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矛盾中发展,在甄别中完善

来源 :新校园(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rol1234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永恒追求。笔者以一位学习者的身份,结合相关专家、教授的观点,从多个维度理清学校文化建设中经常遇到的矛盾,力图体现学校文化建设中应该具备的系统思维与辩证思维,旨在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尝试和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矛盾;学校文化建设;发展;甄别;完善
  康德说,文化就是使人文明化的过程。可见文化的发展无穷无尽。如今学校文化建设渐行渐深,故而我们对于它的演绎也需更加细致深入。江苏天一中学的沈茂德校长是一位充满睿智,饱含教育情怀的教育家型校长。在沈校长眼里,学校的优质发展关键是文化发展。他列举成尚荣、龙应台的文化阐释,引出“文化是无形的手”的精辟见解,而且对文化建设提出了精细化的操作模式。在他眼里,文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无形中指引着全校师生前进的方向。
  因此,在学校建设中,我们首先考虑的是文化,这是一种触及学校灵魂的考虑,是全校师生心灵的寄托。可是,文化到底该怎么建设?怎样建设有品位的学校文化?怎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文化?这些疑问表明学校文化虽然神圣,但是要形成之,培育之,建设之,都会遇到无数的困难和困惑。因此,文化也才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群体的精神。到底有哪些困难或困惑呢?细细想来,至少有如下几个基本的维度。
  一、表象与本质:基于学校文化理解的深浅矛盾
  当前,学校文化建设乱象丛生,最主要的原因除了“文化”概念的纷繁之外,就是对学校文化的理解出现严重偏差。不少学校认为建一座雕像就是文化,刻一个校训就是文化,还有就是搞点历史人物或者外国科学家浮雕等,美其名曰“学校文化”。显然这是文化理解出现了偏差。这只是学校物质建设,或者说只是符号建设,还只是肤浅的、表层的、标签式的、立足于表象的伪文化建设。真正的文化其实是没办法建设的。华东师范大学戚业国教授就讲过“文化是很难构建的”“它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却能在学习生活中体现出来的”“它流淌在每一名教师和学生的细胞中”。在华东师范大学杨全印博士的讲座上,笔者也在课间请教过他学校文化“建设”的“建设”妥否?笔者认为建设不妥,因为文化本身就是一个慢工出细活,需要浸润濡染的长期积淀的过程。杨博士深以为然。他说目前似乎没有更好的词语替代,还说“建设”是一个工程学的词语,用来说精神层面的文化确实不太恰当。可见,作为一个长期研究学校文化建设的专家都对此表示遗憾,我们作为忙于行政事务和教学业务的校长更是无暇顾及这里面的合理性和科学性的问题。
  看来,要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文化,并以这种文化视野去改造学校,而不是直接嫁接文化。况且文化本身是无形的,再怎么嫁接都是徒劳。
  二、泛化与虚无:基于学校文化形态的显隐矛盾
  目前的学校文化呈现出泛化的严重弊端。似乎学校里的一切活动只要加上“文化”这个词,学校里就有了文化。如教室文化、走廊文化、厕所文化、课桌文化、墙壁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年级文化、班级文化、科组文化、备课组文化、球场文化、运动文化、门卫文化、清洁文化、物业文化等等不胜枚举,甚至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文化乱象。这就很容易让人产生“为文化而文化”的文化泛象。另一方面,有的学校认为既然文化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我们根本就不用做什么,做出来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肯定不是文化!于是文化又陷入虚化状态。学校文化不可捉摸是对的,但并不是虚无的,只是它的存在形态特殊而已,绝不能说面对文化建设大家无能为力。
  笔者的脑海里涌现出全国著名校长、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贺优琳的文化印象:“四园”纪中。分别是文化底蕴、笃学上进、德才兼修、全面发展的学园纪中;有山有水、红花绿叶、鸟语花香、古朴典雅的花园纪中;体艺丰富、缤纷课外、社团多样、自由快乐的乐园纪中;融洽和睦、友爱互助、温馨感人、魂牵梦绕的家园纪中。所有的人都说他那才是文化,即“四园文化”,为什么别人的就不是呢?原因在这里:在纪中,文化是一种精神追求,是一种集体意识。“四园”恰好集中体现了这一文化取向。“四园”本身不是文化,只是文化的载体,隐匿在它背后的才是文化。
  可见,我们最迫切要做的是在泛化和虚无之间找到真正的文化支点。文化是无形的,但是却可以借助有形去表现。显现的是文化的表现形式,隐匿的是文化的深层内涵。
  三、现代与传统:基于学校文化内容的古今矛盾
  如前所言,文化是一个涵义极为丰富的概念,具有极大的包容性。社会的发展会带来文化的同步推进,学校文化亦是如此。按照时间的界限,笔者将文化划分为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学校文化则也包含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两个组成部分。
  就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而言,这两者在社会发展中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无论是存在的具体形态还是生存发展的具体背景都具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和外部冲突。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基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文化具象,与当今社会存在较大的隔阂和距离,学校可以传承,但是力量和力度都极为有限。现代文化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根植于师生心中,比如,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文化,科学的创新意识与求真务实的精神,都是现代人能够接受或者已经濡染的文化元素。
  现实是什么?不少学校有太多的“不锈钢”充斥校园,有太多的色彩装饰校园,有太多的横额悬挂于校园,这些现代文化留下的拙劣印记使文化变得粗俗,因为文化本身是高雅的艺术,是精神的凝练,是艺术的呈现。同样,有的学校全部是红砖绿瓦、雕梁画栋、亭台楼阁,恍如与世隔绝的千年书院。显然这里出现了一组矛盾,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能走向现代和传统的两极,必须根据学校文化的核心,合理布局,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做到二者的优化重组、巧妙配搭与完美组合。需要记住的是:我们的学校文化是什么?现代文化中的具体元素是什么?传统文化中的相关元素有哪些?如何将这些元素科学地融合?
  另外需要补充的是,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副主任沈玉顺教授非常殷切地期望在大力与国际接轨的时候不要忘了中国传统和中国的本色。我们不是把中国孩子送到欧美就完事了,我们还希望他们回来,祖国人民需要他们回来。所以建议在学生教育中强化中国历史文化教育,为教育的终极目标努力。出国只是途径,成才报国才是目的。这里涉及的其实就是学校文化建设中本土与外域的矛盾问题。   四、凝固与灵动:基于学校文化表现的动静矛盾
  现在好多时候,我们参观学校,看到校园中的雕像、假山、水塘,实在让人陶醉。可是这些具体的物象和学校文化到底有什么深层次的联系?这些景物所承载的文化蕴意到底是什么?我们问及学校领导的时候,他们很难自然地、流畅地表达出来。这只能说明一点,文化没能深入人心。没能深入人心就谈不上文化,它们和公园里的景物没有区别,只是为了吸引眼球、净化空气、营造气氛等,它们的背后没有凝聚文化要义。这就是所谓的凝固,静态的物象,没有生命的艺术。文化绝非如此,学校文化亦然。
  上海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特别指出,文化标志是故事的凝固,也是故事的传承。没有故事也就没有了文化的内核。他认为,校长的“文化自觉”,指的是在无政策和外力约束下的自觉、律守与觉悟。学校文化应是追求真理、严谨求实的文化;应该是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文化;应该是学术自由的文化;应该是包容批判精神的文化。格致中学的文化是学术型文化、合作型文化、创造型文化的“三型文化”。在张校长看来,学校文化应该是一种自觉的行为,而且这个行为蕴含了丰富的意义指向。
  杨全印博士说,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之一就是“故事化”。要重视故事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建议学校文化要以故事设计开始,以故事结束,把文化内化到故事中去。他还说,学校文化建设的另一个策略就是“行为化”,要特别关注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方式,文化建设就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习惯养成很多时候并不是靠情感,而是靠行为坚守,靠活动以及对活动的仪式化演绎。
  学校文化虽然无形,但是它是通过有形的物象表现出来的。现在很多学校只有孤立的学校景观,没有景观背后的文化要义。这就需要赋予每一处景观或景点以文化内涵,并且让这些景观或景点以系列的形式共同表征文化的要义,更主要的是每一个景观或景点都是以故事的形式传递的,它们是人们耳熟能详的,是每一名教师每一个学生心中的故事,灵魂的烙印。来到一处景点,就是聆听一个故事,就是濡染一种文化。
  五、渐进与突变:基于学校化发展的快慢矛盾
  上海海滨二中徐谊校长在“做专业的管理者”讲座中论及校长的专业化时,特别提到校长要关注学校内部的“制度、文化和实践”,并指出,要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提升学校的运行效率。在实现校长精细化管理的具体路径时,他提出了意识触动、行为跟进、养成习惯、孕育文化的基本思路,可见文化在学校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
  在学校征集教育箴言的时候,笔者条件反射式地想到一句话:“教育是一段神奇的旅程。大多时候教育需要日夜兼程,有时候也需要小憩驿站,静静守望和默默等候。因此,教育还是节奏的艺术!”其实学校文化发展与建设也是如此,必须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过:“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从另一个维度也启示我们思考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性、周期性和合理性。
  前面讲过,绩效考核、任期目标的规约等,确实让校长带着镣铐舞蹈,含着眼泪奔跑。这种客观的存在让校长必须在短期内有结果,出效果,见成果。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郭元祥教授、教育学者张文质都异口同声地说:教育是慢的艺术。这是对当下教育功利的有利缓冲与温和的警世恒言。有些时候现实过于浮躁、短视、激进,学校文化遇到同样的困顿:所有的不锈钢、新浮雕、新假山、新池塘都是新生的文化,“是挂上去的文化,不是长出来的文化”。
  可见,学校文化建设要循序渐进,慢慢培育。学校文化是一种积淀,是一种涵养,是一种生长。它需要播种、发芽、生根、出苗,开花、结果。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欲速则不达。
  六、模仿与特色:基于学校文化特色的异同矛盾
  格致中学张志敏校长指出了学校文化呈现的基本特征:独特的文化底蕴(历史形成的核心价值和学校精神,不能被简单模仿)、鲜明的人才个性(集中体现学校的品质和特色,是学校价值追求的形象)、集聚的名师效应(具有世人仰慕的具备学科、学术话语权和集学养和人品于一体的卓越教师)。可见,文化必须具备特色,它是学校的生命半径,直接圈定了学校的发展路径和场域。
  现在的校长外出考察学习的机会多了,见的世面多了,看的学校也多了,自然每处都很留意留心,这里拍一拍,那里照一照,回到自己的学校,带着激情马上破土动工,按照看到的学校模样精心设计和迅速打造,结果只是东施效颦。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区别于其他学校的个性体现,独特和鲜活是它的生命力。因此,学校文化不能移植,不能引进,更不能照搬照抄,必须从自身实际出发,量身打造。比如,衡水中学的校训“追求卓越”,是建立在较高办学水平之上的,而衡水市第十三中学的校训“日新自强——每天进步一点点”,反映的则是刚刚起步、爬坡上坎的校情。如果将两者交换一下,其文化意义就会荡然无存,显得不伦不类。
  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王俭教授认为,每一位校长都有自己的使命,每一位校长都是一个具体的存在。到每一所学校能学一点,学适合自己的一点,就是莫大的成功。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那是不现实的。
  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艺术起源于模仿”。但是模仿还只是最初级的学习阶段,并不是教育实践,更不是学校文化实践。文化建设需要模仿,但并不止步于模仿,必须结合学校实际,进行必要的、科学的整合与提升。只有模仿的文化不是文化,更谈不上特色文化或者文化特色。
  广东省首批正高级教师李赤校长在论及学校文化时说:“大漠戈壁中的胡杨用一生不变的理想与追求,实践着它们对生命的渴望:生一千年不死,死一千年不倒,倒一千年不朽。”笔者的感受是,这是一位教育专家的文化坚守,这是一位教育人的文化信条。学校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它关乎学校的精神气象,关乎学校的价值追求,关乎学校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我们要认真地审视学校文化建设中面临的困境,科学地分析其中最为突出的几组矛盾,深入地挖掘学校文化的精神底蕴。我们相信:有学校文化才有文化学校。
  参考文献:
  [1]陈玉琨.一流学校的建设——陈玉琨教育讲演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沈玉顺.走向优质教育——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精品讲座[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闫德明.学校品牌概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沈茂德.教育,真的不能简单——一位校长的教育叙事[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5]王瑞华.学校教育的创新与展望[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许绍武(1978— ),男,湖北荆州人,硕士学位,副校长,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中学语文。
其他文献
摘 要:由于我国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教育的模式和方法也日趋成熟,微课教学被广泛地应用到课堂中。通过微课,学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接收有效的信息资源。本文主要探究微课在高中信息技能课中的应用。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技能课;微课;应用  随着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各个领域。而教育的改革和创新,也使互联网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教育教学中,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微课。目前,微课教学
期刊
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技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培养习惯的关键期。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其他领域学习与发展的基础;教师应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其终身受益的生活能力和文明生活方式。进餐作为幼儿园生活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幼儿拥有健康体魄的关键因素之一,也是生活习惯的重要方面。然而,有一部分孩子在家并不是独立用餐,也就谈不上有一个良好的进餐习惯。因此,教师应关注幼儿
期刊
摘 要:体育教师是特殊的教育工作者,不仅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还是健身与美体的塑造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体育教师面对的是青少年学生,要塑造他们健康的体魄和高尚的品质,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体育教师的工作,是理论和实践高度结合的结果,是内在思想因素和身体等外在素质共同表现的结果。体育教师“内外兼修”,是现代教育对合格体育教师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体育意识;体育欣赏;内外兼修;教学相长  一、
期刊
摘 要:相当长一段时间,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普遍从事较有特色的“跑龙套”工作,往往身兼数职,但成效不大。通过参加工作室使我认识到,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要想赢得尊重和认可,只有在“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通过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成长道路,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教师的价值。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成长;途径  一、名师工作室:阅读,扩大教师的专业视野  我清楚地记得自己参加的第一次名师工作室
期刊
摘 要:目前,高校和企业普遍认为产学研合作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由于产学研开展较晚,社会环境对产学研合作支持不到位等,产学研合作还是存在企业参与热情不高,高校服务意识不强,产学研合作经费不足,产学研合作政策不力等问题。本文对其存在的问题做出分析,并提出建议,希望促进我国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  关键词:高校;产学研;合作;问题;对策  目前产学研合作已成为高校的普遍行为,但是不同类
期刊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教育获得成功的重要环节之一。本文首先分析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时代变化和高校体制改革下存在的新问题和新挑战。从意义和实现细节上对基于类似征信体系的高校学生管理方案进行阐述。最后通过团队管理案例进一步证实基于类似征信体系的高校学生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征信系统;高教;学生管理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学生人数不断增长,高等教育的内部结构和外
期刊
摘 要:语文是传承精神文明的一门学科。如何用语文教师的魅力感染学生,使他们热爱语文,除了必须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外,还需要语文教师努力形成自己的风格,用亲和力亲近学生,用幽默感带动学生,用乐观心态感染学生,用个性征服学生。  关键词:语文教师;亲和力;幽默感;个性  一、用亲和力亲近学生  一位语文教师如果有教学的智慧,能很好地驾驭课堂,基本上就可以上好一堂语文课。但是,教师仅仅能上好一堂课是远远不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通信技术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工具之一。网络环境下的大学班级管理,需要师生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平台,比如QQ群。如今,QQ群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但还是有很多问题存在。本文以我所在的班级为例,总结班级QQ群出现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合理、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QQ群;班级管理;沉睡;解决方法  班级QQ群是信息化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沟通工具。通过QQ群,学生之间可以更好地交
期刊
摘 要: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完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应重点抓“铸师魂、强素质、重实践、抓管理”,强化青年教师思想道德素质与职业道德,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通过管理进一步强化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关键词: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青年教师有活力,有创新思想,他们是高校教师队伍的活力之源和中坚力量。高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众多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应用型本科相继在各高职院校生根发芽。2014年我院开始正式招收应用型本科生。三年制高职生和应用型本科生虽然处在同一个年龄层次,但是特点却不尽相同。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专职辅导员,新时期,面对更加复杂的环境,要求我们在把握上级和学院工作精神和指导方针整体大框架的前提下,结合具体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关键词:辅导员;高职;应用本科  笔者作为我院资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