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断太空的以色列飞行员:伊兰·拉蒙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x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兰·拉蒙,1954年6月20日出生于以色列特拉维夫附近的小城拉玛特甘。他的父亲原籍德国,姓沃尔夫曼(Wolferman)。他的母亲和外祖母是来自波兰的纳粹大屠杀幸存者,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后移居以色列。拉蒙幼年时曾乘坐邻居的塞斯纳小型飞机上天兜风,从此就立志要成为飞行员。高中毕业后拉蒙被以色列空军飞行学校录取。他随即将“沃尔夫曼”这个德味十足的姓改为“拉蒙”,意思是“石榴”。
  1973年“赎罪日战争”爆发,这场空前残酷的战争夺去了很多以色列飞行员的生命。还在航校学习、只有一年飞行经验的拉蒙接到了执行战斗任务的命令,这既是因为现役飞行员数量短缺,同时也是因为他在航校的表现十分优异。战后拉蒙继续学习飞行,有一次在驾驶富加“教师”教练机时遇到机械故障,在弹射中受伤。他用了数月时间休养,不过还是于1974年顺利从飞行学校毕业。
  此后拉蒙陆续在A-4“天鹰”和“幻影”Ⅲc上接受了作战训练,成为一名“幻影”战士。1979年秋,以色列空军开始着手为装备新一代战斗机F-16A/B“Netz”(希伯来文,意思是“鹰”)作准备。时任空军司令大卫·伊夫里亲手选拔了包括拉蒙在内的12名年轻飞行员,作为种子学员赴美国犹他州的希尔空军基地,接受为期3个月的训练。回国后,拉蒙等人又担任了这种新型战机的教官,在国内教授其他飞行员驾驶F-16。
  1981年6月7日,伊兰·拉蒙亲历了极富传奇性的“歌剧”行动,与其他7名飞行员一起驾驶F-16千里奔袭伊拉克,将萨达姆·侯赛因寄予厚望的“奥西拉克”核反应堆一举夷为平地。关于这场行动的整个经过和前因后果,各种书籍报刊已有详细介绍,于此不再赘述。本文仅就其中与拉蒙相关的“最早”与“最晚”两个细节作一些介绍。
  拉蒙是最早获悉行动目标的飞行员之一。1980年夏,以色列空军按照高层的要求着手准备行动。一小批精挑细选的飞行员在极端保密的状态下开始特殊训练,他们仅仅被告知三个最基本的关键词:顺风、超低空、远距离(1000千米),而攻击目标则绝口不提。作为这批飞行员中的导航专家,拉蒙从一开始时就猜到了作战意图。因为他参与了攻击路线选择、导航计划制定和油量测算。拉蒙曾对着一张地图,以1000千米为半径,向以色列的东方看去,伊拉克的腹地赫然在目。据说直到正式行动前不久,所有参与该行动的飞行员中,只有基地司令伊夫塔赫·斯派克特、行动队长泽夫·拉兹和拉蒙3人知道内情。
  拉蒙也是行动中最晚一个投弹并返航的飞行员。在参加轰炸行动的8名F-16飞行员当中,拉蒙年纪最小(27岁)、军衔最低(上尉),当然也是资历最浅的,被排到编队的最后一位“八号”。作为最晚进入投弹航线并最后退出的飞行员,他暴露在敌人防空火力中的时间最长,被击落的危险最大。以色列的行动虽说是偷袭,但谁也不敢保证伊拉克的防空火力不会及时做出反应。还要考虑到,伊朗在9个月以前(也就是“两伊战争”爆发之初)曾试图炸毁该核反应堆而未呆,伊拉克高射炮和地空导弹组成的防空网势必会严阵以待。全面检验以色列防空压制手段的“贝卡谷地”之战要等一年以后才会打响,此时的以军对于压制阿拉伯国家的苏式防空系统并没有十足信心。以色列人事前分析认为,伊拉克的火控雷达就算来不及捕捉八机编队中靠前的飞机,也能够瞄准后面的战机,及时开火击落1~2架F-16。但拉蒙仍然无所畏惧地承担了殿后的任务,他的理由是还没有结婚、没有子女,因此了无牵挂。事实上拉蒙在核反应堆上空曾与死神擦肩而过——他在拉起战机投弹前亲眼目睹了1枚SA-7便携式防空导弹在20米开外飞过。多年以后,拉蒙在回顾“歌剧”行动时坦承,他当时曾有被吊死在巴格达中心广场上的思想准备,但是作为纳粹集中营幸存者的后裔,为了不让犹太人再次遭受屠杀,他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完全值得的。
  拉蒙在1982年参加了第五次中东战争。战后他被允许短期离开空军,到著名的特拉维夫大学攻读电子与计算机工程专业,4年后顺利毕业并取得学位,重新回到空军任职。拉蒙获得的第一个新岗位是第119“蝙蝠”中队(装备F-4)的副中队长。据说他在此期间曾加入过以色列飞机工业公司的“狮”(Lavi)式战斗机研发项目,一直到1987年8月以色列政府宣布终止该项目。由于保密的原因,拉蒙在其中的角色和作用情况至今尚未公开。此后拉蒙被提升为第117“第一喷气机”中队(曾是以色列第一支F-16部队)的指挥官。1994年他晋升为上校,并担任空军司令部武器系统部门负责人,主持航空武器装备的研发和采购工作。
  这个时期的拉蒙已经到了他在军队生涯的顶峰,他开始考虑退役后的生活。1997年某个晚上,一通意外的电话改变了他的命运一一电话的那一端是空军司令埃坦·本一埃利亚胡。司令征询他是否愿意做一个太空人。“太空人”这个词在以色列语言中有“头脑不清晰的人”含义,因此拉蒙没能立即反应过来,还以为埃利亚胡开了个并不好笑的玩笑。事实上拉蒙的脑子里从没转过当航天员的念头,但他立即抓住了成为以色列第一个航天员的机会,让自己的名字从此与以色列的航天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
  此前一年,以色列与美国克林顿政府达成合作协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将允许1名以色列航天员参与航天飞机的外太空项目。以色列开始着手物色航天员人选,要求这个人既要有飞行员的身体素质和技能,又必须具备科技知识背景,当然最不可或缺的是勇于献身的精神。此时的拉蒙,已经在4种机型(A-4、“幻影”Ⅲ、F-4和F-16)上积累了超过3000小时的飞行时间(其中驾驶第三代战机2000小时),还拥有特拉维夫大学的工程学学位,完全符合官方的标准。此外,在个人魅力方面,与大多数硬汉式飞行员不同的是,拉蒙秉性冷静理智、低调谦和,还有一张略显孩子气的俊脸,深受女性欢迎。显然他即使作为一名航天形象大使,也是十分够格的。最终拉蒙从众多候选人当中脱颖而出,获得了空军司令埃利亚胡的“钦点”。
  1998年6月,拉蒙和后备航天员伊扎克·马约赶赴美国休斯顿,接受航天训练。这些训练包括:如何适应失重环境、如何操纵航天仪器,以及如何解决与航天飞机相关的各种技术问题。NASA有一架经过改装的飞机,可以通过特殊飞行姿态提供20余秒的失重环境。拉蒙起初不適应这种失重感,不过多年的飞行员经历很快就让他通过了训练。接下来,拉蒙还与6名航天员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目的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NASA甚至安排了一次“远足”,让7名受训航天员组成一支探险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用一周时间穿越落基山脉。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任务编号STS-107)的发射日期由于种种原因一推再推,实际上足足推迟了两年,最后定在了2003年1月16日星期四。经过4年充分训练的拉蒙和另外6名航天员终于开始了为期16天的太空之旅。外太空的实验计划安排得很紧,包括了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地球科学等80项实验。7名航天员分为两组,每一組轮流工作1 2小时。拉蒙的正式职务是“实验任务专家”(Payload Specialist,也叫配载专家),其实这是航天飞机上的临时性职位,一般负责本次太空之旅搭载的某个特定实验项目。
  拉蒙在太空中的本职工作是操作“地中海微尘实验”项目(MediterraneanIsraeli Dust Experiment)。这一项目由特拉维夫大学发起,旨在研究大气中的微尘对全球气候和降雨的影响。航天飞机使用特制的照相机对地中海上空区域进行监控,然后将图像数据实时传回地球,由特拉维夫大学的科学家进行研判分析。拉蒙的主要任务就是操控照相机,完成拍摄并收集数据。除了本职之外,拉蒙也参与了其他实验任务,如微重力状态对生物的影响。为此他在手腕上带了一块手表式电脑,随时监测生理状况。拉蒙还抽空通过通信卫星与国内的学生交流,解答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
  2003年2月1日,“哥伦比亚”号完成了为期16天的航程后准备返回地球。地面上,航天员的家人、朋友和同事们正期盼着他们的归来。然而就在航天飞机出现在人们视野中不久,悲剧发生了!人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航天飞机突然在得克萨斯州上空起火爆炸,化作一团团火焰,7名航天员全体殉职。后来人们在查找事故原因时发现,“哥伦比亚”号起飞时,有一块泡沫板从油箱上脱落,意外地击中了左翼。据说NASA当时就发现了机翼上的裂纹,但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采取任何警告或补救措施。航天飞机返回地球时,这个小裂纹在穿越大气层的热力作用下撕裂了左翼,最终导致航天飞机空中解体。
  2003年2月10日,拉蒙的遗体由数名航天员代表护送到以色列。按照家人的愿望,他的遗体被埋葬在莫沙夫拿哈拉(Moshav Nahalal)的公墓,政界、军界同事和亲友数百人出席了葬礼。然而拉蒙家族的悲剧并没有结束。拉蒙与妻子罗娜育有4个孩子,长子阿萨夫1988年出生,在父亲去世后报名参加了空军,希望能沿着父亲的脚步成为一名空中战士。让人扼腕的是,阿萨夫完成航校训练、获得飞行员徽章之后,不幸在一次训练飞行中坠机遇难。
  拉蒙死后极具哀荣,人们纷纷以各种形式纪念和缅怀这位以色列航天先驱。以色列官方和民间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基金会、学校、甚至儿童航天乐园。以色列政府从2006年开始创设了“伊兰·拉蒙国际空间会议”,旨在加强空间探索方面的国际合作、推动航空航天技术创新发展、倡导世界各国和平利用外太空。“伊兰·拉蒙国际空间会议”迄今已连续举办12届。2004年2月,“哥伦比亚”号机组全体人员被追授“美国国会太空荣誉勋章”,其中拉蒙是迄今唯一被授予该荣誉的非美国人。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51828号小行星以“拉蒙”命名,火星上哥伦比亚丘陵群中的一座山则被称作“拉蒙山”。
其他文献
李英杰,原核武器研究院(即今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党委书记、两弹元勋邓稼先院士(他生前曾任该院院长)的老搭挡。“小家伙儿是河北乐亭县的,李大钊的老乡。别看我快八十了,自己照顾自己一点问题也没有!明天让他回去看看老娘。”李老指着正在给记者倒茶的警卫员,乐呵呵地说,我们的话茬也由此打开。  1我是河北饶阳县人,冀中大平原的。上了几年私塾,在学校里我就“不安分”。那年我带领班上的同学把我们村大庙里的一百多
03P型水陆坦克是我国最新推出的新型水陆坦克,具有强大的火力、一定的防护能力和良好的陆上、水上机动性能。它可装备于两栖机械化部队和海军陆战队,主要用于海上登陆、抗登陆作战,也适合于内陆江河、湖泊、水网稻田地域使用。    主要性能    03P型水陆坦克具有较高的机动作战能力,可由铁路、公路、舰船等运输工具载运。陆上最大速度不低于55千米,小时,最大行程超过400千米。最大可爬36°纵坡、30°的
早在2019年上半年,美国媒体就披露了一种秘密导弹。据媒体称,这种新式导弹近年来被用于几次无人机打击。这种新式导弹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战斗部不携带爆炸物,只依靠撞击力量进行杀伤。这种导弹重达100磅,可以每小时1000英里的速度飞行,在飞行过程中,导弹的战斗部会弹出六把锋利的刀片,跟随导弹一起在飞行中像螺旋桨的叶片一样高速旋转,在击中目标后可以将目标搅成肉酱而不伤害周围其他目标。  实际上,这款神秘
韩国在推行防务自主过程中十分重视武器装备的自主开发,特别是其针对本国特点开发的“天马”防空导弹与“飞虎”高炮系统的性能十分优异,两者在近程防空中高低搭配,被外界称为韩国野战防空“双雄”。K-30“飞虎”双管30毫米自行高炮系统作为韩国首个自主开发的武器系统,无论发展过程还是基本性能,都反映出了韩国争取国防自主的军事大战略。自主品牌第一炮  冷战时期,韩国引进了大量美式防空武器系统,包括“火神”20
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意大利轰炸机卡普罗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飞机首次上战场任务就是空中轰炸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交战各国在战场上投入了大量的作战飞机,用来执行侦察、空战、炮兵校射、空中轰炸等任务,专门的轰炸机开始出现。  世界上第一种专用轰炸机是由俄国人伊戈尔·西科斯基在1913年設计的。这种轰炸机安装了4台发动机,最多能够携带800千克炸弹,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俄国人为了炫耀自己的这
隨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小朋友有了和家人一起乘坐国际航班的机会。乘坐国际航班时,我们需要对空乘人员经常使用的英语有基本的了解。
相信很多航迷小伙伴都玩儿过纸飞机,只是简单的折叠,就可以将一张纸变成纸飞机,然后用力一掷,比比大家谁的飞机飞得远。不过,小伙伴们你们肯定不知道,纸飞机的秘密和惊喜远远不止这些。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工具,我们就能够制作非常漂亮、形状各异的纸飞机。我们就请王勋邦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这个神奇的纸飞机世界!工具與材料  色纸  这种纸的纸质较软,颜色较亮丽,纸张大小也比较小,所以用这种纸做出来的飞机可能少了几分帅
为纪念“飞虎队”成立75周年,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主办、瑞德福大学协办的“飞虎情缘——宫浩钦航空绘画展”将于2016年6月16日至9月30日在美国华盛顿罗纳德·里根国家机场举行首展。  提起“飞虎队”,人们马上会想到抗战时期P-40战斗机上标志性的鲨鱼头涂装,以及“一击脱离”的灵活战术。“飞虎队”的正式名称是中国空军美籍志愿大队(American Volunteer Group,AVG),由美国陆军
正视历史,没有一场战争可以披上“正义”的外衣  不同于美国多数战争影片,《黑鹰坠落》讲述了一场“美式正义”失败的战争。1992年,连年的部落战争令东非国家索马里山河破败,民不聊生,由此引发的大饥荒造成了三十万人死亡。掌控首都摩加迪沙的独裁者默罕默德·法拉·艾迪德抢走国际组织的救援物资,此举引起世人公愤。丧心病狂的艾迪德向国际维和组织宣战,美国自诩“正义之师”派出特种部队前往摩加迪沙暴力推翻艾迪德政
2007年12月5日11时5分,日本最新型潜艇——“苍龙”号(舷号501)在神户市中央区三菱重工神户造船厂下水,标志着日本海上自卫队正式加入世界AlP潜艇俱乐部。此后,该舰还要进行一年多的舾装和海试,将于2009年3月正式加入日本海上自卫队。    “苍龙”的由来    日本海上自卫队潜艇部队由于受到规模限制(不能超过16艘。其实该数字在目前世界各国的潜艇部队中排名第5,在东亚地区排名第3),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