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发性播散性漏斗部毛囊炎

来源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zxt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病系由Hitch①首先发现,在1968年以复发性播散性漏斗部毛囊炎(disseminate and recurrent infundibulofoliculitis)为名作首例报告的.以后其他作者相继作了同类病例的报告.

其他文献
妇女痤疮与雄激素分泌量增多有关,已有报道。也有报告高雄激素妇女中卵巢功能障碍的发病率较高,而卵巢功能障碍的妇女痤疮的发病率也增高。本文对139例痤疮主诉的妇女进行了卵巢功能障碍和雄激素过多方面的研究。选择对皮肤科常规治疗无效,并在检查前未经内分泌治疗的育龄期痤疮妇女作为研究对象。详细询问病史,全面体格检查,以及包括卵泡期和黄体期的长短、有无排卵功能和闭经等的卵巢功能测定。应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睾丸
1977年Eterman提出一种简单的免疫荧光方法,以冰冻的麦粒切片为底物,可以查出大多数结肠病(adult coeliac disease,ACD)患者血清中有IgG类抗麦粒蛋白的抗体,最大可能是抗谷胶抗体.鉴于疱疹样皮炎(DH)患者也常合并ACD,并显示对谷胶过敏,故作者试用麦粒免疫荧光法测定DH患者有何种抗麦粒蛋白抗体.
期刊
人类的生存与健康离不开阳光,紫外线在工农业生产和医疗卫生事业中有着广泛的用途。然而,对日光、紫外线的危害性也是不能忽视的。值得注意的情况是,和几十年以前相比,由于生活习惯、工作环境等的改变,现代人接受日光、紫外线的照射有明显增多的趋势。近年来,更由于各种高强度人工光源的出现和光化学疗法的普遍应用,致使日光、紫外线对皮肤的损害成为公众所关注的问题。
作者于日本骏河麻风院发现2例瘤型麻风并发皮肤钙沉着症,因此从现住院196例瘤型麻风患者中,选择出19例四肢有严重浸润者,经过局部X线检查,发现4例皮肤钙沉着,加上原发现的2例共6例(男4例,女2例).
期刊
患者47岁家庭主妇,口腔粘膜发炎,偶有水疱,特别发生在齿间的牙龈.微痒,常有烧灼感.还有极为难受的胃肠胀气症状数月.血常规结果正常,局部涂片检查细菌及霉菌皆阴性.因对各种抗菌和抗炎的治疗无效,故考虑接触性皮炎的可能性.要求病人记录可能的诱发因素并对患者进行斑试.从这两方面发现患者对速溶咖啡过敏.患者在饮料中停用此种咖啡后,口腔和胃肠症状明显改善,超过6月期限一直无症状.文献中尚无任何咖啡制品引致皮
(一)全身性硬皮病(诊断标准):1.主要症状:(1)皮肤症状:①初期:手背、上眼睑的原因不明的浮肿以及皮肤的对称性弥漫性的浮肿性硬化.②晚期:皮肤硬化以及手指的屈曲性挛缩.(2)四肢症状:①雷诺氏现象.②指趾末端溃疡或瘢痕形成.(3)关节症状:多发性关节痛或关节炎.(4)胸部症状:肺的纤维化.(5)消化道症状:食道下部扩张及收缩机能低下.2.病理所见:(1)从前臂伸侧取皮活检,见到本病所具有的特征
作者以往曾报告猩猩的类似人瘤型麻风的自然获得性疾病,其皮肤损害的临床及显微镜下特点和病原体鉴定试验的结果。皮肤损害中的抗酸杆菌(AFB)除了在最初的研究中不能氧化Dopa外,不能与人麻风分枝杆菌区别。本文介绍了该动物尸体解部所发现的麻风损害。一雄性5~7岁的猩猩,用牛型白血病病毒接种后2个月,开始出现麻风样斑疹损害,33个月后死亡,未接受抗麻风治疗,死后2小时内作尸体解剖。
期刊
过去多认为麻风病的血管病变常限于皮肤或其他器官的终末毛细血管袢,而中等及大血管的受侵不常见.由于神经受侵十分普遍,故当麻风患者皮下出现肥厚条索状物,常被认为是粗大的皮神经.作者对此种粗大"神经"进行常规活检时,发现其中有2例原来是粗大有浸润的静脉结构.于是决定对麻风患者中此种肥厚索状物作病理组织学观察.随后又发现4例麻风性静脉炎.上述共6例均系瘤型麻风患者,病期3~9年不等,其中4例经氨苯砜或合并
期刊
作者报告70例系统性红斑性狼疮(SLE)患者,按疾病活动性分成四级:一级为缓解期,二级为良好控制期,三级为稳定期,四级为活动期.还根据是否有肾损害分成二组,即有肾损害组和无肾损害组.用125碘标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抗天然DNA抗体,用聚乙烯二醇沉淀法测定血清可溶性复合物.
作者用光学显微镜和电镜对8例大疱性类天疱疮的细胞变化进行了研究.本组患者是根据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基底膜有线状IgG和C3沉积以及血清中有抗基底膜自身抗体而确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