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少年时看过一则苏东坡的轶事:
一年秋天,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到一座山上的寺庙里游玩。他的衣着是淡淡的,接待他的方丈也是淡淡的,说了一声“坐”,又吩咐小和尚“茶”。俩人谈了一会;方丈觉得面前的施主谈吐不俗,才华峥嵘,便又恭敬了一回,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俩人又谈了一会儿,当方丈听说面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不由大加恭敬,连声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上香茶”。
后来苏东坡要回去了,方丈便求字。苏东坡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在白纸上写下:
坐,请坐,请上坐
茶,上茶,上香茶
方丈满面通红。
我那时看到这个故事,非常解气,骂这个方丈势利眼,以貌取人,狗眼看人低,并且兴奋地把它讲给同学听。同学听了也是大大感慨了一番。那是一个一无所有却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自尊高度膨胀,爆炸到身体之外,张扬到四面八方。
后来我上中师时,同学大都是农家出身,背景平平淡淡。独有一个女同学,父亲是乡长;这且不说,大哥上博士研究生,二哥上硕士研究生,叫人听着很嫉妒。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据说和前来送她的大哥哥亲切握手,我们这些贫寒人家的孩子就坐在一块诅咒了他一回,叫他“和尚”。
这些对往事的回忆是我今天在网上不经意看到了少年时代看过的苏东坡轶事引起的。二十来年的岁月流走了,今天对这个老和尚却恨不起来,而且觉得他的一言一行入情入理,故事的结尾也不应该是“方丈满面通红”,而应是“方丈哈哈大笑起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方丈是什么人?出家人。出家人与佛结缘,“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的心淡得很,他对人就应是淡淡的。但他的态度为什么连续发生了两次变化?是苏轼换上了锦绣绫罗?不是,他还是那身家常衣服。
是苏轼布施了万贯钱财?不,自始至终,我们未听说他拔过一毛给寺里。是苏轼的赫赫官名?不,他是一个倒霉蛋,是皇帝佬饶他不死后被贬到这里来的。
并且,如果这样的话,显得我们的方丈也太俗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呢?对,是苏轼的才华与文名。是他不俗的谈吐、洒脱的风度,为自己赢得了“请坐”与“上茶”,是那意味着诗杰、词杰、文杰、书杰的无价资产——“苏东坡”三个字为他赢得了“请上坐”“上香茶”。苏轼以才华赢得尊重,方丈向一个有才华的人献上了世外之人的尊重,它充分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道理。
苏轼是大才子,方丈是大雅人,这应是一段千古佳话,凭什么要让“方丈满面通红”呢?不应是“双方各有会心,哈哈大笑”吗?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那些沉沦在社会底层的人。他有多少潦倒,就有多少自尊。有一个词叫“穷酸”,“穷”说的是窘迫,“酸”说的就是自尊,那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要求。不谙世事的少年人或许应该归入这行列,即使他们有的家境很富有,但毕竟他自己是没有什么的。
我们的社会宣传人与人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这固然是好的。但这是儒家的思想,是理想主义的。儒家设想每一个人都处在道德境界,然后推出他的主张,比如“仁者爱人”。而生活不是透明的,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仁者”,都处在功利境界甚至更低,所以我们把尊重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玄而又玄的。日本那么一个小国,竟也蹂躏中国十几年。所以获得尊重的关键是自己足够强大,足够威武,足够有内涵,别人当然尊重你,不想尊重也得尊重,而落后就要被歧视或挨打,你再愤愤不平,那也白搭。“人敬富的,狗咬破的”,这话一点儿都不假。
所以,我今天再读苏东坡的轶事,对方丈没有一点怨尤。我觉得这个故事真是好,它是如此简约又是如此丰富,涵蕴着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最真实最朴素的世故人情。它给我的新的启示就是每个希望得到尊重的人要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比如我是一个老师,我就要不断读书,钻研教学,在三尺讲台上厚积薄发,自然不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它也就带给我生命中足够的欢愉和舒畅。
当然,这里的含金量指的是美德、才华、本事等等诸如此类的正面的东西,而不是炙手可热的地位和权势。地位和权势带来的从来是短暂的阿谀,而不是真诚的尊重。就像李素丽,一个普通的公交车售票员,一样让人肃然起敬;而程维高,曾经的封疆大吏,终成为人们的笑谈。
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常轻狂。我不悔自己那时浅薄的自尊和对老师的误解,因为那懵懂的时光是我无法把握的,而岁月的流逝,毕竟使我发生了转变。这是真正的成熟,是不带酸涩的。只是,早一点该多好啊。
(作者单位:河北卢龙县中学)
一年秋天,被贬黄州的苏东坡到一座山上的寺庙里游玩。他的衣着是淡淡的,接待他的方丈也是淡淡的,说了一声“坐”,又吩咐小和尚“茶”。俩人谈了一会;方丈觉得面前的施主谈吐不俗,才华峥嵘,便又恭敬了一回,说“请坐”,又吩咐小和尚“上茶”。俩人又谈了一会儿,当方丈听说面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时,不由大加恭敬,连声说“请上坐”,吩咐小和尚“上香茶”。
后来苏东坡要回去了,方丈便求字。苏东坡拿起毛笔,饱蘸浓墨,在白纸上写下:
坐,请坐,请上坐
茶,上茶,上香茶
方丈满面通红。
我那时看到这个故事,非常解气,骂这个方丈势利眼,以貌取人,狗眼看人低,并且兴奋地把它讲给同学听。同学听了也是大大感慨了一番。那是一个一无所有却不知天高地厚的年龄,自尊高度膨胀,爆炸到身体之外,张扬到四面八方。
后来我上中师时,同学大都是农家出身,背景平平淡淡。独有一个女同学,父亲是乡长;这且不说,大哥上博士研究生,二哥上硕士研究生,叫人听着很嫉妒。我们的班主任老师,据说和前来送她的大哥哥亲切握手,我们这些贫寒人家的孩子就坐在一块诅咒了他一回,叫他“和尚”。
这些对往事的回忆是我今天在网上不经意看到了少年时代看过的苏东坡轶事引起的。二十来年的岁月流走了,今天对这个老和尚却恨不起来,而且觉得他的一言一行入情入理,故事的结尾也不应该是“方丈满面通红”,而应是“方丈哈哈大笑起来”。
为什么这么说呢?你想,方丈是什么人?出家人。出家人与佛结缘,“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的心淡得很,他对人就应是淡淡的。但他的态度为什么连续发生了两次变化?是苏轼换上了锦绣绫罗?不是,他还是那身家常衣服。
是苏轼布施了万贯钱财?不,自始至终,我们未听说他拔过一毛给寺里。是苏轼的赫赫官名?不,他是一个倒霉蛋,是皇帝佬饶他不死后被贬到这里来的。
并且,如果这样的话,显得我们的方丈也太俗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呢?对,是苏轼的才华与文名。是他不俗的谈吐、洒脱的风度,为自己赢得了“请坐”与“上茶”,是那意味着诗杰、词杰、文杰、书杰的无价资产——“苏东坡”三个字为他赢得了“请上坐”“上香茶”。苏轼以才华赢得尊重,方丈向一个有才华的人献上了世外之人的尊重,它充分体现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道理。
苏轼是大才子,方丈是大雅人,这应是一段千古佳话,凭什么要让“方丈满面通红”呢?不应是“双方各有会心,哈哈大笑”吗?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那些沉沦在社会底层的人。他有多少潦倒,就有多少自尊。有一个词叫“穷酸”,“穷”说的是窘迫,“酸”说的就是自尊,那渴望得到别人尊重的要求。不谙世事的少年人或许应该归入这行列,即使他们有的家境很富有,但毕竟他自己是没有什么的。
我们的社会宣传人与人是平等的,要互相尊重,这固然是好的。但这是儒家的思想,是理想主义的。儒家设想每一个人都处在道德境界,然后推出他的主张,比如“仁者爱人”。而生活不是透明的,大部分的人都不是“仁者”,都处在功利境界甚至更低,所以我们把尊重自己的愿望寄托在别人身上,是玄而又玄的。日本那么一个小国,竟也蹂躏中国十几年。所以获得尊重的关键是自己足够强大,足够威武,足够有内涵,别人当然尊重你,不想尊重也得尊重,而落后就要被歧视或挨打,你再愤愤不平,那也白搭。“人敬富的,狗咬破的”,这话一点儿都不假。
所以,我今天再读苏东坡的轶事,对方丈没有一点怨尤。我觉得这个故事真是好,它是如此简约又是如此丰富,涵蕴着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最真实最朴素的世故人情。它给我的新的启示就是每个希望得到尊重的人要不断提升自己,丰富自己,增加自己的含金量。比如我是一个老师,我就要不断读书,钻研教学,在三尺讲台上厚积薄发,自然不愁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它也就带给我生命中足够的欢愉和舒畅。
当然,这里的含金量指的是美德、才华、本事等等诸如此类的正面的东西,而不是炙手可热的地位和权势。地位和权势带来的从来是短暂的阿谀,而不是真诚的尊重。就像李素丽,一个普通的公交车售票员,一样让人肃然起敬;而程维高,曾经的封疆大吏,终成为人们的笑谈。
辛弃疾说,“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年少常轻狂。我不悔自己那时浅薄的自尊和对老师的误解,因为那懵懂的时光是我无法把握的,而岁月的流逝,毕竟使我发生了转变。这是真正的成熟,是不带酸涩的。只是,早一点该多好啊。
(作者单位:河北卢龙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