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绘画艺术特点比较分析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RR66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传统绘画理论核心即是形神关系,以形传神,西方绘画则偏于客观的再现对象,重于写实。中西方绘画的差异有四点:即中西方绘画构图方式、透视与思维方式不同;中西方思想文化根源的不同;中西方绘画色彩审美的不同;中西方画家身份与题材的不同。
  关键词:中西比较;构图方式;思维方式;思想文化根源;色彩审美
  美术史从远古的壁画,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到到今天,同为绘画,中西方的绘画也具有一些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两者都非常重视主次和疏密的处理,以及和谐、对比、简洁、均衡、取势等技巧的运用。然而,中西方不同的地域环境、人文因素等各方面的主客观因素,造成了中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的思考方式甚至审美等方面也逐渐形成了差异,这其中也包括在绘画方面的差异,它们的差异占据主导地位。
  将中西方绘画的特点作以分析比较,我们不难发现二者的差异。
  一、中西方绘画构图方式、透视与思维方式不同
  中西方绘画的最主要差异就在于透视,中国绘画在创作上讲究的是意境,画面构图讲意在笔先和形象思维,在造型上讲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神似,在透视上将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结合;而西方绘画造型严谨,着重于焦点透视,在构图上有所限制,比较客观科学地体现了事物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特点。
  中国画大多采用“以大观小”的散点透视,画家所营造的空间介于二、三维之间,而且不那么讲究人体各部分的比例关系,在描绘对象时往往要做人为的夸张与取舍。画家的观察点并不是固定在一个地方,也不受规定时空的限制,在各个不同立足点所看到的东西,都可以组织到画面中来,能以咫尺表现千里的辽阔境界。中国画所运用散点透视法来表现,给绘画带来了整体上的节奏感与和谐感,在构图上环环想扣、节节相连,描绘深刻真实,构图饱满中见空灵。
  传统的西方画中,要求对象、光源、环境、视点四固定,即创作时对客观景物的位置、视点只能选择,而绝不能在画面上随便移动,以求严格按照物理、光学原理,科学准确地再现三维空间的客观世界。所以,画家的功夫都用在眼睛所能看到的物体和光影上,不允许增加人的意念和想象。西方绘画还把人体解剖原理运用到人物画中,以准确表现人体骨骼肌肉的开关和运动状态。所以我们在经典西画中看到的人体,都是比例恰当,描绘得如同真人一样。所以西方绘画作品比较科学严谨,追求逼真,强调通过光影、色彩的变化对比,利用体、面等手段对对象进行刻画,真实的再现创作对象。
  二、中西方思想文化根源的不同
  中国画所体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学所讲的天人合一,强调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主张眼到心到、意到,意中有象、象中有意,物我交融。中国画所面对客观物象,经与审美主体交融后,变成一种精神状态的物化方式,绝不再拘泥于客观真实的度量标准。中国画不讲块面刻画,而取轮廓勾勒;不讲物理重心,而重主观感受,它对客观事实进行了提炼,成了一种具有主观意象的精神轨迹,发挥着远远超出客观形体本身的精神效应,更接近于一种时空的转换,关心人的变化过程,想到什么,用生命的状态表达对象。作画时,意在笔先,胸有成竹,笔简而意工,象约而境奇,不仅求之于象内、境内,更着眼于象外、境外。这些客观事物已经成为画家主观精神的载体,身上已经融入了画家的个性与情绪,所以,中国画的主体往往都显现在画面上,背景和细节则昼省去,画面留下许多空白,重神轻形、重意轻象,要求神形兼备、情景交融,追求笔有尽而意无穷。
  西方绘画则不同,西方文化的传统哲学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中心,人要驾驭自然、征服自然。从这种观念出发,西方人的理想最终目标就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从而获得幸福,这种精神渗透到绘画艺术中,便体现为强调客观地表现现实对象。西方绘画总是把科学运用到绘画中,要求画家以纯客观的方式来把握自然,即画家所画一定要与他所看见的保持一致,在创作中讲素描、解剖和透视的应用,通过明暗的调子、统一光源的明暗关系来进行制作,它讲究焦点透视,三维空间作画,讲块面刻画。它是一整套的模式来进行绘画。在西方画中,人的思想感情不能代替科学,不能表达深层次的意境,它与中国画具有鲜明的对比。
  三、中西方绘画色彩审美的不同
  欣赏中西方绘画,最直接的体会就是绘画审美在色彩上的应用。色彩是西方绘画的灵魂,西方绘画着重强调色彩的渲染,画家用色彩的渲染传达画家的情感,大胆地描绘自己的感觉,西方绘画为了达到色彩上的完美,用很多材料来作画,主要是有铅笔,碳笔,粉笔,水彩,水粉,油画颜料。对色彩如此执着地追求,与中国的绘画审美截然不同。
  中国画最初的创作受颜料局限仅限于黑白水墨画,画家墨跟毛笔通过深浅颜色的对比将心中所想之物挥洒在纸上。后来中国画作也增添了多种色彩的应用,但画家们重视的始终不是画作的色彩的绚丽,他们要的是通过色彩对比所呈现的意境。
  四、中西方画家身份与题材的不同
  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开始出现文人画家了,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一批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杰出画家,唐宋以后,一批大诗人兼大画家的出现,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绘画的“文人化”进程。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下,中国的文人画对现实的社会人生,几乎是出乎其外,淡然处之的,中国画写的是意象,写的是意境,写的是作者的人生理想,这在西方则是没有出现过的。中国文人画受宗教影响较小,多以山水、花鸟等题材为主。
  西方的画家在19世纪前一直是画匠身份,到19世纪后才独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画家。西方画家的主要成分是画匠,他们身处社会底层,对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生活,是正视直观的、积极干预的,所以,西方的绘画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而创作,具有写实、再现的意义。西方画家以事物为对象,抱着一种科学的态度,以探求物象在视觉上的性质,这些纯视觉因素的把握,使西方绘画的表现较纯粹。
  总之,中西方绘画各有其特色和精髓,它们产生、发展是在不同的的社会背景及时代下造成的,构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因此,我们欣赏中西方绘画时,要综合其历史文化、哲学思想、宗教等结合绘画本身来欣赏比较。
  【参考文献】
  [1]王默林.写实——作为西方美术的世界观问题[J].文艺评论,2009(03)
  [2]蔡峰.中国传统美术作品中的和谐思想探究[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作者简介:田朝杰,男,1989年出生,河南省鹤壁市人,助教职称。大学毕业后进入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工作,2011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心理学。
其他文献
1四月里,女人枕着他胸膛,随手拨弄着身边围绕过来的深浅夜色,喃喃地说,小满,你说家里樱桃是不是该熟了?女人说,我们去沟里摘樱桃吧……这个时候,老家土沟沟里的小樱桃熟得正好,挂在枝
本文通过列举再分类的方法来梳理训诂学的定义和训诂学与文字学、语音学、语义学等学科的关系、阐明训诂与训诂学的区别界限.并重新定义训诂学,目的是建立一个相对完整的训诂
目的:观察CD52单抗对IL-10基因敲除小鼠结肠炎的干预作用并探究其干预作用的可能机制. 方法:给予CD52单抗治疗后,计算疾病活动度指数,检测结肠病理学评分,外周血、脾脏及结肠
【摘要】许多初学物理的学生,对于“物质”与“物体”两个概念的区别搞不清楚,以下笔者将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两个概念的不同。  【关键词】物质 物体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23-02  怎样正确理解“质量是物体的质量,密度是物质的密度”?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搞清“物质”与“物体”的区别。  哲学范畴物质概念:物质指客观存在。具
期刊
奚小溪说,开放屋顶可以晒被子对我们有好处。好像占到了便宜,是大便宜。买房子时没有占到任何便宜,托了很多关系都没用,价钱降不下来,和有些人比较还是吃亏了许多,多拿出钱而
期刊
一天晚上临睡前,我在北京自己的寓所接到一个电话。电话那头是个男的,操着我老家的口音,叫我猜猜他是谁。我自从大学毕业以后就几乎没回过故乡,使劲猜了几个,皆不中。那边便
突然一声嚎叫,同时有四柄剑刺到了蟠龙身上,每柄剑都刺入半尺多深。跟着又是一声嚎叫,另外四柄剑又同时刺中卧虎。兵丁拾起蟠龙卧虎手中的双剑又再次送到丰时面前,罗盛伸手便
期刊
当门户网站的全民微博与社会前进中的困惑相遇,与人性中的善与恶相撞,迸发出的,是不容忽视的推动力。01最反官僚我爸是李刚“葡萄美酒夜光杯,欲见女友把命催,醉驾撞人咱不怕,
校训是各大高校基于校园文化及办学特色制定的对师生有指导意义的训词,它是广大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学校精神面貌的真实写照.一
期刊
目的:研究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行关节置换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在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随机择取6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