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洪秀全的“学历”问题

来源 :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shen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洪秀全,人教版,高中教材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8)19-0071-01
  
  在我的认识中,洪秀全的“学历”从来就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他在村塾中读了将近十年的书,之后四次到广州去考秀才,结果都先后失败。很多学者也认为,这样的科场失败是洪秀全走上反抗道路的重要原因。笔者在讲课时也向学生介绍,在科举时代,农家子弟一般是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路,如果此路不通,少数有抱负的士子就很可能走上造反改变命运的道路。
  今年秋季江西全面进入新一轮高中课改,在暑期备课时,我却发现人教版历史必修1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关于洪秀全的“学历”有了新的说法:
  “1843年,广州花县的秀才洪秀全赴广州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但仍未中举。”
  “秀才洪秀全”这个说法实在是闻所未闻,给我备课带来了相当的困难,就像改通史教学为专题史教学一样,很不适应。但我坚信这一“新说”是没有根据的,一定是教科书编写者的“想当然耳”。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笔者发现洪秀全的确是没有中过秀才,洪秀全的“秀才之说”是教科书出现的一处“硬伤”。
  洪秀全的“学历”问题表面看是一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又不是一个小问题,因为这是他走上反清革命道路的重要基础,是必须弄清楚的一个大问题。笔者搜集的相关资料无一例外说明了“洪秀全不是秀才”。为了能够印证、说明这一观点,笔者将相关资料论述如下:
  罗尔纲先生在其《太平天国史》一书中对洪秀全的学历介绍得非常清楚:
  “洪秀全从十五、六岁起便去考试。清代科举制度分为秀才、举人、进士三级。进秀才须经过两次考试,第一次县考,第二次院考。院考由学政按临考试,中式的就叫做秀才。各州县秀才到省城去应试,中式的叫做举人。各省举人到京师去会试,中式的叫做进士。洪秀全应试了七、八年,县考时每试必高列十名内,但到院试时却落选,连秀才都没有考上。
  清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年)二月,洪秀全二十五岁了。这年又逢试期,他再去广州府应试,初考时榜上还有名,到了覆试又落选。……
  ……清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年)春天,洪秀全还再去广州应试,仍然落选。”
  据《太平天国史》一书注释,罗先生的上述观点主要是依据《太平天国起义记》《洪秀全来历》和《洪仁歼自述》等资料。《太平天国起义记》是瑞典传教士韩山文根据洪仁开口述,用英文撰写的,由毕生从事太平天国史研究的简又文先生翻译,而《洪秀全来历》和《洪仁开自述》都是由洪仁玕撰写的。根据当时人的记载得出的结论具有相当的可信性。
  与罗先生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其他学者,如陈旭麓、胡绳、李侃、李时岳、白寿彝、张海鹏和茅海建,台湾学者郭廷以、蒋廷黻、萧一山、李定一和柏杨,海外学者中的唐德刚、费正清和徐中约等。
  他们在洪秀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间上、次数上或有不同的说法,但都一致认为洪秀全没有考上秀才。行文至此,笔者有一些感慨。高中新课改已经进行多年,很多地区采用的人教版历史必修1经过编写、审定和修订,已经使用了多年,应该说不会出现如此低级的错误。更为可笑的是,与这套教科书配套使用的《教师教学用书》却说:“他(洪秀全)先后四次赴广州参加科举考试,都没有考取秀才。”同一出版社编写的教师配套用书与教科书之间都在互相“打架”,实在是令人想不通。笔者最后想说的是,教材建设是教育事业中一项基础性工程,来不得半点马虎。
  
  [实习编辑:吴 丹]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