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一长假来临之前,大陆20多个旅游景点门票再次扎堆涨价,人们感叹玩不起了。反观台湾的旅游景区及寺庙、博物馆等门票状况,要么不收门票,要么价格很低。记者了解到,在台湾,门票不是台湾旅游业的主要经济形式,台湾旅游业的收入主要靠游客增多带来相关产业税收增加。
日月潭、寺庙皆免费
位于台湾地区南投县中部的日月潭闻名遐迩。凭着“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日月潭成为宝岛诸胜之冠,驰名于五洲四海,吸引千万游客前来。不过,游客参观这样的名胜,不需一分钱的门票费。
台湾的景区运营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与大陆景区价格“世界领先”的门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括日月潭在内的许多知名自然景区都不收门票费。
在管理方式上,类似的自然景点也不会交给私人公司打理,全由政府机构进行维护和运营。
虽然不收门票,但旅游经济拉动效应依然明显,当地的零售业、餐饮业、旅馆业和交通业都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得到发展,政府每年的税收也因此增加。税收的增加让台湾观光机构的预算费用每年递增,最后这些费用返还到景区用于维护和运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除了自然景区,一些人文景区也作为“公共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位于台北淡水河口的“红毛城”有着300多年的歷史,可谓台湾岛内最耀眼的古迹。游客来到这里可以自由参观,不用门票。岛内的寺庙也没有一个收费的。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曾表示:“寺庙等历史景点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不应该收高费用。”不仅如此,蒋孝严还曾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讨论中表示,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非常高,如所有的寺庙都收费,普陀山每个景点门票都在40元以上。
事实上,除了私人投资打造的景区,台湾的绝大多数景区都不收取门票费。自然景区收取高门票费,台湾的旅游业界人士闻所未闻。而自然景区一再提高门票价格,在台湾的旅游界也没有出现过。
台北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许阳哲告诉记者:“在台湾,一般的景点都没有收费。比如日月潭,只要游客不坐船,就不会收费,而阿里山只收100元新台币的清洁费,相当于20元人民币;垦丁公园也不收费。”
在台湾,博物馆是收费的。不过,博物馆收取的费用也只是象征性的。以台北故宫为例,普通参观券的价格为新台币160元,约合人民币35元,学生享受半价优惠,65岁以上长者、学龄前儿童以及低收入者都可免费参观。
有政府背景的景区和博物馆都不收费或少收费,但私人公司打造的景点,比如游乐园,费用就很高,“他们没有政府投入,所以就要从游客身上收钱”。
想要涨价不容易
除了经营方式的差异,台湾景点想要提高景点门票价格,在现实途径中也很难实现,一方面是受到舆论的监督质疑,另一方面政府严格的程序监管也不易通过。
许阳哲表示:“如果门票定得太贵,老百姓会骂。电视新闻会开骂,骂完后时事节目会讨论,会把政府官员找出来,问是你定的吗?为什么定那么高?讲清楚原因。全台湾都在看,第二天价格就会下去了。”在台湾民众看来,自然景区不收门票是老百姓的福利,提价等于从老百姓的口袋里要钱,这是要受监督的。
台湾也没有景区跟风涨价的现象,并非不想,而是不敢。
台湾景区要涨价,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票价先要经过审核,审核通过后,还要经过立法机构,如果有一位民意代表有意见,相关的主管就要去说明为什么要涨,需要提供一大堆数据。立法机构要经过协商,如果觉得合理,就可以涨,如果觉得不合理,可能就不敢涨。”
相比大陆景区涨价形同虚设的价格听证会,台湾的民意代表和“立委”却相对能够真正重视民意。原因很简单,民意代表是靠选民投票当上的,而不是靠领导任命的。
台湾岛内的一些大型公园,担心因为不收门票引来太多游客而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就采取了限制登记的办法。游客可提前一个月预约,限制每天的入园人数。这样也能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比较两岸对待景区门票的迥异之处,不难发现台湾的风景区模式更符合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台湾《旺报》就此评论,个别地方政府发展旅游,却目光短浅,只盯着门票收入,随意调涨价格,消费者纵有异议却无济于事,只好“自力救济”逃票进入景区,不是旅游产业长久发展之计。旅游景点是公共财产,理当面向大众提供公共服务。发展旅游产业,不是简单的门票收入,地方政府应当思考的是,如何让自然风光带来的人潮,促进当地的消费产业更加蓬勃发展。
日月潭、寺庙皆免费
位于台湾地区南投县中部的日月潭闻名遐迩。凭着“万山丛中,突现明潭”的奇景,日月潭成为宝岛诸胜之冠,驰名于五洲四海,吸引千万游客前来。不过,游客参观这样的名胜,不需一分钱的门票费。
台湾的景区运营走的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与大陆景区价格“世界领先”的门票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包括日月潭在内的许多知名自然景区都不收门票费。
在管理方式上,类似的自然景点也不会交给私人公司打理,全由政府机构进行维护和运营。
虽然不收门票,但旅游经济拉动效应依然明显,当地的零售业、餐饮业、旅馆业和交通业都因为游客的到来而得到发展,政府每年的税收也因此增加。税收的增加让台湾观光机构的预算费用每年递增,最后这些费用返还到景区用于维护和运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除了自然景区,一些人文景区也作为“公共资源”免费向公众开放。位于台北淡水河口的“红毛城”有着300多年的歷史,可谓台湾岛内最耀眼的古迹。游客来到这里可以自由参观,不用门票。岛内的寺庙也没有一个收费的。
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曾表示:“寺庙等历史景点是老祖先留下来的,不应该收高费用。”不仅如此,蒋孝严还曾在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讨论中表示,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非常高,如所有的寺庙都收费,普陀山每个景点门票都在40元以上。
事实上,除了私人投资打造的景区,台湾的绝大多数景区都不收取门票费。自然景区收取高门票费,台湾的旅游业界人士闻所未闻。而自然景区一再提高门票价格,在台湾的旅游界也没有出现过。
台北市旅行商业同业公会理事长许阳哲告诉记者:“在台湾,一般的景点都没有收费。比如日月潭,只要游客不坐船,就不会收费,而阿里山只收100元新台币的清洁费,相当于20元人民币;垦丁公园也不收费。”
在台湾,博物馆是收费的。不过,博物馆收取的费用也只是象征性的。以台北故宫为例,普通参观券的价格为新台币160元,约合人民币35元,学生享受半价优惠,65岁以上长者、学龄前儿童以及低收入者都可免费参观。
有政府背景的景区和博物馆都不收费或少收费,但私人公司打造的景点,比如游乐园,费用就很高,“他们没有政府投入,所以就要从游客身上收钱”。
想要涨价不容易
除了经营方式的差异,台湾景点想要提高景点门票价格,在现实途径中也很难实现,一方面是受到舆论的监督质疑,另一方面政府严格的程序监管也不易通过。
许阳哲表示:“如果门票定得太贵,老百姓会骂。电视新闻会开骂,骂完后时事节目会讨论,会把政府官员找出来,问是你定的吗?为什么定那么高?讲清楚原因。全台湾都在看,第二天价格就会下去了。”在台湾民众看来,自然景区不收门票是老百姓的福利,提价等于从老百姓的口袋里要钱,这是要受监督的。
台湾也没有景区跟风涨价的现象,并非不想,而是不敢。
台湾景区要涨价,有一套严格的程序。“票价先要经过审核,审核通过后,还要经过立法机构,如果有一位民意代表有意见,相关的主管就要去说明为什么要涨,需要提供一大堆数据。立法机构要经过协商,如果觉得合理,就可以涨,如果觉得不合理,可能就不敢涨。”
相比大陆景区涨价形同虚设的价格听证会,台湾的民意代表和“立委”却相对能够真正重视民意。原因很简单,民意代表是靠选民投票当上的,而不是靠领导任命的。
台湾岛内的一些大型公园,担心因为不收门票引来太多游客而导致生态环境被破坏,就采取了限制登记的办法。游客可提前一个月预约,限制每天的入园人数。这样也能够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
比较两岸对待景区门票的迥异之处,不难发现台湾的风景区模式更符合我们提倡的“可持续发展”。台湾《旺报》就此评论,个别地方政府发展旅游,却目光短浅,只盯着门票收入,随意调涨价格,消费者纵有异议却无济于事,只好“自力救济”逃票进入景区,不是旅游产业长久发展之计。旅游景点是公共财产,理当面向大众提供公共服务。发展旅游产业,不是简单的门票收入,地方政府应当思考的是,如何让自然风光带来的人潮,促进当地的消费产业更加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