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笔者看到两则消息:一是2007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选拔录取工作顺利结束,来自全国近900所高校的6944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入选,报名及入选人数较去年有明显增长,他们将到西部基层去从事支教、支医、支农等专项服务;二是在已签订就业协议的3000多名清华大学毕业生里,到西部、东北就业的人数达到273人,也就是每11个人中就有1个要去西部或东北。
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消息。长期以来,人们听惯了太多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论调,看到了太多大学生不愿“屈身下嫁”到基层工作的现象。曾几何时,凡是调查大学生就业意向,其必然是只盯大城市、大单位,愿意到基层单位、边远地区扎根者寥寥可数。
有调查显示,70%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京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竟有70%以上表示不能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企业工作。很多毕业生“咬定城市不肯放”,“一颗红心向沿海”,一边大喊中国大学生过剩,就业压力太大,一边又疾呼坚决不到基层“低就”。
事实上,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偏少,并不过剩。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22%,而美国为82%,日本、英國、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类工作也都有很大需求,而这都是大学毕业生可以施展才华的天地。■
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消息。长期以来,人们听惯了太多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论调,看到了太多大学生不愿“屈身下嫁”到基层工作的现象。曾几何时,凡是调查大学生就业意向,其必然是只盯大城市、大单位,愿意到基层单位、边远地区扎根者寥寥可数。
有调查显示,70%的毕业生希望留在北京等直辖市和沿海开放地区,首选去中西部地区的仅有2%,来自大中城市的大学生竟有70%以上表示不能接受去小城镇或乡镇企业工作。很多毕业生“咬定城市不肯放”,“一颗红心向沿海”,一边大喊中国大学生过剩,就业压力太大,一边又疾呼坚决不到基层“低就”。
事实上,我国目前的人力资源,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还是偏少,并不过剩。我国大学生毛入学率仅22%,而美国为82%,日本、英國、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韩国、印度、菲律宾也在30%左右。在我国7亿多庞大的从业人员中,高层次人才稀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的技术类工作也都有很大需求,而这都是大学毕业生可以施展才华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