瓣膜性心脏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新型抗栓管理模式探索

来源 :中国医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d_4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TAVR)的临床应用发展迅猛.针对TAVR术后血栓形成和出血的风险,抗栓治疗的选择应基于手术过程、患者临床特征及共病情况.临床上,心脏外科医师遵循外科生物瓣的手术经验、习惯采用华法林进行抗栓治疗,而内科医师遵循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经验,习惯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DAPT)方案,由于采用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的内科医师较多,且患者往往高龄体弱,多数难以耐受华法林,因此欧美相关指南中推荐DAPT方案的等级均高于华法林.
其他文献
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老年人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退行性病变已成为我国AS患者的主要病因 [1].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是一种新型的微创瓣膜置换技术,具有不开胸、风险低、操作简便、创伤小、恢复快和并发症少等优势,特别适用于存在外科手术禁忌证或是外科手术高危的患者.随着新技术、新器械的出现,大型临床研究的开展,以及相关指南的更新,TAVR技术在临床应用中也不断发生变
瓣膜性心脏病是指累及主动脉瓣、二尖瓣、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的疾病 [1],其发病率与年龄呈正相关,65岁以后急剧上升 [2].2021年我国瓣膜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研究发现,65岁以上瓣膜性心脏病发病率为24.5%,且瓣膜退化是老年瓣膜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3].外科手术和经导管瓣膜置换或修复是治疗瓣膜性心脏病的有效手段,手术风险评估则是选择手术适应证及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目前两种公认的风险评估方法是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STS)评分和欧洲心脏手术风险
心脏瓣膜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退行性变已替代风湿热成为瓣膜病的首要病因,需要接受心脏瓣膜手术治疗的患者数量逐年攀升 [1].世界范围内每年心脏瓣膜手术 约27万例,占所有心脏外科手术的20%~35%,在美国及欧洲发达国家,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率为4.0%~ 6.8%,如同期行多瓣膜手术或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死亡率可高达13.29% [2-3].我国每年心脏瓣膜手术约8万例,术后死亡率约2.3% [4
二尖瓣反流(mitral valve regurgitation,MR)是最常见的瓣膜性心脏病之一.西方研究提示一般人群MR发病率为1.7%,75岁以上人群中度及以上MR发病率可达10% [1].考虑到原发性MR与高龄、继发性MR与心力衰竭的密切相关性,未来MR的发病率将持续增加.外科手术是既往治疗症状严重的MR的主要手段,但伴有严重症状的MR患者中超过50%由于存在手术高危因素未接受治疗 [2-3],而缺乏及时干预的严重症状MR患者年死亡率可达57% [4].目前,中国尚无准确的MR流行病学数据,但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