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利用中国2008-2015 年制造业沪深 A 股的上市公司的数据,考察战略差异对成本粘性、研发投入的影响,揭示战略差异的资源配置效应。结果表明:战略差异与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正相关;成本粘性对上述关系有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有助于制造业企业在成本管理实践中通过调节冗余资源,从而提升企业的价值。
关键词:研发创新;战略差异;成本粘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9.054
1 引言
当企业战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战略差异度越大时,企业越可能利用取得新的战略获得较高或者较低的成果,因而面临较高的业绩波动性。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总成本与其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时线性的,即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相同比例时,成本费用变动比例也相同。然而,近年来大量研究认为成本费用的变化与传统的成本模型并不一致,而呈现出“业务量下降时成本费用下降的幅度小于业务量上升时成本费用上升的幅度”,学者将其称之为粘性特征。为了控制战略差异带来的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当管理者不能确定产品或服务未来的需求时,在销售量下降时不愿意及时处置相关的资源,导致企业形成一定的成本粘性。成本粘性的存在会导致企业利用其在业务量下降时保留的闲置资源进行研发创新投入,进而通过研发创新来提高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基于此,本文利用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战略差异对成本粘性和研发创新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成本粘性对于战略差异与研发投入间关系的影响。本文的贡献之处在于,从独特视角研究了战略选择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成本粘性在战略选择与创新行为之间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完善和发展了已有的研发创新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合理的公司战略,促进企业的使得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战略差异与研发创新投入
当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战略差异较大时,可能在承担较大风险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绩效,这会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源来投入到研发环节。战略差异较大的企业会在增加创新产出上下功夫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它们会在企业的研发设计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从而导致更多的研发支出。与行业常规战略趋同的战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行业风险,但是超越普通战略而进行战略创新的企业往往会面临监管成本,在目前转型升级背景下,国家积极支持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来获得更多高级资源。因此企业可能会更多地运用研发创新等来降低相关的法律风险。其次,如果采用和其他企业类似的战略,可能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反之,差异化的战略可能会帮助企业抓住市场中的机会,获得更多投资收益,而管理者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往往会增加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资源投入。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战略差异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存在正向激励作用。
2.2 成本粘性的中介作用
成本粘性指的是企业总成本变动幅度在其业务量增加和减少同等数量时的不对称程度(Balakrishnan, 2008;James N.Cannon,2014)。持有乐观态度的管理者往往会追求超过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超额利润,他们更倾向于利用差异化战略来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而这种不同寻常的战略选择会给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Tang et al,2011),从而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调整企业资源时会保留一定的生产能力,在业务量发生变动时最大化地掌控企业的资源,进而形成适量的剩余资源。产品创新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资源投入,当管理层在企业业绩下降时不愿意及时地减少相关资源,使得企业存在一定的冗余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企业用来进行研发创新,管理层意识到研发活动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时,在配置資源时会有意增加研发支出,通过研发来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增加相关资源的使用价值,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战略差异与成本粘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3:成本粘性在战略差异与研发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 2008-2015 年制造业沪深 A 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①剔除被ST、*ST和PT的公司;②剔除与变量计算相关指标中的空缺值、异常值。经过以上筛选,本文最终得到的样本观测值数量为2336,为进一步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性变量按1%进行缩尾处理。此外,本文所用的样本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3.2 变量定义
3.2.1 研发创新指标
本文借鉴(王燕妮)选用公司的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作为公司研发投入的替代变量。具体计算公式如(1)所示:
Ri,t=R&Di,tSalesi,t(1)
其中R表示研发投入,R&D为公司当年的研发支出,Sales为公司当年销售收入。
3.2.2 成本粘性
本文利用Weiss 模型来衡量成本粘性。具体计算公式如(2)所示:
Stickyi,t=log△COST△SALEi,a-log△COST△SALEi,bμ,μ
t,…,t-3(2)
其中,i 表示第 i 家公司;t 表示第 t 年;a 表示样本企业四个连续季度中业务量上升季度中的最近一个季度;b 表示样本企业四个连续季度中业务量下降季度中的最近一个季度; △ cost 表示对应季度的成本差;△ sale 表示对应季度收入差。利用模型计算出来的成本粘性 Sticky 值大于 0,即表明成本粘性是存在的,其值越大,粘性程度越高。 3.2.3 战略差异指标
本文的战略差异度指标DS 参考叶康涛等(2014)的计算方法。本文所选择的六个关键领域是生产要素比例(固定资产净值除以员工人数)、企业宣传经费(销售费用除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业务辅助支持(管理费用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和财务杠杆(应付债券与短、长期借款之和除以权益账面价值)、设备维护能力(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研究开发成本(无形资产净值与企业营业收入的比值)。DS 的取值越高,说明企业的战略差异度越高。
3.2.4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了企业规模(Size)、资产密集度(AI)、员工密集度(EI)、负债水平(LEV)、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控制变量。
3.3 回归模型
本文用如下回归模型来验证假设。为研究战略差异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即验证假设 H1,本文构建模型(1)如下:
Ri,t=α0+α1*Dsi,t+α2*Controlsi,t+εi,t(3)
其中,R 表示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Ds 表示企业的战略差异度,Controls 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在模型(3)中,若系数 α1 为正,则说明战略差异将推动公司的技术创新。
为考察成本粘性在战略差异与研发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即验证假设H2 和假设 H3,本文按照温忠麟等(2014)设计的程序采用层次回归法构建(4)、(5)进行检验。
Stickyi,t=β0+β1*Dsi,t+β2*Controlsi,t+εi,t(4)
Ri,t=γ0+γ1*Dsi,t+γ2*Stickyi,t+γ3*Controlsi,t+εi,t(5)
其中,系数β1 反映企业战略差异度对于成本粘性的影响,系数 γ2 反映的是控制了战略差异的影响后,中介变量成本粘性对于研发创新投入的影响,系数 γ1 是控制了中介变量的影響后,战略差异影响研发创新投入的直接效应。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展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企业研发创新投入(R)的均值为 0.010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有待加强,极差较大,表明我国不同企业对待研发活动的态度差异较大,进一步说明各企业间战略选择差异较大,而战略差异(Ds)来看,战略差异度的极差较大,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偏离行业平均战略的程度参差不齐,进一步说明企业的战略选择的差异较大。而成本粘性(Sticky) 的平均值为 0.0408,中位数为 0.0214,说明成本粘性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
表1股权集中度与企业风险关系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名观测数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
4.2 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成本粘性的中介作用,验证假设H1、H2、H3。本文根据豪斯曼检验的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 1 至模型 3 进行了回归分析,具体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 1 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战略差异(Ds)与研发创新投入(R)之间在5%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 α1 为 0.0021 ,t=2.36),结果说明企业的战略差异越大,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越大,这与假设H1 相符。战略差异度大的公司需要通过不断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可能会更多地运用研发创新等来降低相关的法律风险。从模型 2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Ds 的回归系数 β1 在 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 β1 为 0.0386,t=8.70 ),说明战略差异越大,企业的成本粘性水平越高,从而支持本文的假设 H2。从模型 3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成本粘性(Sticky)的回归系数在 1%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 γ2 为 0.0062,t=2.65),Ds 的回归系数在 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 γ1 为0.0012,t=2.30),表明模型中企业战略差异对研发创新投入影响的直接效应和由于成本粘性造成的中介效应同时存在。最后检验模型中的变量间是遮掩效应还是部分中介效应,从表中可以得知 β1γ2 与 γ1 同为正数,因此可以知道,成本粘性在战略差异与研发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验证了本文的假设 H3。
5 结论
本文研究了战略差异与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关系,再此基础上揭示了成本粘性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对中国 2008-2015 年制造业沪深 A 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两点:(1)战略差异与研发创新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 成本粘性在战略差异与研发创新投入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
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有效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适当的资源冗余能提升战略差异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刚,于晓东.高管类型与企业战略选择的匹配——基于行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能力生命周期协同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15-130.
[2]Balakrishnan R,Gruca TS.Cost Stickiness and Core Competency:A Note[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5(4):993-1006.
[3]James N.Cannon.Determinants of “Sticky Costs”:An Analysis of Cost Behavior using United States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Data[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4,89(5):1645-1672.
[4]Tang J,M Crossan.Dominant CEO,Deviant Strategy,and Extreme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a Powerful Board[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
[5]Weiss D.Cost Behavior and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4):1441-1471.
关键词:研发创新;战略差异;成本粘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9.054
1 引言
当企业战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战略差异度越大时,企业越可能利用取得新的战略获得较高或者较低的成果,因而面临较高的业绩波动性。传统的成本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的总成本与其业务量之间的关系时线性的,即业务量上升和下降相同比例时,成本费用变动比例也相同。然而,近年来大量研究认为成本费用的变化与传统的成本模型并不一致,而呈现出“业务量下降时成本费用下降的幅度小于业务量上升时成本费用上升的幅度”,学者将其称之为粘性特征。为了控制战略差异带来的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当管理者不能确定产品或服务未来的需求时,在销售量下降时不愿意及时处置相关的资源,导致企业形成一定的成本粘性。成本粘性的存在会导致企业利用其在业务量下降时保留的闲置资源进行研发创新投入,进而通过研发创新来提高企业的长期价值创造能力。
基于此,本文利用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了战略差异对成本粘性和研发创新投入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成本粘性对于战略差异与研发投入间关系的影响。本文的贡献之处在于,从独特视角研究了战略选择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并深入研究了成本粘性在战略选择与创新行为之间传导过程中的作用,完善和发展了已有的研发创新方面的研究。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于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合理的公司战略,促进企业的使得资源的利用更加充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2.1 战略差异与研发创新投入
当企业所采取的战略与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战略差异较大时,可能在承担较大风险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较高的绩效,这会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源来投入到研发环节。战略差异较大的企业会在增加创新产出上下功夫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它们会在企业的研发设计环节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从而导致更多的研发支出。与行业常规战略趋同的战略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行业风险,但是超越普通战略而进行战略创新的企业往往会面临监管成本,在目前转型升级背景下,国家积极支持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通过创新来获得更多高级资源。因此企业可能会更多地运用研发创新等来降低相关的法律风险。其次,如果采用和其他企业类似的战略,可能在降低风险的同时只能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反之,差异化的战略可能会帮助企业抓住市场中的机会,获得更多投资收益,而管理者为了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往往会增加企业在创新活动中的资源投入。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1:战略差异与企业的研发投入存在正向激励作用。
2.2 成本粘性的中介作用
成本粘性指的是企业总成本变动幅度在其业务量增加和减少同等数量时的不对称程度(Balakrishnan, 2008;James N.Cannon,2014)。持有乐观态度的管理者往往会追求超过同行业其他企业的超额利润,他们更倾向于利用差异化战略来帮助企业获取竞争优势,而这种不同寻常的战略选择会给企业的盈利能力产生较大影响(Tang et al,2011),从而使企业面临巨大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在调整企业资源时会保留一定的生产能力,在业务量发生变动时最大化地掌控企业的资源,进而形成适量的剩余资源。产品创新需要企业进行大量的资源投入,当管理层在企业业绩下降时不愿意及时地减少相关资源,使得企业存在一定的冗余资源。这些资源可以被企业用来进行研发创新,管理层意识到研发活动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时,在配置資源时会有意增加研发支出,通过研发来让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增加相关资源的使用价值,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假设如下:
H2:战略差异与成本粘性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H3:成本粘性在战略差异与研发投入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中国 2008-2015 年制造业沪深 A 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在此基础上对样本进行如下筛选:①剔除被ST、*ST和PT的公司;②剔除与变量计算相关指标中的空缺值、异常值。经过以上筛选,本文最终得到的样本观测值数量为2336,为进一步消除异常值的影响,本文对所有连续性变量按1%进行缩尾处理。此外,本文所用的样本数据均来自国泰安数据库。
3.2 变量定义
3.2.1 研发创新指标
本文借鉴(王燕妮)选用公司的研发投入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作为公司研发投入的替代变量。具体计算公式如(1)所示:
Ri,t=R&Di,tSalesi,t(1)
其中R表示研发投入,R&D为公司当年的研发支出,Sales为公司当年销售收入。
3.2.2 成本粘性
本文利用Weiss 模型来衡量成本粘性。具体计算公式如(2)所示:
Stickyi,t=log△COST△SALEi,a-log△COST△SALEi,bμ,μ
t,…,t-3(2)
其中,i 表示第 i 家公司;t 表示第 t 年;a 表示样本企业四个连续季度中业务量上升季度中的最近一个季度;b 表示样本企业四个连续季度中业务量下降季度中的最近一个季度; △ cost 表示对应季度的成本差;△ sale 表示对应季度收入差。利用模型计算出来的成本粘性 Sticky 值大于 0,即表明成本粘性是存在的,其值越大,粘性程度越高。 3.2.3 战略差异指标
本文的战略差异度指标DS 参考叶康涛等(2014)的计算方法。本文所选择的六个关键领域是生产要素比例(固定资产净值除以员工人数)、企业宣传经费(销售费用除以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业务辅助支持(管理费用和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和财务杠杆(应付债券与短、长期借款之和除以权益账面价值)、设备维护能力(固定资产净值与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研究开发成本(无形资产净值与企业营业收入的比值)。DS 的取值越高,说明企业的战略差异度越高。
3.2.4 控制变量
本文选取了企业规模(Size)、资产密集度(AI)、员工密集度(EI)、负债水平(LEV)、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控制变量。
3.3 回归模型
本文用如下回归模型来验证假设。为研究战略差异对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即验证假设 H1,本文构建模型(1)如下:
Ri,t=α0+α1*Dsi,t+α2*Controlsi,t+εi,t(3)
其中,R 表示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Ds 表示企业的战略差异度,Controls 表示一系列控制变量。在模型(3)中,若系数 α1 为正,则说明战略差异将推动公司的技术创新。
为考察成本粘性在战略差异与研发创新之间的中介作用,即验证假设H2 和假设 H3,本文按照温忠麟等(2014)设计的程序采用层次回归法构建(4)、(5)进行检验。
Stickyi,t=β0+β1*Dsi,t+β2*Controlsi,t+εi,t(4)
Ri,t=γ0+γ1*Dsi,t+γ2*Stickyi,t+γ3*Controlsi,t+εi,t(5)
其中,系数β1 反映企业战略差异度对于成本粘性的影响,系数 γ2 反映的是控制了战略差异的影响后,中介变量成本粘性对于研发创新投入的影响,系数 γ1 是控制了中介变量的影響后,战略差异影响研发创新投入的直接效应。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表1展示了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企业研发创新投入(R)的均值为 0.0108,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研发强度有待加强,极差较大,表明我国不同企业对待研发活动的态度差异较大,进一步说明各企业间战略选择差异较大,而战略差异(Ds)来看,战略差异度的极差较大,说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偏离行业平均战略的程度参差不齐,进一步说明企业的战略选择的差异较大。而成本粘性(Sticky) 的平均值为 0.0408,中位数为 0.0214,说明成本粘性现象普遍存在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中。
表1股权集中度与企业风险关系的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变量名观测数均值中位数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
4.2 回归分析
为了检验成本粘性的中介作用,验证假设H1、H2、H3。本文根据豪斯曼检验的结果,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对模型 1 至模型 3 进行了回归分析,具体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模型 1 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战略差异(Ds)与研发创新投入(R)之间在5%水平上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系数 α1 为 0.0021 ,t=2.36),结果说明企业的战略差异越大,企业的研发创新投入越大,这与假设H1 相符。战略差异度大的公司需要通过不断创新获取竞争优势,企业可能会更多地运用研发创新等来降低相关的法律风险。从模型 2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Ds 的回归系数 β1 在 1%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 β1 为 0.0386,t=8.70 ),说明战略差异越大,企业的成本粘性水平越高,从而支持本文的假设 H2。从模型 3 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成本粘性(Sticky)的回归系数在 1% 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 γ2 为 0.0062,t=2.65),Ds 的回归系数在 5%的置信水平上显著为正(系数 γ1 为0.0012,t=2.30),表明模型中企业战略差异对研发创新投入影响的直接效应和由于成本粘性造成的中介效应同时存在。最后检验模型中的变量间是遮掩效应还是部分中介效应,从表中可以得知 β1γ2 与 γ1 同为正数,因此可以知道,成本粘性在战略差异与研发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效应,验证了本文的假设 H3。
5 结论
本文研究了战略差异与企业研发创新投入的关系,再此基础上揭示了成本粘性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通过对中国 2008-2015 年制造业沪深 A 股的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进行分析发现两点:(1)战略差异与研发创新投入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2) 成本粘性在战略差异与研发创新投入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
用。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企业如何有效提高研发创新能力提供了新思路,适当的资源冗余能提升战略差异对企业研发投入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刚,于晓东.高管类型与企业战略选择的匹配——基于行业生命周期与企业能力生命周期协同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15(10):115-130.
[2]Balakrishnan R,Gruca TS.Cost Stickiness and Core Competency:A Note[J].Contemporary Accounting Research,2008,25(4):993-1006.
[3]James N.Cannon.Determinants of “Sticky Costs”:An Analysis of Cost Behavior using United States Air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Data[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4,89(5):1645-1672.
[4]Tang J,M Crossan.Dominant CEO,Deviant Strategy,and Extreme Performance:The Moderating Role of a Powerful Board[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1.
[5]Weiss D.Cost Behavior and Analysts’ Earnings Forecasts[J].The Accounting Review,2010,85(4):1441-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