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建筑与装饰文化探析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xzh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简朴自然,与浓厚的宗族文化在建筑空间中相互融合与映射。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王朝的末期,古代建筑与思想观念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较完整的保存与体现。通过对比和分析着重探讨了江淮地区典型民居——李鸿章故居的建筑结构与装饰细部,力求分析其建筑特点与当时的宗教文化的关系。李鸿章故居作为皖江典型民居充分体现了清代合肥地区以与佛道相容的儒教文化为思想主流。
  关键词:清代建筑;建筑空间;江淮民居;装饰文化;宗族文化
  一、前言
  中国传统建筑历史悠久,无论是建筑技艺还是艺术装饰都有极高的造诣。笔者希望从身边入手,亲自考察了解和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造诣。因此,此次选题以合肥的民居典范——李鸿章故居作为考察和研究对象,探讨其建筑格局以及与当时宗教文化的关系。
  二、合肥清代建筑以及宗教影响
  本文主要讨论对象为合肥及江淮一带的清代建筑,在考察中发现该地区有不少清代民间建筑。因此列举一二,作为对照案例展开分析。
  第一个是同样位于合肥周边的清代民居建筑——肥西县的三河镇杨振宁旧居。该旧居位于三河古镇的南街古巷内,原址是一个老药铺。整个建筑前后五进,拥有一座庭院,呈现出明清时期宅院典型的砖木结构。在空间布局上,呈现出“天井-院落-过堂-天井”的中心轴对称结构,内部由抬梁式和穿斗式結构构成。建筑的外立面由青瓦和灰砖组建,马头墙微微出挑构成线脚。柱子和梁架等屋体结构刷有朱漆。窗上装饰图案主要有梅花和冰凌花,体现出主人对坚韧不拔、坚贞气节、奋勇开拓的品性追求。
  第二个是潜山宗祠建筑——杨氏宗祠。该建筑建于清初,坐西朝东,背靠青山,面临水系[1],主要包括古戏楼、明伦堂和寝堂,戏楼前两侧有观戏用的厢廊。整个建筑为三进两厢结构,材料构成为灰瓦、青砖,粉墙也是典型的安徽传统建筑风格。另外,作为宗祠建筑,它也是民间礼制类公共建筑,隐藏在建筑中的木雕和彩绘都蕴含了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寄托情意的宗族德育文化。从该建筑的丰富装饰中可以得知,儒、释、道三教文化都被杂糅进建筑装饰中,包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民间信仰。
  上述建筑,一个是民居,建筑结构体现家国礼制传统,建筑中的装饰体现屋主个人的精神追求;另一个是宗祠建筑,是宗族集体聚会的公共建筑,在功能空间上虽然体量不突出,但是在结构和装饰上反映出一种集体的文化追求,包括结合儒道佛三教的宗教元素以求吉祥顺遂,映射出人们的社会文化心理。
  可以看出,合肥以及江淮一带人民,在当时的社会思想环境中,生活在敬宗收族、秩序井然、等级严明有度的规制格局下,这也正反映了当时社会奉行的儒家礼制原则[2]。
  从安徽地区宗教发展的历史来看,该地区如同整个国家一样,主要受儒教、佛教和道教三教文化的影响,到清代宗教文化都趋于圆熟[3]。近代时期,佛教、道教等传统宗教在社会发展中逐渐世俗化,宗教教义在民居生活中不再强烈展现,更多的是与儒家伦理观念相融合,体现在建筑格局当中。在装饰要素上,民居会取更为简化质朴的元素来装饰家居,而宗教繁复华丽的装饰只用在宗教寺院中。合肥作为皖中地区,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江淮一带的天井式和院落式民居建筑更是从建筑的尺度大小、轴线对称和群体序列上都反映出人们对宗族社会的尊重,百姓生活秩序感强,家族等级森严,社会环境被宗法礼制明确地界定着。
  三、李鸿章故居特点
  李鸿章故居作为合肥建筑遗产的典型民居,并且位于市区最繁华地段,对此进行研究更具代表性和说服力。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分析,力求探讨这座清代民居的一梁一栋是怎样具体体现安徽省中心地段的建筑风格及社会信仰的。
  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重臣,他的家宅自然是与普通百姓民居有所不同,因此更能体现出典型的晚清江淮地区民居建筑的秩序和美感。这座故居位于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中段208号,是合肥市区最为热闹的地段。当时李鸿章家族昌盛,人丁兴旺,住宅规模十分宏大,时称“李府半片街”。但随着近现代战争的破坏和城市发展的规划改造,很多建筑体逐渐消逝,如今的李鸿章故居只是过去大宅的很小一部分。
  实地走访下来,整座建筑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在布局上由南到北依次为门厅、前厅、中厅、走马楼,其中走马楼因曾供李氏家族女眷居住,又称“小姐楼”。该官住民居的建筑风格布局整齐、结构严谨,在柱梁窗门处配以精美的雕梁画栋。
  (一)功能分析
  前厅用来会客接待,中厅主要为家族生活使用,走马楼是家眷生活区域。功能布局上主次分明、流线清晰、合理且实用,同时随着层层递进的结构安排体现一定的等级制度。
  (二)布局分析
  李鸿章故居是五进院落的集中式建筑。天井结构,受皖南的建筑形制影响,作为典型江淮民居建筑也采用了天井式结构,在功能上起到了采光、通风、引自然环境入内的作用,使建筑布局更加严谨巧妙。建筑内人们的生活以“天井”为中心,厢房多环绕在天井的周围。
  环廊结构,是该建筑走马楼的一大特点。二层的回形楼房中部设为庭院,环境安静,乍一看似乎显得封闭不畅,但是这一结构是房房相连、户户相通,不仅提升了空间使用率,趣味性也大大增强了。
  (三)材料分析
  屋面铺青瓦,墙身为砖石,材料多使用本土材料,建造方式简洁而成熟,不加其他的装饰,能与周围环境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协调而又自然。在材料的应用上,故居体现出江淮地区建造文化中的自然和谐之道。
  (四)结构特点
  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如图1),该结构充分发挥了木材的力学性能,当房屋使用年限久远或者遇到特大洪涝灾害时,木梁柱基受损下沉,墙体就开始支撑[4]。木结构与墙体共同发挥作用,建筑的结构耐用性大大加强(如图2)。
  瓦当和滴水也相得益彰。故居中的瓦当是弧形的,与如意形滴水共同构成屋顶檐部构件和装饰。底瓦到盖瓦反正相叠(如图3),简洁的堆叠方式和墨色的材料表达出质朴的地域特色,滴水纹样也具有吉祥的寓意。   (五)屋顶分析
  屋顶形式为硬山式(如图4),屋面前后有两坡,左右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将檩木梁全部封砌在山墙内。整体以悬山青瓦的构造方式建造,有少量雕塑。
  (六)细部分析
  隔扇门上木雕以圆雕为主,形式比较简洁,方圆走向的图案为主。门板上有浮雕,出现的图案有梅兰竹菊、花鸟、荷塘、元宝等,寓意吉祥。如图5门板上部分为线条简洁的木棂窗,中段刻有花鸟浮雕,下端部分则刻有辟邪吉祥的简易化蝙蝠纹作为装饰[5]。屋梁上有“喜鹊登梅”“八仙过海”和文成武将聚首相贺图,体现了匠人精湛的木雕技艺。
  (七)装饰分析
  建筑梁枋上的装饰不多,在建筑大门前和立柱下都有石雕,分别为石狮和雕花柱础。石狮子立于大门前,左雄右雌,脚踩绣球威严勇猛,具有辟邪纳吉、预卜灾害、彰显权贵、装饰艺术等多种意味和作用[6]。
  建筑内部几乎没有多余的色彩和装饰,多处木雕,大多数表现在具有功能性的木结构上(如图6),如撑拱、隔扇、门板等。木雕是李鸿章故居中的主要装饰元素。梁柱结构下的斜撑上刻有木雕,以植物图纹为主;寝房内的圆光罩(如图7)木刻清晰精美,主要纹样为竹子。包括小姐楼的房间里、书房摆设的琴架上,都有祥云纹木雕。
  (八)颜色分析
  由于江淮地区气候比较湿润,石灰粉刷在湿润环境下容易霉变脱落,所以江淮民居多以清水砖为墙体材料,配合以深棕色木材结构和墨色瓦当覆盖,整体颜色顯得自然、质朴、淡雅。
  通过对李鸿章故居的平面布局、建造结构、材料使用、装饰纹样等方面的分析,李鸿章故居作为江淮民居,受清代时期杂糅多家的儒教影响,体现出内向、闭塞、等级森严的宗族文化内涵。但作为官臣家宅,其建筑设计精巧,装饰虽然较为朴素,但在很多细节之处仍不失精致讲究,常用梅兰竹菊和花鸟走兽等吉祥元素,寄托屋主高雅情操和对子孙后代的培养之意[7]。
  四、结语
  经实地考察分析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在清代主要表现出形体简练、细节繁琐的整体特点。使用斗拱结构,梁坊的比例比过去更加沉重,屋顶的线条逐渐消逝,所以整体呈现出一种既拘束又稳重并显示严谨的风格,形式越来越精炼化,符号性越来越强。江淮地区的建筑风格,体现出当时儒家思想和社会礼制。在安徽江淮一带更是以简洁肃穆为主,装饰性表现较少,通常与建筑功能部件相结合,颜色也使用建造材料原色,不易察觉,但尽显古朴典雅。
  合肥处安徽中部,在清代属于重要的战略位置。在社会信仰上,佛道两教的历史悠久,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儒家作为官方思想与佛道相容,是宣扬礼制等级和君子仁人所追求的主流思想意识。人民在这种宗法社会下以完美的伦理关系和社会的稳定为幸福的指标。因此,在李鸿章故居这一典型实例中,从多个方面反映了儒家文化的礼制要求。
  参考文献:
  [1]李辉周.潜山杨氏宗祠装饰艺术及其文化内涵[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98-102.
  [2]唐乐.清代合肥县城市历史地理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3]陆勤毅,余秉颐.安徽宗教[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15.
  [4]刘胜华.古代建筑中的科学知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1.
  [5]金夏.中国红·中国建筑装饰[M].合肥:黄山书社,2012.
  [6]刘许鹏.中国传统建筑装饰百问百答[M].合肥:黄山书社,2014.
  [7]楼庆西.雕梁画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张绘虹,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与建筑艺术理论。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bilibili视频网站在国内广受欢迎,其中特有的弹幕文化也受到了用户的追捧。近年来,弹幕逐渐从一种亚文化现象,转变为网络主流文化,甚至在语言形式上有引领流行文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对所衍生的新兴语言符号的特点进行解读,分析bilibili弹幕文化对未来新兴语言符号生态的权利与义务上的健康方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关键词:弹幕文化;新兴语言符号;传播;网络语言  基金项目:本
期刊
摘 要:Moonassi的图像多以传统东方绘画的形式美学和思想作为来源探讨当代人当下生活的困境与救赎。其风格独特的人物形象潜藏的理性思考背后的东方思想美学意境已经远远超出了东方禅学自身逻辑表达的追求,简单的线条和黑白的画面形式超越了绘画作为再现或象征的表现形式,使得绘画的形式美从日常经验的裂隙中迸发出的荒诞指向存在主义语境下的赋魅表达。  关键词:Moonassi;东方禅意美学;存在主义;哲学图像
期刊
摘 要: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特征在于“天人合一”。这一基本特征植根于中华民族漫长的文化形成及发展过程中,在中医典籍中也有其独特的理论建构。在《黄帝内经》中,集中表现为“气——经脉——人格”的理论体系:根源于自然的“气”在人体中通过“经脉”得以实现其流动性,进而又在精神领域产生崇高的“人格”;同时,高度道德伦理化的人格又是生理意义上健康的基本保证。这一理论体系不仅具有医学实用价值、哲学思维品格,同时也
期刊
摘 要:新印象主义,或称新印象派、点彩派,是继印象派之后出现的美术流派。在19世纪80年代后期,一部分受到印象主义风潮影响的画家掀起了技术的革新,以光色规律分布的单色斑点在观者的视觉系统中被无意识地混合,没有明显的轮廓线,模糊了物体之间的边界,色点组成的形象在不同的距离展现出清晰或模糊的效果,变换出点彩派的新时代。修拉是是法国新印象派主义画派的代表画家,而他的艺术风格在点彩派乃至欧洲美术史上都有舉
期刊
摘 要:《土生子》是黑人文学的重要开创者——理查德·赖特的代表作,被誉为黑人文学的“里程碑”。由于小说写作的时代背景特殊,作者将当时最敏感的种族问题和社会问题作为创作主题,所以现实主义成为了小说最为突出的特征。在小说显性情节发展的背后,还存在着一个与之并行的以文化殖民主义为主导的隐性叙事进程。分析这一叙事暗线,揭示出它对小说显性情节发展的交互和补充作用,可以丰富对主人公别格形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加
期刊
摘 要:观念艺术在审美特征和思想表达上对现代陶艺创作的影响不容忽视。审视现代陶艺中的时间主题,并分别从观念艺术的概念及其思想基础、历史语境等方面展开论述。结合国内外的艺术作品,阐释了现代陶艺的精神承载和独特的审美品质。  关键词:观念艺术;现代陶艺;时间  在后现代艺术的门类里,观念艺术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艺术的探索性、革新性和深刻性都对其他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就包括现代陶艺。关于观念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建筑与审美相辅相成,关系密切。而山西古建筑是先辈们智慧的结晶,由于地区文化的差异性,形成了独特的建筑文化,也彰显了对于建筑形态与设计审美的追求,对于研究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及发展具有深远影响。以山西古建筑应县木塔为例,展开对古建筑的审美设计的研究,增强人们对审美以及对设计艺术美感的认识感触。  关键词:应县木塔;造型美感;设计;审美  在对古建筑进行考察时,不仅要看其建筑的结构和外观设
期刊
摘 要:当前,消费文化的繁盛使观众对娱乐产品的选择呈现出多元发散的态势,如何增强影片带给观众的快感,达到良好的口碑效应,考验着制片方的叙事能力。韩国电影一直以成熟的故事创作而受到观众的青睐,通过分析韩国电影《电话》叙事的越界魅力所带来的沉浸性体验,探索观众何以接受并喜欢该片,对我们讲出好的奇幻故事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电话;越界美学;消费主义;电影叙事  在新媒体日益兴盛的当下,观众选择观看一部
期刊
摘 要:文物数字化是传统文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扩展,它在传统文化保护、展示、传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新媒体时代下,移动互联网与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文物数字化步伐不断加快,极大地丰富了文化遗产的魅力,并且大大增强了公众体验、浏览与学习传统文化的意愿。本文基于文物数字化发展的现状,以北京故宫博物院出品的手机应用软件《每日故宫》为例分析其数字化展示与传播的方式与特点,探讨新媒体背景下文物数字化的展示与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大型玄幻仙侠剧层出不穷,从2017年热播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到2018年暑期档《香蜜沉沉烬如霜》以及2020年假期的《琉璃》,无一不对青年群体尤其是女性观众影响甚多。在以叙事为主题的影视剧作品中,女性角色是推动剧情展开不可缺少的因素之一。这篇文章主要从女主人公褚璇玑自身出发,从女性主义的维度分析其性格的形成原因、隐藏的男性秩序及其自身的反抗、挣脱与回归。  关键词:琉璃;女性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