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文教学之我见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xswdx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是初中语文教材中数量最多的一种文体,占据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而且根据新课标对中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所提的具体要求,散文教学是达到这一要求的最佳途径。因此,散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要做好散文教学,就要针对散文的特点,再现散文的意境,将动人的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把感情的清泉引入学生的心田,让学生在事、情、理的“赏析”中,把握文脉、揣摩语言、领悟其蕴含的思想感情,掌握出神入化的表现技巧。
  那么,如何提高其有效性,达到提高初中生语文素养的目标呢?结合自己的教学经历,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诵读美文,感知形象
  散文,不管是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还是说理散文,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形象的记述来抒情写意、明理言志。通过诵读美文,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形象特征,这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如在教学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当引导学生欣赏“春草图”时,我们的感官首先反应出来的是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彩“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这是朱自清笔下的草,自然清新,调皮可爱。“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是朱自清笔下的人,自然休闲,更生活化。欣赏“春花图”时,我们的感官首先反应出来的是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朱自清笔下的花,秀美诗意,富有生命力;欣赏“春雨图”时,我们的感官首先反应出来的是“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通过对“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等整体内容的感知,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二、抓住文眼,理清脉络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文眼就是散文“心灵”的窗户。所谓“文眼”,是指在散文中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它一方面点明或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另一方面也是全文的脉络的焦点。比如,朱自清的《背影》一文的文眼是最容易找的,因为作为父爱代名词的“背影”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所以学生只要多读几遍,就会很容易找出课文的文眼————“我与父亲相见已有二十余年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一“文眼”明显地暗示出,在“我”心目中,父亲这个熟悉的背影绝非寻常可比。围绕着这个文眼,作者写了生活中父子之间的许多琐事,由此逐渐将情感推向高潮,来表达父亲爱儿子和儿子思念父亲的深情。
  “线索”是串连文章内容的一根“红线”,没有它,文章将是“一盘散沙”。由此可见,线索在文章结构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进行散文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准散文的线索,因为只有找准了散文的线索,才能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
  三、研读细节,品味情感
  散文中作者为表情达意的需要,常常撷取生活中的细节,进行“精雕细刻”。因此,精美的散文常常用一两处详写的感人至深的细节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表达文章的深刻主题。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研读细节,因为动情点就包含在具体的场景中,就在一个个的细节里。例如,朱自清的《背影》的动情点,就应该选描写父亲爬铁道为儿了买橘子的“背影”这个镜头。“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示努力的样子……”作者抓住“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的‘肥胖’的‘背影’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学习时可引导学生体会父亲爬铁道的动作,“探、攀、爬”等动词,让学生想象攀的吃力,并体会从“肥胖的身子”“蹒跚地走”等语句,突出爬铁道的困难。这些细节描写,情真意切地写出了父子至情,使儿子的爱和父亲的爱产生共鸣,同时也使“背影”成为了父爱的代名词,实现了读者与作者的共鸣。
  四、揣摩语言,体味意境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而意境又往往是通过语言及意象传导的。教学中若能引导学生揣摩语言及意象,体味意境,就把散文的思想哲理、感情、技巧讲得深入浅出,且还散文之完整、动人的本来面目。
  要将学生引入意境,教者首先要进入意境。进入意境的前提是对作品的深刻理解。教师要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中,从内心深入感知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在感受作品、产生共鸣的基础上,带着强烈的感情,把意境传导到学生的情感中去,使师生双方与作者作品两方的思绪自然而然地协调共振起来。在这里,教师的“带情”“导引”是重要的一点。教師只有以自身的情绪去影响感化学生,巧妙地带领学生一同遨游艺术殿堂,才能达到不断深化教学的目的。
  五、含英咀华,学习技巧
  选入教材的散文多为构思巧妙、用笔神奇的佳作,其借外在之景,抒内心之情,传神地状物,精巧地升华,造成情深意浓的美学胜景与极强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你沉醉在美的享受中。再加上其朴素而优美,自然而新奇,严谨而洒脱,通俗而惊人的语言,触及你的灵机,拨动你的心弦,更使你流连忘返。散文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精读细研,努力挖掘其的语言特色,掌握其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语言、手法运用的分析,学习景物描摹、感情升华、哲理揭示的技巧,并尝试让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运用学到的技巧进行散文作文练笔。
  诵读美文,感知形象;抓住文眼 ,理清脉络;研读细节,品味情感;揣摩语言,体味意境;含英咀华,学习技巧;以上这些是我进行初中语文散文教学的五个基本环节。“教无定法,妙在得法”,在实践中,教师必须吃透两头,要对大纲、教材有深入的理解,对学生的情况心中有数。教学中时时注意把握教材重点,讲究策略、讲究方法,处处从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入手,让学生真正品尝到散文甘美的果汁。
其他文献
拼音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也是小学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得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如何把枯燥的教学法内容,通过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来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圆满地解决好这个难题,首先就要从了解一年级新生的认知特点入手。  从儿童的心理上看,一年级新生正处于从幼儿向儿童的时期过渡。处于这一时期的儿童理解能力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因此,语文教学除了承担培养学生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外,还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这个基本任务。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因此
期刊
为了能适应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必须要有健康的个性,良好的心态。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在传授语文知识的过程中,结合课文的具体语言环境,具体文章内容,潜移默化地去影响学生的心灵,使他们逐步健全人格。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人格培养,符合当前学校教育的目标,它是学校德育的一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适应充满激烈竞争和挑战
期刊
小学语文教学是对学生渗透和培养思想素质的一个主要着力点,为此,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思想教育体系是必要的,更是有效的,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从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找准最佳结合点,把思想素质教育在语文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渗透进去,并使之紧密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认识实际,以实现新课标指导下的思想素质发展目标。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思想素质教育要建构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小学语文教材是按照语
期刊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感叹试卷讲评课教学的平淡、繁琐。但我们又知道,试卷讲评课在我们的教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试卷讲评课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测试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析,其主要功能是根据测试反馈的结果,让师生了解教与学的情况,改正错误,查漏补缺。  在试卷讲评前,教师应把试题一一分析,并对它们进行分类,即课堂上讲评分析的题目必须遵守典型性原则,有所选择。一是选取与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教学
期刊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即在生活中进行教育,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新课程强调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语文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也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  “语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  从现实的语文课堂看,教师比较注重教材内容、教学流程,为了达
期刊
教育应是一扇门,推开它,满是阳光和鲜花,它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快乐。作为任教学科启蒙阶段的初中化学老师,让孩子们感受教学的快乐和学习的自信是十分重要的使命,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理应探索各种教育途径,为孩子们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结合初中学生年龄及心理特点,在初中的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多种教学的方法,并建构与之适应的教学体系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  一、教育思想  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将个体发
期刊
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然而,在农村学校,學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差,阅读面又很狭窄,有少数学生甚至连准确、连贯地读完一篇课文都不能,更不用说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语文课堂教学很难开展,课堂教学效果也很差。如何提高农村学校的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呢?笔者认为阅读是关键。那么,如何通过运用不同的阅读方式来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期刊
被选入语文教材的每一篇课文都具有教育意义,都具有对语文教学某方面的规定性。然而语文教学中存在脱離语文教材规定性的种种不良偏向,本文试对一些不良偏向做一点研究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语文教材的规定性界定  语文教材离开了语文教学必定不能成为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离开语文教材也必然不能成其为语文教学。语文教材的规定性是对语文教学的规定性,是对语文教师教语文和学生学语文时,在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期刊
沟通无处不在。学会沟通,是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的一大技能目标。听障学生存在着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沟通问题,手语法、口语法的应用都未能使他们取得满意的沟通效果。综合沟通是目前很多学者认为比单纯的口语法或单纯的手语法都更为优越的方法,即指语、手势语、看话、听话、说话同时结合起来使用的一种交际方法[1]。根据这几年来与听障生沟通的经验来看,只有激发起听障生的沟通欲望,搭建好沟通平台,才能
期刊