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非常6+1”

来源 :教育探索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weiqi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过程中要充满爱和期待,如果把一份爱心放在家访中,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家访是指为了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步调,统一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代表学校对学生家庭所进行的具有教育性质的访问。的确,家访在增进和加强家校间的沟通和联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做好家访工作,要做到“非常6+1”即“三清、三忌 + 一个合力 ”。 
   1. “三清” 即“教师清楚向家长介绍什么”“教师清楚向家长了解什么”“家校结合清楚为孩子做些什么”。
  1.1 教师清楚向家长反馈什么。
  教师要做到“有备而来”,一要做好宣传。把当前的教育发展形势、动态及相关政策宣传好,尤其是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家长存在一些误区,教师要适时做好解释;宣传好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方向及良好形象。二要备好家长的家访期待。这点是家长所最关心的话题,是教师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情况的重点。教师在家访前一定要结合自身的观察、其他科任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全面地对学生在校的表现、成绩的优势、不足,以及存在的其他问题做到胸有成竹。三是要让家长清楚知道一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等。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要环境,孩子的教育离不开家庭,家长的作用就尤为重要。教师可以借助家访的机会向家长介绍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使其更好地树立现代化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把握教育的最佳时机,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1.2 教师清楚向家长了解些什么
  家访,教师可以通过细心、细致地观察,了解家长不愿谈及的家庭情况(家长的学历、收入、婚姻等);通过询问了解学生家长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征求家长对教师教学、班级、学校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关注孩子在家的表现、学习是否认真、按时完成作业、性格特点等,结合孩子在校的情况,能对孩子有一个客观全面准确的定位。这一点教师最好能够做到有的放矢,重点询问孩子某一两点情况。诸如近段时间孩子成绩一时下滑、精神状态不好等问题是否与家庭有关,这样就不至于对孩子的表现妄下结论。
  1.3 家校结合清楚为孩子做些什么
  1.1.1 制定切实可行的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的学习计划。这一计划主要以短期目标为主。
  1.1.2 找到符合学生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生个体其学习方法也各具特色。
  1.1.3 帮助学生改变一些不良嗜好,塑造良好性格,因材施教。
  1.1.4 搭建家校结合的桥梁,即使沟通、互相反馈学生的表现,发现一些心理问题即使沟通、矫正。
  2. 三忌 忌“捧、贬、空”
  2.1 忌“捧” 作为家长,期望自己的孩子得到教师好的评价,但作为教师却不能一味迎合家长口味,顺杆爬。有的家长抱怨,询问孩子成绩时,有的教师一味夸奖,说孩子成绩不错,其实情况一般,家长因此放松了对孩子在家里的要求,致使学习成绩平平。甚至孩子犯了错误,教师还在替孩子庇护。所以,对学生的优点要说得出,说得准,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赏识,以求得家长的共鸣、信任和支持。
  2.2 忌“贬” 教师尤其是班主任,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即使自己任教的学科,孩子成绩一般,家访时也不应贬低孩子。切忌单刀直入只讲缺点、问题,状告学生,和对学生的缺点、错误加以夸大、渲染,以偏概全,以及根据道听途说与偶然现象臆断学生为差生等做法,把家访开成对孩子的“控诉会”或“批斗会”。所以, 对学生身上的缺点和问题,应客观、委婉地告知家长,商量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办法。
  2.3 忌“空” “空”指的是教师对这一学生的评价,模棱两可,放在张某、李某、孙某等都好像合适,没有抓出这名学生的特点、棱角,也就不能在家长面前做成合理地适用地诚恳地评价。
   3. 一个合力。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为战,甚至是学校教育孤军奋战的状况必须改变。家访,能有效地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能够在目标、内容和方法上保持一致性和连贯性,真正做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使家庭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延续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让家长能了解学校的管理,了解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参与学校建设与发展,让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3.1 及时整理完善家访记录、填写好家访记录表。
  3.2 做好总结。分析归纳概括出家长反馈的意见建议,能解决的尽快落实、向上反映的尽快形成意见书交校级领导或教育主管部门。
  3.3 形成并贯彻可行性计划。根据学生家庭情况、家长意见结合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及科任教师意见等,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指导意见、推进步骤、方法措施 、达成目标等。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以落实,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等做好积极引导。
  3.4 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不定期的召开,及时反馈、督促或监督各项工作推进情况。
  诚然,家访是一个永远未尽的话题,需要我们在教育实践中去不断地探索。希望我们把家访的话题变成“7+2”“8+3”……
其他文献
【摘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语言文字的训练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而语感训练是文字训练的重要内容。语感是人们直接的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对学生语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的艰巨性和紧迫性、重要性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努力,需要我们不断地转变观念,探求新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课堂阅读; 语感能力; 口语交际; 培养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
期刊
在已过去的2011年全国数学高考试题中出现过这样的一道题目:  已知函数f(x)= αlnχχ+1+ bχ,曲线y =f(x)在点(1.f(1))处的切线方程为 χ+2y-3=0  (1)求a.b的值。  (2)如果当χ>0且χ≠1时f(x)>lnχχ-1+Kχ,求k的取值范围?  在此之前2010年全国高考也曾多次出现过类似的函数问题。  设函数f(x)=e χ-1-χ-αχ2,(
期刊
新的教学理念告诉我们,过去强调学生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现在教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所以现在作业设计要有创新,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  1. 作业设计要体现趣味性,让学生喜欢做语文作业。  一直以来,作业的功能被定位在"巩固知识"和"强化技能"上,直接导致作业陷入了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误区。教师布
期刊
我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深感实验对物理教学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十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中也深切的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若离开了实验操作,物理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因此,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中之重。只有把握住她,才能够把握住物理教学的脉搏,吸引住学生,使课堂教学变得有声有色、有血有肉、丰富多彩、妙趣横生。   任何一种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实验教学也是这样,也不能只考虑
期刊
【关键词】挂图;表格;元素周期表;系统图表法   化学图表是一种最机动灵活的视觉直观教具。化学教学中应用的图表包括挂图、图片和表格等。在化学课本中最常出现的有化学仪器、化学实验装置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图,化学生产流程和重要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各类物质的互相关系图,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示意图等。为了上课使用方便,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增强教学效果,经常需要放大绘制或拍摄成挂图或图片,放大或绘制
期刊
阅读是人生重要的学习能力,也是幼儿学习成功的关键条件。早期阅读可以使儿童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促进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与提高,而且能使儿童获得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当代心理学研究证明:在2岁以前,幼儿经过感觉、运动的探索,已具有了因果关系的观念;2岁-6岁之间,幼儿通过游戏、图画和语言,具有了使动作内向化和“分散”的倾向,因而发展了符号的功能。要发挥幼儿早期阅读的多方面发展功能
期刊
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一个人小时侯养成的习惯是非常稳固的,终生都会起到作用。幼儿园一日活动及各个环节都渗透着德育,“时时有德育,处处有德育。”在日常生活和各个教育环节中,要善于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和偶发事件,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通过各种手段有机渗透。   1. 在“环境”中渗透“德”   环境因素对于幼儿成长、发展有着巨大的教育潜力。美国教育家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的变化不是由
期刊
“绘本是图画和文字共同叙述一个完整故事,是图文合奏,它是透过图画与文字这两种媒介在两种不同的层面上交织、互动来讲述故事的一门艺术。”相比较我们传统意义的“图画书”,绘本对构图、色彩、绘画技巧等方面的要求更高。正是由于绘本的这些特点,它在幼儿园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壮大了起来,幼儿教师们对绘本教学越来越重视,关于绘本的探讨也越来越多。那怎样才能让绘本教学更有趣呢?我从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期刊
【摘要】《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在学习及实施过程中,我们越来越深刻领悟到环境在幼儿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幼儿园的教育就是创设计基于教育内容的环境教育,幼儿通过与环境的作用充分发挥自主性,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物质环境;精神环境;快乐;健康     幼儿教育就是
期刊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在这三年的工作中我发现,现在大部分幼儿的身上看不到感恩的影子,他们中普遍存在只知受恩,不知感恩;只知索取,不懂奉献;只知被爱,不明责任的现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良好的情感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如果童年蹉跎,失去的将无法弥补。”但是,我们现在的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投资,却忽视了孩子的情感培养,尤其是感恩意识的培养。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年龄小,身心发展还处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