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某次全国少年儿童美术作品展览会上,有一幅题为《我的一家》的画作受到了很高的赞誉。这幅画的作者是一位年龄只有9岁的小女孩,她在画中画了一头闷不作声的黄牛,牛背上站着一只小兔、一只鸡、一只老鼠,并在旁边写道:“妈妈属牛,爸爸属兔,哥哥属鸡,我属老鼠,妈妈在家干活最多了。”这幅画采用的是单线素描,就这样寥寥几笔,却体现出了作者对母亲的一片深情。著名画家华君武看后对孩子新颖、独特的构思和丰富的想象赞不绝口,提倡学校教育一定不可低估学生的创造力,要细心培植他们的创新幼芽。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有义务在夯实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以及他们的创造精神,都能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示范。有人说: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句话不无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新,以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和充满创造力的工作激活课堂教学,点燃儿童探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画一画,给语文课涂上色彩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把绘画引进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以下三种形式。
1.画在段中
《翠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第一段在描写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时,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分述的三句话按头、背、腹的顺序来介绍其羽毛的色彩。我摒弃一味地讲解和繁琐的分析,大胆引进绘画教学。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钻研该段文字,根据对“橄榄色”“赤褐色”等文字的理解选择颜料,并根据文中说明的顺序,决定涂色的先后。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纷纷“挥笔泼墨”,很快便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通过绘画,学生不仅对各种色彩词有了准确的认知,而且清晰地掌握了总分的写法,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画在全篇
《木偶过海》是一篇极具故事性和形象性的童话故事,我采取绘画教学指导学生仿照连环画的式样,绘出四幅图画——木偶探海图、木偶说海图、听众嘲讽图、木偶发怒图。绘画中,学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发挥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大胆作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反过来再让学生根据图画口头叙述故事情节,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画在板书
绘画不仅可以应用于段、全文,还可以在板书中一展身手。板书是课文结构的框架,也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新颖别致的板书能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考虑到我们北方人不熟悉杨梅这一因素,于是特意把板书设计成许多挂于枝头的杨梅形状,一颗颗红色、圆溜溜带刺的杨梅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黑板上,别致的形态给学生留下强烈的印象。
绘画(包括简笔画)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可以化繁为简,使抽象的东西、模糊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想一想,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往往留有许多“空白”,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一种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空白格式塔刺激物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他们并使之完善的倾向,从而形成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犹如断臂的维纳斯,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激发人们去探索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之处,将有比无,以无衬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荷花》一文的第四段作者写梦到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荷花,并联想到“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晨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我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学生进入童话般的情境之中。然后,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这一突破口,设计问题:作者还想象到了什么?它们还告诉作者什么?要求仿照前两句的格式说话。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经过短暂的讨论以后,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作者还想象到了‘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它采蜜的欢乐’。”有的学生说:“我还想象到了‘小青蛙游过来,告诉我它寻找妈妈的经历’。”学生们的思想如打开闸门的洪水异常活跃,他们浮想联翩,产生了新奇、大胆的想像,很自然地陶醉于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文中说:“没有讲究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埋下一段引火线。”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空白”并充分利用“空白”,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三、演一演,让“梦想剧场”走进课堂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少年儿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不怕失败的勇气。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尝试表演课本剧,让学生的梦想剧场开进课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寓言、童话、各类故事,它们或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或富有生活情趣,或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模拟情境,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演,形象地复现课文中情景。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道边李苦》《截竿入城》等文章均可以改编成有教育意义的小品。通过表演,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在扮演中体验、思考和提高。
四、做一做,让语文课也做实验小基地
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恰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思考,从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捞铁牛》讲述了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八只铁牛打捞上岸的故事。如何让学生按课文所叙述的条理,理解怀丙捞出铁牛的方法,从而学会一种思维方法,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呢?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组织学生一边动手“捞铁牛”,一边叙述。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怀丙捞铁牛的方法,学会了有条理地叙述一件事情的方法,掌握了本课的学习重点。最后,又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捞铁牛的方法吗?”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的学生通过亲身试验,提出了用四只船捞铁牛的办法,这种办法既节省了沙子,又避免了沙子污染河水。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黑板上用粉笔点一个点,问高中生像什么,大部分的学生说只是一个普通的粉笔点,而当被试换成幼儿园的小朋友时,这些孩子给出了诸如“眼睛”“星星”“萤火虫”这样“五花八门”的答案,想象奇特而又丰富。实验的结果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现行的教育对于培育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到底起到多大作用?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突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把学生当作客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课堂,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标新立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首先要更新自我、转变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新世纪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六小学)
(责任编辑:史雅宁)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更有义务在夯实学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动机。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以及他们的创造精神,都能为学生的创造性提供示范。有人说:只有具备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这句话不无道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大胆创新,以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和充满创造力的工作激活课堂教学,点燃儿童探求新知识的思想火花,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画一画,给语文课涂上色彩
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把绘画引进语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思想。绘画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以下三种形式。
1.画在段中
《翠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它介绍了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第一段在描写翠鸟的羽毛“颜色非常鲜艳”时,采用先总后分的方法,分述的三句话按头、背、腹的顺序来介绍其羽毛的色彩。我摒弃一味地讲解和繁琐的分析,大胆引进绘画教学。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认真钻研该段文字,根据对“橄榄色”“赤褐色”等文字的理解选择颜料,并根据文中说明的顺序,决定涂色的先后。这种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他们纷纷“挥笔泼墨”,很快便完成了自己的作品。通过绘画,学生不仅对各种色彩词有了准确的认知,而且清晰地掌握了总分的写法,课堂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2.画在全篇
《木偶过海》是一篇极具故事性和形象性的童话故事,我采取绘画教学指导学生仿照连环画的式样,绘出四幅图画——木偶探海图、木偶说海图、听众嘲讽图、木偶发怒图。绘画中,学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他们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发挥丰富奇特的想象力,大胆作画,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图画。反过来再让学生根据图画口头叙述故事情节,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3.画在板书
绘画不仅可以应用于段、全文,还可以在板书中一展身手。板书是课文结构的框架,也是课文内容的浓缩。新颖别致的板书能给人留下强烈的印象。在教《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时,我根据教材的特点,考虑到我们北方人不熟悉杨梅这一因素,于是特意把板书设计成许多挂于枝头的杨梅形状,一颗颗红色、圆溜溜带刺的杨梅栩栩如生地出现在黑板上,别致的形态给学生留下强烈的印象。
绘画(包括简笔画)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可以化繁为简,使抽象的东西、模糊的概念变得具体形象,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想一想,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作者往往留有许多“空白”,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对一种不完全或有缺陷或空白格式塔刺激物会情不自禁地产生一种急于改变他们并使之完善的倾向,从而形成一种进取、追求的充满紧张感的“内驱力”,犹如断臂的维纳斯,给人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激发人们去探索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之处,将有比无,以无衬有,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引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如《荷花》一文的第四段作者写梦到自己变成了一朵白荷花,并联想到“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晨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的好梦……”我借助声情并茂的朗读,带学生进入童话般的情境之中。然后,抓住文中的省略号这一突破口,设计问题:作者还想象到了什么?它们还告诉作者什么?要求仿照前两句的格式说话。学生的思维马上活跃起来。经过短暂的讨论以后,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学生说:“作者还想象到了‘小蜜蜂飞过来,告诉我它采蜜的欢乐’。”有的学生说:“我还想象到了‘小青蛙游过来,告诉我它寻找妈妈的经历’。”学生们的思想如打开闸门的洪水异常活跃,他们浮想联翩,产生了新奇、大胆的想像,很自然地陶醉于文中所描绘的情境之中。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文中说:“没有讲究的东西,就好比是给学生埋下一段引火线。”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空白”并充分利用“空白”,定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学生无限的遐想,激发学生无限的创造力。
三、演一演,让“梦想剧场”走进课堂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少年儿童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和不怕失败的勇气。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可以让学生尝试表演课本剧,让学生的梦想剧场开进课堂。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寓言、童话、各类故事,它们或表现了大自然的美,或富有生活情趣,或蕴含着深刻的道理……教学中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模拟情境,进行不同形式的表演,形象地复现课文中情景。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道边李苦》《截竿入城》等文章均可以改编成有教育意义的小品。通过表演,学生不仅能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能在扮演中体验、思考和提高。
四、做一做,让语文课也做实验小基地
阅读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恰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在操作实践中体验思考,从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还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捞铁牛》讲述了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入河底淤泥中的八只铁牛打捞上岸的故事。如何让学生按课文所叙述的条理,理解怀丙捞出铁牛的方法,从而学会一种思维方法,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呢?我采用了让学生动手操作,亲身体验的方式。课堂教学时,教师可用课前准备好的教具,组织学生一边动手“捞铁牛”,一边叙述。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了怀丙捞铁牛的方法,学会了有条理地叙述一件事情的方法,掌握了本课的学习重点。最后,又提出“你还有什么更好的捞铁牛的方法吗?”以此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的学生通过亲身试验,提出了用四只船捞铁牛的办法,这种办法既节省了沙子,又避免了沙子污染河水。
曾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黑板上用粉笔点一个点,问高中生像什么,大部分的学生说只是一个普通的粉笔点,而当被试换成幼儿园的小朋友时,这些孩子给出了诸如“眼睛”“星星”“萤火虫”这样“五花八门”的答案,想象奇特而又丰富。实验的结果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现行的教育对于培育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到底起到多大作用?长期以来,我们教师习惯于突出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而把学生当作客体,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斥课堂,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束缚下,学生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更不能标新立异。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教师首先要更新自我、转变观念,为学生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在教学中善于发现和采用新的教学方法,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新世纪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劳动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六小学)
(责任编辑:史雅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