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谢同学在文章中流露出了求学的不易,家庭带来的困惑,对老师的关爱和社会的帮助的感激。在城市学校就读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越来越多,困惑与困难也越来越多,我们该如何去化解矛盾,帮助他们这一群体呢?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比较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会调查了解他们家庭的基本信息,为“帮困助学”打好基础。首先,在班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集体,让他们互帮互学,用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为班集体服务,用自己的行动去赢得其他同学的尊重,为自己赢得尊严。让城里的孩子自觉去关爱班上需要关爱的同学,倡导力所能及的爱心捐助活动,如爱心书籍流转活动,小老师家教活动等。通过这些举措,取得了不少实际效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生活上得到了班集体的关心,在学习中得到了其他同学的点拨,生活在一个温暖的集体里,大家都倍感愉悦快乐,班集体也就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同时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加大了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求学的帮助力度,如国家贫困学生资助金、学杂费减免、帮困助学手拉手活动、企业赞助等许多项目不断推出,这些项目我们往往优先考虑他们。受助的同学往往心存感激,深切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国家与社会的爱,加深了他们要通过努力学习,去报恩学校、报恩国家的理想与信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措施与活动使他们认识到集体没有抛弃他们,学校在重视他们,社会在默默关注着他们,国家需要他们。
其次,常规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对行为习惯的教育,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自主管理。这些学生大多有一个长处,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我就鼓励他们去自荐承担班级的劳动委员、纪律委员、小组长等班级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强化责任,最终让他们懂得“要管好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这个道理,任何时候都要起好带头作用、示范作用。二是强化反思。学生的表现有时并不是很稳定的,需要随时提醒,及时教育,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善于反思。我往往利用班会课、早自习等,在一段时间内让相关学生进行班干部述职、个人小结等,还有在评选各类优秀学生时,在他们这一群体中必保留有一定名额,要求他们自荐与推荐相结合,受推荐者一定要有总结反思并在全班述职,经过班级集体讨论,民主推荐,形成对自我相对清醒的认识,及时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评议、监督与支持。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关注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有进步必鼓励,有大进步必奖励,有突出事例必推荐学校宣传。三是尚美教育。形象美与行为美教育相结合。这类教育最好是用生动的事例来教育,不要讲大话、套话,同时善于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用自编小品、话剧、诗歌朗诵等方式来强化尚美教育。这类教育,要求我们班主任平时善于积累素材、留心观察,一旦用时,教育就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第三,用集体活动去树立信心。学校与班级应多开展集体活动,增强同学间的亲和力,使这些学生尽快“本土化”。由于他们心理容易自卑,在交往中多具有退缩、提心吊胆、没有魄力等特点,有的孩子还是半路转学,人生地疏,在活动中更容易受到冷落,他们想融入到集体之中,却又害怕受到漠视。因此,班级学生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并有意地安排他们承担相应的组织管理工作,增强信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活动中老师要积极地协助他们,选择他们较为擅长的活动,为他们出谋划策,让他们能在各种活动中尽显才华,树立自尊、自强意识。除了班级活动,我们班还时不时邀请家长来参加亲子活动,如策划“趣味体育”“技艺表演”“我的家乡我热爱”等活动。通过活动,拉近了同学与同学、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可爱与伟大,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有益的集体活动,能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和凝聚力,能使全班同学尽快融为一体,更能促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节奏。
总之,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应该注意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扬其长避其短,提高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黄爱民老师是《只有努力》作者谢冬梅的班主任。)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比较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会调查了解他们家庭的基本信息,为“帮困助学”打好基础。首先,在班上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温暖的集体,让他们互帮互学,用自己的特长与爱好为班集体服务,用自己的行动去赢得其他同学的尊重,为自己赢得尊严。让城里的孩子自觉去关爱班上需要关爱的同学,倡导力所能及的爱心捐助活动,如爱心书籍流转活动,小老师家教活动等。通过这些举措,取得了不少实际效果,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生活上得到了班集体的关心,在学习中得到了其他同学的点拨,生活在一个温暖的集体里,大家都倍感愉悦快乐,班集体也就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同时近年来,国家与社会加大了对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求学的帮助力度,如国家贫困学生资助金、学杂费减免、帮困助学手拉手活动、企业赞助等许多项目不断推出,这些项目我们往往优先考虑他们。受助的同学往往心存感激,深切体会到了集体的温暖、国家与社会的爱,加深了他们要通过努力学习,去报恩学校、报恩国家的理想与信念。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措施与活动使他们认识到集体没有抛弃他们,学校在重视他们,社会在默默关注着他们,国家需要他们。
其次,常规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对行为习惯的教育,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自主管理。这些学生大多有一个长处,不怕脏、不怕累,吃苦耐劳,我就鼓励他们去自荐承担班级的劳动委员、纪律委员、小组长等班级管理工作,通过管理,强化责任,最终让他们懂得“要管好别人,首先要管好自己”这个道理,任何时候都要起好带头作用、示范作用。二是强化反思。学生的表现有时并不是很稳定的,需要随时提醒,及时教育,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让学生善于反思。我往往利用班会课、早自习等,在一段时间内让相关学生进行班干部述职、个人小结等,还有在评选各类优秀学生时,在他们这一群体中必保留有一定名额,要求他们自荐与推荐相结合,受推荐者一定要有总结反思并在全班述职,经过班级集体讨论,民主推荐,形成对自我相对清醒的认识,及时感受到来自集体的评议、监督与支持。同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教育,关注他们的每一次进步,有进步必鼓励,有大进步必奖励,有突出事例必推荐学校宣传。三是尚美教育。形象美与行为美教育相结合。这类教育最好是用生动的事例来教育,不要讲大话、套话,同时善于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用自编小品、话剧、诗歌朗诵等方式来强化尚美教育。这类教育,要求我们班主任平时善于积累素材、留心观察,一旦用时,教育就具有针对性、时效性。
第三,用集体活动去树立信心。学校与班级应多开展集体活动,增强同学间的亲和力,使这些学生尽快“本土化”。由于他们心理容易自卑,在交往中多具有退缩、提心吊胆、没有魄力等特点,有的孩子还是半路转学,人生地疏,在活动中更容易受到冷落,他们想融入到集体之中,却又害怕受到漠视。因此,班级学生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并有意地安排他们承担相应的组织管理工作,增强信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在活动中老师要积极地协助他们,选择他们较为擅长的活动,为他们出谋划策,让他们能在各种活动中尽显才华,树立自尊、自强意识。除了班级活动,我们班还时不时邀请家长来参加亲子活动,如策划“趣味体育”“技艺表演”“我的家乡我热爱”等活动。通过活动,拉近了同学与同学、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的距离,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可爱与伟大,感受到平等与尊重。有益的集体活动,能增强同学间的友谊和凝聚力,能使全班同学尽快融为一体,更能促使他们较快地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节奏。
总之,在对待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上,应该注意减轻他们的心理压力,多发现他们身上的长处,扬其长避其短,提高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黄爱民老师是《只有努力》作者谢冬梅的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