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田双斑长跗萤叶甲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

来源 :新农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6s3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斑长跗萤叶甲Monolepta hieroglyphica(Motschulsky)属于昆虫纲,鞘翅目,叶甲科害虫。在我国广泛分布,双斑长跗萤叶甲是一种杂食性昆虫,成虫能够取食大豆、玉米、向日葵、十字花科等多种植物。近年来,在我市大豆作物上发生为害呈逐年加重趋势,给大豆生产造成了很大威胁。为了搞好防治工作,我们对其发生规律进行了 调查并对其防治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3.6~4.8mm,宽2~2.52mm,长卵形,棕黄色,具光泽,触角11节丝状,端部色黑,长为体长2/3;复眼大卵圆形;前胸背板宽大于长,表面隆起,密布很多细小刻点;小盾片黑色,呈三角形;鞘翅布有线状细刻点,每个鞘翅基半部具l近圆形淡色斑,四周黑色,淡色斑后外侧多不完全封闭,其后面黑色带纹向后突伸成角状,有些个体黑带纹不清或消失。两翅后端合为圆形。后足胫节端部具1长刺;腹管外露。卵椭圆形,长0.6mm,初棕黄色,表面具网状纹。幼虫体长5~62mm,白色至黄白色,体表具瘤和刚毛,前胸背板颜色较深。蛹长2.8~3.5mm,宽2mm,白色,表面具刚毛。
  二、生活史及习性
  此虫有四个虫态,卵、幼虫和蛹生活在地下,仅成虫在地上为害。该虫一年发生一代,以卵在土壤表面0~15㎝深处越冬,翌年5月中下旬越冬卵开始孵化,幼虫共三龄,老熟幼虫做土室化蛹。幼虫主要取食杂草的根系完成生长发育,6月底或7月初始见成虫,成虫羽化后经20d开始交尾,初羽化的成虫喜在地边、沟旁、路边的苍耳、刺菜、红蓼上活动,约经15d转移到豆类地为害,7—8月进入为害盛期,以后成虫种群数量逐渐降低,8月底成虫基本消亡。成虫有群集性和弱趋光性,在一株上自上而下地取食,日光强烈时常隐蔽在下部叶背,成虫具有弱的假死习性,能短距离飞翔,一般一次飞翔2~5m,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多次产卵越冬。早晚气温低于8℃或风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叶下,气温高于15℃成虫活跃,干旱年份发生为害重。
  三、危害特点
  1.发生为害始期随温度变化。双斑萤叶甲在我省的开始发生为害时间一般为6月底。其发生期早晚与温度有关,5月份平均温度的高低决定着双斑萤叶甲发生期的早晚,温度高则发生期早;温度低则发生期晚。
  2.干旱年份发生为害较重。高温干燥对双斑萤叶甲的发生极为有利,降水量少则发生重;降水量多则发生轻,暴雨对其发生极为不利。
  3. 双斑长跗萤叶甲以成虫群集为害。该虫主要以成虫群集的方式取食大豆叶片,将叶片吃成孔洞。
  4.发生量大,危害程度重,持续时间长。双斑长跗萤叶甲在6月下旬开始进入豆田危害,7月中旬至8月上旬进入发生为害高峰期,发生严重时百株虫可达1000头左右,一般地块被害株率达60%以上,严重地块达100%,在田间的为害时间可持续到8月底。
  5. 发生始期群集点片危害,发生量大时扩散危害。双斑长跗萤叶甲成虫初迁入豆田时呈现点片危害,达到为害高峰即向外扩散,迁入相邻的农田危害。成虫食叶片造成缺刻或孔洞,严重影响作物的光合作用。
  6.对光、温的强弱较敏感。气温高于15℃成虫活跃,中午光线强温度高,双斑长跗萤叶甲在豆田活动旺盛,飞翔力强,取食叶片量大,早晚光线弱温度气温低于8℃时飞翔力差,活动力差或风雨天喜躲藏在植物根部或枯叶下栖息。
  7.短距离迁飛性为害。由于双斑长跗萤叶甲具有一定短距离迁飞的习性,相邻的农田同时发生时,其中一块地进行防治而其他地不防治,则过几天防治过的地又呈点片发生,加大防治难度,为害程度更重。
  四、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秋耕冬灌;清除田间地边杂草,特别是稗草,减少双斑萤叶甲的越冬寄主植物,降低越冬基数;合理施肥,提高植株的抗逆性;对双斑萤叶甲危害重及防治后的农田及时补水、补肥,促进农作物的营养生长及生殖生长。
  2.生物防治
  农田地边种植生态带(小麦、苜蓿)以草养害,合理使用农药,保护利用天敌。双斑长跗萤叶甲的天敌主要有瓢虫、蜘蛛等。
  3.化学防治
  由于该虫越冬场所复杂,因此在防治策略上坚持以“先治田外,后治田内”的原则防治成虫。6月下旬就应防治田边、地头、渠边等寄主植物上羽化出土成虫;成虫盛发期可选用4.5%高效氯氰菊酯EC1500倍液+阿维菌素EC或2.5%功夫EC1500~2000倍,喷雾1~2次,5%氟虫腈SC112.5g/hm2或25%噻虫嗪WG225g/hm2,都具有很高的防治效果。
其他文献
盘锦市地处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发展优质稻米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与资源优势。发展优质水稻产业必须以高产、稳产、优质、高效四者统一为目标,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兼顾为原则。  盘锦市现有180万亩阡陌相连的水田,且稻作历史悠久,素有“渔米之乡”的美誉。水稻是盘锦粮食生产中高产稳产的优势作物,长期以来一直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盘锦市水稻生产现状  1.水稻生产能力较强  盘锦是辽宁省重
期刊
[摘 要] 茶叶生产是景东县传统优势产业,是我县山区或半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骨干产业。本文较具体分析了景东县茶叶生产发展现状,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所在,提出今后适合茶叶生产发展的相应对策及措施。  [关键词] 茶叶生产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  一、景东茶叶生产发展现状  1.自然环境条件优越  云南省景东县地处热带、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茶园大多分布在无量
期刊
[摘 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对农村发展的关注程度和力度加深,以及家庭承包制的局限渐渐显著,农村合作社再一次成为我国政府和农民的考虑和发展对象。本文通过对农村合作社背景的介绍,参照国外合作社发展的过程,分析我国现代农村合作社的现状、发展障碍,并提出相应的改善方法。  [关键词] 农村合作社;道德风险;政府补贴;民主管理  农村合作社作为集体行动的一个组织,不论在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制度下
期刊
隆化县位于河北省北部滦河上游燕山北麓接坝深山区,全县总面积5479 km2,常用耕地面积67.2万亩,粮食總产量在30万t左右,是河北省54个粮食生产大县之一。  按照农业部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活动要求,2011年隆化县继续在张三营镇建设水稻万亩高产创建核心示范区,在总结过去高产攻关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强化措施,圆满完成了高产创建任务目标。  一、基本情况  项目区选择在隆化镇张三营镇的5个村,该
期刊
蔬菜病虫绿色防控技术是现代农业生产和社会需求的大势所趋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前进的方向。近年来,我们组织有关专家对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进行了试验示范研究,取得了很好的防治效果。  一、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技术  频振式杀虫灯是利用昆虫趋光性,运用光、波诱杀方式杀灭害虫。在田间安装设置原则每50亩安装一盏;灯高(距离地面)1.5~2m,开灯时间为5月—9月,每晚8点开灯到次日早6时关灯(目前推广的频振式杀虫
期刊
一、选择优质品种  大力推广秆强、高产、优质的水稻品种,像超级稻一号(吉粳88)、吉粳803、通禾836、通育217、通粳888、吉粳507、吉粳509等,并将种子进行等离子处理,以提高种子活力。  二、稀播培育壮秧  采用稀播育苗,严格把握育苗关,保证苗齐、苗壮,以利于缓苗和促进分蘖。一般每盘播一两干籽为宜。  三、密插保证穗数  一般插9×4—5寸,以保证有效穗数充足,为后期高产奠定基础;或采
期刊
建三江稻区是黑龙江省开展优质水稻高产创建工作的主要地区之一。近几年该稻区平均产量高达550~600kg/亩,2011年平均稻谷价格2.7元/kg,平均产值1485~1620元/亩,扣除平均1100元/亩的生产成本,平均效益在385~520元/亩。随着水稻生产物资、人工及其他生产间接成本不断提高,促使水稻主产区必须通过进一步开展高产创建工作,提高单产,进而增加效益。近年来随着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开展的不
期刊
[摘 要] 秋马铃薯稻田免耕覆草种植需覆盖土肥、稻草,肥料利用亦不充分,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发现了秋马铃薯旋耕浅播少覆草栽培技术,省去了覆土肥工序,节省了稻草,提高了肥料利用率,增加了产量。秋马铃薯8月中下旬播种,9月15~20日齐苗,11月下旬收获,每hm2产量22500kg以上。  [关键词] 旋耕;浅播;少覆草;播期  马铃薯是茄科茄属,是重要的粮食、蔬菜、饲料兼用作物,有“地下苹果”之称。我市
期刊
甘南县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类型较多,生产潜力很大,对农、林、牧、副、渔各业的全面发展极为有利。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和人为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土壤利用不太合理,上面我们已经提到了我县土壤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都是问题的主要方面。但目前多数土壤还存在着许多不被人们所重视的程度不同的限制因素,因此,我们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规划、改良、培肥土壤,为加速实现农业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土壤基础。下面将土壤改良的主要
期刊
[摘 要] 通过小麦氮用量试验研究,找出褐土化两合土中、高产田最佳氮肥用量,以每公顷施纯氮210㎏/hm2时产量效益最佳,在增加产量的同时,病虫害减轻,减少了农药用量,从而降低了环境污染指数;同时验证了随着氮用量的增加,氮肥用量在315㎏/hm2以上时,小麦产量下滑,符合肥料报酬递减率;不用氮肥和氮用量偏少每公顷105㎏时,产量效益低,说明了氮肥作为作物必需的三大营养元素之一,其作用不可低估。氮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