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国淘名牌

来源 :新民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yueer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在美国这边乐此不疲地进货,正说明在中国那里名牌有着巨大的市场。
  
  在美国,对热衷购买打折商品的人来说,一年一度的感恩节大减价是不能错过的盛宴。种类繁多的品牌在感恩节这一周都会有各式减价活动,有的标价甚至只有原来高高在上的价格的零头。套用现在流行的说法,的确是相当给力。
  几年前的一个感恩节,当天晚上我与朋友相约来到纽约北部的一家Outlets大卖场,那里从午夜到凌晨6点正举行一年一度打折幅度最大的“午夜疯狂”折扣会。卖场中每个品牌都拥有一间单独的店面,而这些数量繁多的商家门口,有的门可罗雀,有的却门庭若市,有的店门口还有蜿蜒的长队。在这些店里,没有一家的热闹程度能与COACH相比。不大的店面灯火辉煌,排队的人们大都蜷头缩颈,看来是已在寒风中等待了不少时间。一批批的顾客被快速放行到商店中,长长的队伍仍然占满了门前的空地,甚至站满了一边另一家店的门口。时不时有出售饮料和点心的小贩穿插于队伍中给人们“送温暖”。这样的场景,俨然是寒风中的一场马拉松。
  我很快就注意到这家折扣店的与众不同。仔细一看,队伍中占多数的是中国人。好奇心驱使,我问一旁的朋友:这是一家什么店?朋友用很惊奇的眼光看着我,仿佛看到了当代活化石,“COACH你都不知道?这可是高档的皮具牌子,在国内的售价差不多是GUCCI的三分之二呢!”说罢朋友就拉我一同排队,说是要教教我这“老古董”。将近两小时后,我们终于有幸进入这家店。朋友出手大方,不一会的工夫,就抱着10个大大小小的包去结账。
  10个包!!朋友向我解释说,这些包并不都是自己用。她在网上开了个网店,专门卖在国内走俏的国外名牌。这些名牌都有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国内需求很大,而且国内外差价也很大。小店开张才几个月工夫,就已经做出了不小名气,生意很是红火。这回趁着感恩节减价的机会,多进点货。并且这10个包根本不算什么,她还有个朋友,竟然一次就买了60多个包!
  这次经历让笔者大开眼界。本以为感恩节趁着减价能够买到一些实惠的衣物,不想这里面还蕴藏着巨大商机。人们在美国这边乐此不疲地进货,正说明在中国那里名牌有着巨大的市场。
  名牌,特别是国外名牌在国内的走俏,也就是最近十几年的事。中国人对于“好”的定义颇为外在,无非定格在价格和知名度等几个概念上,而对商品的内在价值和质量好坏不甚关心。在富人阶层们动辄千万在国外争购顶级商品的同时,为数众多的普通上班族在虚荣心的驱使下开始了精打细算下的“虚荣性消费”。既然房价飙升、购房无望,购买一些“奢侈品”就成了最好的“安慰剂”。城市“蚁族”们住着简陋的蜗居,却不忘与女友约会时在哈根达斯点一份小笼包大小的冰淇淋,用几近透支的信用卡展示所谓的浪漫和情调;白领在人后精打细算,不忘在聚餐埋单时展示一下自己的LV钱包。名牌和奢侈品的消费成了刚性需求,成了比温饱更重要的一种必需,甚至,从经济学上说,成为少见的“吉芬商品”(Giffen Goods),价格越高,需求量反而增加。当“GUCCI价格的三分之二”成为品牌本身好坏的一种评价时,坐拥越高的价格似乎就越能跻身于传统意义上的顶级名牌行列,越能满足人们的虚荣心,也就越值得购买了。
  很多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品牌,经过营销策略和定价策略的多重包装,加之时尚媒体几篇软文的宣传,在不明真相的群众面前摇身一变,成了定位高端、历史悠久、情调小资的热销“尚品”。比如哈根达斯,名称貌似很欧洲化,好像是北欧文字,其实是地地道道的美国品牌,在北欧甚至没有任何分店。其冰淇淋在各大沃尔玛这样的廉价卖场都有销售,通常和其他平价冰淇淋放置在一起,而价格往往只有国内的1/3甚至1/4。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品牌的营销者们显然独具慧眼,竭力营造差异化优势,将冰淇淋放在镶金门框的冰柜里,仿佛一个个居高临下地问着:“你买得起吗?”这提高的身价反而惹得人们趋之若鹜,正所谓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近年来,更多的品牌频繁在国内走俏,其国内外定位的差别往往令人瞠目。这种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背后,作为利益链条的上游始作俑者的品牌营销者自然是难辞其咎。
  我想,国外名牌的流行,很大程度上还在于属于我们自己的民族奢侈品的缺失。奢侈品的定义应当是多元的,是对品牌文化和历史等多方面的考量,而不仅仅是价格的定位。譬如国酒茅台,在清嘉庆、道光年间已初具规模,在1915年美国巴拿马世博会上更是引起轰动。如此的历史地位自然无愧于高昂的价格。如果我们能够多扶持一些有历史积淀的国货品牌,或许我们的消费中能够多一些理性,少一些虚荣。
  美国人虽然穿着随便,但并非不购买奢侈品。奢侈品对他们来说,更多是一种与自己收入和地位相称的理性消费,是对一个产品从文化、风格乃至气质上的合理选择。笔者与不少美国人打过交道,很少看見他们在谈到个人价值的时候指着自己身上的一件皮衣或一条项链,而多是自豪地谈起自己对社区中有困难的人们的帮助和捐赠。我曾经在西雅图工作过一段时间。每周工作之余,很多同事都会自发地到周围的老人院、贫民区或者是森林公园中,忙上个一天半天,或是安装门窗、或是教孩子们识字、或是除去生物入侵的植物。大家都穿着朴素的工作服,一时间分不出你我,只是一张张幸福的笑脸。
  去年年底的感恩节和圣诞节我没再去“午夜疯狂”折扣会凑热闹,我不知道COACH的门口是不是又排起了长队,我也不知道又有多少名不见经传的国外品牌踏上了去中国的淘金之路。喜欢名牌本没有错,但千万别误读名牌,千万别让那句本是戏谑之语的“钱多人傻”真的成为时下众多“伪享受、真受罪” 的名牌拥趸们的标签。
其他文献
可恨还是可怜?    2010年12月3日,“超女”王贝整容死亡事件的调查报告公布3天后,民营医疗行业圈又迎来一个重大消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意见》(以下简称《社会办医》)。在这份《社会办医》中,25条意见透露了政府对非公立医疗机构“松绑”的态度,而且,“松绑”力度似超从前。  “《社会办医》的出台,证明国家对民营医疗市场的发展是持肯定态度的。”一位在行业
笔者1990年去日本,买了一本介绍日本历代画家的画册《人间的美术》,非常喜欢书中几幅曾我萧白的画:两幅《寒山拾得》,一幅《群仙图》及两幅山水画,都是中国题材。作品大气、精美,画家如火的创作激情和画面洋溢出的浓郁纯正的唐宋绘画气派,明显与画册中的其他画家不同。  曾我萧白,日本本州人,生于1730年。29岁成名,活跃于日本本州山重县、兵库县和京都府一带,是人物山水花鸟皆精的绘画全才。1781年,52
关于建文帝出亡这一历史悬案,目前学术界诸说纷呈,聚讼如云,概括起来,有关其踪迹的说法达50余种。  明朝的这个第一大悬案,央视摄制组曾两次邀我参加实地考察和拍摄,其中,2009年4月在穹窿山及太湖西洞庭岛鼋山普济寺遗址拍摄科教片《追踪皇帝》,片中有如下答问——  央视:根据您的考证,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究竟如何?  徐:建文帝没有死,他确实是出亡了。理由有三:一,《太宗实录》上有这么一句话:“备礼葬
“呦——酷!”视频网站优酷12月8日登陆纽交所,股价一度大涨,表现酷毙。紧随其后的是早已递交上市申请的强劲对手土豆网。虽然无奈被前妻杨女士“撞了一下腰”,土豆网上市也是迟早的事。再加上曲线上市的酷6网,国内视频网站的四大家族只剩下56网还奔跑在上市的大路上。  56网有些急了。公司创始人周娟说,56网将在两年内启动上市,但不排除时间提前的可能。周娟的着急有些道理——华尔街对视频公司的热捧已被业内人
不完全竞争的中国信用卡市场需要怎样走上良性发展之路?发卡规模竞争之后的企业博弈焦点已然从产品、营销创新转向资源整合能力和服务力,而客服,俨然是揭示信用卡机构服务能力的一扇窗口。  客服是什么?对于持卡人来讲是温柔的声音、是甜蜜的微笑、是细致入微的一通电话,但对于招商银行信用卡客户服务中心的近2500名员工来说,却是严谨的流程和工作态度。“一滴露珠可以反射整个太阳的光辉”,吴亮,正是招行信用卡客服中
2011年物价会不会大涨?利率会不会调高?这是决定中国投资者决策的两个焦点问题。  回答这两个问题前,我还得先回答资产价格在房价新政下会不会反弹。同时,伴随着控制物价的同时,国际热钱会不会大规模进入,从而冲击股市房市?如何把握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节奏与力度?在这个过程中,普通百姓有什么应对之策?  我们的回答是:房价有可能出现结构性反弹,国际热钱可能大规模渗透进来从而冲击市场,物价上半年还会涨,利率上
2011年的第一天,南美洲最大的国家巴西迎来了双重意义上的时代交接。  在总统府前,身穿白色套装的迪尔玛·罗塞夫从前总统卢拉手中接过象征总统权力的绶带,一个拥抱之后,“巴西史上最好的总统”带着87%的民意支持率完美谢幕,而与此同时,“巴西史上第一位女总统”闪亮登场。  卢拉在任8年,使数以百万计的巴西人摆脱贫困,让自己的国家跻身“金砖四国”行列,并赢得2014年世界杯和2016年奥运会的主办权。这
发达国家处于债券泡沫之中,美国知名分析师惠特尼指出,由于市政债泡沫崩溃,美国将有上百个城市破产。  美国不会让债券泡沫崩溃,否则美国将进入比次级债泡沫崩溃更严重的危机,所有的债券收益率扭曲,美国的金融市场丧失定价依据,美国金融业会陷入地狱。  不能不承认,欧美国家这两年处于债券泡沫之中。2010年,美国财政部发行了2.307万亿美元的票据、债券和通货膨胀保值债券,创下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国债填补逾
到威尼斯的那天正好赶上一场小雨,风也很大,海平面上升,古城再次无可逃避地浸泡在水中。不少有年份的老桥,桥孔就像新月那样露出水面一线。  广场上,十几排咖啡桌椅相当“壮观”地承受着细雨,桌面上的积水凄迷地倒映着大教堂的身影,总督府依然是惊艳的,阿拉伯风格的廊柱无比精美,可惜光线不够,拍不到它们投射在地面上的影子。圣可马大教堂与钟楼与我在影像作品中看到的一样,只是不那么雄伟。建筑及墙面雕塑上留下了黑色
早些年流行过所谓“哈佛女孩”,很有意思。一女孩上了哈佛了,連一年级还没读完,就能出本书,就能在中国书店里大卖。照理说,哈佛大学的6655名本科生,岂不是得整出两万本书出来,每本书卖上两万册,就有四亿册,美国人手一本还不止,还能匀给加拿大和墨西哥呢。但是很奇怪,美国似乎从来没有这样的书,因为美国人的思维很奇怪:你考上什么学校不重要,你在学校里学到什么东西才重要。当然,中国的家长们是断然不会被这种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