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子》与失落的内在小孩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qiuqiu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的分量
  16岁的一天与6岁的一天,同样的24小时、1 440分钟、86 400秒,所带来的时间感受却是截然不同的。
  6岁的时候,你可以坐在公园的草坪上吃一个下午的棉花糖,闻玫瑰的芬芳,然后等待一场缓缓而至的日落。当金黄色的余晖映照你的脸庞,你高兴地拍手跺脚,纵声欢笑。是啊,你还只是个小孩子,理应享有小孩的全部权利。
  16岁的时候,你在课桌底下偷偷藏了一本《小王子》。在你听课的间隙,或是写作业累了的时候,你悄悄地抽出小说,翻读几页。不一会儿,密密麻麻的待办事项就在你的脑袋里打转,你立即自责地收起书,重新埋首在浩浩荡荡的题海里。
  而26岁的时候呢?也许那对你来说,还是一个遥远的想象。但我可以告诉你,当26岁的我,坐在电影院里,看着曾经熟悉的文字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出来,看着年幼的小王子长大了,像每一个普通人那样去生活,他彻底地忘记了自己的过去,也失落了他的初心和原乡——在那一刻,我深切地感受到时间的分量,也触及它意味深长的一笑。
  可怕的不是长大,而是忘记
  利兹城市大学的心理学讲师史蒂夫·泰勒在《时间心理学》一书中提到时间流逝的法则。他指出,时间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流逝,一个青年人的一天,与一个小孩子的一天,其心理长度是不同的。当你还是一个小孩子的时候,你总能发现从未体验过的新鲜有趣的事情,时间也流逝得缓慢。当你开始长大,过去“新鲜”的经历逐渐变得索然无味,除非你能够不断进入新的环境、体验新的事情,否则每一分每一秒都将成为流水线上的产物,你将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迅疾流逝,却什么也抓不住。
  《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在原著当中避免谈及长大之后的部分,他对时间划下了休止符,让稚气未脱的小王子消失在飞行员的叙述之中,而一个“永恒少年”的形象,也永远地停留在人们的心灵深处。电影《小王子》则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它插入一条小女孩的叙事线,撕开了现实的真相,让人们看到长大以后的部分——一颗头脑是如何破败,一颗心灵是如何收缩,一个人是如何走向与自我相悖的方向,他忘记了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无法建立起对自我的认同感。
  当电影里的小女孩不远万里去找寻小王子,却在废旧的垃圾堆里发现他的那一刻,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啊,小王子竟然成为了“王子先生”!他忘记了一切,焦灼不休地工作着,甚至不愿拨出几分钟同她聊天。是的,小王子长大了,他不再有意愿去探求新鲜事物,她和他开始度过不同的时间。
  这种失落的对比性唤起人们的情感共鸣——可怕的不是长大,而是忘记。人们无比怀念那个“永恒的少年”,怀念他不知疲倦的好奇与一尘不染的天真,這种情结就像黏合剂一样紧紧连接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不同人的潜意识里书写着相似的代码。分析心理学家荣格将此种形象称之为“原型”,即一种先天的反映倾向,归属于集体无意识的领域。“永恒的少年”,也正是没有长大的孩子常驻在心灵之中的结果,是值得被呵护、被拥抱的内在小孩。
  然而,又有多少人遗失了他们的内在小孩呢?他们匆匆忙忙地长大,忘记了玫瑰的名字,忘记了驯服的意义,忘记了“沙漠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在某个地方藏着一口井”,也忘记了最初的自己。
  电影的音乐响起,小女孩开始帮助“王子先生”去找寻他身后的那个消失的“小王子”。无数的大人也情不自禁地跟随小女孩的步伐,一起去找寻那个被他们所遗忘了的、年幼的自己。这注定是一场关于存在的旅程,交织着行动与选择,悲欢与嗔憾。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奥秘,一切不过恰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生命的过程就是做自己,成为自己的过程。”
  “王子先生”终于找回了失落的记忆,他在放开束缚之后看见了满天的星空,看见了完完整整的自己。而即将成为“大人”或已经成为“大人”的你啊,是否还会偶尔想起那个小小的、小小的自己?
  别忘了,你曾经的名字是——“小孩”。
其他文献
10月20日,印尼总统选举大爆冷门,并不被人看好的伊斯兰教师联合会主席瓦希德,战胜了夺标呼声最高的印尼民主斗争党领袖、开国总统苏加诺的女儿梅加瓦蒂,当选印尼历史上第四位
微信公众平台以微信为依托,成为有着极为广泛年轻使用群体的新兴大众媒介.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校园文化,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手段,形成了其特有的传播特点与规律.探
血栓性静脉炎属于中医学“脉痹”范畴,多见于下肢。我们应用中医辨证治疗50例,收到较满意疗效。
益气活血、祛瘀通络为主治疗气虚血瘀型脑血管意外后遗症22例。
会议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