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世纪末20世纪初,封建制的俄国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特殊的垄断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俄国与西欧国家的接触日益频繁,自由主义在俄国开始广泛传播。俄国社会各阶层的政治地位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所有这些为俄国早期政党的产生、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关键词]俄国,政党,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经济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54—0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骚乱笼罩整个俄国,人民深受各种矛盾之苦。沙皇政府不善于、也不想对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迫切问题作出适时反映。为了寻找一条使俄国摆脱困境的道路,伴随60— —90年代的社会思想运动,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各政治派别为了改变俄国现状,维护本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纷纷提出各自解决未来俄国发展问题的理论根据和方案,为政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
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提供了物质前提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使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农奴制废除后20年的时间内,农业、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加快,整个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881—1900年,俄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8.5%,超过了德国的4.9%、美国的3.8%、英国的2.4%和法国的1.6%,位居世界前列。1900年工业产品出口额为34亿卢布,为1890年15亿卢布的2倍多。1870年,俄国工业生产只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7%,到1900年,这一比值上升到5%。这一时期,美国的生铁冶炼增长了20%,德国增加了50%,而俄国超过美、德两国达到64%。同一时期,俄国钢冶炼增长82%,德国为50%。此外,俄国在工业、商业、银行业均建立了新的企业和产业部门。大多数旧式企业通过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生产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工业革命。工业布局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一些新的工业区,如顿巴斯、巴库等相继建立。
20世纪初期,俄国的股份制公司发展迅速。1910—1913年,新建股份制公司拥有资本110亿卢布,原有的股份制公司资本在此期间也增长了近10亿卢布。国内投资在股份制公司中的年平均份额不断提高:每年国内投资为2.25亿卢布,国外投资为1.26亿卢布。随着在国内占主导地位的大型工业、矿山企业的迅速发展,拥有60万独立小手工业者的小型企业也发展迅速。资本主义体系迅速对市场行情作出反应,满足工业和居民的需要,在面包烤制、制鞋、建筑、缝纫、制革等行业纷纷成立小型管理机构。工人组合的成立使房屋、工厂、铁路的建设更加优质而高效。新工业增长时期得到加强的技术装备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每个工人的平均劳动动力装备提高到1.5马力,高于同时期德国的平均劳动动力装备。此外,早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俄国就已经出现了若干垄断组织,如1886年成立的制钉和金属丝工厂辛迪加,1887年成立的糖业辛迪加等。到20世纪初叶,垄断已成为俄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象。1905年革命爆发前,垄断组织遍及包括采矿、采金、金属加工、机器制造、燃料、交通和食品等主要工业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45个工业部门中大约有200个卡特尔和辛迪加。
尽管俄国工业增长使俄国已经达到资本主义中等国家的发展水平,但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极不平衡,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工业的另一面却是贫困落后的农村。农奴制改革并不彻底,保存了许多农奴制残余,如工役制等。在农奴制残余的束缚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低,农业发展极为缓慢,农业的经济技术水平极其低下。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原有的劳役地租制经济体系遭到破坏,但并没有被消灭,并与新的资本主义土地占有方式并存。另外,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小商品生产、宗法式经济形式普遍存在于农村,农民被排斥在现代俄国文明之外。
二、社会阶级结构的发展与变化使政党的产生和建立成为可能
伴随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俄国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贵族由于地主经济的衰败而经历了一场社会政治危机。在改革后20年的时间内,拥有土地的贵族数量急剧减少,已经降到整个贵族阶层的一半左右。国家机关几乎全部摆脱占绝对优势地主的操纵。如果说1878年地主占全部国家机关官吏的56%,那么到1895年,这一数字下降到40%,到1905年这一比例已经降到了30%。官吏中,第一至四等级的地主1853年为58%,1878年为38%,到1903年已下降至26%。
19世纪末,国家政治权力主要控制在职业官僚手中,负责直接管理国家的任务。官僚集团自四五十年代至19世纪后半期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其上层为地主贵族,无论是人数的增长,还是其社会构成都是一次飞跃。官僚人数从1851年的7万人增加到19世纪末的40万人。期间,官僚制度对政府制定对内方针、政策,乃至沙皇本人均产生重大影响。由于20世纪初日益加深的社会、政治危机,这一社会阶层逐渐表现出惰性和因循守旧。
农奴制改革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俄国产业工人阶级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加速了农民的分化。那些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作为真正的无产者、自由职业者,可以自由外出打工,其中相当一部分贫苦农民涌入城市,建立了俄国历史上首批大规模雇用劳动力市场,加入到产业工人的大军中。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外出谋生的男女农民的数量为129.13万人,80年代末增加到494.66万人,90年代末这一数字上升到713.66万人。早在80年代初俄国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旧的手工工场制度被现代工厂制度所代替,工业发展进入高涨阶段。俄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大批获得人身自由的农民加入到产业工人的行列中。到90年代初,作为独立阶级的俄国无产阶级已经形成,仅在大工厂和铁路等重工业部门的工人就由改革时期的70.6万人增加到143.3万人,90年代末,这一数字增加到279.2万人。20世纪初,俄国工人阶级人数已超过2200万人(包括家属),约占全俄人口的18%,其中产业工人为300万人。
首先,就其阶级结构而言,俄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比较单纯,破产的农民是无产阶级的主要社会来源,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在俄国工人阶级的构成中仅占少数。俄国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待遇和工资收入极其低下,无产阶级身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俄国工人的日工作时间平均达12个小时,纺织业中甚至达到14~15小 时,没有任何劳动保护和人身保险。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俄国工人的工资最低,因此,俄国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较高,革命性最强,革命的要求最坚决、最彻底。其次,俄国工人阶级的集中程度较高。19世纪90年代末期,全俄的大型工厂、矿山和铁路的工人数量超过300万人,其中半数以上的工人都集中在500人以上的大企业中。就部门分布而言,俄国工人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石油、煤炭、冶金、铁路等部门的工业企业中。就地区分布而言,则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巴库、敖德萨和里加等工业中心城市。俄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十分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有利于集中组织和领导工人阶级开展革命斗争和进行革命活动。19世纪末,俄国工业工人的数量从60年代的70万人增加到1500万人,但几乎所有工人都保持同农村的联系。60%以上的工人仍在从事农业,甚至工厂的作息制度也为进行农业劳动而专门制定。雇工工作的时间大约从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绝大多数工人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都很低。昔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但他们仍然保存着村社心理,向往集体主义,持反私有者情绪。
改革后,俄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资产阶级私有价值观非常薄弱,完全没有触及俄国无产阶级。与俄国不同,欧洲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拥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即个人主义思想,无产阶级能够适应本阶级内部激烈的竞争和追求个人幸福。虽然俄国几百年间形成的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但随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社会冲突,破坏了俄国社会内部的统一。政权、知识分子与人民分崩离析。政权欲恢复社会内部统一,或者采取措施加强政治变革,或者维护现有制度继续扩大警察官僚机器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甚至是对个体的干涉。
三、知识分子作为俄国社会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在政党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专制制度仍然居统治地位的俄国,知识分子是俄国社会革命运动中的主要社会阶层之一。大改革后的俄国,社会政治思想得到空前的传播,社会运动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事实。俄国知识分子在俄国社会运动中起决定作用,他们承担着俄国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重任。
俄国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西欧的知识分子。在欧洲,“知识分子”从来不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以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理想的社会力量。而在俄国,资产阶级迟来的发展提高了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作用。当然,俄国知识分子的社会独立性是相对的,他们的思想和活动反映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俄国知识分子对人民,首先是对俄国农民具有最高的责任义务感,他们批判俄国现存的秩序和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试图“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因此,革命民主情绪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知识分子中得到广泛的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采取最激进的态度传播民粹派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为直接领导群众革命运动而斗争。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社会运动,在俄国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形成了几个思想中心,包括保守派、自由派、激进派等,探讨俄国未来社会的发展道路。
首先,自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莫斯科大学退休史学教授M.H.卡特科夫为代表的保守主义运动。作为保守主义者,卡特科夫宣布自己是拯救俄国摆脱“革命”的“救星”。随着保守派势力的不断扩大,卡特科夫开始影响政府制定对内政策,并在决定政府人员构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60—80年代,随着民主社会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繁荣,保守主义流派中出现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思想家。这些保守主义思想家们坚信,俄罗斯人民未来的欧化,特别是政治化对俄罗斯来讲是破坏性的。在探索如何保存俄罗斯最重要的民族基础——东正教和独特的政治与社会经济制度上,他们反对革命,反对破坏俄国原有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保守主义思想家甚至提出俄罗斯面临被欧洲同化的危险。
其次,在俄国,自由主义的观点在斯拉夫派与西方派论战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在当时自由主义经常与保守思想结合在一起。改革后,俄罗斯自由派一直进行合法的活动,并不急于组建自己的政党。随着地方自治局、城市自治局以及司法改革的完成,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向各省传播,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广泛的地方自治局自由主义运动。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自由主义思想始终处于自我认识和形成的过程中,并形成了好几个思想中心。
第三,民粹派是19世纪后半期活跃在俄国社会生活中的又一个思想中心。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俄国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农民社会主义”理论,即民粹主义理论。60—80年代,民粹派的特点是反对资产阶级,努力维护农民的利益,不承认俄国存在资本主义。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罪恶,是社会倒退;相信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农民是实现俄国社会主义的可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一种主导力量,能够领导俄国农民走向社会主义。70年代,民粹派发起了“到民间去”的运动。由于“到民间去”的民粹派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最终以失败告终。随后,民粹派分子开始采取极端的恐怖手段,进行暗杀活动。
第四,19世纪八九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1883年在日内瓦成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是普列汉诺夫等。普列汉诺夫等人批评民粹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条件。1895年马克思主义者列宁继“劳动解放社”后,在彼得堡创办了俄国又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并创办《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战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大量的思想宣传和组织工作。
19世纪60—90年代的社会运动是以俄国知识分子为主导进行的一场思想运动。各政治派别面对俄国现状,纷纷提出各自解决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根据和方案,为在俄国建立不同的政治组织和政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
四、结束语
政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党的产生和建立需要相应的主、客观条件。政党建立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封建社会没有政党,政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确立的时代产生的。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俄国政党的形成和建立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客观物质保障。除客观条件外,政党建立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是社会先进分子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样,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俄国也具备了建立政党的这一重要的主观条件。在专制制度仍然居统治地位的俄国,知识分子是俄国社会革命运动中的主要社会阶层之一。他们承担着俄国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不仅是先进思想的宣传者、鼓动者,而且还是社会政治运动的组织者、直接参与者和领导者。1905—1907年革命爆发后,沙皇尼古拉二世迫于革命形势的压力,颁布了著名的“十月十七日宣言”,声称“赐予”人民公民自由:人身不可侵犯,信仰、集会和结社自由。宣言的发表客观上加速了俄国政党的建立。各政治派别在革命中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党和组织,阐述各自的纲领和章程,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政治活动。
[作者简介]叶艳华(1973—),女,黑龙江逊克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历史系教师,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俄国史。
[责任编辑:倪金荣]
[关键词]俄国,政党,历史背景,资本主义经济
[中图分类号]K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5—0054—0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各种社会矛盾复杂地交织在一起,骚乱笼罩整个俄国,人民深受各种矛盾之苦。沙皇政府不善于、也不想对国家发展面临的一系列迫切问题作出适时反映。为了寻找一条使俄国摆脱困境的道路,伴随60— —90年代的社会思想运动,以知识分子为核心的各政治派别为了改变俄国现状,维护本阶级或阶层的利益,纷纷提出各自解决未来俄国发展问题的理论根据和方案,为政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
一、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增长为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提供了物质前提
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使俄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农奴制废除后20年的时间内,农业、工业生产的发展速度加快,整个经济水平大幅提高。尤其是19世纪90年代,俄国工业生产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1881—1900年,俄国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8.5%,超过了德国的4.9%、美国的3.8%、英国的2.4%和法国的1.6%,位居世界前列。1900年工业产品出口额为34亿卢布,为1890年15亿卢布的2倍多。1870年,俄国工业生产只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7%,到1900年,这一比值上升到5%。这一时期,美国的生铁冶炼增长了20%,德国增加了50%,而俄国超过美、德两国达到64%。同一时期,俄国钢冶炼增长82%,德国为50%。此外,俄国在工业、商业、银行业均建立了新的企业和产业部门。大多数旧式企业通过用机器代替手工劳动的生产技术改造,基本实现了工业革命。工业布局也在发生迅速的变化,一些新的工业区,如顿巴斯、巴库等相继建立。
20世纪初期,俄国的股份制公司发展迅速。1910—1913年,新建股份制公司拥有资本110亿卢布,原有的股份制公司资本在此期间也增长了近10亿卢布。国内投资在股份制公司中的年平均份额不断提高:每年国内投资为2.25亿卢布,国外投资为1.26亿卢布。随着在国内占主导地位的大型工业、矿山企业的迅速发展,拥有60万独立小手工业者的小型企业也发展迅速。资本主义体系迅速对市场行情作出反应,满足工业和居民的需要,在面包烤制、制鞋、建筑、缝纫、制革等行业纷纷成立小型管理机构。工人组合的成立使房屋、工厂、铁路的建设更加优质而高效。新工业增长时期得到加强的技术装备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每个工人的平均劳动动力装备提高到1.5马力,高于同时期德国的平均劳动动力装备。此外,早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俄国就已经出现了若干垄断组织,如1886年成立的制钉和金属丝工厂辛迪加,1887年成立的糖业辛迪加等。到20世纪初叶,垄断已成为俄国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现象。1905年革命爆发前,垄断组织遍及包括采矿、采金、金属加工、机器制造、燃料、交通和食品等主要工业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45个工业部门中大约有200个卡特尔和辛迪加。
尽管俄国工业增长使俄国已经达到资本主义中等国家的发展水平,但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极不平衡,在高速发展的城市工业的另一面却是贫困落后的农村。农奴制改革并不彻底,保存了许多农奴制残余,如工役制等。在农奴制残余的束缚下,农民生产积极性低,农业发展极为缓慢,农业的经济技术水平极其低下。工业的快速发展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原有的劳役地租制经济体系遭到破坏,但并没有被消灭,并与新的资本主义土地占有方式并存。另外,与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农民小商品生产、宗法式经济形式普遍存在于农村,农民被排斥在现代俄国文明之外。
二、社会阶级结构的发展与变化使政党的产生和建立成为可能
伴随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俄国社会阶级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贵族由于地主经济的衰败而经历了一场社会政治危机。在改革后20年的时间内,拥有土地的贵族数量急剧减少,已经降到整个贵族阶层的一半左右。国家机关几乎全部摆脱占绝对优势地主的操纵。如果说1878年地主占全部国家机关官吏的56%,那么到1895年,这一数字下降到40%,到1905年这一比例已经降到了30%。官吏中,第一至四等级的地主1853年为58%,1878年为38%,到1903年已下降至26%。
19世纪末,国家政治权力主要控制在职业官僚手中,负责直接管理国家的任务。官僚集团自四五十年代至19世纪后半期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团体,其上层为地主贵族,无论是人数的增长,还是其社会构成都是一次飞跃。官僚人数从1851年的7万人增加到19世纪末的40万人。期间,官僚制度对政府制定对内方针、政策,乃至沙皇本人均产生重大影响。由于20世纪初日益加深的社会、政治危机,这一社会阶层逐渐表现出惰性和因循守旧。
农奴制改革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俄国产业工人阶级的发展和形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条件。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加速了农民的分化。那些失去土地和生产资料的农民作为真正的无产者、自由职业者,可以自由外出打工,其中相当一部分贫苦农民涌入城市,建立了俄国历史上首批大规模雇用劳动力市场,加入到产业工人的大军中。据统计,19世纪60年代外出谋生的男女农民的数量为129.13万人,80年代末增加到494.66万人,90年代末这一数字上升到713.66万人。早在80年代初俄国就基本上完成了工业革命,旧的手工工场制度被现代工厂制度所代替,工业发展进入高涨阶段。俄国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大批获得人身自由的农民加入到产业工人的行列中。到90年代初,作为独立阶级的俄国无产阶级已经形成,仅在大工厂和铁路等重工业部门的工人就由改革时期的70.6万人增加到143.3万人,90年代末,这一数字增加到279.2万人。20世纪初,俄国工人阶级人数已超过2200万人(包括家属),约占全俄人口的18%,其中产业工人为300万人。
首先,就其阶级结构而言,俄国工人阶级的队伍比较单纯,破产的农民是无产阶级的主要社会来源,破产的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在俄国工人阶级的构成中仅占少数。俄国工人的劳动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待遇和工资收入极其低下,无产阶级身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俄国工人的日工作时间平均达12个小时,纺织业中甚至达到14~15小 时,没有任何劳动保护和人身保险。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俄国工人的工资最低,因此,俄国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较高,革命性最强,革命的要求最坚决、最彻底。其次,俄国工人阶级的集中程度较高。19世纪90年代末期,全俄的大型工厂、矿山和铁路的工人数量超过300万人,其中半数以上的工人都集中在500人以上的大企业中。就部门分布而言,俄国工人大多集中在机械制造、石油、煤炭、冶金、铁路等部门的工业企业中。就地区分布而言,则主要集中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巴库、敖德萨和里加等工业中心城市。俄国工人阶级的这些特点十分有利于革命思想的传播,有利于集中组织和领导工人阶级开展革命斗争和进行革命活动。19世纪末,俄国工业工人的数量从60年代的70万人增加到1500万人,但几乎所有工人都保持同农村的联系。60%以上的工人仍在从事农业,甚至工厂的作息制度也为进行农业劳动而专门制定。雇工工作的时间大约从每年的10月至次年4月。绝大多数工人的劳动技能和技术水平都很低。昔日农民虽然在城市工作,但他们仍然保存着村社心理,向往集体主义,持反私有者情绪。
改革后,俄国的社会政治生活中资产阶级私有价值观非常薄弱,完全没有触及俄国无产阶级。与俄国不同,欧洲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拥有共同的价值体系,即个人主义思想,无产阶级能够适应本阶级内部激烈的竞争和追求个人幸福。虽然俄国几百年间形成的等级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但随之又产生了许多新的矛盾和社会冲突,破坏了俄国社会内部的统一。政权、知识分子与人民分崩离析。政权欲恢复社会内部统一,或者采取措施加强政治变革,或者维护现有制度继续扩大警察官僚机器对社会生活各领域,甚至是对个体的干涉。
三、知识分子作为俄国社会革命运动的中坚力量,在政党的建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19世纪专制制度仍然居统治地位的俄国,知识分子是俄国社会革命运动中的主要社会阶层之一。大改革后的俄国,社会政治思想得到空前的传播,社会运动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事实。俄国知识分子在俄国社会运动中起决定作用,他们承担着俄国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重任。
俄国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有别于西欧的知识分子。在欧洲,“知识分子”从来不被看作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以实现为人民服务为理想的社会力量。而在俄国,资产阶级迟来的发展提高了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作用。当然,俄国知识分子的社会独立性是相对的,他们的思想和活动反映不同社会阶级、阶层的利益。俄国知识分子对人民,首先是对俄国农民具有最高的责任义务感,他们批判俄国现存的秩序和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制度,试图“跨越”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因此,革命民主情绪和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在知识分子中得到广泛的传播。一部分知识分子采取最激进的态度传播民粹派社会主义和马克思社会主义思想,为直接领导群众革命运动而斗争。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社会运动,在俄国知识分子的积极参与下逐渐形成了几个思想中心,包括保守派、自由派、激进派等,探讨俄国未来社会的发展道路。
首先,自19世纪60年代起,开始了以莫斯科大学退休史学教授M.H.卡特科夫为代表的保守主义运动。作为保守主义者,卡特科夫宣布自己是拯救俄国摆脱“革命”的“救星”。随着保守派势力的不断扩大,卡特科夫开始影响政府制定对内政策,并在决定政府人员构成中起决定性的作用。60—80年代,随着民主社会和政治思想的发展与繁荣,保守主义流派中出现了许多颇有影响的思想家。这些保守主义思想家们坚信,俄罗斯人民未来的欧化,特别是政治化对俄罗斯来讲是破坏性的。在探索如何保存俄罗斯最重要的民族基础——东正教和独特的政治与社会经济制度上,他们反对革命,反对破坏俄国原有的物质和精神基础。保守主义思想家甚至提出俄罗斯面临被欧洲同化的危险。
其次,在俄国,自由主义的观点在斯拉夫派与西方派论战时期就已经出现,不过,在当时自由主义经常与保守思想结合在一起。改革后,俄罗斯自由派一直进行合法的活动,并不急于组建自己的政党。随着地方自治局、城市自治局以及司法改革的完成,自由主义思想开始向各省传播,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广泛的地方自治局自由主义运动。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自由主义思想始终处于自我认识和形成的过程中,并形成了好几个思想中心。
第三,民粹派是19世纪后半期活跃在俄国社会生活中的又一个思想中心。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了俄国非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农民社会主义”理论,即民粹主义理论。60—80年代,民粹派的特点是反对资产阶级,努力维护农民的利益,不承认俄国存在资本主义。民粹派认为:资本主义在俄国是一种罪恶,是社会倒退;相信俄国社会发展的独特性,俄国可以绕过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农村公社是俄国社会主义的基础,农民是实现俄国社会主义的可靠力量;知识分子是一种主导力量,能够领导俄国农民走向社会主义。70年代,民粹派发起了“到民间去”的运动。由于“到民间去”的民粹派没有得到农民的支持,最终以失败告终。随后,民粹派分子开始采取极端的恐怖手段,进行暗杀活动。
第四,19世纪八九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俄国广泛传播。1883年在日内瓦成立了俄国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劳动解放社”,领导人是普列汉诺夫等。普列汉诺夫等人批评民粹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为在俄国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创造条件。1895年马克思主义者列宁继“劳动解放社”后,在彼得堡创办了俄国又一个重要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并创办《火星报》,为在俄国建立战斗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进行大量的思想宣传和组织工作。
19世纪60—90年代的社会运动是以俄国知识分子为主导进行的一场思想运动。各政治派别面对俄国现状,纷纷提出各自解决俄国社会发展问题的理论根据和方案,为在俄国建立不同的政治组织和政党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
四、结束语
政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政党的产生和建立需要相应的主、客观条件。政党建立的最重要的客观条件就是要具备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封建社会没有政党,政党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和确立的时代产生的。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俄国政党的形成和建立提供了最为重要的客观物质保障。除客观条件外,政党建立的最重要的主观条件是社会先进分子意识到自己的政治理想。同样,在19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俄国也具备了建立政党的这一重要的主观条件。在专制制度仍然居统治地位的俄国,知识分子是俄国社会革命运动中的主要社会阶层之一。他们承担着俄国思想解放和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知识分子不仅是先进思想的宣传者、鼓动者,而且还是社会政治运动的组织者、直接参与者和领导者。1905—1907年革命爆发后,沙皇尼古拉二世迫于革命形势的压力,颁布了著名的“十月十七日宣言”,声称“赐予”人民公民自由:人身不可侵犯,信仰、集会和结社自由。宣言的发表客观上加速了俄国政党的建立。各政治派别在革命中纷纷建立起自己的政党和组织,阐述各自的纲领和章程,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政治活动。
[作者简介]叶艳华(1973—),女,黑龙江逊克人,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历史系教师,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俄国史。
[责任编辑:倪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