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文卿《东窗事犯》中岳飞人物形象初探

来源 :参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XS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南宋开始,岳飞抗金的故事就在民间流传,并且对后代戏曲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据统计,从宋元到明清,出现的岳飞戏多达29种,这些剧作对岳飞形象都有生动的表现。本文在梳理元代岳飞戏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以孔文卿的作品《东窗事犯》为例,进行岳飞人物形象的初步分析。
  关键词:孔文卿 岳飞戏 《东窗事犯》 人物形象
  一、元代岳飞戏创作背景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统治最为黑暗的时期,也是文人最没社会地位的时代,当时的社会情况复杂,文人志士多用文学作品抒发个人对统治者的不满。杂剧盛行,最主要的原因是元蒙统治者多喜欢歌舞戏曲,并提倡、支持杂剧创作,同时,由于经济作物棉花不断推广种植,棉纺织品在江南一带比较兴盛,这就使得当时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在某些方面渗入了商品货币经济关系。但是,由于元政府集中控制了大量的手工业工匠,官营手工业特别发达,这对民间手工业造成了一定的限制,但就整体而言,元代经济发展超越了宋金。[1]有了经济的强力支撑,戏剧演出发展的势头就越来越强盛。在元代,儒家思想受到强烈冲击,这也为多元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契机,元杂剧因而可以更好地吸收外来音乐语言进行自我完善。
  孔文卿,平阳人,生卒年月大致是元世祖时期至元代灭亡前后,所以孔文卿经历了元代相对最黑暗的时期,他的创作也就异常谨慎,情节和人物形象设计都非常考究。《东窗事犯》中的岳飞生活在南北宋之交,当时民族矛盾相当尖锐,战争频发,无论是他生前经历的一切,还是最后冤死的过程,都与当时统治者对待外敌入侵时采取的态度有很大关系。这就意味着岳飞的一生摆脱不了和政治的紧密联系,因此,岳飞戏的创作也就有很强的影射性、政治性,在故事情节上稍有处理不慎,就会给自身甚至家族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二、孔文卿笔下的岳飞形象初探
  在元代,岳飞题材的戏剧创作受到一定限制,关于岳飞的戏曲多以岳飞冤死、秦桧受恶报的故事展开。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大抵就是孔文卿的《东窗事犯》。这部杂剧共有四折二楔子,全剧两个叙事线索。一条线索写岳飞,岳飞被秦桧困在大理寺问罪,最后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杀死,死后的岳飞向宋高宗托梦,诉说自己的冤屈。另一条线索写秦桧。岳飞死后,秦桧因心中有愧而不得安心,于是便来到灵隐寺求神保佑,遇到化身为“疯僧”的地藏王,当面拆穿秦桧东窗下密谋陷害岳飞的奸计,并暗示他不会有好下场,随后秦桧派何宗立去捉疯僧,这一去就是二十年之久,派去的人看见秦桧在阴间被审的情景,回来报告新君宋孝宗。
  二十年正好是岳飞被害后得宋孝宗平反的时间跨度,戏剧中的何宗立也恰好在二十年里见证了秦桧在阴间的恶报,岳飞冤案终于得到昭雪,从这个安排可以看出戏剧是暗合宋代史实的。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岳飞作为一个与金兵这一入侵外族完全对立的有代表性的军事将领,即便与元朝统治者没有直接矛盾,但元朝统治者也绝对不会允许把一个汉人塑造成民族英雄,而且因果轮回、善恶有报又是百姓喜闻乐见的内容,所以元代的杂剧将关注点放在岳飞含冤、秦桧遭报上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了。
  孔文卿设计的岳飞这一角色有血有肉,并非“愚忠”。面对栽赃给自己的罪名,岳飞进行了极力的辩解和控诉,罗列自己一生奋战沙场的战绩,对当时的皇帝也显露出不满和悔意。这些免不了让人怀疑岳飞的忠。随后岳飞就点明“陛下怕你坐不久龙床”,还向皇帝托梦诉说秦桧奸臣的所作所为和自己对国家的担忧。岳飞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即便是含冤而死,死后也要告诉皇帝身处怎样恶劣的环境,担心国家的存亡。
  在戏剧中,岳飞激情控诉:
  【那吒令】我不合扶持的帝业兴,我不合保护的山河壮,我不合整顿的地老天荒。
  【村里迓鼓】我不合扶立一人为帝,教万民失望;我不合于家为国,无明夜,将烟尘扫荡;我不合仗手策,凭英勇,占得山河雄壮,镇得四海宁,帝业昌,民心良。
  当然,岳飞也不是一味地抱怨。“陛下,则怕你坐不久龙床!俺死呵落得个盖世界居民众众讲:岳飞子父每不合舍性命生并的南伏北降,出气力西除东荡……你便似砍折条擎天架海紫金梁!”这一唱词足以彰显岳飞的爱国忠君,岳飞控诉了那么多,其目的就是害怕南宋江山被金人夺走。
  孔文卿在剧中主要突出了岳飞的抗金思想,虽也描写了岳飞的忠君思想,但并未突出强调,更没有像后来的传奇《精忠记》那样强烈渲染。[2]岳飞在控诉自己的冤屈时,虽说把矛头指向了宋高宗,但这并不能说明岳飞不忠,反而更能表现出他的忠君不是愚忠,否则他也不会向皇帝托梦,希望替自己伸冤。
  三、结语
  通过对这部作品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元代社会的复杂,也可以了解孔文卿的创作缘由。作者通过创作出的治军严明、忠君爱国、不向投降派妥协的岳飞形象,吐露了自己对于统治者的不满,最后用佛教的善恶报应、因果循环的思想,借助地藏王“疯僧”形象狠狠地痛斥奸臣,为忠义之士平反,让众人也得到了些许安慰。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唐海宏.岳飞戏曲演变考述[J].四川戏剧,2015(03).
  ( 作者简介:薛志朝,男,山西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影视戏剧文学)(责任编辑 陈安丽)
其他文献
摘要:异体字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存在也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所以对异体字的研究成为历代研究的重点。从古至今,人们对异体字的界定尚未有一致的看法,着眼点和分类标准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异体字 研究 界定  一、异体字来源探究  总体来说,异体字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汉字系统本身。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通常都是用几个文字符号来表示一个词语,因此异体字也就应运而生了。 
《伊利亚特》与《特洛伊战争》两者虽有从属关系,但后者较前者而言,多了思想与人性的光芒,展现出了完美英雄的意识,让后人更能体会到力与美、刚与柔的完美结合。 Although b
摘要:《墙上的斑点》虽然是伍尔夫早期的作品,发表该作品时,她“诗话小说”的概念和理论尚未成型,但是在这篇短篇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诗化小说的雏形和特点。本文从弗吉尼亚·伍尔夫诗化小说的特点出发,分析《墙上的斑点》中体现的诗化语言。  关键词:弗吉尼亚·伍尔夫 《墙上的斑点》诗化语言  一、引言  《墙上的斑点》是21世纪英国文学史著名女作家、批判家、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一部早期作品。该作品因
摘要:《文化苦旅》是当代散文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余秋雨先生用精简典雅的语言,大气磅礴的行文,半诙谐半庄重的哲学思维以及多种修辞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生命体验融入到散文中去,将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通过散文的形式呈现给大家,表现出历史文化的时代感和厚重感,语言艺术方面具有独特的感染力。本文通过对《文化苦旅》语言艺术的几个方面进行研究与讨论,进而能够了解到其语言艺术方面的独到特点和
在规模化养殖过程中,为了防止畜禽疾病、促进畜禽生长和满足畜禽对营养物质的需要,常常在饲料中加入了Cu等元素的添加剂,这导致了畜禽粪中Cu的富集。长期施用含高量Cu的畜禽
摘要:劳伦斯在其早期成名作《儿子与情人》中大量使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使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性格描写充满意蕴。本文针对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使用的众多意象进行解读,阐释其作品中意象的诉求。  关键词:劳伦斯 象征主义 意象  一、劳伦斯作品中意象的特点  劳伦斯是20世纪英国最著名也最有争议的小说家之一,还是世界文学界最有影响力的文学家之一。他出生于社会和政治动荡时期的英国诺丁汉郡,他的父亲是煤矿工人
本文以《兄弟》《第七天》为例,探讨余华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转型及文化思考.
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马铃薯已经跃居为贵州省的第三大农作物。由于种植面积的迅速增长,迫切需要与之相适应的高产、优质配套栽培技术;加之贵州耕地资源相对匾乏,单作、连作加重马铃薯病害,所以,推广间套作成为马铃薯栽培的主要发展方向。前人对马铃薯间套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马铃薯和玉米间套作(薯玉间作)的带距、密度等栽培技术上,相关施肥问题涉及不多,关于薯玉间作的氮素营养,以及马铃薯与其他作物间套作的合理施氮和
摘要:张悦然讲述了一个个“爱”与“悲伤”相结合的故事,既给人凄美之感,又让人痛彻心扉。如果说一般的现代主义作家更倾向于掩盖隐蔽的伤口,张悦然则更倾心于展示疼痛的伤口、撕裂尚未愈合的伤口。我们无法以平和的心态去阅读张悦然的作品,她似乎调动全部的才情、经验、手法将我们带到“爱情悲剧”氛围之中。而探究张悦然爱情小说悲剧的成因,我认为这与张悦然对孤独情绪的欣赏、悲剧的热衷、病态心理的熟知等几方面是分不开的
农作物在各个不同,生育时期,对温度的要求有较大差异。但是,15℃却是非常关键,与多种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如水稻,秧苗移栽的最低温度为日均温15℃;抽穗开花期最低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