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来源 :中国电力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51265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传统大学的基本功能正在向注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注重为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转变。本文以农经创新实验班为例,探讨了农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创新模式的特点、实践运行和绩效,并针对高校改革的实际和创新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完善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作者简介:刘辉(1974-),男,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讲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农业技术创新;许慧(1979-),女,湖南长沙人,湖南农业大学经济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湖南 长沙 410128)
  
  新世纪我国提出要在2020年基本上建成一个创新型国家,高等教育深化改革就是要提高整个高等学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背景下,湖南农业大学为了探索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经济学院设立了“农经创新实验班”,积极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践,以期对高等农业院校本科创新人才的培养起到推动和借鉴作用。
  一、“农经创新实验班”培养、管理模式的特点
  “农经创新实验班”学生的选拔由学校教务处制定方案和监督,经济学院具体组织实施。学生的选拔是在学校相应学科门类的一年级第二学期时进行。采取先笔试后面试的方式,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录取。凡一年级第一学期成绩没有补考的学生都可自愿报名。经济学院2005年开始进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前共选拔了2004-2009级6个“农经创新实验班”(每年级一个班)的实践活动,创新实验班人数根据当年实际而定,一般在20-30人之间。其培养、管理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教务处与经济学院协同管理
  “农经创新实验班”采取院系和教务处协同管理的模式。学校教务处制定总体方案,确定“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因材施教、重点培养”的指导思想,经济学院设立实验班工作小组,全面落实实验班的有关工作。农业经济管理系按照一年级进行通识教育、二年级按大类培养、三年级按宽口径专业培养、四年级融入社会的管理原则,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和更加灵活的管理模式,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2.“3+1”的培养模式
  针对当前教育形势和社会形势,构建“教与学、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或农村)紧密结合”+“全方位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互动式、启发式、探讨式教学”+“数字化学习”的创新型教学体系;构建“学生自主管理、民主管理、人性化管理”+“团队协作”建设优良班风、学风的学生管理体系;通过“实验班、实践基地”+“开放式教育”的教学平台,培养“零适应期”的本科生与具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应用型农经管理人才。在大学前三年完成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与知识学习,后一年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实践培养模式,融会贯通所学知识、进行创新实践,培养能适应21世纪竞争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即实施“学校+企业”、“学校+农村”的“3+1”创新培养模式。
  3.教学资源的配备适度倾斜,创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
  学校和学院不遗余力地为“农经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成长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学习和生活环境。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校选派优秀教师小班授课,提高教学质量;二是实行班主任制和导师制,除每班配1名班主任、辅导员外,还指派有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担任导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指导;三是学校和学院单独设立实验班奖学金,有关实验室优先对实验班学生开放,在借阅图书资料方面享受研究生待遇等措施为实验班同学的学习创造条件。
  4.改革培养计划,加强实践环节
  “农经创新实验班”与普通班相比,创新实验班的培养计划更注重实践创新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增加实践环节的课时,专门设置了创新实践课程,设计了包括社会责任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团队精神培养、求职和考研指导等内容的创新实践方案;开设了创新实验班讨论、创新理论与方法等创新类课程,采取各种措施,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在假期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导师负责制的管理机制,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课题研究,进行创新性实验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农经创新实验班”的绩效分析
  1.学习成绩优良
  由于“竞争、滚动”机制的引入,极大地增强了“农经创新实验班”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学习紧迫感,学习成绩也明显优于普通班学生。以2007级“农经创新实验班”学生2007-2009成绩为例,进入创新实验班学习阶段后,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普遍高涨,试点班成绩总体情况较好,优良率远高于同级普通班级的水平。(见表1、表2)
  表1 2007级“农经创新实验班”2007-2009主要课程成绩分布(共30人)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经济数学 10 33.33 14 46.67 5 16.67 1 3.33 0 0
  综合英语 5 16.67 10 33.33 9 30 5 16.67 1 3.33
  农业经济学 9 30 16 53.33 4 13.33 1 3.33 0 0
  微观经济学 7 23.33 14 46.67 7 23.33 2 6.67 0 0
  宏观经济学 8 26.67 15 50 6 20 1 3.33 0 0
  发展经济学 9 30 16 53.33 5 16.67 0 0 0 0
  计量经济学 6 20 15 50 6 20 3 10 0 0
  
  数据来源:根据教务处学生成绩单统计整理
  表2 2007级农经普通班2007-2009主要课程成绩分布(共34人)
   优秀 良好 中等 及格 不及格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人数 比例(%)
  经济数学 1 2.94 12 35.29 10 29.41 8 23.53 3 8.82
  综合英语 2 5.98 8 23.53 12 35.29 8 23.53 4 11.76
  农业经济学 4 11.76 11 32.35 15 44.12 4 11.76 0 0
  微观经济学 2 5.98 13 38.24 9 26.47 7 20.58 3 8.82
  宏观经济学 2 5.98 14 41.18 12 35.29 4 11.76 2 5.98
  发展经济学 3 8.82 13 38.24 9 26.47 8 23.53 1 2.94
  计量经济学 2 5.98 10 29.41 8 23.53 10 29.41 4 11.76
  
  数据来源:根据教务处学生成绩单统计整理
  2.学习氛围浓厚,学风良好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农经创新实验班”学风严谨,缺课率极低,学习氛围浓厚。班级及个人连获殊荣。在2004-2009级“农经创新实验班”中,国家英语四级考试,通过率为95%,其中600分以上的有5人。共有27人通过英语国家六级考试,通过率为23%,其中500分以上的有10人,远超过高等农业院校及我校普通班的平均通过率,学生无挂科率在95%以上。所有参加省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同学都通过了省一级等级考试,另有13人通过了国家计算机二级考试。此外,同学们还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社会活动,目前共有16人通过普通话考试,其中5人达到一级乙等,8人达到二级甲等;有2人正在积极准备注册会计师考试。“农经创新实验班”有1人获特等奖学金、2人获专项奖学金,10余名同学获各类综合奖学金,占学生总人数的45%。“创新班”的优良学风为经济学院树立了学习典范。
  3.综合素质良好,读研率高
  “农经创新实验班”学生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比普通班学生往往要多。按学校相关政策,经济学院2004、2005级“农经创新实验班”的同学已顺利保研和考上研究生的比例达到33.9%以上,远高于同类普通班11.8%的水平。另有4人参加公务员考试并被国家相关部门录用,说明创新实践方案立足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综合素质是可取的。
  在创新实验班的教学实践中,也同样出现了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仍需探讨。“农经创新实验班”授课注重宽口径、厚基础这一原则,因此课程开设也相对全面。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尽管大部分实验班学生对实验班改革举措满意,但学生也反映课程开设不够科学,所学课程与日后所选专业无多大关系等矛盾。二是学习压力大、心理问题开始显现。无论从科目的设置还是从课时的统计都不难看出,“农经创新实验班”的学生承担着比一般学生更多的负担,许多创新班的学生疲于应付日常课程。三是学生系统科研能力培养需要加强。由于“农经创新实验班”学生的选拔和日常的学习竞争如奖学金、保研等方面都与学生的分数息息相关,所以分数的导向作用使得学生将目标放在了高分,而忽视了创新,忽视了自身对科研能力的培养。在实际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时间、方式和目标任务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也没有系统纳入培养方案,所以“农经创新实验班”学生在本科教育阶段其科研素养的养成及科研方法、实践能力的提高方面并不突出。
  三、完善高等农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1.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创新实验班的充分认识
  在选拔前,学生对创新班改革的背景、意义和目的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广泛宣传,让学生对创新实验班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和教学目的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才能使他们在一开始就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产生教与学的互动。
  2.制定科学的培养计划
  针对“农经创新实验班”的课程设置和学生普遍感觉压力过大这一客观实际,笔者认为,在制定培养计划的时候应该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观意愿,除少部分必修课外,应鼓励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择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更好地挖掘自身潜质。
  3.改革课程教学方式,实行新的教学组织方式
  在大力改革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改革传授式的单一课堂教学方式为研讨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由教师营造提出问题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总结出一套教学的方法。在考核方法上,除保留已有的考试方法外,还应制定较为完善的考评体系,要求学生每门课做课程总结、写课程论文等。由此,对整个课程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考核。总之,教学模式正在由传统的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
  4.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我们应该通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校园科技及文化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实验班学生参加高水平的学术报告会、广泛参加“数学大赛”、“设计大赛”、“英语演讲比赛”、大学生“挑战杯”等各项传统比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可以把“农经创新实验班”学生的奖学金、保研等评定与比赛成绩紧密结合起来,跳出“分数”是衡量一切的办法,使学生真正从单纯的课程科目中解脱出来,做到百花齐放。
  5.强化创新实验班学生导师制度
  为便于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和专业引导,从新生入学开始,实行强化班导师组指导制,按主干课程配备具有高级职称且责任心强的强化班导师组人员5-8人,对该年级强化班全班进行总体指导;导师组成员每人具体分别负责联系一个学习小组。至大三第一学期末,再按照学生专业发展及学年论文选题方向,改为导师制,即选派具有高级职称且责任心较强的教师作为导师,每位导师原则上指导3—4名学生,具体负责高年级学生学年论文(或社会调查报告)和学位论文写作指导。
  6.逐步提升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改革
  创新班学生实践环节是理论融入实践的关键,也是学生今后进入社会发挥潜能的前哨。因此创新实验班应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实习内容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具体而言:要在实践教学专业设置课程论文写作、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培养学生在撰写科研论文和调查报告方面的学术规范。安排农村社会调查和专业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利用假期要求学生分散参加农村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要重视加强产学研密切合作,拓宽大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与社会、行业以及企事业单位共同建设实习、实践教学基地。
  
  参考文献:
  [1]王有年,杜晓林,等.都市型高等农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5-18.
  [2]平萍,王秀梅.设立创新实验班,加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9,(1):58-60.
  [3]颜进.高层次经济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5,(1):34-36.
  [4]欧群慧,周宁玉.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J].企业家天地,2007,(5):115-116.
  (责任编辑:张中)
其他文献
摘要:通过回顾学术自由的过去、直面学术自由的现在和展望学术自由的未来,我们可以看到学术自由不是静止的、抽象的和绝对的,而是变化的、具体的和相对的,它是一个逐渐演变、动态发展的概念。只有理解了不同时代的学术自由的发展历程,我们才能真正深刻地理解学术自由的涵义。  关键词:学术自由;过去;现在;未来  作者简介:袁海瑛(1977-),女,江西宜春人,江西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
期刊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的两次重要讲话使“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迅即成为了各界研究、探索的热点。从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等可以看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高职教育研究的推动。高职院校应清醒认识到高职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从“树立高职校本教研的理念、加强高职教师团队建设、加大对高职专业教研室的投入力度、重视高职教研的组织与指导以及彰显高职教研的价值”等方面加强高职教育研究工作,推动创
期刊
摘要:构建了三层结构、三维结构、三系结构和三元结构“四态”模型,解释了各个模型的框架、含义,分析了各个模型构成要素及其内容表达。  关键词:三层结构模型;三维结构模型;三系结构模型;三元结构模型  作者简介:李军(1966-),女,安徽亳州人,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战略管理。(北京 100081)  基金项目:本文系教育部软科学重点项目“基于生态位
期刊
摘要:案例教学是贸易术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法,通过该方法的合理运用,可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笔者运用四种案例教学方法如专题型案例教学、对比型案例教学、网络案例教学和综合型案例教学来实施贸易术语的教学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贸易术语;案例教学;FOB、CFR、CIF  作者简介:崔艳(1972-),女,江苏南通人,上海市医药学校,讲师,管理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物流
期刊
摘要:本文对“环境化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在理论教学内容上应当吸收当今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将环境素质教育寓于化学教育中;在实验教学中更新实验内容,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时刻不忘素质教育。  关键词:环境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彭青林(1976-),女,湖南长沙人,长沙理工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废水处理;禹丽娥(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辅导员对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加强引导的必要性,重点阐述人格魅力的涵义及其在辅导员思政工作中发挥的作用,并提出怎样提升自身人格魅力以加强思政队伍的建设。  关键词:思政工作;辅导员;人格魅力  作者简介:余南飞(1979-),女,浙江宁波人,上海电力学院直属外语系,助教,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硕士研究生,(上海 200433)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丛亮(1981-),女,辽
期刊
摘要:“运筹学”是应用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本文在剖析“运筹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指出“运筹学”是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重要课程之一;同时结合安徽农业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分析了目前“运筹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就“运筹学”课程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运筹学;教学研究  作者简介:曹宗宏(1980-),男,安徽六安人,安徽农业大
期刊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企业加强技术与管理的创新与变革,从而导致社会优化和提高所需人才的规格与标准。这对我国高校也提出了进一步审视人才定位、强化素质培养的重要命题。本文结合西部工业化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和西部高校理工科类人才培养的现状及问题,提出全球金融危机环境下西部高校理工科大学生应具备的管理素质和相应的培养对策。  关键词:全球
期刊
摘要:将电脑应用技术运用于高校体育课,是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将改变体育教学的传统模式,优化师生课堂关系,提高教学效率,激发师生课堂学习的兴趣。科学、合理利用电脑应用技术,既为电脑提供了新的应用领域,又为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电脑;体育课;运用   作者简介:陈岩(1976-),男,河南淮阳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教育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体育运动训练理
期刊
摘要: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热点,针对目前高等工科院校存在“培养模式单一”、“对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等问题,提出了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建立的思路及实施方法,以期对改革大学工科课程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高等工科教育;研究型课程;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曹周红(1978-),男,湖南资兴人,长沙理工大学水利工程学院,讲师,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