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卫战,2000川军失踪之谜

来源 :新传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urryz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12月1日,南京保卫战正式打响。国民政府调集20多万兵力,准备与日寇决一死战。12月12日,战事突变,部队准备撤退,于是远道赶来的川军某团只好向南京东南部的青龙山撤退。但2000多人走进青龙山后,便消失得无影无踪。
  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谜
  1937年12月初的南京,战况激烈。国民政府调结20多万军队布防在南京城周围。当时,72军、74军、93军等部队是从湘沪战场且战且退,来到南京城外布防的。还有几个师,是从四川、湖北、江西等省紧急抽调来的。
  12月9日,日军以坦克为前导,攻克高桥门,向光华门进逼。夜色中的京杭国道阵地上,远道赶来助战的川军某团2000多名官兵知道:大战即将来临。出于战术上的考虑,该团担任阵地侧翼对敌警戒任务,重点防御京杭国道一侧敌人可能突如其来的穿插分割。由于防御方位的原因,部队还没有受到日军的冲击。
  12日,首都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突然下达了从南京城撤退的命令,全团官兵哗然。为了保住有生力量,团长不得已下令全团2000余人向绵延数十里、森林茂密的南京东南部青龙山地区撤退。这一天,天空阴沉沉的,北风呼啸,城外空旷的地面黄沙扑面。山区里道路崎岖,巨石散乱,满是参天古树,犹如巨大的鬼影。
  在夜色的掩护下,全团官兵最终艰难地进入青龙山区。然而,这一进入,他们再也没有出来,从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战事结束后,日军总司令部在统计侵略“战果”时,发现有一个团的国民党军队不知去向,日军首领认为此事蹊跷。
  为防止国民党军队撤往南京西南边的山区,日军从上海出动了两个精锐师团与另外一支部队在南京东南重镇汤山连接起来,形成了三面对南京围攻收缩之势。同时抽调近万名官兵在湖熟、禄口至宁芜公路小丹阳段布下封锁线、火力网;又在汤山至土桥、淳化镇至双桥门一线实行严密封锁,出动数百辆坦克、装甲车沿公路布防,骑兵、步兵来回巡逻——而青龙山恰好被围在这两道封锁线内。
  1939年,国民政府也注意到这一咄咄怪事,但未能查清真相。据悉,当时国民党查出该团团长名叫伍新华,四川天全县人,原为川军刘湘部下,1934年在南京中央陆军大学中级班受过一年培训。
  1990年下半年,国内上百家报刊几乎不约而同地报道了发生在青龙山区的这一神秘事件,而报道的出处全来自在英国伦敦出版的《观察家》杂志。此文将这一事件与西班牙士兵集体失踪案相提并论,称为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谜。
  集体失踪是“黑洞”吞噬?
  对于失踪原因,不少人认为与青龙山的溶洞有关。这些官兵可能躲进某处一鲜为人知的巨大溶洞,后因敌机轰炸震塌洞口,致使全体人员窒息而死。
  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是,20世纪70年代初,青龙山区的南京矿校学生和驻军建矿井、采煤,无意中发现过几个洞穴里有几顶锈烂的军用钢盔、朽坏的步枪和几具骸骨。
  另外,在青龙山区,近十几年来时有古溶洞被发现。传说山中有一个很大的溶洞,如用铁锤敲击岩壁,可隐隐听出空声回音……这更使得一些人对部队死于溶洞的说法深信不疑。
  但研究南京保卫战的众多专家学者并不认同此说。他们认为,青龙山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除了大大小小的溶洞外,部队还开凿了不少防空洞。南京保卫战期间,青龙山战斗进行得十分激烈,敌我死伤惨重,几十年后发现一些遗骸和军备物资,也属正常。
  在“溶洞”说之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猜测、假想被提出,归纳起来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跟所谓的地球“黑洞”有关。有学者认为,地球“黑洞”是人眼看不见的引力世界。所以,历史上神秘失踪的人、船只、飞机等,实际上是进入了这个神秘的“黑洞”中。
  第二,“时空隧道”所致。一些学者认为,神秘失踪是正负两大物质体系产生引力场后,发生局部弯曲时产生的“湮灭”现象。
  其三是“靜电浮力”说。有学者认为,陨星在落向地球的过程中,可以产生高达10亿伏的电压。很多时候,陨星尚未落到地表就分崩离析了,只有巨大的能量波冲击地表,产生静电浮力。这种情况下,大群的人、船只甚至火车都有可能被吸浮到空中或转移到很远的地方。
  第四,遭UFO外星人劫持。
  对于地球之外的力量这些说法,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王妙月研究员不以为然。他认为,从基础地球物理知识来看,地球“黑洞”不可能存在。因为从地球密度分布和质量来讲,地球表层密度较小,随着向内部的延伸,密度会逐渐增大。而地核离地球表层非常远,这种引力还不至于把如此多的人给吸进去。
  对于“静电浮力”说,他认为,陨石本身不会产生电压,而且在掉落过程中电荷会自动跑掉,即便到了地表也不会积留太多,所以失踪人群被静电浮力转移的可能性不大。
  死于秘道内,死因为中毒?
  有记者曾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前往青龙山区寻幽探秘,试图破解这个神秘的官兵失踪之谜。
  麒麟门位于青龙山北头的山麓,也是《观察家》杂志所提的失踪部队最后露面地。记者在这一带走访时,意外地发现了一个新情况。
  在西林耀村,记者遇到了年近90的陈洪源老先生。老人说,他从没听说过一个团的川军失踪青龙山一事,但南京保卫战后村里却住了一个四川兵,而且一住就是几十年,直到20多年前死去。
  陈洪源说,这个兵叫华海,人很老实,没有文化。“我和他一起干活时问过他,他当年跟随部队打到南京,后来又从紫金山打回来,一直向东打到小茅山、大连山(属于青龙山的2座山)。在大连山上,他们部队挖出一箱箱子弹,一看全是木头的,上上下下都哭了。他们的长官说,弟兄们,大家各自跑吧,这仗没法打了。”华海后来在西林耀村成了家,但没有子女,最终因病去世。陈洪源说,像华海这样战后留下来的军人还不少。
  在麒麟铺,鲍寿喜老人谈起了类似的情况。他说:“我们到南京难民区,经过中山门,在城门里面一点,看到马路边上有许多子弹箱,打开一看,里面的子弹全是木头的,弹壳里塞了棉花,那是训练学生用的——没有子弹还打什么仗呢?”
  走访中,许多老人告诉记者,南京保卫战中,青龙山附近的一些村里都有士兵,后来有的留下,有的走了。这些老人彼此素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讲到了木头子弹和有当兵的留下,可见,他们的见闻可信度比较高。
  走访中,记者遇到了费仲兴教授。几年来,他共调查走访了八九十岁以上的老人350多名,其中大多数住在青龙山附近。“陈洪源、鲍寿喜等老人所讲的往事是可信的。”费仲兴教授拿出调查来的史料分析说,“真实的情况可能是这样的:部队从紫金山向东突围,一直打到青龙山以东,没有弹药了,当官的开枪自杀,当兵的自行解散,各奔东西。”
  一位曾给汪精卫做过警卫的老人叫刘宜槐。回首往事,他感慨万千,“可怜啊,那么多人死在地下!”老人说,大概是1941年或1942年,“当时,我给汪精卫做警卫员。一次偶然机会,听军官向汪精卫报告,说中华门下面发现一条地道,里面有许多尸骨。汪精卫立即责令调查。几天后,有情况报上来,称这条地道通往紫金山下,又从紫金山通往东南方向。死尸大多集中在中华门到紫金山段,估计有好几千人。从旁边留下的枪支弹药和一些衣物看,判断死者为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国民党士兵,死因为中毒,毒源来自日本鬼子。”
  “听完报告后,汪精卫还亲自率人去现场看过。汪精卫命令部队立即用卡车运土将地道填埋。据说,地道很长,几十辆卡车运了三四天土也没有填埋完。”老人说。
  (《南方日报》2014.12.7、《现代快报》2007.12.13等)
其他文献
印方的资料显示,印度空军在1962年中印边境战争中表现平平,不仅与高层决策失误有关,自身实力不济也是重要原因。进入21世纪,印度空军依然对当年的教训念念不忘,想方设法将空中力量向中印边境方向倾斜。  1962年的中印边境战争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多年来,印度史学界流传这样一种观点:若印军在战端初开时果断动用空中力量,轰炸中方的后勤补给线,则“断然不会遭此大败”。  那么,印度空军当时的表现究竟如何?
期刊
中国古人竖着写字,而且由右向左写。在现代人看来,写字的右手总是把已经写好的文字给掩盖住,而且右手腕或者衣袖还会把未干的墨汁碰糊。于是,古人写字时要提腕,这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既然如此不便,为何还要这样写?  古人的书写习惯  所谓“书写格式”,是指书写习惯。我们现在的书写习惯是自左向右书写、从上往下移行,是横行。我们古人的书写习惯却是自上而下、從右向左,是竖行。  从汉字的特点和人的生理习惯来看,
期刊
地道战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战争形式,从冷兵器时代一直延续到现代战争。地道战战法注重隐蔽自己,突然袭击,猝不及防间给予对手致命一击。因此,每场地道战几乎都与奇谋相连,直到战争停息多年之后仍能穿越尘封,令人不寒而栗。  3个月挖出的地下城  1917年发生在法国北部的阿拉斯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地道作战,对阵双方是协约国英法联军与德国军队。  当年的阿拉斯是同盟國与协约国军队争夺的焦点——一旦夺
期刊
就在特朗普访华前夕,基辛格再次“秘密”到访中国。对于近半世纪以来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他感触称“中国会实现自己的梦想”。值得一提的是,46年前,正是基辛格的两次秘密访华,叩响了中美建交的门环。  11月3日,美國总统特朗普开启他上任以来第一次亚太之行,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五国进行为期12天的访问。这也将是25年来美国总统出访亚太地区时间最长的一次。  值得关注的是,就在特朗普访华前夕,中美之间
期刊
在以往的出版物中,多数人只知道毛泽东对赫鲁晓夫不满最终导致了中苏关系破裂。但这些都只限于历史的骨架。在《直译中苏高层会晤》一书中,苏联首席翻译以亲历者的视角,披露了苏联和中国领导人高层会晤中一些鲜为人知的内幕。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初露裂痕  20世纪50年代,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是非常友好的。当时,中苏两党两国在许多重大问题上,都要互相通报。然而,从50年代后期开始,两党两国关系发生了一些微
期刊
强调从不同主体的相互性视角思考和处理问题,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独具特色而又一脉相承的价值观,也是当今世界实现合作共赢,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层文化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相互性价值观突出表现为对五种相互性关系的不懈追求。  相互敬爱关系  强调不同主体间的互敬互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点。儒家创始人孔子所谓“修己以敬”“仁者爱人”,“敬”和“爱”的对象都是“人”,即“他人”。这里的“人”,不仅包含
期刊
在乡间,冬日里晒太阳俗称“晒暖儿”,古语叫“负暄”,是农人们最好的消遣方式,也是一大乐事和美事。在我的童年记忆中,那时的乡村冬天除了彻骨的寒冷,还弥漫着一股慵懒散漫的气息,在慢时光的蛊惑下,一贯按时按晌的太阳也受到了感染,懒洋洋慢吞吞的,每天照临村庄的时间总是姗姗来迟,晚了半拍。等它打着哈欠离开树梢之时,村人们还有不少躲在被窝里不想起床,忠于职守的公鸡高一声低一腔地催促着,叫喊个没完没了,直到最后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是个讲故事的高手,曾在多次公开讲话、调研考察及座谈会上讲些历史小故事,生动形象地传达了党员干部修养、作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为大家汇集习总书记讲过的几个历史小故事,来体会其中做人做事做官的道理。  春秋时期正考父的故事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春秋时期宋国大夫正考父是几朝元老,但他对自己要求很严,他在家庙的鼎上铸下铭训
期刊
前不久,韩国军方再曝丑闻,一名陆军四星上将被指用“非人待遇”对待为其服务的士兵,逼迫他们戴着电子手链随叫随到,忍受侮辱做各种杂务,包括给这名将军的妻子剪脚趾甲、去死皮等。韩国军方屡曝丑闻究竟是何原因?  细节曝光令人震惊  据报道,涉事韩国军方官员名为朴灿周(音译),是韩国陆军第二作战司令部司令官。韩国人权监督机构“军队人权中心”前不久曝光了朴灿周和妻子的“奴隶门”丑闻细节,引发外界震惊和批评。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都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整天喝得醉醺醺,舒服吗?有少数干部感到有些不适应了,快下班了还没人邀约聚会就觉得心里有些空荡荡的……”  “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  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八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对领导干部来说,除了工作需要以外,少出去应酬,多回家吃饭。油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