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石公祠直街与两广总督石琳

来源 :满族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yondry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州是古老的城邑,两千年的历史有据可查。最早的广州城周长只有十五里。那是曾经的五羊城、楚庭、南海郡、番禺地和广州府。
  广州是个有故事的城池,相传战国时期南海人高固辅佐楚国威王之前,广州这个地方就有五羊衔稻穗的神话了。为什么是与稻穗有关系,而不是麦子,当然因为亚热带粤人(古越人)食谷物,稻谷稻穗伴随南粤人一生。广州所以叫羊城,所以简称穗。
  广州许多老街巷都有与名人、名士、名宦和名将脱不开关系的故事,如谢恩里、十七铺、旧南海县街、番禺直街(今日德政街)、崔府街、晏公街、豪贤街、史家巷等等。《广州城防志》记载清代省城分老城与新城,有内城、新城内和城外,南海在城西,番禺在城东。小小的广州有三座山,叫番山、禺山和粤秀山。
  广州历史上除了受南越、南汉本土的文化影响外,还接受了秦汉以来汉人治理百越留下的中原文化以及蒙满等少数民族文化,如小东营和鞑子街就是蒙满文化的产物。保护和挖掘广州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各民族对岭南文化的影响很有意义。
  满洲八旗原来居住过的街巷,从光塔街、仙邻巷、甜水巷穿过惠福西,进入扁担巷、白薇街。又从西华巷转到麻行街,再经过省中医院右转到七株榕和诗书街、纸行路。令人遗憾的是,当年八旗兵老营房几乎不在,即使现在仍有满族人居住的地方,也被拆建。仅仅在仙邻巷的关家看到了不完整的老宅子、清代趟门和满洲窗户以及部分地方尚存的清代石板地面,淹没在周边的现代建筑群里。就是在曾因满族聚居地而自豪的越秀区光塔路民居,也难以找到可以做为民族遗产保护的地方。
  八旗满洲驻防地空有旧名,那些扁担巷、牛头巷、甜水巷、绒线巷、竹蒿巷并不具备满族特点。即使八旗汉军的营房巷、鞑子巷、箭道巷和马场地仍然在,但也没有老宅子,旗人旗地印记在哪里?
  八旗水师营训练场地曾坐落在珠江边,现在仅只有“八旗二马路”的名号,那里曾经有写着“水师营”的石墩,据说现在被收藏在黄埔区的菠萝庙了。广州满族政协委员关尚持多次提出想得到它的复制品摆放原地,以铁枝围绕,作为历史印证,却没有得到答复。
  越秀区有一条石公祠直街,与清朝有点关系。经过长堤真光中学,就见到了“石公祠直街”。临街地面是砖石的、纵深街道的地面则是长条麻石铺就,直街约一千米长,巷子口有一块匾写着:“晚清时此街有一座石公祠,供奉的是康熙中期任两广总督的石琳。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石琳到广州任两广总督,十四年任期勤政爱民,人称‘石佛’。为了纪念这位爱民的好官,百姓在珠江北岸建了一座石公祠直街”。
  此匾谁人所立,没有署名。从匾的“晚清时此街有一座石公祠”的表述文字来看,石公祠是晚清建设的。但《广州城坊志》第554页转自《南海百咏续编》的文字说“石公祠,在新城外河干潮音庵东,绅民建祀祭故两广总督石琳者,祠有总督彭鹏题额。其跋语云:琳公治粤,民称之为石佛,盖古之遗爱也”。彭鹏是康熙四十年任广东巡抚的,彭巡抚纪念文字的题额是在康熙年间写的,那么祠堂也应当是建好了,总不能先写匾,后建祠吧。由巡抚大人题写匾额,推论祠堂也是在康熙年间建筑的。既然是康熙年建祠,就不是晚清建祠,街道则是在祠堂之后命名。
  石公祠直街来自石公祠,而石公祠则是纪念石琳先生。“康熙中期任两广总督的石琳”说明石琳先生是清中早期人,“康熙二十八年”说明八旗汉军已经进驻广州城,而八旗满洲则于乾隆二十一年到广州。
  两广总督石琳是满族吗?历史典籍对他的记录不多,从仅有的一些书籍零碎的记录来看,对他的表述寥寥,时间上亦有出入。
  黄佛颐编著的《广州城坊志》第554页中说“石琳,正白旗汉军人,历任佐领、礼部郎中、山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湖南巡抚,康熙二十八年任两广总督”。而阮元的《广东通志》说“琳以康熙三十五年任广东总督”,两文在时间上有出入。但彭鹏的题写是在康熙四十年后,所以尽管认为石琳就职广东时间上有出入,但彭鹏的题写时间却是对的。
  尽管满族由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组成,但汉军血缘上多不具备女真遗脉,汉军旗人就一定是汉人吗?福州琴江水师营汉军后裔称自己是满族,广州汉军后裔至今全部称自己为汉族。据清代乾隆朝的宗室弘昼及满洲学者鄂尔泰、福敏和徐元梦奉清高宗弘历编撰的“始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竣于乾隆九年(1744年)”的《八旗满洲氏族通谱》第46页记载“石琳,原任两广总督”,父亲为石廷柱,此石廷柱三弟兄,长石国柱、次石天柱均“正白旗人,原居苏完地方,本姓瓜尔佳氏。其曾祖布哈,仕明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佥事。祖阿尔松噶,嘉靖时,仍居前官,至父石翰,始迁居辽东,因名有石字,遂以石为氏焉。”
  此段历史文献说明石琳的祖先名字叫“布哈”,曾经担任明朝建州左卫都指挥佥事。建州为女真居住地之一,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铁木耳就担任过明朝建州卫的指挥使。女真人“李满柱”(他爷爷叫阿哈出,父亲李显忠原来叫释加奴)承袭父职为建州都指挥使,朝鲜李朝实录记载女真人“沈者罗老、沈阿时郎哈”也是建州卫的大酋,他们都是明的军官。布哈孙石翰迁居辽东,遂以“石”为姓。满洲瓜尔佳氏汉姓多数以关为姓,采用其他姓是有原因的,瓜尔佳氏的鳌拜后裔有金姓,金姓瓜尔佳以鳌拜后裔尔坠为祖。海西女真辉发部锡克特里家族后人也采用汉姓石,那是石和锡谐音,而石琳的石姓来自他爷爷瓜尔佳·石翰的名字,而石翰的父亲叫阿尔松噶,姓瓜尔佳,还不姓石,自石翰儿子始姓石,满族人取汉姓这种方法叫随名姓。
  石琳的祖先原为明朝效力,《清史列传》第二卷第312页记载石琳父亲石廷柱“初为明广宁守御,天命七年,太祖高皇帝親征明,攻广宁城,天柱时为明千总,出迎……廷柱遂以城降”,从此,石廷柱三弟兄正式由明朝军伍转入女真行伍,开始了石家弟兄为努尔哈赤的民族复兴战争的脚步。他们帮助皇太极讨蒙古巴林部落、征明军、围北京、降祖大寿、克朝鲜。
  石琳如何成为八旗汉军?《清史列传》记载崇德二年七月“始分汉军为左右翼,以廷柱为左翼都统”,该书第314页说崇德四年“分汉军两翼为四旗,以廷柱为镶白旗都统”,同书第315页说“七年,分汉军为八旗,以廷柱为镶红旗都统”。瀛云萍先生的《八旗源流》第52页说“崇德四年六月,太宗又将两翼汉军扩展为四旗汉军……石廷柱为汉军正白旗固山额真”。尽管两本书讲述石先生最初不同旗分,但即使认为石廷柱为镶白旗和镶红旗的《清史列传》,也承认石廷柱是汉军正白旗人。   石琳父亲石廷柱原为清朝的一等伯,后降三等伯。石琳的两个大爷分别是工部尚书石国柱、刑部尚书石天柱。石琳有弟兄六人,石琳是石廷柱第四子,定南将军、和硕额驸华善为石琳的三哥。石琳的子侄有福州将军石文炳、湖广总督石文晟、都统石文英、都统石文昌。石琳堂侄子赛音达礼亦为都统。都统穆赫麟、都统观音保皆是石琳的孙辈。
  石琳的孙辈石礼哈为礼部尚书石文焯的儿子,雍正四年因在贵州巡抚任上平苗乱有功,雍正五年升任广州将军。石礼哈到任后,时广东岁荒,米价昂贵,石礼哈派人到广西采购合适价格的大米接济广州八旗官兵,为此,石礼哈自己捐献一万两银子为采购者的路费。因为治理八旗军务有办法,广州八旗米粮逐渐积蓄增加,石礼哈于是又在石马槽建粮仓——“裕信仓”,买谷储备,遇到荒年平价处理,随时购置补充。因政绩卓著,石礼哈于雍正六年调任福州将军。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序言说“汉军蒙古旗内有满洲姓氏,实系满洲者应仍编入满洲姓中”,石琳家族的石姓有原居地、有老姓,苏完瓜尔佳,即满洲氏族。“苏完”为满语“黄色”意思。今日苏完地址大约就是吉林省的双阳县,满语“苏完”与汉字“双阳”谐音。
  石琳祖先布哈,满语意思是“水沟”,官职是明建州左卫的佥事。早在宋朝就有佥事职位,金灭北宋沿袭官制,金按察司属官有佥事;元代诸卫、诸亲军及肃政廉访司、宣抚司、安抚司等也有佥事;明代提刑按察使司(按察使,管理一省监察、司法的长官)属官有佥事。佥事官名全称为“签书判官厅公事”,职务为协理郡政,总管文牍,相当于今天的科长。既然管文书,说明布哈熟悉汉文化,当时后金没有文字,布哈汉化得厉害。他的儿子阿尔松噶承袭职位,说明他儿子和孙子继续接受中原文化。所以石翰后代石国柱、石天柱和石廷柱以父亲名字石为姓是可以理解的。所以汉军并不一定为汉人,区别汉人满人主要看其民族文化符号。
  石公祠直街牵出石公祠,石公祠引出石琳的出身,石琳原来是如此了得的满洲人。尽管石琳不是广州八旗驻防的代表,但他的孙子石礼哈却为广州将军。
  石琳是两广总督,为什么在临近长堤的地方盖起石公祠呢?《两广盐法志》记载,原来的“两广总督府行署,在广州府城外城卖麻街”。阮元写的《广东通志》记载,“总督署,在新城靖海门内”。《番禺县志》记载,“两广总督署,咸丰六年,以岛夷之变,焚毁无存。其废址于咸丰十一年改建洋人礼拜堂,上盖及壁俱用石砌。”也就是说,今天的广州石室教堂旧址是清代的两广总督府,鸦片战争毁于战火。所以百姓在此地修建石公祠是有一定道理的。
  清代广州有许多汉满能人能宦和能将,满洲出身的文臣有纳喇氏瑞麟、瓜尔佳氏石琳,武将有满洲良将他塔喇氏长善、瓜尔佳氏石礼哈等。然纵观广州历史文献只存汉族名宦名将名人事迹,无论是《岭南人物志》、《广东通史》等都难以见到满族人与这个城市的关系和事迹。即使是五仙观文化广场的文化墙长廊在介绍明清时期广州名人,也仅仅介绍湛若水、陈白沙、伦文叙等。曾在八旗子弟驻防地境内的五仙观,对历史上广州满族名人的宣传也是空白。不说政治文化贡献,就是军事史上的满洲名人,广州文史、军事史书等也没有介绍,提到八旗汉军时也多是以批判为主。
  翻阅宋其蕤和冯粤松编著的《广州军事史》,该书在清代广州“重要军事人物”篇有平南王尚可喜、耿继茂、尚之信。广东巡抚汉军镶白旗杨文乾、两广总督杨永斌、广州将军和两广总督李仕尧、两广总督孙士毅、两广总督吴熊光、两广总督阮元、两广总督汉军镶红旗蒋攸銛、广东巡抚卢坤,满族名人全是空白。即使不是满洲人的尚可喜,作者也说他“对广州破坏大于建设”。谈到尚之信的定义是“飞扬跋扈的尚之信”,谈到耿继茂说他“在广州为非作歹,民怨沸腾”,谈到杨文乾时说他在雍正六年干了“惩治作恶的满洲官兵”等功绩。而满洲八旗是乾隆二十一年至二十三年陆续分六批到达广州的,康熙朝和雍正朝在广州哪来的为非作歹的满洲官兵?谈到李仕尧,作者说他“如果没有康熙皇帝爱才而有意庇护,他早就被斩首”,李仕尧是乾隆二十一年的广州将军和两广总督,康熙朝到乾隆朝,中间还隔着雍正朝,作者如何要求康熙保护李仕尧?考证不精,错漏百出。
  阮元在《广东通志》里说,石琳先生“有惠政,卒于官”。(見阮元《广东通志》)。石琳先生忘我为民勤政工作,竟然是死在任上。广州城黎民百姓为纪念他而建设祠堂,广州街道也用他的姓氏命名以志缅怀。路人告诉我这里曾经有一个“石公餐馆”,不太远的大新路还有个“石将军小学”,都是跟清朝的“石将军”能扯上关系的地方。
  石公祠至今还在,只是不开放,如果要看,只能从长堤真光中学进去,我择日再来吧。
  曾任职广州的满族官员石琳被百姓认可,于是留下了纪念他的越秀区的石公祠,留下了一条石公祠直街。
  〔特约责任编辑 李羡杰〕
其他文献
叙述一枚钉子  钉子不会去参加一场化妆舞会  因为他不会把自己伪装起来  生活本身就浓得像一团化不开的雾  如果再有涂了嘴唇化了眉毛的钉子隐  蔽在周围  原本就机关重重的路上会跌倒  多少双小心翼翼的脚啊  钉子像一个倔强的人,他会  一条路走到底,别人会说一根钉子一根筋  交朋友就交钉子这样的家伙  叮叮当当地说话,为朋友可以两肋插钉  为了两根失散的木头,钉子会舍弃自己  钉子说:手拉手莫分
期刊
期刊
春季的天说变就变,中午还是阳光灿烂,暖得人痒痒,傍晚就开始降温,还星星点点地下毛毛雨。我骑着自行车,顶着吹脸的小风儿使劲朝家奔着。路过一个菜市场,人有些挤,主要是有人把摊位摆在了路边,三轮车、马扎、自行车占据了不少的地方,行人路过就得小心避让。  我车技不成,只有下车推着走。躲避汽车的空儿,自行车正好停在一辆卖红薯的三轮车前。卖红薯的是位老太太,或许她以为我要买她的红薯,忙从马扎上颤颤巍巍地站起来
期刊
想 念  大雁向南边飞去。  这事儿我只对两个人讲过  大雁們在下午  飞过马风镇中学操场的时候  我仰视天空,它们是  季节的使团,组团探亲的游子  满怀对故乡的热恋,尽管它们和我一样  惧怕圈套、子弹、绳索和欲望的暴力,  以及不露声色的觊觎  但它们依然在空中变换  美妙的队形  下雪的时候,我站在  空旷的操场上仰视天空,  仿佛就会看见那些远去的翅膀  思 绪  牛群羊群马群  在被野火
期刊
AIM: To study the leakage-penumbra(LP) effect with a proposed correction method for the step-and-shoot intensity modulated radiation therapy(IMRT).METHODS: Leak
繁 花  喧嚣,馥郁的原野  聚集成大大小小的海  柔风吹着,她们以波的形式涌动  用娇颜的姿态致谢大地  我们的喜好与其相呼应的空间  在无限的放大,命运的诡异  仿佛一沾上这祸水  黑暗的心,霎时  云开雾散  我们蹒跚的脚步常落在  繁花的空隙,从蜜蜂的视角看  世界,每一个花蕊都像生命  跋涉的距离——  距离间没有爱也没有恨  风不去渲染,雨不曾蹂躏  这繁花如同汪洋的水波  相互缠绵,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换,如何搞好企业报的经济报道,为企业经济发展服务,已成为企业报社长、总编们苦思冥想的重要课题.成为企业报编辑、记者
红 果  满族历来珍爱红果,视红果为果中上品。在满族聚居的山村,很多人家都栽植几棵红果树。红果又名山楂。深秋时节,秋霜过后,成熟的红果挂在树上,像千千万万颗红玛瑙一样美丽。  满族珍爱红果,源自一个神圣的传说:天宫里最圣洁美丽的三仙女佛库伦,经常和两个姐姐一起飞到长白山上,在清澈深湛的天池中洗浴。一天,一只喜鹊从天边飞来,将衔来的一枚红果放在三仙女的衣服上。三仙女见红果红艳可爱,把玩后含入口中,不
期刊
清新的文字,童真的幻想,浪漫的诗情,唯美的画面,构成了李丽萍儿童小说的独特魅力。童年世界的清纯善良,儿童视角的天然韵致,使她的作品带有梦幻般的色彩。“牦牛河系列小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