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的樱桃红了

来源 :百姓创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diant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6年5月底,袁捷在成都市二环路租了一间门面卖樱桃,他让妻子看店,自己则奔波在汶川县的各个9村收购樱桃。
  两年后,袁捷纯赚了20万元,扩张到三个店铺,并招聘了近十名员工。2008年1月。他再次来到汶川县雁门乡芤山村,与种植户签订樱桃收购协议。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凡是愿意与他合作的种植户,他都预先支付500元诚意金。很快,当地62个种植户与他签订了协议,协议总价值约400万元。
  谁料,正当袁捷准备于5月19日奔赴汶川收购樱桃时,5月12日发生了大地震。5月14日,袁捷再也坐不住了,对员工说:“谁愿意跟我去汶川?”所有员工都不敢作声,连妻子都责备他:“这个时候,里面的灾民都拼命往外逃,你还想进去送死。”袁捷坚定地说:“年初跟那些村民都讲好了,现在樱桃熟了,我不能让它烂了。”
  然而,只有两个员工愿意跟袁捷去汶川。他只好花钱雇了13个帮工。5月19日一大早,他带领15人,背着干粮前往汶川。途中,袁捷两次差点跌入河中被洪流冲走,一个帮工吓得中途返回。
  从成都到汶川县雁门乡,原本只有100公里,但地震发生后,都汶公路全断了,货车只能从西线绕道进入汶川,这样一来路程达到84O公里。5月29日傍晚,袁捷雇的一辆货车终于到达芤山村。由于樱桃太多,一辆车跑一趟至少要两天两夜,樱桃没有保鲜设备,烂得非常快。
  从2008年5月25日到6月底,袁捷不分白天黑夜地往返于汶川和成都之间,抢运出12万公斤樱桃。但因人力、物力花费巨大,他为此整整亏损4O万元。
  9月,樱桃卖完了,所有帮工都走了。这时,袁捷想做其他的水果生意,又没本钱,欠着一屁股债的他,日子十分难熬。一天,他在家看电视,说汶川县政府号召当地农民重建果园,重振樱桃产业。袁捷也似乎看到了曙光,直奔芤山村,帮助农民重建果园。
  到10月底,汶川的公路大部分恢复畅通,不少樱桃收购商陆续跑来和种植户们签订2009年的收购协议。但芤山村的种植户没有跟其他收购商签合同,他们只愿将樱桃卖给袁捷。为了抢生意,有的收购商提高了价格,而且带来了诚意金,但村民们始终没有动心。
  袁捷在随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里,与芤山村及附近村寨的近两百家种植户签了合同。收购量达三十多万公斤,而且没有付一分钱定金。
  2009年5月初,当樱桃再次红满汶川大地时,袁捷将芤山村的甜樱桃包装后,一车车地迅速运往全国各地。到7月中旬,袁捷已经销售九十多万公斤樱桃,完成了6000万元的销售额。他不仅还清了债务,还赢利160万元。当地许多农民也跟着他赚了钱,盖起了新房子,又纷纷前来与他签订新的樱桃收购协议。
  摘自《莫愁·天下男人》
其他文献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满街都是上紧了发条的匆忙步履,时间仿佛成了“催命符”。当你选择让亲友、孩子或自己等待一封未来将至的信,其实就是在呼唤慢生活的美好与单纯。北京的一家“慢递邮局”以一种新颖、浪漫的方式,顺应了市场的需求。   近几年,创意在国内正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产业,像上海、深圳、北京等大城市更是在积极推动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一批具有开创意义的创意产业基地。在这个创意盛行的时代,谁更有创意,谁就
期刊
有机秋菜上市    近日,据哈尔滨市绿色食品办公室张志伟主任介绍,在哈尔滨市呼兰区许堡乡蒲井村,有2500亩地种植有机秋菜,完全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用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灭虫灯、贴膜等生物措施培育大葱、白菜、甘蓝、胡萝卜等秋菜,现已成熟收获。在蒲井村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有机蔬菜大田里,合作社负责人董长玉向记者介绍了他2500多亩菜地今年的种植销售情况。董长玉牵头办有机蔬菜专业合作社已有3年了,
期刊
产品概述  该产品是由高能碳源和r多种微生物复合而成,进入土壤后快速增殖,形成优势菌群,利于作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取,从而预防各种土传病害,减少肥料的使用量,提高作物产量,增加农民收益。    产品特点  1.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本产品含碳量74%,其中有机碳47%,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2.增加十壤微生物数量。菌剂中的复合菌群在土壤中快速繁殖,增加土壤中微生物数量。  3.产品性能稳定。该产
期刊
刘传涛从部队转业后,在青岛一家公司做销售员。几年后。刘传涛打算辞职开一家饭店,自己创业。家里人纷纷表示反对:“放着工作不做,硬要开什么餐厅,你没搞错吧?”  刘传涛说:“我就要错一回,错出一个名堂给你们看看。”  话一出口,刘传涛豁然开朗,索性开一家“摸错门牛肚王”,说不定这点“离经叛道”,正是吸引食客的绝妙之处。    执意开“错店”    2002年年初,刘传涛在青岛挑了一个叫错埠岭的地方,租
期刊
精干、不善言谈、低调、勤奋……刘玉栋身上充满了上世纪70年代创业人的气质和精神。初中毕业的他,当年闯济南时身上只有2块钱,但今天他旗下公司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2个亿。    闯省城先修自行车    刘玉栋的家,和其他山东农村家庭一样:贫穷、兄弟姐妹多。与许多农村孩子不同的是,他虽然是家庭中的老幺,但从小独立能力强。1987年,只有16岁的刘玉栋,念完初中带着两块钱到山东济南“打天下”。  那时他没什
期刊
有这样一群人,开着一家不起眼的小店——甚至没有实体店铺,只是一个网店,却隔三差五跑到世界各地淘宝进货,他们店里的商品是他们亲手从世界各个角落淘来的。一边做生意一边“玩”,这样的生存状态是不是很令人羡慕呢?最近记者接触了三位或业余或专业的小店老板——为工作,她们必须仔细衡量收支平衡,用最便宜的价格进到最适当比例的货物;为生活,她们把出国当成“放养”自己的机会,享受异国风情,有的还会开博客,交流心得;
期刊
莱西市孙受镇西赵村青年农民王玉堂靠种地瓜,产品销往北京、黑龙江、新疆、上海、日本等地,一年收入20多万元,并带动起周边乡镇20多个村的村民种地瓜,一年为大伙儿增收1亿元,人均1万多元。  1996年,年仅23岁的王玉堂从报纸上看到一则信息:一种地瓜品种不仅适应沙质土壤,而且产量特别高。于是,他试着引进了这种“57-2脱毒地瓜”,在村里“不要钱,都没人种”的地里种了30亩地瓜。  经过四年的试种和改
期刊
我参加过一次中日技术交流会,会场设在武汉的工厂里,现教现学,以取得实效。  日方商团到来之前,发来了一串长长的名单,除团长外,团员包括技术课长、设备调试师、现场协调员、顾问等一行十三人。公司总经理调侃道,看来这日本人出国跟我们差不多嘛!这现场协调员和顾问等闲职,弄不好是搭顺风车来旅游的呢!  我方极度重视,派出管经济的副市长和企管部门等领导,临时在工厂搭了主席台,装点鲜花,拟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在
期刊
翻看中国民间富豪榜,这些人的背景大多是白手创业,靠餐饮起家,当赚足了第一桶金后,或是运作资本,或是投资地产,然后成为令人羡慕的企业新贵。做什么行业最有“钱”途?入什么行业创业最易成功?投什么行业风险最低?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根据世界经济组织一篇最新的研究报告表明:餐饮服务业的增长率很高,在该报告中被称作“打破知识经济神话的反例”还将餐饮业列入新千年将蓬勃发展的15类热门行业之一;国际经济学家预
期刊
零食店,经营有方生意红火,张先生开的这家叫“味道”的零食店,坐落在上海写字楼比较集中的地方。在不到20平方米的空间里,张先生将自己的零食店经营得非常红火。  张先生来自江西。他说,几年前来上海工作后,就产生了转行的想法。当时同许多上海人接触后,发觉他们尤其是女白领和小孩子,都非常喜欢吃零食。所以,张先生就产生了开家特色零食店的想法。  张先生介绍说,在过去商品短缺的时代,吃饱已属不易,更别谈零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