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顶层设计创新型国家建设再提速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ke112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释放的新动能和新活力不断迸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依然需要改革和创新两个引擎协同发力,牵引中国巨轮乘风破浪,向着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奋力前进。
  2002年5月,英国首相布莱尔在英国皇家学会发布了《科学至关重要》的演讲,阐述了英国政府“用创新赢得世界”的战略考虑。一时间,引发各界对于创新的重新审视和考量。不久,制定我国科学技术发展长远规划的建议被写入党的十六大的大会文件,也成为摆在新一届政府面前的一件大事。
  2、20、2000,这组数字对应的是,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编制历时两年,战略研究20个专题的研究队伍超过2000人,12易其稿后最终形成。
  2006年2月9日,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主线,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奋斗目标,对我国未来15年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作出全面规划和部署。要在一次次的头脑风暴中达成共识并不容易,其中不乏充满火药味的争执和博弈。但是,这些都以国家利益为前提。《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以建立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然而,当时我国的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以往的科技政策制定都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一下子把边缘化的企业当成技术创新主体,这一提法无疑极具突破和前瞻性。
  一些985、211大学校长和科研院所专家对此持有不同看法,认为他们才是科研的主体,怎么可以让企业变成创新的主体?大家在讨论、争议中各抒己见、引经据典,从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和中国的现实进行充分探讨,这一提法最终在2003年达成共识。
  正是广泛、深入研讨,倾听、吸纳各方不同声音,才能让真理越辩越明。这种集思广益、百花齐放的研究过程,为《规划纲要》打下广泛认同的实施基础。在阔步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征程中,创新与改革总是结伴而行。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决策部署,明确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不过,这次学习的“课堂”走出中南海,搬到了中关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注定荆棘丛生,“道阻且长”。时间来到2014年,在这个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中,为科研人员减负赋能,理顺科技计划管理體制成为当务之急。
  这一年,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扎实推进。一场破坚冰、动真刀的科技体制改革大幕拉开,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和项目资金管理改革迈出重大步伐,以此为突破口,撬动科技其他方面的改革向纵深推进。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钱袋子”交给专业机构打理,资源配置不再“天女散花”,国家科技计划全面整合成五大类。2016年,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值得纪念的一年。
  “科技三会”召开,《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从经费比重、开支范围、科目设置等方面提出一系列“松绑+激励”的措施,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造活力;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 (以下简称《战略纲要》)吹响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集结号: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目标。当加快速度变为加快转型,当扩张规模变为提高质量,中国呼唤一次系统性的变革。显然,我们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创新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为此,《战略纲要》围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科技创新体系,提出到2020年要完成的10个方面143项举措,形成了时间明确、路线清晰的改革“施工图”。
  满载创新动能的列车,总能穿越漫长幽暗的隧道,把人类带入一片崭新的世界。将时间轴拨回至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北京隆重召开。在十九大报告中,“创新”一词被提及超过50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过去5年间,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领下,我国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大国,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三部曲”,创新不断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从增加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到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的改革意见,为科研人员持续松绑加油;全面深化科技改革蹄疾步稳,科技管理的主体架构和基础制度基本建成。企业已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要力量,在全社会研发投入、研究人员和发明专利的占比均超过70%;
  一批“叫得响、数得着”的科技成果为世界瞩目。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领域实现多点突破、群体性跃升,铁基高温超导、量子信息、克隆猴等一批重大原创成果涌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深海探测、高速铁路等领域重大成果竞相亮相;网络购物、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
  来源|科技日报
其他文献
结合裂面边界条件和位移单值条件得到裂面上有伪集中力作用时应力函数的复势解。同时利用“伪力法”,在叠加原理的基础上,借助Chebyshev数值积分法求得“伪力”的大小,给出了压
会议
本文假定接触区宽度及接触区载荷,根据叠加原理将受力状态分解成对称和反对称状态, 然后利用正交完备的三角级数和勒让德级数构造这两种受力状态的位移场, 并应用最小势能原理
会议
本文通过构建界面裂纹的应力函数,应用分离变量的方法得到控制方程的解,旨在寻求由均匀材料和功能梯度材料组成的复合材料物理弱间断线上平面问题(裂纹与材料的梯度方向垂直)的高
会议
基于三种不同循环特性材料的单轴和多轴棘轮-疲劳交互作用实验结果,提出了一个考虑棘轮-疲劳交互作用的多轴应力疲劳失效模型。在该疲劳失效模型中,假设非对称应力循环下的损伤
会议
通过构造新保角映射函数,充分利用复变函数理论中解析函数的优越性质和Cauchy积分公式,对无限大板中椭圆孔边单裂纹受冲击载荷作用下的动态问题进行了分析,得到该问题受拉伸和剪
会议
基于Von Mise 强度准则,对ABAQUS 进行二次开发,发展了金属延性裂纹扩展过程的自动有限元模拟技术。利用该模拟技术,模拟了紧凑拉伸试样、三点弯曲试样和双孔平板试样的延性裂纹
采用压电陶瓷片在1mm铝板上主动激励和接收Lamb波,并在板上吸附强磁铁模拟缺陷,在激励和接收传感器的连线位置上移动磁铁,研究不同位置的缺陷对S0模态直达波传播的影响。实验结
红外热像法具有无损、实时及非接触的优点,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疲劳研究中。基于红外热像数据,学者们提出了全新的疲劳评估方法。这些方法分别以温度、固有耗散、热弹性应力集中系
通过分析不同形式缺口试件根部的非均匀应力场分布,在疲劳寿命预测中采用应力梯度修正的方法,利用FE-Fatigue 疲劳分析软件,基于应力梯度修正方法对两组具有不同缺口形式试件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高房价,最终必然是开发商与购房者两个巴掌拍出来的。我这样讲决非故做惊人之语,只不过说了点经济学的一般常识。不过,许多同仁对高房价的批评愤懑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