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互动教学的感想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ying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它产生于需要和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愉快的情绪体现,从而引发进一步主动学习的动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能入迷,入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才能使学生的学习达到高效,达到互动的目的。
  
  一、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所谓创设情景,就是指由教师创设一种使学生产生疑问,渴望得到答案的情景,或架设一道使学生独立到达彼岸的桥梁,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这样的情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并且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上课伊始,引入名言“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无处不在,如:数学中,有很多美,不知同学注意汉有?”这样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景,就会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数学的真实、有趣,可以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合作讨论
  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环境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挖掘和创造能力的发挥,让学生动中学习,互动训练,不仅要用有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激发起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要以“爱施教”,由衷地欣賞赏识学生,鼓励他们去求异,去挑战权威,给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的条件,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3、剖析问题,提出疑点,提高兴趣
  课堂上学生为主导,教师为辅导,怎么导出疑点,提高兴趣,消除学生对问题的畏惧感,使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数学问题的意义,自由地,发散地提出新问题,使学生思维得到拓展,求知欲得到满足。
  在三角函数、不等式及平面几何的讲解时,不断的质疑,让学生去探究,但不是不管学生,放任他们,而是讲究互动,让他们在动中学习,要讨论中有所创新,有所发现,继而产生成功的愉悦,使学生兴趣加重。
  
  二、注重对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不会赞美学生的老师不是好老师。赞美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生长剂。在课上,针对某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完之后,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比如:“大家分析得不错,尤其是学生甲、学生乙分析得很有见解。”、“这位同学说得非常不错”、“回答很好,非常精彩”、“很值得我们学习”、“值得表扬”等,这些富有激情和赞美的话,拉近了师生心理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展示自我、各抒己见的信心和勇气,激活了课堂气氛。
  
  三、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师本身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因素,教师风趣的语言,精辟的讲解,漂亮的板书,渊博的知识,都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新课程改革实验中,教师要真正做到“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具备一桶水。”要求老师不仅要具备一桶水,而且要具备一个活水源。滔之不绝,取之不尽,用之不完。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这是新时期教学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必须认清形势,要及时、广泛地吸收营养,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的业务水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上好每一堂课,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科知识的严谨之美,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体验新知识,尝试成功,充分享受学习的快乐。
   (作者单位:067300河北省兴隆县职教中心)
其他文献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灵活解题的能力十分重要。学生在解题上缺乏灵活性,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学中,总结出运用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来解题,具有简便、快速之作用。    一、巧用三角形面积公式证明线段的乘积相等  例:已知:AD⊥BC于D,BE⊥AC于E,CF⊥AB于F。  求证:AB·CF=BC·AD=AC·BE    1、學生在解这一问题时,都是证明△ABD∽△CBF  2、
期刊
一、以“疑”激趣  精心设疑,能诱发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其探究的兴趣。例如:在讲“数列”时,以“印度国王奖赏国际象棋发明者的故事”设疑导入。国王要奖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问他有什么要求,发明者说:“请在棋盘的第1个格子里放上1颗麦粒,在第2个格子里放上2颗麦粒,依此类推,每个格子里的麦粒数都是前一个格子里放的麦粒数的2倍,直到第64个格子,请给我足够的粮食来实现上述要求。”你认为国王有能力满足
期刊
轨迹问题是高考中重点考查的内容,常常与取值范围及分类讨论的思想结合在一起,它重点考查了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过F(0,)的直线交曲线C:x2=-4(y-1)(-2≤x≤2)于P和Q两点,且=λ。  求λ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设直线PQ的方程为:y=kx+(-≤k≤)代入x2=-4(y-1)(-2≤x≤2)并整理得:x2+4kx-2=0。设P(x1,y1),Q(
期刊
[摘要]21世紀将是一个知识创新的世纪,新世纪正在召唤大批高素质创造型人才。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 培养 数学    创造性思维可以理解为主体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
期刊
学习英语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使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等交际活动的能力,即:“四会”。从学习的角度来说,“读”是其它“三会”的基础,因为在国内学习英语的环境中,听、说、写的机会较少,通常是通过大量阅读各种英语书报杂志来丰富我们的“语感”(Speech feeling),即:对英语的感性认识,扩大英语词汇量,提高英语理解和表达能力。实践证明,要想提高“听”、“说”、“写”的能力,应该首先提高“读”的能
期刊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级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  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就业学生的实际运用。同时,是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达到查缺补漏,掌握教材内容的再学习。因此,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实施总复习教学是初中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一、紧扣大纲,精心编制复习计划 
期刊
有这样一道操作题:  将6×4(单位:厘米)的小方格矩形纸,沿着格线剪去一个正方形后,剩下来的新图形的周长与这张矩形纸的面积在数值上相等,而且新图形的面积与这张矩形纸的周长在数值上也相等,那么剪去的正方形边长是多少?怎样剪法(试举一例)?  分析与解:因为矩形纸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周长是20厘米,据题意剪剩下来的新图形的周长应是24厘米,面积应是20平方厘米。所以剪去的正方形面积应是(24-20
期刊
对称问题是中学数学中常见的一类问题,抽象函数的对称问题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函数的对称问题又分为点对称问题和直线对称问题,下面,谈谈这两种对称问题。    一、点对称问题    所谓点对称问题,即:中心对称问题,其具体表现形式为:  1、若函数恒满足,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2、若函数的定义域为R,且是奇函数,则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3、函数与函数的图象关于点对称。  例1、与直线关于点对
期刊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对它情有独钟,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大量的事实和调查数据表明,随着数学内容的逐步深化,许多小学、初中数学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后,每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他们虽然很想学好数学,但数学成绩总提不高,数学能力逐渐下降,于是出现了他们越学越用功,却越学越吃力,最后
期刊
要上好一堂数学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根据青少年学生求知欲强,思维敏锐,喜欢提问,敢想,敢创新的特点,我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对数学课的导入,浅谈几种常用的方法。    一、导入法    导入法是从与课题有关的趣味事例出发,导入新课。如:讲正数与负数时,向学生介绍早在15世纪,欧洲的商人在装货的箱子上画一个“十”号来表示超重,画一个“一”号表示不足。在数学上,最早采用这个符号的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