活的环境中长大。  韦选毅长期生活在这块出门就是七沟八梁一面坡的贫瘠土地上。他在当地读初中、高中期间,便开始喜欢绘画,但却苦于没有任何绘画学习资料,也无懂美术的老师指教,甚至连一张正规的绘画纸张也没有。但父母言传身教的吃苦耐劳精神与艰苦朴素的
期刊
《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古人说的“道”既神秘又博大精深,无论儒家、释家还是道家的弟子都穷其一生来寻“道”,历经坎坷、方法也各不相同。禅宗讲“顿悟”,道家讲“清修”,儒家程朱理学讲“格物致知”。简而言之,困扰中国历史上无数天才的“道”就是支配世界运转的自然规律。同样,作为企业来讲,要想做大做强,要想“生万物”,必须遵循企业发展规律,必须找到企业的管理之道。  一位著名
期刊
近年来,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产业的持续升温,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不久前,重庆市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底蕴的湖广会馆隆重召开。重庆市政府有关部门、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宣传媒体、文化企业以及在文化产业和相关社团领域有较高研究水平和成就、有影响力的专家学者等近70人出席会议。与会者认为,研究会的成立,对于挖掘重庆文化内涵、打造重庆文化品牌、提升重庆文化软实
期刊
人祸又一场人祸    3月28日14时30分许,山西华晋焦煤有限责任公司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153名工人被困井下。从此,这原不为人知的偏远一隅便牵动了全体国人的心。  经过紧张而揪心的八天八夜,王家岭逢凶化吉,115名工人成功获救,这是一个让人喜极而泣的结果,是中国矿难救援史上的奇迹。被困矿工绝大多数坚持到最后一刻,活着从漆黑的井底被救出,生死一瞬间的惊心动魄从来没有像王家岭矿难这样重重地叩击
期刊
王大珩先生不但是一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更是一位把个人的科学生命和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爱国主义者,是一位知识渊博、胸怀远大的科技战略思想家。    今年7月21日,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永远离开了我们。  王大珩先生是我国著名科学家、“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是我国光学界公认的学术奠基人。他为开拓我国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事业,特别是为我国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