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诺奖夫妇的育儿经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_j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 个国家的父母都有采用积极养育方式育儿的,也有采用传统的权威家长方式养育孩子的。在我的认知中,中国的传统教育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更强调遵守道德规范和纪律,对父母和长辈要尊重和顺从,要不断努力。而且,传统的中国文化对个人的关注比较少,更多的是关注整个家族和社会群体。其实中国式育儿中的积极方面,现在在西方社会也受到重视。
  我在耶鲁大学任教时,遇到一个名叫常乐天的中国女孩。她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年轻女性,我鼓励她给我的书写了前言。
  她说:我是在中国出生中国长大的90后独生子女,那时大多数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不是以打骂为主,就是对孩子过分溺爱。有不少朋友都告诉过我,他们甚至念高中了还挨打,对父母的感情主要是惧怕。也有些同学在父母的百般呵护、包办下得过且过,对自己的未来毫无计划……
  但是她的父母相对比较开明,没有让她从小就去上各种补习班,而是和她建立起了亦师亦友的关系,这是她一生最温暖而宝贵的资源。这是中国积极养育的例子。我的孙子在去年8月诞生,他外祖母就是中国人,我很希望她能够把中国式养育中积极的一面带给我的孙子。
  要培养阳光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形成他们的内在发展动力,父母应该避免给他们更多的压力,并且使他们的失败感和自责最小化。其实,我认为这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并没有什么不一致。这需要父母更多的勇气和愿望,用自己的方式来养育孩子,而不被那些外在的压力所左右。事实上,我并不认为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学业上会使孩子成年后更有成就,也不能使他们变得更有学习和成功的欲望。
  调查也发现,太多的压力会适得其反。在童年的时候给孩子一些自由的时间玩耍、想象、思考,或者发掘个人的兴趣,对于他们的智能和情感发展来说非常重要。
  我的丈夫罗伯特·希勒在2013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他在学校的成长经历也许会对养育孩子有些启示。
  当他还是个小学生时,并不被认为是优秀的。因为在学校里,他几乎一刻不停,话也很多。他很愿意投入地学那些他感兴趣的东西,不幸的是,那些东西并非老师希望他去学的,也和学业无关。幸运的是,他的父母容忍了这些。
  事实上,他能够获得诺贝尔奖也与此密切相关,因为当时他所做的关于非理性经济现象的研究,与当时的主流看法是背道而驰的,但是他坚信他的研究是应该做的。可以说,正是父母养育他的方式使他有足够的信心做自己想做的,并且在自己想要做的领域坚持奋斗。而他和我在共同养育我们的孩子时,也是如此。
  在美国,研究者研究了很多不同的养育方式,以及不同养育方式培养出孩子的结果。曾经在很多家长中流行的自由养育方式,在中国的一些家长中也很流行。但如果只是很爱孩子、鼓励孩子、赞美孩子,而疏于为孩子设立规则,尤其是那些对孩子发展非常重要的规则,那孩子也不会阳光开朗。
  在只有爱而没有规则的情况下,孩子很难学会凡事必须尽力,并且很难非常刻苦地去学一些必要的能力。一旦他们离开家庭,面对复杂世界的挑战,他们就很难感到足够的自信。
  我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重要发现是,通过奖励的方式来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其实就是帮助孩子逐步达成一些学习和生活中的目标,从而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最终形成阳光的个性。
  我在自己儿子身上也采用了这些方式。事实上我的两个儿子并非理想的好学生,而是常常带来麻烦的学生。
  我的大儿子非常好动,而且不爱学习;我的小儿子在读写方面有严重的障碍,并接受了很长时间的训练。我尝试为他们设立一些理想的目标,并且努力达成,只是想让他们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自己在生活中感觉好一点。他们的学业都不够优秀,我尝试为他们找一些擅长的东西。比如我的大儿子擅长体育,尤其是橄榄球。我的小儿子就比较适合学自然科学课程。我花费了很多心血去支持和鼓励他们。我也很辛苦地去激发他们达成生活和学习中每一个小目标。
  现在我的两个儿子一个已经获得、另一个将要获得常春藤学校的博士学位。但在很多年前,我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会有这么一天。
  我看到他们的朋友们——那些过早地被父母监督着获得了很好成就的,要么现在人生漫無目标,要么已经从事了他们的父母并不那么高兴的工作。所以,父母教育孩子要考虑得长远些,而不是为孩子们早期没有什么成就感到焦虑。
  (本文作者维吉尼亚·希勒,是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以观察者的角度切入,选择洛阳、宜昌、株洲、九江、芜湖、大同,一方面剖析六座“榜眼城市”背后的“公共关系学”,展现正在演绎的财富故事;另一方面,更期待这些“榜眼城市”,能够成长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榜样城市”。    如果要选一座城市代表一个国家,它们不会是一号种子;各式各样的城市排行榜中,它们也占据不了头名,那是留给北京、上海和香港的。但它们是城市竞争中杀出的黑马,用自己的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为什么有的孩子是高高兴兴去上幼儿园,而有的孩子却是哭哭啼啼去上幼儿园?一定程度上,跟父母的接送方式有关。  那么,接送孩子上幼儿园有哪些禁忌,需要我们了解并积极规避呢?  送孩子上幼儿园的3点禁忌  ◎忌野蛮  早上送女儿上幼儿园,看到一位爸爸把儿子夹在腋窝下,像押送“犯人”似的把孩子押送到幼儿园,任凭孩子大哭大叫,拼命挣扎,爸爸也不理会。来到幼儿园门前,爸爸把孩子丢给老师,扭头气呼呼地走了。  
2018年1月,浙江省衢州市的一家美术展览馆,举办了汪玉婷的大型绘画展。展品中,她的多幅仕女图让观众们流连忘返,叹为观止:清丽的面庞、飘逸的衣衫、灵动的眼神,甚至仕女头上的簪子与头花,都勾勒得极为细致。  谁也想不到,画出这些美轮美奂作品的汪玉婷居然是一个重症肌无力患者。她全身处于“冰冻”状态,只有右前臂可以在10厘米范围内缓慢移动。可就是在这样巴掌大小的空间中,汪玉婷创造了常人也难以企及的奇迹,
孩子或多或少爱与小伙伴攀比,想必这种情况爸爸妈妈们都遇到过。虽然攀比行为不好,但我们可以区别看待,并采取不同的引导方法。  四种常见的攀比现象攀比东西  攀比东西是最常见的攀比方式。在孩子眼中好像什么都是别人的好。他们看到别人有某样东西,而自己没有时,心里就开始了攀比,也想要这种东西。  傍晚,我带女儿下楼散步,遇到了童童,她正骑着新买的平衡车,玩得不亦乐乎。女儿觉得新奇,追着骑平衡车的童童跑了一
去年春季,11岁的韩小小收到一份生日礼物——图画书《秘密花园》。原本就喜欢美术的韩小小爱不释手,一有时间就用彩笔在书上进行涂色。当时刚生二胎的妈妈想让她劳逸结合,同意她每做完一项作业就涂一会儿。  韩小小对自己创作的五彩斑斓的花园图片很有成就感,渐渐上了瘾,一天涂色有时会超过4小时。一段时间后,她感到眼部不适,流眼泪,忍不住开始揉眼睛,有时还头晕。妈妈带她去医院做了多项检查,发现既不是眼疾,也不是
一     县委书记方文章到时,副乡长刘克服和乡党委书记林渠正在争执。  方文章黑着脸,对林渠说,“林渠你是死的吗!”对刘克服喝了一句:“你还在这里干什么?”然后手一摆进了会议室。  这一切都源于岭兜乡乡长汤国平被砸伤。当时他带着人乘一辆吉普车经过三岔口峡谷路段,突然上头下起石雨。汤国平大怒,石雨一过即下车查看,却不料后边还有,打得他抱头痛叫。于是抓了两个人。并无准确的行凶证据,只知道是移民村的两
没人要的苦孩子  小威今年14岁,是珠海市斗门区一所寄宿制中学的初二男生,因有强烈的厌学情绪,在其班主任严老师的陪同下找到我咨询。  “这孩子可怜!”严老师的介绍从一声感叹开始,“4岁那年父母离异,爸妈都不想抚养他,他像个烫手的山芋似的。幸好他那时不懂事,否则还不得伤心死?后来,因小威未成年,法院把他判给了妈妈,但妈妈很快就把他丢给了姥姥,独自去东莞打工去了,一走就是10年,中间只回来见过小威两次
临近期末,儿子虽然才上小学四年级,但复习作业已明显多了很多。每天,班级微信群里各科老师都会发一套甚至几套卷子。我每天给儿子打印的复习资料都是厚厚一沓。每天晚上,儿子光写作业都要忙到10点,有时还要更晚一些。  作为妈妈,我和孩子爸爸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自然不会抱怨作业多,只会从自身找原因或者向儿子提要求。比如儿子一回家,我们就保证他能吃上冷热可口的饭菜,不让他借口饿吃零食浪费时间。比如儿子写作业时
国庆节,历来是举国欢庆的日子,而留学海外的游子们更是心系祖国,纷纷用自己的方式给祖国庆生。去年国庆节,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本科的安徽马鞍山女孩潘若茜,就和另外几名留学生策划了一个小节目——召集留学在外的马鞍山人,录制了一段视频放到网上,介绍自己在异国他乡的生活,并给祖国送去祝福。此举引来众多网友点赞,更有网友发现潘若茜从小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原来,当年当国内高考大幕拉开,莘莘学子正为命运拼搏
只有把安徽包括进来,泛长三角的概念才是比较合理完整的。从区域位置和经济文化联系的紧密度看,安徽是泛长三角的一个确定的成员,不需要批准不批准。只有长三角敞开胸怀,才能成为这一区域共有共享的“概念股”与“发展品牌”。    嘉宾:(按姓氏笔画)  王小广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王泠一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上海社科院科研处副处长  沈卫国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沈玉芳中国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