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

来源 :中学政史地·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ma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我们要不忘历史,从中国近代历史上仁人志士的抗争、探索和创新中看到中国走向复兴的希望;我们要实践创新,从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创新、突破和奋斗中看到中国接近复兴的理由。开创未来,要求每一个走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认真思考、有所作为,做中国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继承者、实践者和开拓者。这虽任重道远,但责无旁贷。
  一、中国走向复兴的希望——历史逻辑
  1.救亡重任:1840年中华民族这个“东方巨人”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倒了”,随之而来的是割地、赔款、开设通商口岸、设厂、驻兵等不尽的屈辱和加深的民族危机。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左宗棠收复新疆、邓世昌率舰英勇杀敌、太平军痛打洋枪队、义和团运动、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地顽强抗争是西方列强未能灭亡中国的根本原因,也让世人看到了中国走向复兴的希望。
  2.探索近代化之路:面对民族危机,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开始睁眼看世界;李鸿章等洋务派掀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变法图强”的维新变法运动,开启了中国学习西方民主制度的先河;孙中山等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深入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发起了学习西方“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开启了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这条近代化之路呈现出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趋势。道路虽然是曲折的,但已经让国人看到了中国走向黎明的曙光。
  3.路径创新:自近代以来中国就开始了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之路,而且前赴后继,进行路径创新,以寻求救国救民的新出路。洋务派进行了近30年“师夷长技”的实践探索,随着甲午战争的惨败而宣告“学其技术之路”的失败。这是因为比技术落后更可怕的是封建专制制度的落后。之后,许多人认识到“西方领先中国的不仅是军事器械,还在于其制度”的事实,维新派另辟路径,开始学习打败自己的日本的君主立宪民主制。但维新变法运动随着“戊戌六君子”被杀而宣告失败,败因是封建顽固派过于强大。“学其制度之路”遭遇挫折。革命派试图用辛亥革命的方式来推翻这个顽固的封建专制制度。它虽建立了民主共和国,开始在中国践行民主制度,结果只赶走了一个皇帝,剪掉了一条辫子,但封建专制依旧,中华民国徒有其名,“学其制度之路”再遇挫折。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探寻到了封建专制制度背后顽固的思想根源,继而转换思路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广泛宣传民主、科学、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思想,推动社会进步,但封建愚昧思想依旧,“学其思想文化之路”难见起色。不断的路径创新,为中国新生力量进一步探索救国的新出路积累了经验。
  4.中共诞生: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工人运动的开展,使中国有了充足的理论准备和实践准备。在此基础上,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和人民大众的中国共产党诞生了。这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被誉为“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坚定了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并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指导中国革命,中国人民从此有了主心骨,找到了新出路。
  5.革命道路:中国革命在苏俄“城市中心论”指导下进行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失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率领工农红军开辟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探索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星星之火”,让中国革命看到了“燎原之势”。
  6.理论创新:五四运动前后传入中国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让成立之初的中国共产党有了行动指南;而南昌起义等的失败,又证明不能盲目照搬他国的革命理论。之后,毛泽东等共产党人深入了解中国,实事求是地研究了中国的农民问题、井冈山的斗争问题、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首次完成了中国革命的理论创新。它犹如“灯塔”指引着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
  7.关注民生: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意识到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了“平均地权”的纲领,这是“民生主义”在中国的一次伟大尝试;鲁迅等激进派让“民族的脊梁”们意识到了唤醒民众思想的重要性;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通过发动农民闹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地主减租减息、土地革命等举措来调动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的革命积极性。得民心可以得天下,得民心也是民族復兴的内在动力。
  8.接触世界:闭关锁国的明清王朝让中国远离了世界潮流和科技前沿,林则徐和魏源代表了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主张“师夷长技”;严复宣传“进化论”等西学理论,启发民智;康有为等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学习日本等列强的君主立宪制,启蒙人们的思想;孙中山宣传“三民主义”追求美国的“民主共和制”;陈独秀等倡导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的民主科学和马克思主义思想;面对巴黎和会损害中国主权的行为,五四青年振臂一呼,唤醒了中华民族;中国政府参与开罗会议、雅尔塔会议等,与世界正义力量一道共同反抗法西斯,抗战胜利则成为中华民族走向重新振兴的重要转折点;中国共产党接受共产国际的指导,探索中国革命等。在广泛地接触世界的过程中,国人看到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希望。
  二、中国接近复兴的理由——实践逻辑
  1.中国新生: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代结束了,也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为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1954年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确保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法律地位;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了政权基础、制度基础的社会主义中国从此获得了新生。
  2.探索现代化之路: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也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时期。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我国实施了三大改造,将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加速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化大革命”的发动,阻碍了国家经济发展和现代化之路;王进喜、邓稼先等英雄们用自己的贡献证明:社会主义现代化之路是一条极其艰难的创业之路,也是一条中华民族接近复兴的必由之路。   3.改革创新: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传入中国的是其“城市中心论”为主的革命理论和“斯大林模式”为主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当“斯大林模式”长期束缚中国经济发展并导致中国经济陷入绝境的时候,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果断在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道路创新。同时,中国共产党人还推进诸多方面的创新,比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经济体制创新;等等。中国正走在一条改革创新的复兴之路上。
  4.中共领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特点和最大优势,因为党可以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40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而且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5.发展道路: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我国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它不是僵化的老路,也不是改旗易帜的邪路,而是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是一条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的道路,是一条改革创新的道路,是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从根本上讲,这是一条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6.理论创新:中国在模仿苏联的五年计划和“斯大林模式”的过程中,发现了其忽视市场调节作用的弊端,进而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实践。例如,在利用外资问题上采取创办经济特区、设置经济开放区等特殊经济发展模式;在选择发展经济手段问题上采取市场和计划相结合的经济手段;在对待市场经济的态度问题上推进国企市场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国家统一问题上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制度;对待农村经济发展问题上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对待就业问题上实现“政府促进就业、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主就业”的就业机制;对待社会安全稳定问题上建立社保、低保、老保等社会保障体系;对外交往方面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对国际局势的总体判断上坚信“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的判断;在改革和现代化的依靠力量上坚持“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思路;在治国理政的手段上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并形成了以新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等。我国在改革开放40年中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7.改善民生:自从走上改革开放这条富民之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不断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为人民谋幸福,使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三峡工程的修建、青藏铁路的通车、西氣东输工程的建成、安居工程的推进、“两免一补”政策的实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成等,一个亲民爱民富民的执政党和政府,一个人民支持拥护实践的改革开放伟业,得到了中国人民的普遍认可和赞扬。
  8.走向世界:自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开展了睦邻安邻富邻的周边外交、战略合作互惠共赢的大国外交;中国倡议实施“一带一路”,在致力于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并作出巨大贡献;参与亚太、世贸、联合国等重要组织的活动并提出助力世界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在反恐、核安全、维和、救灾、扶贫、环保、疾病防治等领域贡献“中国智慧”;提出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30年,分“两步”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中国蓝图”——中国已在世界上树立了一个和平、发展、合作、开放、有能力、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中国已实现了由走上世界舞台到走向世界舞台中央的转变,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接近民族复兴的发展时期。
  三、中国走复兴之路的启示——未来逻辑
  1.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因此,要全面从严治党。
  3.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仅让中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而且让世界各国和人民共享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4.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抉择。因此,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5.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6.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7.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但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一切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
  8.封闭必然落后,开放才能发展。所以,中国需扩大对外开放,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人才、资源、资金、知识、制度等为我所用。
  9.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社会制度、体制政策、发展模式等的选择都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既不能盲目照搬模仿他国模式,也不能强行向他国输出自己的模式。
  10.中国近现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抗争、探索、创新、突破的奋斗史,
  这是中国未亡的根本原因。
  因此,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11.“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具体内涵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
  12.没有人民的支持,任何运动、起义、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等都不可能取得成功。所以,中国必须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3.法律是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和基本方式。因此,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14.要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增强制度自信。
  15.改革就是一种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要全面深化改革。
  四、有关“中国走复兴之路”的试题演练
  1.为中国走向独立、富强、统一的社会主义社会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的事件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1954年宪法的颁布D.实行改革开放
  2.中国精神包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下列符合改革创新精神的史实有()
  ①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②创办经济特区③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实行“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⑤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3.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征。40年前标志着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性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C.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邓小平“南方谈话”
  4.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二个理论成果,成为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这个理论成果是()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5.中国已走在历史上最接近民族复兴的发展道路上。其中,中国“最接近民族复兴”的时期是()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
  C.改革开放新时期
  D.中国开始走上世界舞台的时期
  6.改革开放近40年,到明年我们要隆重地纪念一下,明年就是40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凭着一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凭着一股滴水穿石的韧劲,成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们遇到过困难,我们遇到过挑战,但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
  ——摘编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2017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阅读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并走上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标志是什么?
  (2)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不懈奋斗、与时俱进,用勤劳、勇敢、智慧书写着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故事。请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角度各列举一个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实例。
  (3)材料中说,我们要隆重地纪念一下改革开放40周年。党和国家这样做有何现实意义?
  参考答案:
  1.A2.B3.C4.A5.C
  6.(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政治上:港澳回归,完善宪法宣誓制度,依法治国治军治党的新举措实施等;经济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国民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位等;文化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神舟”“高铁”“超算”等科技成果居世界前列等;社会上: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建設进入倒计时、“低保”“义务教育”等社会公平体系逐步健全等;生态上: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工程进入实施阶段、推行河长制等。
  (3)有利于振奋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有利于深入认识改革开放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推动作用;有利于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的道理;有利于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等等。
其他文献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愿望、需求或他所企图达到目标的一种动因和内在力量,它能使个体对学习活动保持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它可看做是学习的内在动机,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的一种意识倾向性。故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其蒙而引其趣”,在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中也明确提出“激发化学学习兴趣”,可以说兴趣是化学学科教学的生命力。笔者在课改的教学实践中,对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化学
[摘要]新课程下的课堂评价较之传统评价有了许多可喜的变化,但依然存在一些误区。本文就如何在课堂上开展评价作7一些探索。评价要投入真情,注意延时评价和及时评价相结合,要力求准确、生动多样。  [关键词]真情;延时;准确;生动多样    新课程“以生为本,促进发展”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课堂教学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课堂教学评价较之传统的评价也开始悄悄变脸:我们欣喜地发现评价不再是单一的老师评价学生,
传统的教学理念、方法束缚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夺走了学生展示的机会,抹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满堂灌只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的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学生全面发展。要想彻底打破这种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机械的教学模式,就必须进行教学改革。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以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下面我把在实施课堂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尝试简单地总结。  一、转变教学理念  
英语教学改革推广后虽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但是在英语教学中也存在着明显的两极分化问题。有些学生由于基础较好,兴趣越来越浓,同时也有相当多的学生兴趣骤减,渐渐丧失了课堂学习的动力。那么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的原因有哪些呢?我针对所在班级的后进生的深入了解,发现了以下问题:  首先,学生在主观上不努力,教师又缺少适当的关心和帮助是造成两极分化的主要原因。语言教学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小学阶段是
学困生的学习一直是困扰数学教学的难题。如何有效地帮助学困生,使他们摆脱“学困”的境遇呢?笔者有以下浅显的愚见。    一、内容——提前渗透    学困生在学习新知时,由于先前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显得零乱、不成体系,因而使得他们在学习新知时普遍感到吃力,甚至无法接受。针对这一特点,我在上新课之前,总是先为学困生适当地复习旧知,渗透新知,尽量让他们在新授课上能和其他同学同步前进。  如在教学“大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构筑成了新语文教学的理想,是“语文味”的核心。具有“语文味”的语文课堂应该体现人与文和谐、师与生和谐、情与理和谐、思与悟和谐的美。那么怎样创设这样一种语文课堂呢?笔者就此浅谈以下几点。  一、挖掘教材美的人文内涵  语文课本是学生发展语言受到人文熏陶的载体,语文的生命力和灵魂是语言的“美”。因此在教学中首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文字的美,情感的美,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愉悦与共
[摘 要]本文从几个角度论述了多媒体技术在英语阅读课中的运用。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激发学生阅读欲望,增加文本内容,理清文本思路,拓展思维空间,培养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阅读 课堂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已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便是“计算机出现之后,与教育领域相结合的产物”。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像、影合一的特点,能使教学变得更加
一、习作目标    1、深化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对生命的思考和热爱。2、让学生借鉴四语下册5单元课文在表达方法上的共同特点一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现象中引发思考,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3、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并能选择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下来,记叙具体,能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课前准备    1、在学五单元之前,为了缓解作文梯度,我就布置学生课前搜集珍惜生命的事例及糟蹋生命的
随着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国正走向以法治国、以德治国的道路。因此每个公民具有良好的法律素养,无疑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所以从小就应该在孩子心中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艺术和水平正表现在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这就要求我们懂得开启心灵的最好钥匙是“爱、尊重和理解”。去建立平等、亲密的师生关系,为渗透法制教育创设良好的氛围,而不是枯燥无味的说教,毕竟教育不是一朝一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目的任务就最根本而言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不可能光靠师生互为“听、讲”便能获得,它必须更多地通过语文实践来完成。内容多元,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应当贯串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而不仅仅是一个环节。学生的知识可以在练习中巩固,能力可以在练习中培养,思维可以在练习中发展,与此同时,学生的情感、习惯等都可以在编制精巧的课堂练习中得到培养。  然而在我们的实际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