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宁:跨越百年的科学大家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o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7年,时年35岁的杨振宁因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与李政道一起获诺贝尔奖。他提出的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是20世纪物理学的突破性成果之一。
  诚如同为诺奖得主的丁肇中对这位跨世纪科学大家的评价:中国人在国际科学坛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不仅如此,杨振宁还为中国学术与世界接轨、中国科学人才的培养和学科建设、中美沟通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天才科学家


  1922年,杨振宁出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是留学归国的数学博士,任教于清华大学,杨振宁随父母在名师云集的清华园度过了八年快乐充实的童年时光。开蒙时,父亲发现他数学天赋极佳,曾欣然写下:振宁似有异禀,吾欲字以伯瑰。但身为数学家的父亲没有急于求成,而是让孩子先打好人文基础。温暖的家庭氛围让杨振宁养成了平静温和的性情。
  1937年,日寇的炮火摧毁了清华园的宁静。后来,杨振宁随家人南迁至西南联大。物质条件异常艰苦的西南联大却拥有众多顶尖学者,在吴大猷和王竹溪等导师的引领下,杨振宁极早地进入了20世纪后半叶物理学发展最快的两个领域:对称性和统计力学。这使得杨振宁后来作为庚款留美学生进入芝加哥大学时,能迅速与学术前沿接轨。他的同学惊讶地发现,这位来自战火频仍的中国的同学,虽然总是谦逊地坐在后排,但在物理领域的所知所见竟高于他们,甚至可以做他们的老师。



  考虑到祖国建设的需要,留学之初杨振宁选择了实验物理。在阿里森实验室的两年,是他科研生涯中最为痛苦的阶段。在实验室里,他总显得笨手笨脚,阿里森喜欢说一个笑话:哪里有杨,哪里就有爆炸。杨振宁甚至因此得了一个绰号——“黄色危险品”。
  后来,杨振宁决定放弃实验物理,全力投入到自己擅长和热爱的理论物理领域。凭借对称与不变性领域的博士论文和后续研究,杨振宁成为了“用群论与场论分析对称的专家”。校长哈钦斯在授予他博士学位证书时特别指出:“这位青年学者的成就,证明人类在高度智慧层次上,东方人和西方人具有完全相同的创造能力。”
  在以费米为首的顶级理论物理学家圈子里,杨振宁与科学家们展开热烈讨论。在中国文化熏陶下长大的杨振宁善于沟通交流,富有合作精神。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后,他最重要的合作者是同样来自西南联大的李政道。普林斯顿院长奥本海默曾说,自己最喜欢看到的风景,就是杨、李二人走在普林斯顿的草地上。两人优势互补,共同创造了许多重大科研成果。其中最耀眼的,便是宇称不守恒定律,两人因此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探索当时物理学界关注的θ-τ之谜的过程中,杨、李二人通过大量计算推导出宇称不守恒的结论。起初这一研究结论并不被学界看好,但在华裔科学家吴健雄女士通过复杂的实验验证这一假设后,迅速引起轰动,它让人类对自然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他们的获奖,激励很多华人学子走上了科研之路。
  35岁就获诺贝尔奖,看似“出道即巅峰”,而后来杨振宁又越过了更多更高的山峰。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理论框架之一,杨-米尔斯规范场理论被学界公认为杨振宁一生最高的科学成就,它开辟了物理研究新境界,启发了包括特霍夫特、温伯格、维尔切克等在内的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工作。
  杨振宁对物理学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当之无愧的伟人。

至诚爱国者


  在诺奖晚宴上,杨振宁说:“我是中西文化融和与冲突的产物。我既为我的中国根源和背景骄傲,也为投身起源于西方文明的现代科学感到满意。”后来他又讲道:“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改变了觉得自己不如人的心理,我想我在科学工作方面的成就帮助中国人增加了自信心。”
  因为现实压力和特殊处境,1964年杨振宁加入了美国国籍,放弃了自出国算起保持了近20年的中国国籍。对此他心里很难受,他在《文选暨评注》中写道:“对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做这样的决定尤其艰难。”2015年,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正式成为中国公民。
  由于“冷战”的影响,在中美关系“解冻”前,杨振宁和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在仅有的几段相聚时光中,父亲总是很激动地跟他讲新中国的巨大变化,讲国内工业和科学技术如何突飞猛进。他明白父亲的苦心,对新中国他同样充满信心。但他也知道,当时中国的环境还无法满足他做研究所需的条件,他忘不了少年时目睹父亲和一些学者因条件所限放弃科研的遗憾。
  1971年父亲病重住院,杨振宁费尽周折回国探病。作为中美关系缓和后第一个回国的华人科学家,他向周总理建议,中国应加强基础科学理论研究,大力培养理论人才,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这次回国杨振宁还与邓稼先取得了联系,他从邓稼先的信中了解到,中国的原子弹完全是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他深感自豪。
  返回美国后,杨振宁发表了题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演讲,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新中国的深情厚望。人们大多知道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绕不开“乒乓外交”,但是未必了解这番演讲对于美国人重新认识中国的意义。
  杨振宁不仅四处发表演讲,还参与了留美学界的“保钓运动”。他以杰出华人科学家的号召力,迅速成为旅美华人中的领袖级人物。他的思想和言論,唤醒了一代旅美华人的爱国情感,改变了诸多美国人对新中国的印象,促进了中美关系的发展。
  杨振宁非常关心祖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他多方奔走募集资金,设立了中美教育交流基金会(CEEC),资助多位中国学者去美国深造。葛墨林教授曾说:“有一次杨先生发烧,不顾夫人劝阻,自己单程开车约两小时参会,为CEEC争取捐款。”“我有责任帮助中美建起一座桥梁。在中国发展科技的征途中,我应该贡献一些力量。”杨振宁说。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是杨先生多年的感叹。2003年底,81岁的杨振宁回到中国定居,他将自己在清华园中的住所命名为“归根居”。他受邀主持建设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还在清华大学亲自为本科生授课。曾任清华大学校长的陈吉宁这样评价:“在杨振宁推动下成立的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不仅在学术前沿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清华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成立初期,杨振宁给研究院捐献了100万美元现金,这是他绝大部分积蓄。之后,他通过各种渠道又募集到了1500多万美元资金存账。他还把每年的工资都捐给了清华,自己去香港中文大学讲学,以供家里开销。杨先生生活低调简朴,却对清华慷慨奉献。
  今年杨振宁在百岁之际的座谈会上,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同途》为题发表了讲话,这句话也是1971年邓稼先来信的结束语。杨振宁说:“我觉得50年后的今天,我可以自信地跟稼先说,我懂你‘共同途’的意思,我这以后50年符合你‘共同途’的瞩望,我相信你也会满意的。”

幸运尘世客


  杨振宁是个公认的天才。也正如他的挚友黄昆院士所形容的,杨振宁是一位显得最正常不过的天才。他为人谦逊热情,在数理人文、人际交往、家庭关系、命运选择等方面都展现出一种得心应手的平衡感。上天赐予他罕见的科学天分和创造力,除此之外,他又是一个得享尘世幸福的普通人。他的原生家庭温暖和睦,他和两任妻子感情都很好,三个子女皆事业有成。
  朱邦芬院士曾称赞过杨先生的君子之风。有一次杨振宁请朱邦芬夫妇吃饭,饭后送他们回家,还主动下车给朱邦芬的太太开了车门。这种待人谦逊平等的态度,“不是每个大科学家都有的”。
  杨振宁不仅是科学大家,也是一位能量很大的社会活动家。正是得益于他善于沟通合作的特质,他才能奔走于中美之间,为中国的科研事业和国际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在杨振宁等的示范带领下,海外科学家逐步开启了与中国的交流互动,让中国科学重新站到了世界的舞台上。
  虽然常常高蹈于理论物理的玄妙空间中,杨先生在现实世界里又极务实。因为经历过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他在实现物质丰盈之后,仍然表现得像个精打细算的会计。姚蜀平教授曾讲过,在谈到中美学术差别的话题时,时年60岁的杨振宁对研究经费做了非常详细的计算。正因为了解经济条件对科研工作的限制,杨振宁才想方设法为中国的科研募集资金。
  杨振宁的第二段婚姻颇受关注。陪伴杜致礼走完4年患病岁月后,在杨振宁心中,翁帆是上天赐予他的“最后礼物”,如今两人已经相携走过17载。曾与杨先生共事的葛墨林教授撰文说,翁帆对杨振宁体贴入微,几次大病,如果没有她,杨振宁恐怕难以挺过。有人问杨先生如果没有遇到翁帆,是否仍会再婚,他老实回答:会。他坦承害怕一个人老去的孤独。天才亦有和普通人一样的爱与惧,对人生、对自我,他率真诚实。
  他的率真性情也表现在敢讲真话、不怕得罪人。1978年中央向杨振宁征求关于建造高能加速器的意见。明知领导同志在热切地等待他表示支持,他还是表明了反对态度。2016年多名外国诺奖得主建议中国建造超大对撞机,国内也有附和的声音,但杨振宁发表了《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一文,从成本效益和学科前景的角度予以否定。在这个问题上与他针锋相对的丘成桐院士却说:“(超大对撞机所进行的)这些实验背后的基础理论都要用到杨先生的学说。每一次突破后,我们对杨先生的学问都更加佩服。”
  作為当今在世的杰出物理学家,杨振宁的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已经获得了历史性的高度评价。他并不计较个人得失,他关心的是超越个人的事情。正如翁帆所说:“他本可以做一个高居于科学金字塔顶端的活神仙,可是他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感,让他义无反顾地坚持做他认为重要的事情。”
其他文献
▲ 杨晓邬(左)和郭汉中(右)在研究青铜大口圆尊的修复方式师从高人学习文物修复  1947年8月,杨晓邬出生在四川成都的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新华书店的会计,母亲是缝纫店的缝纫工。  初中毕业后,杨晓邬响应“上山下乡”号召,到西昌农村插队当了知青。8年后,杨晓邬返城回到成都,被分配到四川省博物馆(现四川省博物院),跟随民间铜匠黄师傅学习青铜器文物修复。  最初,杨晓邬对文物修复的理解就是“把一些锈迹
期刊
吴笑生《笑吟集》成于抗战期间,内容多为乱离之声,比照集名,可谓“名不副实”.之所以如此,与得名于作者姓名及其身为基督教徒的人生态度有关.他的诗词不仅是悲国伐敌之歌,也是战争流亡之歌,具备诗史性质.
运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云南省5个校园足球试点县(区)域内的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任职的足球教师和教练员参加培训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认为:(1)师资队伍整体偏年轻化,但已形成骨干教师、青年骨干教师、青年教师、新入职教师传帮带的人才梯队;(2)教师和教练员参培率已达100%且成效显著,但对培训制度的评价还不够理想;(3)提出深化“平台+基地”培训模式、推进“层次+模块化”培训内容、优化“固定+兼职+流动”岗位配置、完善“培训+晋升”制度等优化路径.
舆论又开始了一轮关于“农民工”改名的讨论,起因是深圳市人社局2021年9月17日答复人大代表提出的“倡导媒体在宣传上,不使用‘农民工’等歧视性语言”建议中称,“我市虽不能要求本地媒体不使用‘农民工’表述,但也将结合深圳实际,引导新闻媒体多使用‘来深建设者’表述。”  其实,类似讨论并不新鲜,几乎隔几年就来一波。有案可稽的是,2007年全国两会,时任广东省作协副主席吕雷提交了取消“农民工”这个称谓,
期刊
宇鹏创意品牌研发机构,前身为北京798艺术区思想设计(2007年独立創立),2011年在济南正式更名为“宇鹏创意”,英文名:“DONGYUPENG”。  宇鹏创意由业内经验丰富的设计总监董宇鹏先生亲自带队创作,国内知名策划人担任策略总监。广告届资深媒体总监担任新媒开发顾问;由国内一线艺术院校的高级设计人才齐聚麾下。  以平面创意为创作根基,商业空间设计为领域主导,跨界产品研发为发展方向。主要致力于
期刊
专栏作家,复旦大学教师,在《新民晚报》等多家媒体开设专栏,已出版《草木本心》《容我想想》等作品。  几年前我去北京出差,工作之余和从事出版行业的友人闲聊,他问我来北京有何收获,我说最开心的是逛了五道口的“光合作用书房”。他用有点怜悯的目光看着我说:“你再来的时候,这家书店应该已经不在了,他们只是在勉力支撑。”结果被他言中,我去“光合作用”是第一次造访,也是告别,只是当时我并不知情,只一味欢喜。站在
期刊
从1994年成为一名老师到现在,上海市黄浦区卢湾一中心小学校长吴蓉瑾“攒”了好多名字——  她叫得出全校1000多个学生每一个人的名字,学生们喊她“云朵妈妈”;她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手机开机,家长们称她“秒回校长”;她源源不断地把优质教育资源和创新实践成果送进偏远山区的课堂,同行们叫她“种子校长”。▲ 中共一大纪念馆内,吴蓉瑾在鼓励小小讲解员把爱的表达化作云朵  孩子们和“云朵妈妈”之间,有
期刊
盛开的花创作于雍正元年(1723年),是郎世宁最早的纪年作品。  画作以西洋静物写生,记叙中国宫廷对于祥瑞的庆贺态度。盛开的祥瑞之花迎向枝头站立的佳人,两者交相呼应,完美融合,人面桃花相映红的盎然春意跃然而上,春来了。  家居饰品在美化環境的同时,很容易藏灰纳垢。为此,艳遇中国家居饰品,特采用高档西服面料贡缎桃皮绒,这种介于丝绸与植绒的质感,厚实细腻,手感轻柔,久用不藏灰。当春意盎然遇上花样年华,
期刊
学者进入短视频新世界,就像闯入海底。这里有未知的逻辑、陌生的观众、迥然不同的评判标准,但奇怪的是,娱乐和知识就这样在短视频平台里有序地共生了。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沈奕斐从今年6月起在某短视频平台接连做了5场直播,到后期每场观众都能达到近200万,这几乎是她过去办20年讲座才能达到的听众数量。东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付鹏的账号叫“付鹏的经济世界”,因为接地气的话题、风趣的语言、大胆的表达,很多粉丝
期刊
1589-1595年间,利玛窦移居韶州并建立了中式教堂和居所,然而历经四百多年的沧桑巨变,其教堂和居所早已被毁坏且位置难以确定.根据近几年发掘的历史资料,再次考证利玛窦在韶州的居所遗址和教堂建筑风格,回应和澄清一些不同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